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创新驱动型经济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2015-11-16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的变化、经济增长的速度等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战略定位。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发展,从而顺时应变,奋发有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动机,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驱动 高职院校 发展战略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迅速崛起,以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与创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跨国公司规模膨胀的催化剂。高科技经济不但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顺应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战略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
  近年来,无锡正在全力推进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三大转变”。创新,已经成为无锡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作为高职院校如何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在“融入”上做文章,在“对接”上下工夫,在“服务”上创特色,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背景:创新――无锡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引擎”
  ――创新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广义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重内涵,狭义的创新则重点指科技创新。这里所谓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主要指在制度创新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承载千年文化美誉的无锡,近年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三大转变”,推进区域经济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地。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江南文化名城美誉,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当代乡镇企业的诞生地”,曾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近年来,无锡围绕“创新”这一主题,经济转型升级气势恢弘,波澜壮阔,高招迭出,高潮迭起,初步凸现创意经济、流量经济、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格局。其主要特征是:
  1、产业结构向高新化发展。作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本世纪初,就有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在无锡兴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无锡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无锡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至2007年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648.92元,比1978年的49.01亿元,增长216.3倍,平均每年递增20.4%,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六位。(1)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三谷三基地”,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发展格局。统计数据显示,在发展“三谷”产业上,2007年,全市“三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7.54亿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9.7%,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5.8个百分点。在“三谷”中,硅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07.5%、21.6%、13.3%。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重点加强动漫产业、信息外包和流程外包“三基地”建设,2008年上半年,无锡市软件和信息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70%,软件出口及信息外包同比增长55%。预计全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60亿元。到2010年,全市软件销售规模要达到600亿元,服务外包产业的业务总额达到30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2)
  2、技术含量向高端化发展。近年来,无锡全面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无锡重点加强硅谷、液晶谷、生物谷“三谷”建设。仅以光伏产业为例,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举跨入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带动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加强动漫产业、信息外包和流程外包“三基地”建设,构建一批信息外包和流程外包产业示范区、集聚区。2007年与2008年,无锡市连续获得中国软件出口(外包)政府推进奖,并成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无锡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软件外包企业落户,如日本NEC、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软国际、浪潮信息、清华紫光等。今年5月,IBM公司在无锡设立的“中国云计算中心”正式运营,让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的基础服务平台一举跻身于世界先进“慧谷”行列。曾致力于先进制造业的无锡新区从2005年起以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为标准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2007年,新区年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50%。区内的软件园,去年每亩土地实现产出2300万元,是工业的8倍。(3)从2003年到2007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单位数由402家增加到702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值由573.27亿元增加到2386.46亿元,增长了3.2倍,年平均增长42.9%,高出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幅1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7.5%上升到2007年的26.9%。(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已成为无锡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缩影。
  3、产业布局向集群化发展。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使这些载体成为无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桥头堡。其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职教园、空港产业园这“五大园区”,是无锡市打造“三创”载体的主阵地。至2008年上半年为止,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三创”载体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多家,另有130万平方米在建。(5)与此同时,无锡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两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在“前道”研发、设计上,目前全市已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一站两中心”120家,独立外资研发机构14家。在“后道”物流、销售上,先后规划建设了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宜兴综合物流园区,无锡口岸物流中心、火 车西站物流枢纽等一批现代物流集聚区。(6)通过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互补延伸的集群发展格局。
  4、资本运作向多元化发展。无锡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在调整、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突破了过去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2007年,全市已有2319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3375家私营企业。(7)无锡的经济在改革初期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已经转到非公经济为主,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互补型混合经济。目前,无锡经济所有制结构正向外资、民资、国有、集体互相融合,互相参股,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子。
  5、企业形态向规模化发展。至2007年底,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达6698.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39倍,年平均递增21.5%,户均资产达到1.2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完成8858.0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0.1倍,年平均递增20.1%;实现利税696.87亿元,比1978年增长67.5倍,年平均递增15.7%。其中:大中型企业已由1978年的38家增加到625家,拥有固定资产1821.55亿元,职工人数67.79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1%和56.5%;完成工业增加值1342.65亿元,实现利税477.0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1%和68.5%,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8)据《领导决策信息》资料:2008中国500强企业有在19家集聚在无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省会城市。(9)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壮大,充分发挥了规模经营的效益,促进了无锡的工业企业结构朝着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方向发展。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集聚高层次人才、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在“创新”这只主引擎的强力拉动下,无锡“四高联动”,推动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参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带动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使区域高职教育成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区域技术推广、辐射和示范的中心。
  三、探索:转型――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经济实力竞争的背后,往往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无锡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进程中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匮乏。
