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信贷普遍萎缩的背景下,1月份我国新增贷款量创造了新高,外界对这一现象普遍持乐观的态度。但在对1月份信贷“井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对其背后隐含的 经济 含义做出了全面的解读,揭示了1月份信贷“井喷”潜在的风险。
关键词:信贷;井喷;潜在风险
数据显示在有效工作f1仅17天的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了1.62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量的1/3,与上年同期相比多增了8141亿元,再创单月放贷 历史 新高。在全球 金融 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市场信贷普遍紧缩。国内经济也不景气的背景下,1月份信贷“井喷”的现象的确耐人寻味。
1 1月份量信贷“井喷”的原因
表面上看1月份的信贷“井喷”好像是一个偶然的反常现象,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来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
(1)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效应。由于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 发展 的良好势头,有关部门对银行的信贷规模也一直实施着总量约束的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初国家提出了“双防”的宏观经济目标后,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甚至对部分银行的信贷规模实施了窗口指导。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了部分 企业 对信贷的强烈需求,减缓了信贷增速。但是,在2008年下半年形势发生了逆转,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经济增速连续数月走低。Www.133229.cO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11月份我国转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以前被压制的贷款需求在短期内得到了集中释放。形成了1月份的天量信贷规模。
(2)对未来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是为了“保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不断释放的流动性使得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迹象,一旦全球金融危机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减小,政府又可能重拾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对冲潜在的通胀风险。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还可能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正是出于对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不确定的担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政策博弈心态,进而有了1月份商业银行“跑马圈地”,先把贷款规模做大,尽快争取市场份额、获取利润的冲动。
(3)竞争的压力和“早放款、早受益”的习惯使然。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提高了其放贷积极性。首先。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相对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风险较小,各商业银行希望能够多抢占政府项目的优质资源,因此商业银行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虽然政府有4万亿的投资项目,但毕竟并不一定都是优质项目,所以在“先行者得益”思想的驱使下,出于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势必会抢先给优质项目提供贷款。其次,随着央行多次降息,商业银行主要依靠息差的盈利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利润空间不断收窄,这也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依靠积极放贷,不断扩大新贷规模来保利润。另一方面,“早放款、早受益”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一条黄金定律。各商业银行信贷往往会集中在年初投放,以争取尽早取得利息收益。商业银行这种放贷模式的惯性也是造成今年1月份信贷规模激增的部分原因。
(4)地方政府潜在的压力。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我国特有的 政治 和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特殊的利益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贷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又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绝对的客户群体,迫于地方政府“潜移默化”的压力。银行必须对地方经济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去年底,在中央政府公布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地方政府纷纷抛出了各地配套的投资方案,有统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8万亿。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已出现趋势性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 自然 而然的成了18万亿的地方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年初往往是政府项目集中上马的黄金时期,1月份的信贷激增与政府项目的开工和上马不无关系。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主导是1月份天量信贷的“催化剂”。
2 1月份信贷“井喷”意义
在近期经济方面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之后,1月份银行信贷的急速增长可能是经济数据方面惟一的亮点,会对宏观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信号作用,至少可以表明
而在总量中排在首位的是非 金融 性公司及其他部门票据融资,其总量高达6239亿元,占总额的38%。当前这种“疑似” 企业 套利行为引起的票据融资爆发式的增长,实质上只是资金在银行系统内部的资金流动,几乎对实体 经济 起不到任何作用。
另外,
3 1月份信贷“井喷”的潜在风险
1月份的信贷“井喷”对寒冬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