这次中国计划学会、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中心、计划经济研究所、黑龙江省计委经研所联合召开会议,以《计划体制的改革》作为会议的议题,是很必要,很及时的,我完全赞同这次会议的召开。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它应促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应成为改革的障碍。更加扩大点说,它应当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当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从尊重和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着手,发展到包干到户,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自下而上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农业计划体制,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五年以前,我到家乡无锡去调查,有个生产队长对我说,无锡县只有一个生产队长,就是县委书记,要他说了才算,后来我问县委书记,他说我也是半个生产队长,有一半要省委说了才算。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同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显然是不适应的。三中全会以后真正给生产队和农民以自主权,他们从“以粮为纲”出发编制计划,改为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多种经营,农牧渔林全面发展,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方针,整个农村生机勃勃,农业生产方兴未艾。,从全国来讲,这几年粮食多起来了,棉花、.油料、糖料多起来了,肉禽蛋也多起来了,城市的市场供应比过去丰富得多,改革的成果是举世公认的。冲破了老一套的农业计划管理体制,有没有发生混乱现象呢?也有一点。有一两年有些地区烟叶、油菜籽盲目发展,挤占粮田,但国家一调整价格,减少超售加价,问题就迅速解决了。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农业(包括牧渔林等)生产的发展是适合国家和市场需要的,不仅有高速度,而且是按比例的。比统购派购盛行时期的情况要好得多。有些地方买难卖难,并不是生产不合市场需要,更不是农业计划的改革问题,而是我们商品流通体制和商业工作的改革跟不上,加上某些商品购销价格倒挂,影响了商品流通。高速度、高效益、按比例,是计划管理的根本要求,五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我们现在对农村经济的计划管理制度比过去好得多了。
城市经济比农村经济复杂得多,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象农村那样简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要“简政放权”,解放生产力。要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给企业和职工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心,并逐步实行政企分开。这几年,对城市经济作了一些改革的试点,给了一点财务的自主权,还没有做到纳税以后自负盈亏。此外,人事、劳动的管理制度等基本上没有变,物资(包括供产销)的自主权也变得很少(有些改变是企业不按原来制度自己突破的。有些放开之后又收回去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显然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今年五月赵紫阳总理在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起,对城市经济要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这样,同旧的经济管理制度,特别是计划管理制度的矛盾将愈来愈尖锐。现在我们的计划管理制度,既束缚了下面的积极性,又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存在着一些产品长期积压,另一些产品又长期脱销的盲目性。我们能不能改变办法,既保护了下面的积极性,又保证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呢?我认为这样的道路是可以找得到的。五十年代前期我们对私营工商业的计划指导,并没有下达计划指标。更没有下达指令性计划,而是利用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办法和灵活运用价格政策,把它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并做到市场繁荣,产品适销对路的。为什么我们对私营工商业做得通,对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反而做不通呢?
当然,管理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同管理私营工商业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用孙冶方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牵牛鼻子,不要抬牛腿。这牛鼻子就是经济杠杆,特别是孙冶方同志经常提倡的价值规律。十年动乱,把价格冻结十年,各类产品的价格严重地背离价值,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要一下子调整过去确实是不容易的9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较多地利用指令性的计划,不可能多利用指导性的计划。因为指导性的计划要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发企业内部的活力,并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施加压力,引导企业遵循国家计划的要求去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因此,要比较彻底地改革计划管理制度,必须从利用经济杠杆、特别是调整价格入手,今后仍然必须保留必要的指令性计划,但指令性计划也要利用经济杠杆。现在许多同志一提到调整价格就谈虎色变,原因是全国人民害怕涨价,所以调整价格必须特别慎重。其实,有许多价格的调整并不会妨碍物价的稳定,这样的调整只要做好工作,是不会受到人民反对的。去年棉布和化纤的价格不是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吗?由于降价的化纤布从积压变为畅销,虽然棉布提价,整个纺织品的价格并没有上升,化纤布从限产变为增产。人民的衣着更加丰富多采了,人民对此是表示欢迎的。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改革目前的条条分割、块块分割问题。国民经济本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条条与条条之间、块块与块块之间、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分工协作愈来愈重要了。但是我们现在的计划仍是按条条、按块块来编制、执行和考核的,各条条、各块块为完成自己的计划任务和财政任务,就各自为政,对分工协作造成许多困难。近几年中央提出要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经济结构,开始冲破条条和块块的分割,发展地区之间和条块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但阻力仍然不小。从计划工作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计划部门还只会按条条和块块来编制计划,没有或者很少对协作、联合进行协调,进行计划指导。随着“简政放权”方针的贯彻落实,地方、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后,计划外的生产和建设所占的比例将愈来愈大,各级计委对这些生产和建设应当进行指导、协调和必要的监督,把这作为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没有采取这样的计划管理方法,对计划外的生产和建设缺乏一套经济的、行政的以至法律的管理办法,实际是放任不管,以致许多盲目生产、重复建设无人过问,造成严重的浪费。我们的计划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创造新的计划管理制度和计划指导方法,尽快建立层层协调的制度,来避免这方面的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十二大提出二十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后,各部门、各地区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预测,互不联系,各做各的翻两番规划,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国家计委有必要帮助各部门、各地区按照各地具体情况,从十二大提出的总目标、总任务出发,共同编制全国的翻两番规划,并指导各地区更有效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地区间的协作,变封闭式的计划为开放式的计
各业务部门的计划管理方法也必须改变。过去各行业是分口管理,而不是归口管理。拿现在大家最重视的电子工业来说,电子工业部只能作自己部的发展规划,不管也管不了别的部和某些地区的发展规划。结果一强调发展电子工业,许多部特别是许多地区都纷纷上马,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分散去重复建设许多加工性的和装配性的项目和产品,而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却不能尽快建设起来。结果是大家搞而搞不出什么重大的成果。在目前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各部、各地区都向国家要投资,向银行要贷款,国家计委究竟把资金分给各部、各地区去各自发展,还是选择几个已有相当基础的基地和若干个骨干工厂进行重点建设好呢?我看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重点建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总之,从长远看,各业务部门应当从分口管理变为统一规划,归口管理,不要只抓自己的直属企业,而且要打破部门、地区以及所有制的界限对全行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任何部门、地区的同类企业,应当一视同仁,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统一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应当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不必去干预企业所应有的决策权力。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城市经济结构将要发生更大的变化。计划部门究竟是尽快地使计划管理的体制适应这种变化,用新的计划管理方法来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发展中仍然加强宏观绛济的计划管理;还是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对国民经济的这种巨大变化无所作为呢?我想在座的同志都是愿意走前一条道路的。对于这次会议,我提不出什什具体的建议,只提出上述一些个人的意见,希望大家考虑。当然,计划管理体制的这种大幅度的改革,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大家群策群力,进行深入的讨论,并采取慎重的步骤促其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