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提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开发模式构建和开发机制。从目标及功能定位、生态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开发利用中注意的问题三个角度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一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1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洞庭湖湿地共计有281个湿地斑块,总面积252873.4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19个湿地斑块,面积12269.7公顷;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1个斑块,面积16.6公顷;洪泛平原1个斑块,面积50.7公顷;永久性淡水湖湿地131个湿地斑块,面积229618.7公顷;草本沼泽湿地51个湿地斑块,面积5153.8公顷;运河、输水河湿地38个湿地斑块,面积2574.8公顷;水产养殖场湿地40个湿地斑块,面积3189.1公顷。洞庭湖湿地共计有43科100属124种植物;有湿地动物4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5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6种。洞庭湖区共计有三个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1 优势
(1)区位优势
洞庭湖湿地位于长株潭3+5城市群核心,同时又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具有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均围绕洞庭湖区布置。环洞庭湖区还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精工、纺织、能源等行业均可以实现全方位提升,风能发电、抽水蓄能点建设在全省都走在前列。
(2)生态环境优势
洞庭湖湿地水域面积广、水资源丰富。岳阳城陵矶水位为33.50m时,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天然湖泊面积2691km2,最大水深23.50m,平均水深6.39m,湖泊总容积为174亿m3。湖泊总面积18780km2,其中天然湖泊面积2625km2,洪道面积1418km2,受堤防保护面积14641km2。[1]洞庭湖湿地优良的资源禀赋使得洞庭湖湿地可以通过气温调节,增加区域空气湿度,蒸发吸热降低环洞庭湖区城市“热岛”效应等途径来调节区域小气候,与此同时,水资源储量丰富的洞庭湖湿地还具有良好的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归还服务功能,可加速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3)景观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景观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原生态自然景点,蕴藏着丰富的水生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以西洞庭湖湿地为例,该区域就生长着湿地植物865种、鸟类207种、鱼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多种。湖洲芦苇面积达5.4万多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之一。除自然景观之外,洞庭湖湿地还和多样化的历史文化遗迹、地文景观、农家乐等完美结合,为丰富旅游产品、商品、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
(4)历史文化悠久
独特的湖泊湿地环境、典型的传统农业底蕴,构成了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湘农耕文化。远古时期,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许多歌咏西洞庭湖的不朽诗篇;近代以来,郁达夫、易君左、孙轶青等曾在此书写吟唱西洞庭湖的传世佳作。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建设,维系了洞庭湖湿地生态平衡,有效的保护洞庭湖湿地独特的生物资源,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
2.2 劣势
(1)旅游季节限制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温润气候型,四季分明。据沿湖17个气象站的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17.0℃,1月平均气温4.1-4.5℃,极端最低气温-14.7℃,7月平均气温28.7-29.2℃,极端最高气温43.6℃。4-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4.9%-69.7%。由此可见,洞庭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较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是环洞庭湖区发展旅游经济最有价值的资源依托,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洞庭湖湿地有部分区域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洞庭湖湿地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尖锐矛盾:第一,保护区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和区域内社区民众的安置之间存在冲突;第二,洞庭湖湿地水域集中,因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既要营造湿地公园的景观美感和环境背景,又要采用诸如建设生物栖息场所和环境等湿地生态修复手段来保护湿地,这里面还是存在冲突的;第三,如何准确划分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过渡区和开发区,如何准确把握自然保护区科学开发利用与绝对保护之间的“度”。
2.3 机遇
(1)有利的国内发展环境
“绿色旅游”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重点,因此,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符合湿地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与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主题相一致;当前,湿地观鸟、教育休憩等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普遍,观鸟游更是湿地常见的生态旅游开发行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观鸟组织和相应的观鸟基地。《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截至2009年,“十一五”湿地规划针对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央政府实际投入了11亿元资金开展了100多个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实施的100多个湿地项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重要湿地区域的保护,而且以其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国湿地保护的发展。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将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时期,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彻底改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基于湿地资源保护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得到重视。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及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经验和知识支撑。[2]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上日程
洞庭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湖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维护长江流域乃至世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中部崛起新支点、推进湖南科学发
展、提高湖区人民幸福指数,决定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培育旅游经济、促进区域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供了历史契机。
2.4 挑战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着挑战:首先是来自周边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挑战。当前,各省市纷纷上马湿地旅游项目,湿地旅游的同质性日趋明显,起步较早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已经开发了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具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其次,洞庭湖湿地由于湿地面积广、管理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诸多瓶颈,洞庭湖湿地还没有充分发挥游客积聚功能。洞庭湖湿地不得不应对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内、区域内众多湿地的旅游竞争威胁。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研究
1 开发原则
1.1 适度开发,有效保护
