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苏州市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浅析

2015-12-16 16: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苏州拥有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如何妥善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苏州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苏州; 农村; 社会保障
一、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一)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要求

(二)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四)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新型农村社会结构的迫切需要

二、苏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条件及其现状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经济保证

    2、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资金来源

(二)苏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概括建国后苏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1978年以前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苏州建立的是一套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

  2、1978年-2002年

  随着改革的深入,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苏州各地根据上级部署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1996年后,苏州市府又根据农村实际,提出了“先市区、后城镇、再农村”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思路,并最终于1998年5月,各市全部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2003年之后

  2003年被认为是苏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苏州市政府颁布了三个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障管理暂行办法》(苏府[2003]65号,2003年4月30日实施)、《苏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苏府[2002]1236号,2003年1月1日实施)、《苏州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2003年7月1日实施),标志着大市范围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框架基本形成。

三、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年的探索,苏州已率先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大制度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最常遇到的风险基本上能得到有效化解。但是,我们在看到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中还存在着的问题。

  1、覆盖面不广

    从近年情况来看,参保水平总体有所上升,一些县市的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但这一数据是把大量的外来人口排斥在外的,甚至其中已买房安家的人员也未能进入农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中。在经济飞速发展、人员流动性日益加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的今天,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2、地区差距大

  三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大市范围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框架的基本形成。但由于经济基础及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异,苏州市下辖五县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吴江)各地的做法仍然存在较明显差异,如保障对象的范围有宽有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筹资渠道不一等。

  3、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区域之一,苏州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未能跟上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政府的财政实力来看,苏州市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政府补助水平。

  4、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现行办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据有关人士估计,市镇二级财政仅用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项上的财政补贴支出,人均高达千元。可以说,现行制度对财政的依赖过大,其潜在的风险显而易见。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或是老龄社会提前到来等不利因素,保障基金很可能发生支付危机,从而导致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崩溃。

  5、失地农民纠纷较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农民上访事件其中有八成是因为征地引起的纠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政府补偿安置标准偏低;二是一些地方官员未能按照市委、市府出台的政策标准执行,部分拆迁安居房不能“安然”居住,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三是失地农民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新老制度的衔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理性思考与政策建议

  1、扩大覆盖面

  价值规律要求体现效率原则。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又要求兼顾公平。连接二者的桥梁之一便是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作为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安全网”、“减震器”,社会保障制度广泛的覆盖面至关重要。

  2、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从苏州市目前的保障水平情况来看,主要是解决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但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保障刚性规律,防止潜在的财政支付危机。因而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考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

  3、建立真正统一的社会保障框架

  三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大市范围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框架的基本形成。但各地差异较大的具体措施,却不利于全市范围内真正统一的社会保障框架的建立,也给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4、规范用地管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困难

  随着苏州市城市化进程和各级开发区建设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占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由于拥有土地是农民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如何规范管理,依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将成为土地征用中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加强政策执行监管,加大征地补偿力度,拓宽补偿渠道,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将失去土地这一重要保障后可能遭遇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黎 慈.金融危机下反思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农民工返乡潮引发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9.3:35-38.

[2]李国祥.扩大农村内需的困境与突破.农村工作通讯.2009.3:41-42.

[3]张树芝,卓建伟.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545-15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