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节水型社会运营管理机制的研究

2015-11-18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应将水资源配置纳入宏观管理的范畴。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资源、水资源
一、前言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控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中游,面积6.64万km3、人口588.7万,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1250mm、降水量289mm、当地自产水资源11.63亿m3,正常年份国家允许耗用黄河水40亿m3流量,加上地下水资源1.5亿m3,人均水资源为706m3。是全国平均值的1/3,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要求为动力
  节水型社会要形成自我的运行机制,关键是要有合理的动力。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一方面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之所以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并不是说一种需要满足了社会动力就要消失了。因此,节水性社会的运行必然以人的需求为动力。节水型社会是以人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为动力。水资源合理需求,是寻求社会积极能够发展和水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均衡的需求。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是节水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才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要形成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首先是用水主体要有合理的用水意识。主体意识是用水主体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形式,是对水资源的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总体意识。全民节水意识是节水型社会运行的“软动力”。其次要有制度的约束。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难以自发形成,必然通过需求管理来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需要相应的物质技术措施为基础,核心是经济制度安排。
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研究
2.1以互补性整合为主要整合方式
  节水型社会的运行,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社会中存在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各有不同的用水需求。在利益存在差别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一致性或共同利益。协调好社会个体之间、企业之间、个体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水资源利益关系,使社会在水资源利益上形成协调有序的结构,而不致因水资源的矛盾冲突而破坏用水社会秩序。
  从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必须承认人们不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因此,节水型社会的整合方式以互补性整合为主,既要看到用水主体利益的一致性、又要重视利益的特殊性,有效化解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缓解社会用水利益调整过程中的矛盾。在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用水行为整合到节水的方向上,同时要高度重视协商、协作和公众参与,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全民节水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公众意识实现利益整合,在重要水事决策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管好和用好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节水型整和机制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机制。
2.2、以利益为主激励手段
  节水型社会目标确定后,必须有效的激励社会成员向这个目标努力。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节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予以鼓励,对不节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制裁,才能促进全社会不断节水。激励机制与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在主观上具有节水意识,在客观上节水能带来利益时,就把合理需求转化为节水的动力,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3、以制度为主要控制方式
  实现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行为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微观主体的用水行为,不能滥用水。同时要从宏观上控制用水结构,根据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在水资源充裕地区和紧缺地区发展不用的产业,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从而实现从末端节水向全过程节水转变。
  社会控制手段包括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三种控制手段。组织控制是一种层级控制,在计划体制下,社会每个个体都从属于某种类型的单位,因此组织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制度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任何特定条件下的管理制度总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会影响其控制功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实行制度控制要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从总体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有效控制水资源不合理消耗;建立水价调整体系,通过调整体系,通过调控水价来控制水资源的需求,达到防止过度耗水的目的。
  在加强制度控制的同时,要加强舆论控制。舆论控制在于通过节水宣传和教育,使节水意识、节水政策法规、节水技术和方法为群众和企业接受,只有这样节水知识才会对群众和企业具体的用水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节水目标。舆论控制是软控制。但节水意识一旦深入人心,被社会个体和企业所内化,人们节水活动就会成为自觉活动和习惯,这种影响比其他“硬控制”要深远持久。
2.4、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
  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应以宏观管理为主,宏观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统一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矛盾,涉及人与自然的管理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要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矛盾就会发生转化,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
三、结语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而我区属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干旱是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基本区情,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水、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当务之急。
【参考资料】:
[1]李丽、苗莉《浅述在水利施工中对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2]赵士怀《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控制技术》施工技术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