环洞庭湖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增长、民生的改善依然需要从洞庭湖湿地获得、加工、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环洞庭湖区民众依然要通过对自然资源投入资本进行改造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对洞庭湖湿地开发是必然的,但是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过洞庭湖湿地生态阈值,正就要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1.2 社区参与,共享利益
鉴于环洞庭湖区依然处于通过经济增长来获得货币收入、改善福祉的中期发展阶段,环洞庭湖区的农户、渔户还是要从洞庭湖湿地中获取自然资源来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因此,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仅仅是企业、政府利益分配过程,洞庭湖区的社区居民也应有权参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尽管洞庭湖湿地资源从法律角度来说是属于国家所有,但是不让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实质上是侵害了社区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1.3 道法自然,追求和谐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依赖于洞庭湖湿地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但也是现代物质文明改造湿地资源的过程,因此,湿地开发应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共识,旅游开发中,景观布局、景区建设与保护区应协调一致,要保持资源的原生态性和真实性,避免现代文明对洞庭湖区的自然造成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2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1.1 政府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开发模式
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公共产品供给职能,为景区开发提供比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企业经营场所及其所需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积极采用市场规则来运作,与企业签署公平就业协议,鼓励社区居民在旅游企业谋职,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主经营旅游服务。[3-4]
政府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要发挥政府提供生态资源保护的公共品供给职能,引导企业和社区居民保护性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由于洞庭湖区面积大,涉及三市以及众多管理部门,行政职能的履行会出现重叠或冲突,会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甚至是不作为,湖南省应建立洞庭湖湿地管理协调委员会来协调、监督洞庭湖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由于旅游的开发将打破湖区历史形成的传统社会,会冲击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政府应设法稳定原住民的生活、维护原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应引导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的市场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民俗。
2.2 湿地功能分区模式
洞庭湖区面积广阔,涉及县域多,为了实现湿地资源的有序开发,政府应以环洞庭湖区市域为区域单位将洞庭湖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实验游憩区和经济开发区,[5]四者呈同心圆结构,尤其是要注意协调、规划常德、益阳、岳阳三市结合部分的湿地功能分区,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一个功能解构、合理分区、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的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3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研究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应构建一个完整、协调、有机整合的开发框架,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时洞庭湖湿地资源旅游开发的行为主体,应围绕湿地开发,发挥各自作用,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开发秩序。
3.1 科学规划牵引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湿地生态圈的高效利用。因此,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务必体现“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必须合理划分湿地功能区,制定适合植物生长、动物栖息、游客观光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合理、有序利用湖、山、林和人工景观。[6]
3.2 政府引导与社区参与
洞庭湖湿地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充分利用行政资源优势,将旅游景区建设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同时,要通过社区这个微观载体,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的旅游消费模式,向旅游者传输环境保护理念。
3.3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旅游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旅游企业参与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高度关注企业的经营效率,要把握市场命脉,实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对接。由于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货币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提高景区接待能力,还可以发挥企业的管理优势,提高市场效益,并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持,发挥外溢效益。旅游企业的参与可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构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信息管理集成系统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将收集、整理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数量、资源等级、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变动态势,旅游客源的分布、结构、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经营产品、旅游线路与报价,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等级、规模、服务水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态势,旅游开发政策,生态资源现状及变动态势,环境保护措施等。根据集成的信息,确定区域旅游发展方针政策。
三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1 目标及功能定位
1.1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将洞庭湖湿地打造成区域乃至国内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1.2 构建科普文教基地
将洞庭湖湿地打造成区域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库文教基地。
1.3 构建湿地生态公园
沿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划,结合区域独具特色的科考旅游、古迹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旅游景区集聚发展的湿地生态公园群落。
2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产品设计
2.1 湿地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洞庭湖湿地是河道型湖泊,在地址变迁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
值。政府应统一规划,针对环洞庭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不同资源价值形态进行合理分区、成片开发。
2.2 湿地农耕文化旅游产品
洞庭湖湿地在春秋时期就涌现屈原等文人骚客,明清时期,由于环洞庭湖区域人口急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了独具湖湘特色的农耕文化。环洞庭湖区可凭借区域资源禀赋开发、设计有湖湘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人文地理,2002,1:73-76.
作者简介:1.杨芳(1979.11--),女,湖南宁乡,研究生,学位:硕士,职称:讲师,湖南宁乡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生态旅游; 2.邝奕轩(1974.4--) ,男,湖南邵阳,研究生,学位:博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课题编号:12BJY056。
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湿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