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确立沿海开发战略,海洋经济发展呼唤高层人才,沿海开发催生高校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服务贡献求发展,淮海工学院办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
关键词:海洋经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一、三大中心搭就科技创新平台
许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很不起眼,每年科研经费不足百万元。没有行业背景,与地方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单一人才培养功能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有时这也让人多少感到有点尴尬。近几年来,地方高校深深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大舞台。淮海工学院科研工作就是从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始的。
2004年,“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落户淮海工学院。该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投资总额为1200万元。“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在科研能力上,每年承担国家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协作项目5项以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0篇,筛选菌株10个以上,分离新病原生物2~3种,开发具有产业前景的活性物质1~2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引进和凝聚国内外高级研究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固定和客座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创造条件。每年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以上,接纳技术培训人员200人次。在科技服务方面,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抓住重点,开展海水养殖品种种质研究,特别是重要养殖种类的种质保存技术、种质改良技术的研究,为养殖业提供优质苗种。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方面,研制新的诊断方法,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筛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病害防治服务。
2007年9月,“江苏省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化工研发中心”在淮海工学院正式启动。这是淮海工学院与灌云县人民政府合作的项目,搭建了一个校地双方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依托单位是淮海工学院,共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海工学院拿出通灌校区21层的综合实验楼作为海洋化工研发中心的主阵地。灌云县政府无偿提供1063亩土地用于该中心项目的建设。这将对江苏的沿海开放、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校建有JALIS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该中心具有海洋学科特色资源、地方特色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如海水养殖数据库、海洋科技成果数据库、水产加工科研院所数据库、海洋鱼类图库、渔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海洋科技成果数据库、海洋科技论文数据库、核能数据库等等。该中心填补江苏省这方面文献资源建设的空白。为全省高校乃至有关科研机构最大限度地提供海洋和核能文献的资源共知、共享。为江苏海洋科学研究,为有关高校海洋专业的教学,为江苏省海洋资源优势的发挥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准确、优质、快捷的文献保障服务,满足对海洋文献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同时也为该院创办海洋大学、为田湾核电站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2007年4月10日淮海工学院海洋馆落成,这是国内高校中具有一流水平的海洋馆。淮海工学院海洋馆是集海洋生物标本收藏、海洋知识科普教育、海洋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多功能海洋馆。整个海洋馆分为原生类区、贝类区、甲壳类区、鱼类区、藻类区、矿物区,化石区,岩石区、宝玉石区、连云港海岸地质与海洋资源区,还设有仿真生态区和标本制作室。镇馆之宝有三米长的中华鲟、恐龙蛋化石、形成于40.1亿年前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和425㎏重的单晶体巨晶——东海水晶。目前该馆收藏各类生物、矿物标本1400多号。所藏标本采集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从沿岸、潮间带、海洋水体直到数千米深的深海海底,种类包括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
2007年3月海洋信息技术中心揭牌仪式在淮海工学院举行。海洋信息技术中心是江苏海事局与淮海工学院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技术供给的重要保障,是衔接基础研究和行业研发的栋梁,是凝聚培训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还有,2008年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共建了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此外,该校还建有数十个校内科研中心或研究所。校内科研单位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出。如由全国第一个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吉彦波教授担任主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由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童志伟担纲的光功能材料研究所以及太阳能研究所、配位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现代港口物流装备研究中心、《西游记》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等。
正是有了这些科技平台,该校重大课题申报取得了明显进展,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各 1个、“863”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子课题1个。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17个,省级项目137个,在研经费总量达3381万元。近五年发表论文总数5291篇,三大收录论文达480篇;2篇论文分别在世界权威化学期刊 《美国化学会会誌》和英国皇家学会杂志 《材料化学》上发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39项。
二、四大论坛扩大学校开放度和加强学科建设
近三年来,淮海工学院举办校长论坛、淮海论坛、企业家论坛和博士讲坛等高层论坛近百场。其中有教育部司局领导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有两院院士、高校教授博士、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归国留学人员,还有部队将军等。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教授李西宁、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赵发箴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战文斌教授、特约旅美华侨、美国奋特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徐玉海等100多位国际国内顶尖人才作客淮工四大论坛。他们有的谈人生、论学习,有的话科研、说教学,有的传经验、提建议;有的讲战略、谋发展。不少专家学者同时受聘于淮工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津生教授受聘担任该院双聘院士,同时担任学校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研究院名誉院长、空间定位与测量工程重点实验室主
