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新型制造业概念构建了区域新型制造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经济创造、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三个维度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新型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了单维评价及三维综合评价,对江苏13地市的新型制造业程度有了准确把握并得到相关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区域发展;实证分析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前,
目前,江苏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①,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江苏gdp总量在从2001年的9 456.84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0 312.61亿元,8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1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连续跨越3 000亿元、4 000亿元、5 000亿元,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的增长,2008年达到了15 982.2亿元。因此研究江苏制造业及其新型化程度,一方面在于总结制造业强省的区域分布结构和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以此为借鉴对于推动
1. 经济创造能力评价。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江苏省各地级市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kmo值为0.66,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并且,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81%。wWW.133229.COm
根据各指标与载荷因子相关系数,发现第一主成分中a9,第二主成分中a3、a5、a7,第三主成分中a2、a4的系数均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第二主成分反映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第三主成分反映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赋权加总,得到江苏省各地区制造业在经济创造能力的综合得分,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镇江、盐城、淮安、扬州、宿迁、连云港、泰州、徐州。
2.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考察区域制造业在经济、资源约束下,以科技支撑、引领发展,提高产业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能力。
用spss软件对13个样本城市的2008年制造业科技创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kmo值为0.596,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通过统计,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26%。由主成分与指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中b3、b5、b6、b8、b9系数较高,表明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科技创新贡献率等指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二主成分中b2、b4系数较高,表明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三主成分中b7系数较高,表示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比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加总,得到各地区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
3. 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评价。用spss软件对13个样本城市2008年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kmo值为0.630,大于0.5,表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结果显示,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64%。由主成分与指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中c1、c3、c4 、c6的系数较大,分别反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对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中c2、c8系数较高,反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对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第三主成分中c7的系数较高,反映单位增加值能耗强度对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
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加总,得到各地区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南京、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镇江。
4. 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综合评价。单纯从经济、科技或环境资源某一方面来评价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程度是局限和不客观的。对新型制造业的评价应该包括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在内的综合评价。因此,综合26个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处理,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80%,各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置信度检验为100%,将26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赋权加总,获得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综合评价结果,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扬州、淮安、镇江、泰州、盐城、连云港、宿迁。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一,江苏“制造业—都市圈”互动发展效应明显。从排名上看,苏州、无锡、常州位列江苏制造业发展的第一方阵。横向上看,上述城市以苏州为中心,形成了苏锡常都市圈;纵向上看,则又以南京为核心,形成沿沪宁线都市圈。实践表明,都市圈与制造业是一种共生共荣、互动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是都市圈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扩大了都市圈内部的就业渠道、促进了都市圈内部的融合发展;而都市圈的发展,则促进了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加强了区域内部城市间制造业的联系,给区域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江苏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苏南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江苏制造业新型化排名前五个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有4个是苏南城市,只有南通一个是苏中的城市,苏北则没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苏南城市中,镇江的制造业新型化排名为第9位,排名教靠后。实际上,在13个城市中,镇江的经济创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其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处于最后一位。也就是说,是因为镇江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使得总体排名靠后。因此,在关注江苏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的同时,我们尤其应当关注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领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苏中地区制造业崛起任重道远。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是苏南制造业产业转移、苏北资源外输的枢纽;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农产品基地。在制造业新型化综合排名中,南通位列第5,扬州排在第7位,泰州排在第10位,可见,相对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苏中地区制造业综合排名很不理想。苏中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其未来发展态势将对整个江苏制造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平衡产生影响。
第四,苏北地区制造业发展亟待提速。在江苏制造业新型化综合排名中,苏北城市排名分别是:徐州第6名、淮安第8名、盐城第11名、连云港第12名、宿迁第13名,整体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虽然近年来江苏依托沿海和沿江开发战略,不断加大苏北开发力度,促进苏北地区整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制造业板块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制造业特色行业(如徐州的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但是,目前苏北制造业的发展依然依赖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与东部制造业强省的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尤其在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上,苏北与苏南城市差距仍在逐步拉大。因此,苏北制造业在已有国家政策扶持基础上,亟待加快其自身发展,逐步缩小与苏南城市间的区域差距。
注释:
①2005年至今,在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