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新建建筑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一座建筑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消耗大量资源。“短命”建筑不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同时因建筑质量、拆迁等问题引发的惨剧屡有发生,建筑“短命”现象引人深思。
关键词:建筑; 寿命; 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30年来,我国已建成各类建筑物达400多亿平方米,并每年以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扩大。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我国建筑“三十而夭”现象透析
各大媒体关于楼宇“成功实施定向爆破”的消息背后,几乎都是一段建筑“短命”史。譬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只有20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需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2010年2月江西南昌曾名噪一时的原五湖大酒店在爆破声中化为一片废墟。这座建成13年的四星级酒店爆破后,原址上将重新建起五星级酒店,为此付出的代价除了花费大量资金和材料重建外,还有4万吨建筑垃圾待处理。福建福州台江区投资1500万的祥坂小学在投入使用一年多后就面临拆迁,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史上最短命小学”。还有极端的例子,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伟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建筑“短命”已非个案,而是相当普遍。不但民用住宅的寿命短得可怜,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
二、短命原因
1、偷工减料、质量低劣
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等痛陈城市建筑“短命”原因:目前,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材料部件缺乏统一标准,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造项目的过程中采取“抽筋”的方式来减少建筑成本,已经是业内半公开的秘密。还有不少与房地产开发挂钩的部门,不晓得了多少“灰色成本”。这无疑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除一部分转嫁到高房价中去,另一部分会以偷工减料来进行消解。为此,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
2、规划混乱
清华大学原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指出“中国建筑寿命只有30年”不仅仅是因为建筑质量的问题。他强调“虽然一些房子在建设的时候使用了没有达到标准的材料,比如不达标的钢筋和混凝土,但是,经过适当外观加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吴伟教授分析,大拆大建既与城市规模膨胀、人口大量迁移有关,也与一些非物质因素,譬如规划设计等影响所致有关。他说,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规划爆炸的时代”,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尤其许多城市“一届政府一套城市规划”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官员受错误的“政绩观”影响,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今天建明天拆,重复建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高拯指出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年富力强”的建筑被拆除现象时有发生。
3、利益驱使,监管不力
部分楼房的“短命”,除了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违规建房导致质量下降,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土地反复出让的红利导致楼房建了拆,拆了建,也是重要原因。陈肇元认为,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又一重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了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拆迁、卖地来增长GDP的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来源,没有找到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靠地吃地就成为重要选择。且目前土地拆征现象没有很严格的控制,导致一些地方对“卖地财政”过分依赖,形成利益依赖。当经营权拍卖受限于土地的稀缺性时,以不同名义反复拍卖土地经营权就因运而生。正因为如此,建筑才变得短命起来。一些城市规模宏大的旧区改造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甚至出现了拆新建新的新闻——扬州两个住了没几年的新小区被通知要拆迁,原来是土地使用权偷偷二次挂牌出卖。为了追求GDP,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不满足于一次出卖土地所得和高房价利税所得了,为了政绩他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很多建筑被拆除的理由表面都很充分,起因不是政府计划改造区域整体环境就是内部的拆除重建,看似出于公共利益,但有很多都是建立在剥夺小区居民的合法居住权和知情权为前提。这样不仅尤为程序正义而使居民财产面临被侵犯的危险,也在事实上越过了法律规定的边界。
4、设计缺陷
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设计缺陷使得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功能为代价。在利益驱使下,现在设计单位也越来越迁就开发商,即便有心为使用者着想,也会因开发商的反对、设计时间的限制作罢。最少50年的使用寿命理念对于设计机构而言已淡化,一些建筑怪胎在中国诞生也就不足为怪。“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只有几家设计和施工单位,那时的建筑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上,都符合当时的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入九十年代后,全省仅设计单位就有600多家,一度出现‘谁都能搞设计、谁都能搞施工’的混乱局面,从那时起建筑质量开始下降,经过整顿后才有所好转。
5、重视验收环节,轻视施工环节
北京市质量监督总站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周磊坚认为,目前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现状依然堪忧,其重要原因还是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质量过程控制规范”
