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015-09-30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年轻的一代人养活年老的一代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既有通过改变老年抚养比而呈现出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表现为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经济 可持续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则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46%和6.96%,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算,未来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3%,65岁以上人口占比25.2%,这样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必将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制度本身提出挑战
  理论上讲,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路径是这样的:从老年抚养比看,随着缴费人数不断减少,养老待遇领取人数不断增多,未来的年轻人将不堪重负;从基金收支看,首先表现为基金当期收入小于当期支出,其次表现为历年累计结余不足以支付当期需要,最后,原有制度模式无法运转下去。但实际上,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缓慢进行的过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无一不提前对养老保险制度做出调整。具体的调整措施包括:(1)提高费率,实行预积累制。也就是说使基金当期收入大于当期支出,从而为老龄化带来的支付高峰期做好基金储备。至于提高费率,实行预积累制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改进版的现收现付制,整个统筹基金留有部分积累,比如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通过提高费率而实行部分积累制;二是引入全新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比如一部分前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拉美国家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引入了个人账户积累制;(2)改变待遇计发办法或待遇调整机制,通常指从技术上降低养老金计发水平,包括实行个人账户,让个人承担投资风险,以此降低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3)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措施具有一举两得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延长了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另一方面减少了养老金的支付年限,从而从收和支两个方向显著改善基金的结余状态。上述提到的各种调整方案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做出了很多调整。比如,从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统帐结合和个人账户积累制。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从原来的120个月延长到按预期余命来计算,例如60岁退休的人,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为139个月。总之,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通过引入个人账户积累制和降低养老金计发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至于很多老龄化国家实行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的最佳利器——延长退休年龄,我国目前对此尚处于学术讨论阶段。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出现“养老-发展”矛盾,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因经济衰退而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养老-发展”矛盾,体现为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如果劳动生产率没有大幅提高,那么,维持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衰退。而一旦发生经济衰退,养老保险问题又会雪上加霜,难以持续。具体分析如下:
  从生命周期来看,年轻时人们处于储蓄阶段,年老时则处于消费阶段。当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时,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上升,储蓄下降。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率下降,意味着投资将出现严重不足。特别是,如果社会没有足够的储蓄投资于那些能够保持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领域,比如新技术、新能源、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等,则经济衰退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其中固然有后发优势,比如说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迅速扩大生产和增加产出,但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中国存在巨大的人口红利,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在科技更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同样处于科技扩散范围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不及中国这样一种情形。因此,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将很难保持,甚至可能会出现停滞和衰退的局面。一些国际专家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指出,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加速老龄化,将导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印度和巴西。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因为储蓄率下降和投资不足而引起经济增长乏力上,还表现为低成本优势丧失后,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上。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总是流向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年轻人的缴费和养老负担加重,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这样,与其他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养老负担较轻的国家相比,我国之前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竞争优势将会大为下降。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未来的经济规模将会缩小。
  经济的逐步衰退将会使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具体表现为由于增长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养老保险的缴费收入将会减少,而养老保险支出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待遇刚性特征,只升不降,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基金支付危机提前出现。
三、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和老龄化情况下,即使养老保险制度表面上仍能维持下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和待遇支付高峰期的到来,如果当时的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导致养老金的真实购买力下降。
  实际上,无论是现收现付制直接体现的当下年轻一代人养活年老一代人的模式,还是个人账户积累制体现的个人年轻时积累,年老时领取待遇的“自我养老”模式,对于养老保障制度来说,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由当时的年轻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养活当时的老年人。如果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那么之前无论采取怎样的筹资模式,待遇水平都一样。因此,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是终极的,只是中间过程可能不同,比如代际的平衡性及代内的公平性不同。
四、应对挑战的对策
  应对人 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作用,而不能靠某个方面单打独斗。只有共同作用,才能保障制度公平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下,就各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
  1、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既定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突破“养老-发展”矛盾,是维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为是否能养老,最终体现为就业人口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主要的是投资于人力资本,提高未来人口的素质。就我国而言,需要改变教育产业化的倾向,加强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竞争力的下一代人口,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改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首先,是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一方面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更加健全,监管得力,能够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允许基金直接投资于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能够保证获得稳定收益率的基础设施领域。其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政府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目前过高的行政费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需要。另外,提高工资收入,改进初次分配。通过提高劳动报酬,进而提高养老金水平,可以使我国整个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从而增强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促使经济良性发展。
  3、缓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般认为,妇女总和生育率2.1是维系人口世代交替所必须的最低生育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6-1.7之间,低于计生委此前一直宣布的稳定在1.8的这一数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旦人口生育意愿下降,恢复起来的难度会很大,需要及时关注生育率持续下降的问题,放开人口政策,允许人们生二胎,以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