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中国的绿色金融站到了起飞的“风口”?

2016-07-18 17: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金融尽管可以很虚拟,但其本质仍需依托一个实体,也就是杠杆的支点,绿色金融所要的就是绿色产业。

 

  416,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表示:在中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战略,我们已经取得一些进展。

 

  就在2016第一季度,中国的绿色债券甫一启动发行量就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而即将于2017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预期成为全球第一大生态产权类交易市场,中国的绿色金融似乎已经站到了起飞的风口。但是如同近年来的股市、楼市、P2P等,绿色金融的热闹会不会也存在泡沫和虚假的繁荣,还是会稳步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这都需要持续的观察。

 

绿金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我们常提的生态金融、低碳金融、气候金融、环境金融、新能源金融等内容财政金融尽管可以很虚拟,但其本质仍需依托一个实体,也就是杠杆的支点,绿色金融所要的就是绿色产业。传统的发展观,或者称为“GDP主义,认为环保和减排是给企业增加负担的,是约束、阻碍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不执法就容易成为常态。

 

为此,国务院在2013还专门发了一个《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的文件,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这是为绿色产业做背书,传达给市场和社会减排也可以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信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也在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产生效益的一面。

 

有两点判断是乐观的:一是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陆续颁布实施,环保强权时代即将到来;二是新常态下国内铁公机类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放缓,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资倒是可以成为中国模式下的接力者。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推出的七个万亿级重大工程包中有两个是绿色产业,分别是生态环保和清洁能源。

 

按照《意见》的目标落实,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6%,显著超过支柱产业5%的惯例水平。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口径来计算绿色产业,但按照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初步核算,2015年仅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的低碳产业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约占当年GDP12.4%,其中2005年至2015年已经完成的投资约为10.4万亿,应该说绿色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为金融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这当中也存在一定的悖论,那就是绿色产业规模要扩大,意味着污染的规模还在扩大,不然在金融领域没有增长故事可以讲,越治理则产业规模越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课题中指出,当前至2020年是我国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这就意味着环保市场的空间也将达到峰值。

 

因此有三个观点需要澄清:一是环保产业还远没有达到治理饱和的程度,仅就大气污染物而言,从当前的总量水平削减60%80%才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这一过程可能持续1020年,而削减温室气体则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二是绿色产业不仅是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和新能源、绿色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才是水下冰山,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绿化中国的金融系统报告》,中国新增的绿色金融需求大体上在每年2万亿元左右,年度投资规模占各年GDP的比重超过3%,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预测的未来15年的新增低碳投资需求约为30万亿;三是目前绿色产业投资始终不足,缺口在30%以上。

 

绿金最初是在传统业务操作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评估和保护标准,体现金融机构可持续责任,同时也降低因全球环境治理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风险,比如2003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和部分商业银行提出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EPs),目前全球有83个金融机构是其会员(国内兴业银行因与IFC合作而于2008年引入了该原则)

 中国的绿色金融站到了起飞的“风口”?

如同早期德国的生态银行一样,赤道原则并不为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所采纳,一般的认识仍然是强调绿化标准可能会提高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门槛从而限制业务规模,如果是非强制执行,普及度并不很高。目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正在着手推进公益性项目环境效益评估、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研究和政策落地。

 

更广泛和直接的绿金则是指参与绿色产业投融资过程的金融服务,主要涉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目前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都是支持的重点。

 

一行三会以及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陆续出台了诸如《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保险)、《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证券)、《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绿色债券指引》、《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文件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信贷是最早开展的绿金项目,目前仍是绿色融资的主要来源。根据中银协《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4年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9.33%十二五期间几乎翻了一番。

 

以中国银行为例,2010年绿色信贷余额为1921亿元,2015年增长至4123亿元,接近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5118亿元。目前绿色保险业务也在逐步起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正在推行试点,已有人民财产保险、平安保险、华泰财产保险等10余家险企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2014年,全国有22个省(区、市)5000家企业投保,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医药、印染等行业。

 

绿色证券是最有潜力、更为国际化的绿金模式,近年来表现最为抢眼。自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第一只绿色债券发行以来,目前全球总发行已经接近于700只,且发行量逐年递增,根据气候债券行动(CBI)和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统计,2015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达418424亿美元,今年绿色债券规模预计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仅中国就有望发行3000亿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同时,水权、用能权、排污权、可再生能源配额(绿色证书)以及碳排放权等新兴的能源和环境权益类产品交易也正在加快发展,其中碳交易试点的一、二级市场累计交易额已经接近30亿元,并将于2017年进一步启动全国市场,预计覆盖排放量30-40亿吨/年,实现碳现货交易80亿元/年、碳期货交易4000亿元/年的规模。

 

  由于目前绿色经济外部性的定价机制并不完善,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价值往往还不能得到真实反映,在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收益和作为金融产品的资本回报之间需要更好的平衡,解决绿色投资的金融风险和投资回报率问题仍是关键。

 

  作者:柴麒敏 来源:金融经济 2016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