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效应思考分析影响论文(共4篇)

2023-12-11 09: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到较大规模。我国外资外贸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的外贸经济和外商投资都得到大幅的提高。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外贸经济的的相关关系,剖析我国对外贸易能力和贸易结构,完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速度飞快,自改革开放以来FDI已突破万亿美元。我国于1978年开始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特区,加快了吸引外资的步伐。2001入世之后,我国再一次加大了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这一数额1175.86亿美元。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在数量上呈快速增长。具体如图1所示。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就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方面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出口贸易规模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贸易状态可看出,1995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放大,贸易顺差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对外贸易得到了质的飞跃(见图2)。


  就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我国FDI中一直占据突出地位,其中香港对内地直接投资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势头强劲,其次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占比直线下降,从2000年的13.73%下降到2012年的2.7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本文引用一般回归模型方法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为了更直观分析二者的具体相关联系度,本文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情况进行模型回归。原始数据及模型检验如表1、表2所示。


  结果如下:


  表2中的R2检验值均接近于1。其次从F检验统计量和对应的sig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对应的F检验的概率值为0<0.05,因此本文可以认为此模型结果较显著。


  从表3系数和对应的sig结果可以看出,系数回归效果显著,因此利用结果可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回归模型:


  出口贸易额=25.2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649.21


  进口贸易额=21.9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579.98


  从回归模型系数结果可看出,在出口贸易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美元,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就会增加25.24美元;在进口贸易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美元,我国的进口贸易额就会增加21.94美元。因此从系数结果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进出口贸易额度的增加,也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商品结构的影响。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商品可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根据统计年鉴整理数据如表4所示。同样利用回归模型,经模型验证判断后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从系数回归结果可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初级制成品进出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系数回归显著。因此构建两个回归模型如下:


  初级制成品贸易额=8.8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424.65


  加工制成品出口额=38.2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2805.54


  从这一回归结果来看,每当FDI增加1美元,我国初级制成品贸易额和工业制成品就会分别增加8.89美元、38.28美元。就其贡献率来说,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我国加工制成品的发展贡献约是初级制成品贸易经济贡献的4倍之多。


  (三)FDI对我国商品结构的影响


  同样地,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大产业的贡献分析。本文认为在第一产业方面(见图3),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林牧渔产业的贡献程度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较小。其次,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自身的农业化生产完全能满足农业粮食类的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因此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较小。


  而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更为充分,2012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额比重分别为75%、23%左右;我国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实际利用FDI占该年利用外资总规模的比重分别高达1.29∶56.66∶41.72。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影响是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也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非均衡,长期来看,会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全文以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为切入点,结合进出口贸易行为构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主要如下: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就其贡献率来说,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我国加工制成品的发展贡献约是初级制成品贸易经济贡献的4倍之多;再次,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影响是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也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我国在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使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挥更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孙洁

  第2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地位越发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们将来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工业生产和出口可以卖一部分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回购率更高,在过去几年里,外国直接投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这种情况将更多。


  目前,外商在中国并购的数量增加了,然而,比例仍然很小。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投资较多,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很少。在发展领域的改革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情况是主要的历史和自然的因素很多,如地理位置。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合作开发和新的投资方式


  例如:1月12日,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实现大幅增长,交易量同比增加142%(接近2.5倍),交易金额同比增加246%(接近3.5倍)达到2,210亿美元,超过前四年(2012年至2015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总和。


  不过,与总量上爆发式增长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海外并购主体在结构上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6年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大放异彩,交易数量达到了2015年的三倍,并且第一次在金额上(以大约两倍的量级)超过国有企业的交易总额。


  不过,展望未来,该报告认为受2017年外汇新政的影响,海外并购数量预期下滑,部分计划流出的资金可能重回国内。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向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这样使发展更加的不平衡,外商对于东部的投资愈加集中,东西部的发展差异越大,最后国家只能通过各种战略计划来调整这个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日益增加的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同时,我国对外国的投资也明显增加。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落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然而,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地区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由于东部地区的有利地形条件,外国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失衡。


  2、产业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而其他部门,投资比较少。尤其第一和第三产业存在严重的问题和缺陷,只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才能是第一和第三产业更为迅速的增长。在各个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投资比例分别为3.8%和2.8%。这些数据明显过小。这表明,外国投资在产业结构完善中占据着有力的地位。


