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5-11-10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群众是完成这一艰巨繁重任务的主体,因此,旨在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镇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如何有效结合区域实际,推动文化事业长久、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新农村
一、当前概况
      峰尾镇成立于1999年10月,位于湄洲南隅突出部,全镇区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近5.5万人。是泉港未来城市中心。多年来,在泉港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镇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突出亮点,创造了品牌。近年来,我镇通过抓亮点,发挥“省优”圭峰文化研究会、10支民族文化遗产北管乐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仿造技艺和福船技艺的作用,带动文化品牌的形成,2008年被确定为泉州市第十一届“文化名镇”。
      2、丰富活动,营造了氛围。我镇文化站借助活动宣传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仅2011年就成功举行了各级文化娱乐活动28次,参加区级以上竞赛活动获得21奖次。
      3、抓住重点,提高了档次。我镇近年来共投入147万元用于建设镇综合文化站,并积极鼓励民间引进资金建设五里海沙休闲大排档,引导民间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建设回族郭厝莲山宫文化广场、修复卢琦故居、设置峰尾民俗馆等,为进一步打造省级文化名镇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虽经多方努力,我镇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1、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村对这一问题解决得不够好,使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就全镇现有的北管队伍建设来说,绝大部分是由个人出资或集体集资维持;镇文化站虽然现在建成了面积在45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文化站,但文化站由于经费缺乏,设施不齐全、不完善,利用率也不够高,有的甚至还被闲置或挪作了他用;又如各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全镇只有3个,难于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而且大多数没有专项购书经费;至于全镇只有8个村建有文化室,而且多数文化室还与他室合为共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显得形同虚设。
      2、机制体制不健全。从调查的情况看,全镇大多数村委会对文化室应不少于1名文化干部的规定落实得不够好,8个村只3名专职文化协管员,其余绝大多数是兼职,致使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工作之中。我镇现有的村文化干部管理机制又极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有的文化协管员只是敷衍应付,积极主动性差,致使村级文化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决定,部分村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基本处于软弱无力状态。
      3、思想认识不到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无关论,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单纯的娱乐,搞不搞都一样,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行了。二是等待论,认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只有等把经济搞上去了富了有钱了才能搞文化。三是赔钱论。认为文化建设是赔钱的买卖,投入大产出少,搞文化建设得不偿失。四是无绩论。认为搞文化建设,出政绩比较慢,不如搞经济来的快,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帮助不是很大。表现在工作上,往往把文化建设看成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和摆不到位的问题。
      4.整体素质不够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不够高。村级文化协管员具有初中水平的人占30%、有小学水平的人占60%、没有文化的人占8%、具有高中水平以上的人员只占2%左右。二是大局观念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打算,对国家、集体、社会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三是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大部分群众对农村的环境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家里比较干净整洁,但对于村街是否整洁不管不顾,随意往街上乱扔乱到,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家庭都是杂乱无序、肮脏不堪。四是文明程度不够高。有许多农民群众开口闭口就是粗话脏话,有的甚至开口就是骂人的话,以丑为美,乡风不够文明。
      5、农村文化边缘化。没有了本土文化熏陶,又加上受市场经济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农村本土文化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导致农村健康的本土文化阵地减弱边缘化程度增强。如我们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谈论农民减负的少了,谈论婚姻纽曲的多了,以发家致富的少了。农村文化、草根文化挖掘存在很大缺失。
三、原因分析
      1、投入不足,作用缺乏。硬件不硬,软件也大受影响,许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当前基层文化工作难以开展,主要问题还是经费投入不足、业务经费普遍短缺,无法开展业务活动,难以做好文化建设服务的工作。
      2、认识不够,观念缺位。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部分村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可以缓一缓、放一放,因而对宣传、贯彻相关规定政策力度不够;有的村没有把文化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议事日程,几乎没有固定的文化工作经费。缺乏文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3、载体单一,创新缺失。群众的需要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动力,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一方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的方式及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程度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卡拉Ok、交谊舞、健身操已不再是活跃文化生活的主打内容,人们渴望着推陈出新,有更新更丰富的活动出现;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群众获取文化信息渠道不断拓宽,以前常见的广播、杂志、黑板报等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4、队伍薄弱,培养缺少。我镇文化队伍中大部分兼职干部,又缺乏年轻文化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也不大,素质难以适应当前需要。另外,现在文化市场不能收费,又没有其他的创收途径和专项经费,文化干部工资低收入 少,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福利待遇,不得不去从事乡镇的其他行政工作而荒了自己的自留地。这些也当然导致了我镇基层文化队伍人员少、编制缺、素质低、业务不强的不良后果。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我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我镇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在镇机构改革中,文化站只能加强,可结合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以此为模式,复制“一室多用”的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真正发挥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灵活有效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户。文化站工作人员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让群众自愿、自觉、自发的原则,这才是农村文化活动发展的前提。因此,除了开展春节、“五一”等节庆大型活动外,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经济、政务工作上,要加强文化下乡时间和内容固定化、程序化,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设立一批 “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以贴心、正派、趣味性强的节目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同时对有意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农户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他们发展民间演出、农村书屋等事业,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成为我镇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3、发挥管理主要作用,抓好工作方式的转变。抓文化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要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转变。一是工作目标要从过去单纯的唱、跳、看、玩为主向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转变,树立“大文化”意识,把组织文化活动与提高我镇文化竞争力,实现先进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方法要从过去对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的态度向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转变。三是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政府文化部门办文化为主向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主参与转变,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四是要从以单纯利用、追求时尚为重点向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转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