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15-12-16 16: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五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集体经济薄弱、建设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阶段,应从以下方面积极推进:一是创新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二是,继续加大投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三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民
  自2005年10月以来,新农村建设已进行了5个年头。5年来,新农村建设经历了宣传动员、起步建设、全面建设等三个阶段,下一轮还将经历对新农村更具有实质性的深入建设阶段。

一、新农村建设五周年的成就和问题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署以来,农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第一,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2005-2009年,从39450.9亿元增加到60361.0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度1367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678.4亿元,其中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从3940.6亿元增加到7434.5亿元,将近翻一番。以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为例,一是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取得突破;二是突出非农产业发展,有力的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三是全国各个区县的乡镇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由2005年的3254.9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2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9228.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8833.6亿元;恩格尔系数从45.5下降到41。

  第三,城镇建设方面:城镇人口稳步增加,由2005年的56212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62186,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以天津市为例,今年1-9月份,小城镇建设全市12镇5村正在扎实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大体有10万人要搬进小城镇生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尤其缺乏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角度来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在减免农业税等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保值增长的机制,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呈弱化和萎缩状态。以山西省为例,2006 年山西省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益29.8 亿元,比2003 年的32亿元,下降2.2 亿元,比2004 年的35.4 亿元,下降5.6 亿元。目前全省没有收益的“空壳”村占全省总村数的80%左右,这些“空壳”村每年可用财力仅有几万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第三,建设机制不健全。一是补偿机制不健全,资源开发收益留给农村的太少;二是企业资金再投入机制不健全,利润转移、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的太少;三是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短期行为严重。

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第一,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是从实现全面发展的角度认识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维一体的角度来认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更主要的是由于经济发展会推进农村的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二是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角度来认识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探索与实施,对于破解这一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来认识新农村建设。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以城市为主体的经济时,农村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缓解危机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农村地区进一步开发将能更好地履行承担城市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角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继续加大投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制约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不足,尤其是村级行政单位,兴办公益事业等项目无法保证畅通的资金渠道。而深入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目前,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升,GDP已位居世界第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保证,为新一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通过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下一阶段深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要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到农村、搞农业。通过吸纳和培养农业领域的精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的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二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重视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三要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其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2.

[3] 张翔.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阜阳党校学报,2007,(1): 23-25.

[4] 郭伟丽.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97-102.

[5] 李秀川.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农经,2009,(2):38-4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