  3、存在重复引进现象,且未能有效地消化、吸收


  在我国,建立一个共同的方式是从外国进口的先进的技术,获得引进外国技术的许可,这个规定涉及到各个产业,造成中国企业不太严重的外侧。目前为止,我国的技术相较于西方等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只有自主研发才能占据不败之地。


  4、税收问题


  一些外商投资I企业存在逃避税收的现象,最常用的方式,避免税收转让合资企业避税现象.在国外,在我国的税收负担,合营企业仍在国外转移利润,可谓是国外转移利润分配比例不低的合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仍有滥用税收问题,即可以享受折扣后,外资撤离后,再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优惠。甚至存在逃税问题。


  三、我国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1、地区均衡性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个个开放的优惠措施。在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国外分支机构的设立代表机构在这一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


  选择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由于低廉的价格,减税是其中的一个税收优惠。我们必须有清楚的知道,在执行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规时,各地方政府要严格遵守,不能擅自出台自己的优惠政策。


  3、优化升级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做法,税收减免,这是他们的选择不同,灵活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优惠的税收减免,直接优惠。当外国的税率高于我国或者在国外保存的外国政府贷款时,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企业,外国投资者的间接好处。


  4、完善法律法规


  打击骗取退税行为,营造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在日常工作中严厉监管国内外资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要严格按照税法处理可以使企业公平竞争。


  5、积极进行反避税工作,防止税收流失


  对关联企业的定价进行避税检查时,加强要求企业提供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检验证明。加强收集和管理网络应用技术,掌握价格浮动情况,实现全球的信息共享。


  6、做到税法公开透明


  税收是固定的,强制性的。FDI企业应将适用,常用的税收规则进行整理,编辑成册,给外国企业发行并要求企业遵守和落实,并时时进行检查,监督。


  作者:魏静等

  第3篇:外商直接投资的服务业集聚效应思考


  江苏省服务业FDI流入概况


  江苏省实际利用FDI从2004年的121.3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81.74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7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70%;第二产业增长48.5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88%;服务业增长10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2.86%。同时,江苏省FDI的三次产业吸收外资结构已由2004年的0.78:86.33:12.89调整为2014年的2.03:54.43:43.53。以上数据表明FDI正向服务业转移,江苏省利用外资正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增长劲头强于第一、二产业,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吸收FDI的差距逐步缩小。


  江苏省服务业FDI的行业结构主要呈现下述特征与趋势:


  第一,房地产业是服务业FDI流入的的主要部门。房地产业一直是江苏省服务业FDI流入的热点行业,2004-2014年江苏省房地产业FDI占服务业FDI的41%,年平均增长21.33%。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劲头强势。2004-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劲头强势,实际利用FDI增长幅度较大。一方面,该类行业实际利用FDI的基数较小;另一方面,FDI具有产业链前后关联效应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江苏省,制造业FDI的流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地区对国际化标准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也会明显增多,从而吸引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


  第三,消费性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呈现两极分化。房地产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FDI占江苏省服务业FDI的68.86%,而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行业利用FDI占服务业FDI比重总和仅为6.65%。2004-2014年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际利用FDI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实际利用FDI呈现负增长趋势。


  江蘇省服务业集聚现状


  区位熵(LQ)。区位熵是由哈盖特(P.hagget)提出的用来测度某区域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可以用于衡量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的产业集聚水平。计算公式为:


  区位熵衡量了江苏省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逐步凸显。虽然目前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行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强烈的规模优势与集聚优势,但呈现较快的集聚趋势。该类行业基数小,增长速度较快;江苏省制造业跨国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许多制造企业将生产性服务外置化,从而刺激了市场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加快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江苏省消费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悬殊较大。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行业集聚水平位居前列。而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集聚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江苏省新兴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发展良好。2004-2013年江苏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迅速,区位熵增长速率位居江苏省服务业前列。


  实证检验


  根据服务业FDI对产业集聚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首先研究江苏省服务业FDI对服务业总体集聚的影响;其次研究FDI对不同集聚水平和不同性质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3种假设:FDI能够促进服务业集聚;FDI对不同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的作用不同;FDI对不同性质服务业集聚的影响不同。


  (一)模型选择


  根据理论知识,影响服务业集聚的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等,因此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lnserait=α+β1lnsfdiit+β2lnwageit+β3scaleit+β4laborit+μi+εit


