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及

2015-12-15 11: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原因也相当复杂。本文将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历史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农民增收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逐渐放缓,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历史时期,如果放任这一情况持续下去,将会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经济制度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仅靠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利润,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产品普遍出现过剩和销售难,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初级农产品需求的增大,对最终消费需求的满足,不仅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困难,从长远上看,还将有利于我国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竞争力的增强,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同时,应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流通领域延伸,加强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保鲜、储藏等流通设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民新的增收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突出抓好建设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个关键环节。这当中很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关键。农业产业化实际解决了两个利益机制问题:一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家庭经营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两个机制确保了经营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调整农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调整结构的重点是改善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一是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时机,加快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前拉后带”的重要环节,搞好了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三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业传统优势,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农产品也要提高品牌意识,靠品牌开拓市场。
  在当前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支出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电、用油、用地等很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农产品产量很高,但秋后算帐,收入却增加不多,关键是生产成本过高。因此,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二、从社会制度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今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基本建设,逐步摆脱农业“靠天吃饭”,农民“靠天增收”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治理河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以此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减少农业自然风险。
  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建设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政府要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支持多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
  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既是提高农民增加收入能力的基础性措施,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关键是国家要增加经费投入。目前依靠县级财政办教的体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尤其是在县级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的课本费和学费减免,西部地区寄宿制所需要的建设投入,农村教师待遇过低,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建设问题等。
  (三)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发展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化经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控制小城镇数量,重点扶持中心建制镇的发展。要在各地进一步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较好、辐射能力较强、功能较全的镇(包括县城),作为中心小城镇给予重点扶持。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
  重视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要进一步发挥小城镇联接城乡、原料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特殊优势,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小城镇转移。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镇整体产业水平。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包括医疗保险政策、失业(失地农民)保障和农民退休保障政策。在医疗保险方面,一方面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可行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补贴制度。在失业保障制度方面可以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做起。在农民退休保障方面,结合独生子女政策,从独生子女养老补贴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农民退休制度。
  参考文献:
  [1] 牟子平.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易炼红.农业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证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李茂生.农民减负、县乡财政解困的财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