  ――面对扑面而来的创新发展浪潮,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积蓄、储备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顺时应变,转型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构筑起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转型,并非丢弃高职教育的定位及其特色和优势,而是要重理思路,重整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
  1、要瞄准“风向标”,在办学思想上转型。在新时期、新阶段,人才培养上的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必须紧跟社会进步的大潮,紧贴经济发展的脉搏,瞄准新目标,找准新定位,主动参与、融入接轨。在办学思想上要做到三个对接:首先,要与宏观产业政策走势相衔接。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一个中长期的发展阶段里,国家鼓励、扶持何种产业、何种项目,限制、压缩什么产业、什么项目,如当前服务业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并作为自身制订发展规划的依据。其次,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相策应。长江三角州已成为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身处长三角经济圈内的高职院校,必须研究长三角经济形态、经济模式、经济态势,始终把握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办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无锡作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把全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确立了服务外包发展战略,构建了服务外包推进体系,实施了服务外包重点招商,开展了服务外包重点合作,起动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作为无锡的高职院校就必须在办学思想上主动策应,主动接轨,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要与企业开放开发趋势相融合。面对着新的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所服务的企业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也在进行着动态调整。要通过座谈会,恳谈会、报告会、推介会、校企共建、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努力了解企业、融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作,构建起校企合作、多元互动的运行机制,努力为学生在企业展示自我、施展才干搭建平台,增强校企合作、共生共赢的依存度和关联度。
  2、要把握“生态位”,在培养模式上转型。生态学上有一个“格乌斯原理”,说的是一切生物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新兴的教育类型,也要寻求自己的“生态位”。(10)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是一个开拓代替守成、创新代替守旧的全新外部环境,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从政府到行业到企业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也反过来证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在培养目标上,规格相对单一,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过细过窄和自主权不足的倾向;在课程体系上,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知识分割过细、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率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因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培养模式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培养目标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种融“知识结构”、“基本技能” 、“生活态度”和“创新精神”四位一体的素质结构目标,即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在技 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二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模式实际上涵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灵活多样、富有变化;三是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对接“产业链”,在专业设置上转型。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最佳结合的特定平台。要着眼无锡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层次的现实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匹配,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结构调整与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专业建设的结构调整、层次优化,既要满足现在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重视专业外延发展,更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看到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针对当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重构、追热、求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弊端,一要遵循“按需设置、理念超前、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则,在坚持人才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新专业,调整和改造老专业,压缩和精简差专业,从而使专业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实效性;二要对现有的重复设置、生源短缺、就业不好的专业进行撤并、取消、调整、改造,集中力量办好、办精该办、能办的专业;三要努力打造专业有个性、师资有水平、实训有条件、科研有成果、就业有保障、学生有作为的品牌专业。在加强优势专业的同时,扩大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压缩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积极申报有良好人才需要前景的新兴专业,以拓宽人才培养途径。(11)
  4、要突出“技能关”,在课程改革上转型。高职院校区别本科院校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学生的实际技能更强。因而,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技能,放到突出的位置。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如果把专业比作学校办学的“筋骨”,课程就是它的“血肉”。在课程改革上,一是要更新课程设置理念。遵循“需用为先、够用为度、实用为上”的原则开设课程,体现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二是要把握课程设置比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节制和把握理论课的比例,彰显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取向。三是要积极创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体现高职特色办学,实现错位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抓手,要抓住优势专业,骨干老师,积极培育精品课程,力争使课程建设出“亮点”、增“活力”、有“强项”,从而对一般课程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内涵和品牌效应。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的实际,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一方面大力开展与周边的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先后与无锡新区的海力士、松下、铁肯姆、上海大数等近百家公司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高端培训公司合作,拓展高层次人才培训空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先后与IBM公司、原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开办了软件与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训,面向全国的本科类院校,招收信息、软件类专业即将毕业或已毕业学生,利用10个月时间开展专业语言、专业技能和公司实训,重点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java、大型机维护开发、数据庫、软件测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办学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
  5、要打造“制高点”,在师资建设上转型。大学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师资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只有打造好师资建设的“制高点”,才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当前,在不少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很多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与社会创新实践严重脱节。因此,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12)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中,要舍得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给青年教师以成才立业的舞台。同时,要采取倾斜政策,改善其工作条件,关心其思想和生活,让他们尽心干工作,安心做事业。特别是要加大专业带头人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坚持全职、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策略,通过落实待遇、政策激励,搞好培训、提高素质,规范考核、严格管理,动态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一支愿做、能做、会做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解决专业实践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外聘了一批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把外聘教师的管理纳入学院人才管理的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师资社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契约化的原则进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2)(3)(4)(5)(6)】记者《从“制造”到“设计” 无锡跨越30年》[N]《新华日报》2008年10月17日第2版
  【(7)(8)】江苏省统计局《无锡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 取得瞩目成绩》[中国统计]国家统计局网站地方信息发表日期2008年10月14日
  【(9)】殷钧祥《中国500强企业半数集聚10大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第41期第26页
  【(10)】张健《错位发展培育优势》[N]《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5日第7版
  【(11)】宋振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32页
  【(12)】李宣海《大学文化引领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0日(网络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