  上式中,sera表示行业集聚水平,wage表示工资,scale表示市场规模,μ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2002年我国对服务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变更,2003年我国服务业生产总值数据仍按照2002年之前的分类标准予以统计,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数据选取2004-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因为关于江苏省实际利用FDI的统计数据中不包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所以剔除该行业。


  选取江苏省13个服务行业的FDI实际利用金额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市场规模(scale):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为了节省交通运输成本,倾向于聚集在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或地区(Krugman,1991),采用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来表示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wage):Weber(1909)指出劳动力成本是企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服务业各行业工资水平来衡量;劳动力(labor):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会形成专业化人才的蓄水池,促进服务业集聚,采用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进行分析。


  (三)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采用江苏省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均通过F值检验,说明整体估计效果良好。经过Hausman检验,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分析如下: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根据FDI渗透度与区位熵的动态关系分析,可知FDI与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相关性,且FDI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区位优化效应,因此假设FDI的流入能促进服务业集聚。


  由表1可见,第一,江苏省服务业FDI与服务业集聚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流入江苏省服务业FDI的增加能够促进江苏省服务业产业集聚的提升,但影响较弱,当行业FDI提高1%,会带动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提高0.0205%。第二,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对产业集聚呈现正效应,工资水平对产业集聚呈现负效应。


  基于不同集聚水平服务行业的实证检验。根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的形成取决于促进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阻碍产业集聚的“离心力”的对比。根据2004-2013年江苏省服务业集聚现状的分析,江苏省服务业中高集聚行业共有4个,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江苏省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较低的行业共有9个,按照此分类探讨FDI流入对不同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表2结果显示,lnsfdi和lnsera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10%的显著水平检验,江苏省FDI与高集聚服务业集聚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第一,可能是因为行业本身的性质限制了产业集聚;第二,可能是因为该类行业的集聚水平相对较高,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向心力”占主导地位的成长时期与“离心力”占主导地位的衰退时期之间的“中间时期”,此时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对稳定,集群不会趋于扩张也不会消亡,所以FDI对高集聚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暂不凸显。


  FDI对低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流入江苏省低集聚服务业的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低集聚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将会增加0.0230个百分点。相比于整体层面的江苏省服务业FDI的产业集聚效应,服务业FDI对低集聚水平行业集聚的影响有所提高。说明该集群的发展正处于“向心力”占主导地位的成长阶段,FDI的进入促进了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不同性质服务行业的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制造企业为中心,消费性服务业以服务大众为中心,二者本身固有的不同性质影响了服务业FDI的产业集聚效应。因此假设FDI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同。


  由表3可知,江苏省FDI与生产性服务集聚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加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增加0.072个百分点。


  从总体情况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FDI产业集聚效应大于整体层面的服务业FDI产业集聚效应。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且FDI具有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制造业FDI的流入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为了便于与制造企业合作或是抢占市场,生产性服务企业会选择与制造企业相邻布局,进而促进了产业集聚。第二,FDI存在人力资本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FDI的流入带来了国际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产业集聚有较好促进作用。第三,近年来江苏省在引进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同时,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海安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园、南京新街口金融商务区集聚区、无锡市北创科技创业园等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良好。


  从总体情况看,FDI对大部分消费性服务行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暂不凸显。主要原因是消费性服务业以服务大众消费者为中心,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零散。


  上述计量结果证明了前文的三个假设。第一,FDI流入对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第二,FDI对不同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的影响不同。FDI对低集聚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高于整体层面FDI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而FDI对高集聚水平服务业整体的促进作用暂不凸显。第三,FDI对不同性质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同。FDI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较强,相比于整体层面服务业FDI的产业集聚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产业集聚效应更为明显;消费性服务业中,FDI对教育行业的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对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阻碍作用,而对其它消费性服务业没有影响。


  促进江蘇省服务业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资战略与集聚战略相结合


  FDI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制度优化效应以及基础设施完善效应。第一,江苏省服务业在引进外商投资的同时应强化投资区域优势,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投资制度,有意识地采取集聚战略,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以扩大外资企业的集聚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更多FDI。第二,江苏省在引进FDI时,不仅要强调FDI的数量,更要结合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优势,合理引导FDI进行区位选择,实现量到质的转变,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二)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产业关联


  第一,江苏省应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延长服务业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制造业企业为中心,江苏省应鼓励制造业企业不断深化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将企业生产性服务外置化,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第三,提倡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参与服务业的长期发展,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校购买服务,促进产业集聚。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低集聚服务产业


