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5-11-18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侧重选取福建省闽东南(较发达地区)、闽西北(欠发达地区)各具代表性的一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并且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为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进一步高效的转移提供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分析
  一、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福建全省拥有12.4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009年末全省3627万人口,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土地面积位居第23位,人口总量位居18位。由于山地、丘陵占福建陆地总面积的80%,因此福建省是个人口密集的省份。农业普查年报显示,2006年末,福建省总人口3558万人,农村人口1850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403.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为1220.63万,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
  1.日本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日本政府鼓励和支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同时,日本政府制定了促进工业、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性计划,规定从1971年-1975年,在城市郊区建立各类工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到1975年,有813个城镇实施了该计划,建成各类工厂近700家,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日本在工业化的早期,十分注重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经济能够迅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而且,日本将国民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
  四、福建省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建议
  通过对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给出下几点建议:
  第一、贯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方针。例如,在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下,福建省较发达地区应该在保持原有工业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第三产业。欠发达地区(如三明市)在保持农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并带动服务业来消化吸纳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福建闽西北山区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重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目前可选择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突破口。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 农产品加工业。以荷兰为例,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就业的人数是农业就业人数的2.3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 30%,超过农业总产值1.2倍。闽西部山区乡镇企业中农产品深加工占比很小,60%以上农产品加工在城市完成,这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闽西北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猪牛羊肉、奶制品、茶叶和中药材等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的产业链。
  第三、政策上予以支持,包括立法和财政。若无政府支撑和辅助,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实现成功地转移。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法律支持。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给予财政投入,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创业环境投入等。
参考文献
[1] 曾玉荣,周海梅,郑晓梅.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福建农业学报,2008(4)
[2]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程建平.中国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