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下的税收模式研究

2015-11-10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税收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也构成了区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费用支出。在税收模式一定的基础上,该模式的结构和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投资偏好和经营态势。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区域经济;税收模式;提升;优化

       从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论著中可以发现,诸多学者聚焦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建立经济增长极为核心的经济拉动模式。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上思路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业内似乎对于一定的税收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及作用却较少关注。这样一来,就缺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观。
  众所周知,税收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也构成了区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费用支出。在税收模式一定的基础上,该模式的结构和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投资偏好和经营态势。当然,最终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优化税收模式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分析
  区域经济若要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其须满足两个主要因素:(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新增资本存量的正向性。前者使得各产业之间形成耦合关联的拉动形态,满足区域内经济循环的需要;后者则成为扩大经济覆盖面的前提。围绕着上述两个因素,优化税收模式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导向功能
    作为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范畴,在其发展中也贯穿着区域政府的经济规划。如同国家层面的5年规划一样,在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传统经济优势等要件,区域政府将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下建立自身的产业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府惟有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才能在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下完成产业导向。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为了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然对该类型企业的营业税给予优惠。以此作为引导,将使得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尝试进入该生产领域。
 (二)产业扶持功能
    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各区域政府都努力构建区域增长极。试图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效应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担区域增长极的主体,往往是由当地某一优势产业来承担。从而,建立合理的税收结构和税率,将在特定时期内建构起该产业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同时,以关注民生为宗旨的区域经济发展下,通过税收模式的合理设计,还将促进具有强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发展。
    以上两方面的功能,就为税收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内在规定性。
二、基于功能分析探究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
    具体而言,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植根性原则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分税制后,区域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拥有了更加独立的税收来源。目前,税收模式设计已成为区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应建立区域植根性原则。具体包括:(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结构调整;(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进行有目的性的税率设计。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努力,将使得区域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驱动下,根据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企业经营目标的调整。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直接根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性,其中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由经验数据显示,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为以工业为主体的拉动和推动效应,即工业拉动农业并推动服务业发展。这就要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已减免了农业税,但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动态支持。与此同时,针对第二产业的税率应在不影响税基的情况下,根据其平均利润率的涨浮给予比例提高。
 (三)关联性原则
    在社会网络化分工成为常态的当下,诸多产业门类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形成了价值链体系。诸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即该领域包括农户、深加工企业、零售商等主要经济主体;并且,还包含物流企业在内的流通性组织。因此,建立在统一价值链基础上的关联性特征,就要求在税率设计上应维系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便为税收模式的优化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原则导向下的税收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并在原则导向下,税收模式构建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根据区域产业规划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域产业规划必然面临着形成城市与农村间产业结构互补性的任务。因此,为了打破已有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确保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区域政府应在两个方面进行税收模式的构建:(1)针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应给予税收优惠。其优惠的模式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后期经政府创新基金的发放给予变相优惠。(2)针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诸如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涉及到内生驱动力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问题。目前,尽管在增强城市与农村经济间的联系互动,但二者各自的经济内循环态势仍十分明显。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根据区域产业分别给予两大区域的重点产业以税收扶持。如,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在针对资源指向型的产业而言,应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夏淑萍.浅谈区域税收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4).
[2]梁红梅.基于现实税收收入的区域税收能力差异分析[J].财会研究,2010(1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