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理念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是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发展理念的升华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即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它独特的要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是生态文明运行的生态轨迹。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应有之义。
(三)生态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四)生态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关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脱离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这三大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空泛虚浮和不能实现。同样,离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是“四个文明”总和基础上最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因此,只有“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但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2006年12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5月江苏无锡太湖蓝藻事件,都给人以深思、启示和警示。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将难于从根本上满足长远发展的生态条件和发展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也难于实现。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主要依赖投资的增加或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产能消耗量较大,总消耗速度快。我国每万美元的GDP增量,能源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是现今市场经济的主要载体,而商品则来源于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再生。接下矛盾则产生了,世界中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当今社会状态下利益追求确有无限性。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有效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使其正确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益的“无限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在经济活动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转变以往多年的资源开发主导型战略,坚持生态主导经济型战略,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进而长期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环境恶化难以根本好转,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理念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将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提高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
而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一)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成为最主要宣传工具,因此为建立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各工作单位应广泛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运用媒体大力宣传并支持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到人民的生活点滴,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增强人民生态保护意识,树立人民生态文明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学校需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念。
(二)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不仅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会造成生态危机。因此,需要建立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与保持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节俭方式代替浪费习惯,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推广绿色环保产品,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对废旧物品分类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倡导绿色出行,兴建节能住房,开展生态旅游等,使绿色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三)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工业方面: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二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整顿。三要继续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四要关停并转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农业方面: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要重点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继续开展退耕还林、退木还草工程,加强防沙治沙、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草原的覆盖率,努力恢复生态环境,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五)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只依靠道德力量,政府更应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约束并规范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利于环境发展的现象。首先,政府应建立综合决策制度,利用政府的权威性从根本上制约环境危害问题。第二,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引导且支持各生态型项目的开发与发展,尽力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最大限度的扶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第三,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并有效实施环境和资源立法的约束作用,有效制止恶意的环境破坏活动。与此同时,各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做到让各地区人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维护好法律的尊严与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