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分析金融学本科生提高创业技能的策略

2016-11-10 14: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创业能力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创造力。它以人们的智力活动为中心、与人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密切结合,是一种有较强综合力和创造力的心理活动机能,并在人的个性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和发挥作用,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创业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本科生创业兴业,既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现状


我们对湖南省长沙市几所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金融学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首先是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创业动机很明确,同时,创业目的也不再单纯是赚钱,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学校经常举办的模拟创业大赛,大学生们认为有兴趣可以积极参加,但大赛毕竟还是与创业实践有一定差距;有创业机遇的话,他们愿意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行业,把握好创业的时机进入。他们承认自己对创业知识及政策的了解还不全面,迫切希望学校能在创业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尽管大学生们在面对创业失败时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对投入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相比较选择有资金或学历的合作伙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有经验的人合作以弥补自己创业能力的缺乏。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难的原因


(一)缺乏创业的充分准备


尽管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热切的期待,但真正力排万难,实施创业的大学生还是不多。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市场起伏、法律和政策变动风险、资金有限、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无法预知的挑战,但多数大学生并未做足创业准备,这无疑加大了创业风险。


(二)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资金的匮乏。大学生,作为没有就业经验的群体,也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积蓄。他们能承受的创业投入资金范围有近80%是低于10万元的,而且向银行贷款进行创业资金来源的仅占10%左右。这反映出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有关大学生融资的国家优惠政策不被了解;而且也说明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情况不甚理想。


(三)缺乏创业具体实践


创业实践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关注度最高的当然是其所在专业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对与创业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并没什么具体操作经验。大学的社团虽然也经常邀请知名实业家来校讲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行一些创业大赛,但对完全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们来说,不仅机会有限,而且还不够深入人心,大学生能从此学到的实践经验仍停留在表面感知上。而一到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储备的的相关创业知识也就有限了。


(四)缺乏综合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过程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单纯指某种技能。新时代下,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实践开始过程中,难免表现出创业各需各项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可能会偏离最初的目标。


三、提升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金融学专业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尤为重要的还有综合性知识,如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实践证明,只有大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利于投身社会后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可通过构建“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即依托课堂教学、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校外实践三大平台。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而校外实践、产学研合作为中心则是开阔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高级阶段。这“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注重提升自我创新创业素质


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虑外在因素并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创业策划等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不对预知的创业困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熟悉相关心理学和法律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决心,另外还有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有的喜欢长期“宅”在寝室,这容易滋生大学生自私、孤僻的情绪。如果大学生缺乏迎接意外打击、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就容易在困境中陷入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如何增强大学生自我抗打压能力,磨练出坚毅的品质、自主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功课。


3.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反复调査,反复检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大学生要多利用在校期间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十分有益。


4.探索团队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们在参与学科赛事、承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就可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会到处寻求答案。大家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之后将共同的兴趣爱好得以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团队按规则定期召开交流会,会上师生展开讨论,乐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可通过交流会提出各自新思路、新想法和新创意来解决问题。通过团队的学习,其中的成员还能学会正确处理与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学会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团队也可组织早期毕业的校友重返校园,反馈社会需求,并传授经验。


(二)高校要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首先,高校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方面的公共选修课,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汲取有关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还要通过开设剖析创新创业精神等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提高金融学专业大学生提出金融类创业设计方案、论证创业方案的能力,增强他们不怕面对创业困难的精神;最后,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金融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受到长期身处校园环境的制约而可能本身缺乏创新创业实战方面的经验,学校应多鼓励金融学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研讨会和科技论坛,使老师们获取经常学习的宝贵机会;金融学专业的实践课上,任课老师应多与本土前沿高新技术企业联系,使金融专业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多多引入实例。同时,金融学专业所在院系可以聘请金融学专业的成功创业人士和校友为客座教授,通过为金融学专业的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使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创新创业的过程,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开阔金融学专业师生的视界。


3.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学校和院系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基金”,来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梦想。在校园内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通过对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为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创业场地和相关的便利措施,对积极参与指导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更要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建立健全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吸引更多专业的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才会使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才脱颖而出。


(三)全社会群策群力关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1.加强创业基地的创业集群建设


国内目前已建有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无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中国苏州创业园等等。各地政府应加强以创业基地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通过在投融资、法律、会计、管理等方面设立辅导员和创业导师以及孵化企业信用体系,实现全社会宏观、中观和微观资源的有序使用,对发展潜力好、经营规范的骨干孵化企业,由当地高新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列为重点跟踪企业,并通过创业股权形式(3%-5%)对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培养企业反哺意识,分享创业成果。通过政府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建设,为高校师生构建资本、技术、劳动力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的多种思路和渠道,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新创业融资体系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创业资金的支助。为了缓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筹资压力,光靠地方高校设立一定的创新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要不断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的环境,鼓励社会上有爱心的成功人士,共同设立有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落实创新创业补贴、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让全社会和大学生整个群体全面了解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面的支持,科学地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3.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家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要尽全力支持。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不仅要从小培养儿女们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且要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兴业。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做好他们敢于在社会上打拼的坚强后盾,另外,还要在他们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多多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为之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为有想法、有干劲、刚刚创业的大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启动资金,做好他们的经济后盾。


当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和家庭应通过构建立起一个系统、综合、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得以快速、有效地提升。


作者:谭畅,刘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