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从实践到理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2015-07-02 14: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治理“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旨在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应如何深化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对湖北民族地区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就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进行了理性分析,进而提出了“城乡协调互动、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加强制度革新”等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战略思考 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治理“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着眼长远、统揽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推进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我国要有效推进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基于战略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加以思考和认识。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经理性分析,提出若干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www.133229.coM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现实依据是“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不断深化和现代科技及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事实。生存环境一旦变化,与此相应的一切文化都要发生变迁和调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其发展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大环境”(陆益龙,《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与供给》,2007),这是新农村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体等领域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制度创新及其变迁。就目前农村地区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以下几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农村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及流转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农业价格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当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且要“因地(时)制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虽然是以恩施州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个案提炼的,也许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在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要基于战略的高度把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还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自身特征和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惟其如此,我国农村社会才能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方法、新思路、新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在实处,让人民满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