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农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金融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的财政金融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财政金融的推动力不能很好地支持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成。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局限,提出了优化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局限
(一)不完善的支农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两种经济手段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分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此期间,两种手段互为表里,相互补充,为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出贡献[1]。特别是在“三去一降一补”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表现出“无力感”,无论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还是对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推动,效果都不明显,作用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我国财政和金融合作的支农模式不够完善[2]。具体表现为:没有明显涉及农业的基金产品;缺乏必要的信贷体系以及农业专项基金等。此外,很少有能够落地的财政金融项目。这些都表明财政金融需要进一步合作,才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没有发挥农村金融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来看,农业证券、期货、基金和期权市场建设还不是很先进,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融资规模相对较小,融资渠道相对较小,县级以农业为主的证券、期货机构较少,规模不大[3]。农业企业核心实力不高,规模不大,产业链相对较短,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利润不明显,经营基础薄弱,规模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业企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致使我国现阶段的财政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没有发挥农村金融作用,无论是金融总量还是在农村金融机构体现方面,都没有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要。
现阶段,根植于农村的金融服务以传统的储蓄服务为主,没有体现出财政金融“吸收储蓄、配置资金”的功能,致使信貸服务远远不能跟上农业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较低的农业贷款;不够完善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针对农村的金融资金支持不足等。
(三)没有体现保险的积极作用
保险是财政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金融中却没有体现出保险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作用。当然,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保险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保险机构数量明显增长,在2018年保监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农村保险机构保持在每个县平均二十个[4]。与此同时,在保费规模上的发展却极为有限,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维护。最近几年更是表现出相对较为严重的保险机构的恶性竞争。而在农业保险政策上,缺乏政策性的险种,覆盖率更是不足。
总的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财政金融没有体现保险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针对农村企业的商业性质的保险亟待进一步的开发。在实践中,无论是政策的支持,还是保险机构投入农业商业保险的资源都相对不多。此外,农业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表现出一定的业务能力不足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上述种种现状都限制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站在吸收保险资金和投向的角度去看,资金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农业所产生的反哺作用比较低。
二、优化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一)整合并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能
优化农村金融力量,整合农村财政金融的目的是发挥财政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推动作用,各司其职,防止农业发展的金融力量存在缺位问题。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在合理的名义价格刚性水平下,由货币创造提供资金的财政刺激措施对产出具有强大的积极影响。在整合以及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发挥金融机构的核心力量,依托中小型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将战略重心放在农村农业发展上,拥有一定实力后,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更广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支持农业发展,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农业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农业供给测结构性的改革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现代金融的基础是有效的市场假设。在这种假设下,完全理性的投资者会立即将所有有关金融资产的可用信息纳入其价格动态。与该假设相反,许多研究指出了投资者的行为偏见。这些发现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投资者生态,交易者群体总是在竞争、采用并最终放弃新的投资策略。这种适应过程是在多个时间尺度上观察到的,并且与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结论以及所谓的适应性市场的假设相吻合。在总预期成本受到不确定性影响的方案中,与在风险规避下的消费者行为的预期模式相一致。因此,一种政策上可行的机制(通过按预期的总费用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类并突出显示总费用)可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消费者和政府节省资金。具体包括借助“大智移云”技术优化农村征信管理;拓展农业信用服务;发挥农村党政部门的牵头作用,搭建农村金融市场;利用农村赶集活动宣传金融知识等。
(三)建立健全农业的保险机制
保险在人类适应环境灾害的努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保险既可以作为一种分配手段,又可以作为一种传达风险的方法。农业保险被誉为应对极端气候的有效机制。当前在众多保险机构中,还没有一家是以专做农业保险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金融机构。为了使保险成功地履行这些职责,保单定价和承保范围选择必须基于风险,并以准确的信息为基础。这依赖于形成政策选择基础的强大证据基础。保险公司所考虑的主要风险是气候灾害,为此,保险部门提供了可能的适应方案,能够增强抵御能力。然而,数据和分析的不足是阻碍保险公司履行这一职责的因素。在实践中,很少有人针对农业保险对农民家庭抵御气候变化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回归分析证实,投保的数量和对农业保险服务的感知是农民抵御气候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管理人员和保险公司推行具有成本效益的保险政策,以建设农民适应气候灾害的能力和复原力,成立国家层面农业保险企业,为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上文的论述,不难发现财政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担负着核心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中,不能绕过财政金融,并且要正视现阶段农村财政金融表现出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完善财政金融,发挥财政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推动力。
作者简介:刘永兰(1965—),女,河北深县人,大学学历,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财政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