,只重视验收环节,轻视施工质量预先控制措施和施工过程质量把关。这种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后的“质量验收和质量检测”上的做法是难以搞好工程质量的。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甚至一开始就失控。有专家指出从2002年起我国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就全改成为纯“验收规范”。改革者认为只要强化了验收,工程质量就会好。因此把建筑业前辈总结的“施工过程控制规范”的内容,一笔勾消了。以致施工过程中,现在己没有强制性的“过程控制规范”指导把关了
6、缺乏高质量的维护也是建筑短命的原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是按使用寿命50年的标准验收的,但是在建筑规划设计的阶段很少有针对房屋维护的相关规划和保障的配套措施,大部分建筑住宅仅能使用30年,都是非天然性的破坏所致,如年久失修、维护措施不到位等等。
三、短命建筑的危害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这是每个建筑工地都能看见的标语。无数老百姓将毕生的积蓄换来自己的蜗居,甚至将后半生的“房奴”生涯托付给它,以期换一个“百年”安居的梦想和希望。但这个梦想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今天我们30岁出头,还能背负得起“房奴”重压,可我们为之终生奋斗的房子居然只有30年的建筑寿命!意味着60多岁的时候还要为“安居”重新造梦。相对我们那界定模糊的“70年产权”,这区区30年的平均建筑寿命,也实在太过短暂。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造成了资源浪费,直接把我国推向“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地位。且因建筑“短命”带来拆迁等一些列行为又将引起社会动荡和激烈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将是最大的节约,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如何延长中国建筑寿命
我国建筑因行政道德和企业道德的双重贫血——只顾眼前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及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危害,不管对社会财富造成的浪费,也不管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坏,最终造成了建筑物寿命异常短暂。只有清晰辨明这些根本原因,适时适当修改涉及建筑质量的法律法规,适时适当修改政绩评价的方式和准则,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建筑寿命过短的尴尬局面。但要想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仅凭借政府号召是根本不够的。上海“楼脆脆”之后,各种普查、监督、号召、批评的行政声音和动作没少过,然而更多的“楼脆脆”和“楼歪歪”却前仆后继地涌现出来。这说明,当下的行政作为,根本没有挖掘到“楼脆脆”问题出现的根本,更无从谈起根治问题。要延长中国建筑寿命至少要保障以下几点:
1、提高建筑物本身质量
在当下的中国质量语境里,建筑寿命的含义之一是绝对的建筑质量低下问题,新建房屋没几年便成危房,非拆不可。高拯认为,要想改变我国目前房屋短寿的状况,首先对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偷工减料的工程要从严处理。严厉打击开发商们为扩大利润空间靠以次充好、缩减程序等手段来减少建筑成本以求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的行为。
2、完善行政立法,加强监督
时代在前进,建筑也在发展,由于拆得多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于建筑垃圾,我们也没有相应的章程。严格地讲,对待建筑垃圾,我们应当立法了。这些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经过加工,同样可以利用起来。
短命建筑浪费财政资金,污染环境,损害城市的整体规划,给大众造成公共损失,而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本身不过硬所造成的建筑短命现象是极为普遍的现实。建筑物作为一件成品,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监理以及人防、卫生等等相关部门,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者敷衍了事,整个建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这需要加强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全过程的监督。特别要针对近年来土地规划、建设、银行、质检、环保、人防、消防、园林等政府职能部门因开发建设而产生的蛀虫,加大建设领域的反腐败力度。对因设计、施工、验收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制定专门的法律,站在节约型社会的高度,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予以严惩。
3、规范城市规划
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目前仍然不够规范,管理也不够严格。政府主管部门本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要给规划以权威性,使规划市长动不了,县长不能动,让人大这个权力机构来具体管理这项工作。“我们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4、完善建筑理念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外房子寿命长跟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存在。在英国,他们对老房子进行修理,或者对地基进行加固,许多都是通过向国外招标的方式来完成。此外,他们的房子要拆除,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行,不是想拆就能拆的。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所以,这些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目前,国外的房屋设计上有一个先进的理念,叫价值工程。即房子整个由四部分构成:结构是一部分,装饰是一部分,购配件是一部分,管线是一部分。现在许多房子由于某一部分老化,而导致整个建筑不得不推倒重来,从价值工程角度来看是极大的浪费。价值工程提出,除了房子的结构,设计时就应达到其他部分可以随需要随时更改变动的要求,这样必然增加房屋的寿命。现在,许多
国家都在发展长寿建筑,就是结构可以不动,但建筑的其他部件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动。
但在我们国家,对于既有建筑物的利用改造以及维护都没有相应的法规。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杜绝让建筑在地方政府一轮复一轮的拆建过程中,沦为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福州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