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区域竞争力初探

2015-12-15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都给区域间的竞争带来了严峻挑战。区域竞争力越强,其吸引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就愈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愈好。因而区域竞争力研究是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它对于确定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发现竞争优势,从而制定发展战略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批能独立于国内和国外整体经济形势而发展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当国内或国际经济陷入衰退和停滞的时候,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势头不但没有被改变,而且在新一轮经济高潮中表现出比其它地区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在我国, 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生活习性及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布局大调整和改革开放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不同区域间,特别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
一、区域竞争力概述
(一)区域竞争力的内涵
  区域(即经济区域)的定义历来颇为含糊,H.西伯特(H.Siebert)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将区域作为一个中间性范畴描述。他认为,一个区域概念是一个中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是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全面的总量分析。根据西伯特的意见,区域的划分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他虽然指出了划分区域的部分目的,但未指出划分标准。我们定义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区域综合利用并不断改善本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制度体系等而获得的与其他区域相比所具有的能够促进本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区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区域在充分、有效利用区域内全部资源的同时吸引、控制和转化区域外部资源,有效挖掘区域发展潜力,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理解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应注意以下要点:( 1) 竞争主体是具有相对独立发展能力的一国之内的经济区域。( 2) 区域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国际化竞争。特定区域的竞争对手并不限于国内,还包括所有基于特定资源、要素或有利条件形成竞争关系的国外区域。(3)区域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区域内产业(或企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内产业(或企业)创造财富、争夺国内外市场能力的强弱, 其根本目标在于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强化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对全球资源的吸引、整合和有效配置。
(二)区域竞争力的特征
  1、有机性。一方面,区域竞争力衡量的是一个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发展程度与发展潜力,它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组合与运作能力,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是各个层次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构成一个区域的更小范围的所有区域之间协作或合作发展的能力。
  2、相对性。竞争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力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体现,只就本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毫无意义。因此,区域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
  3、差异性。首先,不同区域的竞争力有强弱之分,有的区域竞争力强,有的区域竞争力弱;其次,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表现不同,有的表现在自然资源方面,有的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等。
  4、过程性。由于对本区域竞争优势的了解、培育以及采取措施有效发挥竞争优势都需要时间。因此,区域竞争力具有过程性,这种过程性主要指区域竞争力一般都要经历由不明显到明显,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5、不稳定性。区域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但从本质上来说竞争优势是暂时的,难以持久的,因此区域竞争力是不稳定的。
二、我国区域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1、东部、西部、中部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加大,特别是创新能力方面。目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梯次分布的现象十分突出,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东强西弱势头强劲。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上海、北京、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较强,一直居于全国首列,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程度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这就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和环境。而像青海、宁夏、西藏等西部内陆的创新能力较低,均居于全国的中下等水平,主要原因是这此地区的知识创造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不高,而且知识创新获取能力比较弱。
  2、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有很大差异,这显然与东部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而这又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类型看,中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的比重较高,而东部地区非公有制工业比重则较高。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加工工业比重较高,中西部地区基础工业比重较高。
  3、地方经济保护主义抬头。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地方权益的扩大,中西部地区竞相开发加工项目,东部地区也不得不上一些不经济的资源项目,结果加工工业优势省区的资源项目比重上升,内地资源优势省区的加工项目比重上升,东部和中西部产业结构出现趋同化现象,地区之间互设壁垒、搞封锁,保护本地企业和产品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处于扩大的态势,强化了改变地区差距的迫切性。1992-2007年,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GDP占 全国的份额,东部从58.6%增加到61.4%,增加了约3个百分点;中部的份额从2637%下降到25.6%,西部从14.7%下降到13.0%。从居民收入水平看,2007年五个收入水平最低省区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五个最高地区的51%,而1992年为65%;五个收入水平最低的省区市农民人均收入仅为五个收入水平最高地区的31%,而1992年为37%。15年来各地区居民的收入虽然都有提高,但差距夸大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这表明,地区间公平问题的日益突出,已对总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形成制约。这对于同一的大国来说,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三、我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战略措施
  步入21 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再发展问题,但又预示着将有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发展和公平为目标的落后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其重点是通过西部的开发和建设,提高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距,最终有利于我国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战略:
  1、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这里的中心城市,不仅指单一的城市,还可以是都市连绵区或城市集团。都市连绵区是由众多都市区沿主要交通轴线连绵而成的城市密集地带,也是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的聚集带。经济、科技和信息的高度集聚和交互作用使都市连绵区不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成为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地和传播地。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和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也已具备都市连绵区的雏形。四个都市连绵区不仅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核心区,也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全国发展的一级中心。内地也不乏工业企业密集、科研院校和科技人才密集的中心城市,武汉、西安—宝鸡—兰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已经在区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区域性的二级中心。在其他地区,也分别以各级城市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类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中心,将会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在发展中发挥具有更大的作用。所以,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区域经济格局中,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选择。
  2、多轴开发战略。这里的“轴”主要指交通要道。交通轴线是城市和区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生产力布局越来越摆脱了对原料地、燃料地的束缚,对交通运输的依赖加强。在沿海、沿江、沿铁路、高速公路地带,形成现代产业聚集带和城市密集区。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距明显,多轴开发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心城市的等级,确定不同级别的多轴开发方案,作为中心城市带动的辅助战略。过去二十年里,由沿海和沿江构成的“T”轴开发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沿海一线的发展得益于这里优越的区位、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政策的倾斜,长江沿线地区的发展则离不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作用。所以,多轴开发应以沿海地区的都市连绵区或城市带为龙头,依托主要的交通干线向内部纵深处发展,由北向南依次形成多轴的开发格局。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尤其应该注意各地对外联系通道的开发,如出海联系通道和陆境联系通道的开发。
  3、东中西联合战略。东西差距是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家政策逐渐西移,应该把东西联合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国东部地区拥有较高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较强的资本运营能力,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前,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有必要向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的内地转移。所以,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在生产、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对东中西三地都有好处。通过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投资、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才等形式,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国家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投资诱导,引导东中西联合的顺利进行。对于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产协作网络,推动梯度推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 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依靠信息化手段, 构建创新系统;加速优势企业规模化;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人力资源的系统整合。
  4、全方位开放战略。90 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扩散到内陆省区,在内陆沿边省区建立沿边开发区,设立13 个沿边开放城镇,在长江沿岸建立沿江开发区,所有内陆省区省会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在全国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对外开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国家今后应对中西部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条件,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西部应把握时机,吸引外资,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全方位开放还应包括地区之间的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产权和利益主体,由于我国价格体系中资源型产品和加工型产品比价不合理,导致以资源型产品为主的地区经济利益流失,加上近年来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纷纷设立关卡,实施市场封锁。市场封锁在初期可能会对当地经济有利,但是它破坏了正常竞争,随着经济发展,会使地区产品缺乏竞争力,带来更大的地区分工效益和经济利益流失。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消除市场封锁,建立地区之间的统一市场体系,更为必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