  第一,将外商投资政策适当地向电子商务、金融、交通运输、社会福利等服务领域倾斜。第二,鼓励金融服务集聚区与产业园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金融机构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业务等金融服务,园区内企业优先与其合作,加快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第三,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经营提供一定担保,鼓励企业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借助外资电子商务平台进入国际市场,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四)合理利用高集聚消费性服务业FDI


  第一,利用外资吸引高素质人才,引进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加强教育投入,强化产业集群内知识的应用和扩散,为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第二,鼓励内外资企业进行各项交流活动,包括技术、管理、人才、资本交流等,以增强FDI溢出效应。第三,引导内外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外资企业融入本土经济,促进内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集群国际竞争力,实现更好发展。


  (五)凭借制造业发展优势吸引生产性服务业FDI


  江苏省可以制定区域优惠政策吸引制造业FDI,从而吸引生产性服务业FDI流入该区域;挖掘制造业升级需求,为高端服务业的FDI进入提供便利条件,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吸引外资流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促进产业集聚。


  作者:张燕玲

  第4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


  随着我国招商引资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考察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历史可知,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额较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其中房地产业、租赁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数额较大。第一产业最少。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源配置正在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重新优化配置。鉴于投资对就业的积极拉动作用,这种投资结构的转变可能会对我国的就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各地区表现的就业结构效应相同吗?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可能影响机制,本文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为就业结构的改善提供了经济基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通过在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最初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借助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成产成本较低的优势采取加工制造的形式向全球输出产品。不可否认,这种出口导向型对拉动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宏观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转变。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直接改善了就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或间接拉动我国整体的就业水平。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产业分布直接拉动就业。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就业结构升级。劳动生产率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一个国家的就业压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供给相应增加,迫使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当第二产业也出现劳动力相应过剩的时候,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依据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通过企业本身或者通过产业或行业的技术外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模型构建


  结合理论分析可知,影响一国就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即包括本文分析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等诸多因素。由于许多因素并不能用合适的指标进行度量,比如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等,而本文主要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故将其他因素进行整合,重点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故建立下面的面板计量经济模型:


  LnLi,j,t=C0+C1lnFDIj,t+C2lnTFDIj,t+?,j,t(1)


  其中,Li,j,t表示当年的j地区的第i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i包括第一产业(L1)、第二产业(L2)和第三产业(L3),FDIi,j,t表示当年的j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TFDIj,t表示当年的j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


  三、外商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所选数据主要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共11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共9个地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共9个地区。所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10年以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公布按照产业分类的各地区就业人数,故按照各省行业分类计算而得。共选取2006年到2013年共8年间的数据。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知,除了LnL1在不同跟假设下接受存在单位根外,其他所有序列在相同跟和不同跟的假设下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可以认为所有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3)实证分析结果


  运用EVIEWS6.0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得到各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的结果,依次如表2、表3、表4所示。


  由表2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在东部地区对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西部地区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中部地区影响则不显著。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降低了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这可能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造成的,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就业结构的改善。但是在西部地区并没有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主要是与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西部地区仍然是以第一产业就业为主的现状导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起到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在西部地区对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其他地区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西部地区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其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正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西部地区的就业结构升级作用正在日益显现。


  由表3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东部地区则不显著。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高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比例,尤其是在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变动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0.22%,说明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制造业,第二产业投资占较大比重,故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这客观上提高了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而在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更多与国内因素相关。


  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在西部地区对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其他地区则不显著。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流量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这可能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开始发生转变,即越来越多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导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减少。


  由表4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在东部地区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这可能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于第二产业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主要投资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在东部地区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其他地区则不显著。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在东部地区显著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这可能与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开始逐渐加大第三产业投资有关,有些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如广东省,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增大第三产业的投资,这有利于我国就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从近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分析了其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理论推演和计量模型构建,详细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结构效应,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结论。本文认为,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结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从长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就业结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东部地区为负向影响,西部地区为正向影响。其次,从长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具有正向影响。但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只对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就业结构降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再次,从长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与其长期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有关。但从短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正在发挥其积极作用。


  因此,为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结构效应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我国应该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流向。鉴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结构影响的显著差异,可以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分类指引。比如,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显著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说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产业关联吸引了部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以,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继续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积极作用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积极作用较大,因此,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如果从短期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更应该重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发挥其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其次,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流向。综合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各地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手段,增强政策和当地环境的吸引力,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对就业作用拉动较大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作者:张鹏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