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浅谈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

2015-12-15 1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动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物质财富匮乏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消除经济发展不和谐因素,解决各种矛盾,平衡利益关系,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为不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我们就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问题,这样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
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70%以上,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和价格形成各个方面,都按照市场取向的原则进行了改革,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这些问题表明各项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就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
  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其次,培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基因,如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敢于竞争和承担经营风险,强化质量、服务、效率意识,积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依法经营。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依法程序,才能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发展动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巨大发展,在繁荣城乡经济、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 起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更大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定合理地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制度保证。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合理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格局。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照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大小,获得
相应的收益分配。对一些借助于权力、垄断和不平等竞争手段获取高收入的行业,有必要引进并完善竞争机制,对过高收入的人员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才能逐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满足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传统行业大部分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的产业,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为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以低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有利于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生产率,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低碳经济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能够感受得到、享受得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社会和谐化。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快转变发展观念,践行低碳发展观,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努力创造一个安定有序、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崔伟华;推进和谐发展需要“再改革”[J];理论探讨;2010年0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