任。这是该校积极贯彻全省沿海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与国内重点高校共享顶尖级人才资源、加快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又一重要举措。
发挥智力优势,与地方联合办学。该校先后与连云港市电信局开办电信大学,与连云港市物价局合作创办物价干部继续教育学校,与市委组织部开办干部培训学校,与江苏移动公司举办移动大学,共培养培训干部和专业人才近万名。淮海工学院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定点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近年来,淮海工学院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实力的新兴学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学科建设和区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该校扶持机械、海洋、化工等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另外,今年该校经教育部批准,又新增朝鲜语、海洋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工业工程、行政管理等八个本科专业。该院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奋力冲刺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养殖等五个系科努力申硕。充当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主力军、排头兵。
三、五大定位树立办学理念,明确发展路径选择
“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办学目标,“十一五”又提出“两保一建”的战略设想。实施三大战略,抓好四大任务,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再立新功。实施“四海”战略,总体把握办学定位。实施“带”“链”战略,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实施“服务”战略,潜心打造特色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突出“应用性”。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于:努力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江苏教学型院校中具有一流水平、海洋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大学;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于: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定位于:坚持以工科为基础,以海洋学科为特色,努力形成理工渗透,文理交融、多学科互相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服务面向上定位于:在总体上做到立足连云港,服务苏北,面向全国的基础上,突出“四海”方针,即: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着力为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毕业生总体上具有“上手快,后劲足”基本特点的同时,在知识上要求做到“业务精、学识广”,在能力上要求做到“适应强、转型快”,在素质上要求做到“作风实,口碑好”。该校认为,坚持上述定位,长期孜孜以求。不仅在苏北,就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把学校办成标识明显、特色明晰的江苏一流教学型院校。地方高校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己任。由此构建自身的办学特色,即以本科教学位中心,以服务地方和社会发展为科研导向,以培养“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四、六大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淮海工学院通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校企合作、高校联盟等六大模式,服务港城的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做农民的“财神爷”。淮海工学院校领导分别对接赣榆县8个乡镇,派驻8名教授、博士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科技村长,并从2009年财务预算中拿出20万元经费作为专项资金,对教授、博士农业科技创新、海洋资源开发和推广项目优先立项支持,今年预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达100万元。
2.服务产业振兴,做企业的“助推器”。从2006年开始,淮海工学院与市经贸委以市政府名义连续三年开展校企合作,每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会议,从初步做到企业与博士面对面洽谈,到落实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到建立校企合作风险基金,把校企合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3.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做社区的“大管家”。淮海工学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服务社区工作研讨会等形式,以我市新浦区为试点对象,在学校内部组建8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3至5名教师组成,同时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每个团队服务一个社区。
4.服务政府科学发展,做政府的“智囊团”。按照专业对口和工作需要,学校选派专家挂职咨询。目前该校有2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政府或有关部门顾问,他们经常或出席连云港市的重大决策咨询会、论证会,或参加有关专题的高层论坛、理论学术研讨,或为政府部门开设专题讲座。
5.率先成立国内首家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做“村官计划”的“思想库”。今年4月,淮海工学院积极探索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待得住、用得上、流得动的社会工作机制,与江苏省青年联合会正式签署共建共用淮海工学院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合作协议,联手共同建设国内首家大学生村官研究机构,为省委更好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另外,还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大学生村官报》作出了重要批示。
6.建立高校联盟,做港城高校合作的“领头雁”。作为连云港市惟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淮海工学院感到有责任整合地区高校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淮海工学院在2008年12月组建全省第一家高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成立了连云港地区高校联盟,加强校校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联合攻关,形成集成优势。
参考文献:
[1]郑晋鸣.做足“海”文章——淮海工学院立足沿海办教育[N].光明日报,2010-10-16.
[2]朱萍.淮工六大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N].连云港日报,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