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加快福建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5-12-15 11: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变,是福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福建;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的总体要求。要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消除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机制性障碍。正是由于这些障碍的存在,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贯彻,甚至有时还会与初衷产生较大偏差和背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长期积淀的旧矛盾,诱因复杂的新问题,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根除。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环境的创新,即改变直接干预经济的方式,通过控制交易主体,制定交易规则,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体系,培育市场主体,用法律手段保障良好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当前,要紧紧围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矛盾,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来改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积极引进国外和省外资本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将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空间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引资的配套性、牵动性和集群性,走出一条新的开放、振兴、发展之路。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从发展现状看,福建的发展方式还较粗放,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福建三次产业比例为9.5∶51.3∶39.2,产业结构的刚性化决定第二产业依然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心,要加快“二产”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集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突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以“二产”的发展和结构优化为“一产”劳动力转移和“三产”发展提供空间,增强产业间的有效协同;第二产业有效的增长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加速扩张,要围绕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外包服务业、金融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第三,积极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从需求结构讲,由于福建工业结构的特点,投资和出口始终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消费则处于弱势。1991-2007年福建最终消费率从62.4%下降到45.7%,不仅远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48.8%的平均水平。不可否认,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高投资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过高的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这种合理性,必须注意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消费率低,居民生活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结果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的投资率仍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的关键则是如何将消费逐步转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加健康和坚实的基础上。要从重物轻人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速的条件下,一方面加大对铁路、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增强消费拉动,应更加重视扩大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转移在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付力度,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四,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要素结构讲,工业主导、物质消耗型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而我省无油、无气、少煤,能源短缺,资源和环境压力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挑战。从发展目标讲,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必须提高效益、质量。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5-2007年分别只有10%、10.6%和10.7%,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制造业的“先进性”,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规模和质量。要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速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科技经纪服务,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
   第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发展战略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着重解决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二元结构的矛盾有所缓解,但目前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7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80元,城乡差距明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就要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有效地引导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城市联盟,促进城际协作,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六大员”、科技特派员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工作机制;通过城镇化推动县域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