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财经类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遇到了严峻挑战,为满足社会对财经类人才需要,对财经类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财经类院校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严峻的挑战,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问题,有必要进行探索和研究。我国财经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与其它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的现象,这有悖于人才培养的规律,应该探索一条适合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重视技能培养,忽视思想素质及职业精神的培养
财政金融类类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技能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已严重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把培养人才思想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朱镕基同志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很少题词,他“破例”为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3次题词,写下“诚信为本,操作为重,凡我校友,不做假账”16个字。这充分说明了他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的重视,要求财经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遵守职业道德,不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目前,“不做假账”已经成了会计业界和经济领域的至理名言和遵循的法则。
所以,强化财经类学生重视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要性,固然没有错误,但却不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财经类院校在日常教学中,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方案设计方面、专业理论讲授、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及专业实践教学等环节占用大部分教学时间和资源,就会过度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重视能力经验培养,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财经类院校中普遍存在突出经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弊端和短板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专注于财经理论的教学和讲授,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安排比例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不高,不能很快适应财经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使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常常忽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馈过程,只重视开发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缺少课程的创新性实用性。
二是课程缺少灵活性和关联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对社会岗位需求的了解,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教育管理者只局限于重视财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或课时数,或专注于专业课程内容,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学生失去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
三、学生的综合实力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接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财经类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显性知识得到增强,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隐性知识进步不明显,如果学生毕业后面对多种职业选择,适应宽度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职业认可度和专业价值大幅度降低,且财经类管理人员的职业稳定性远低于其他专业类技术人员,这必然会影响财经类学生求职成功率。
根据社会要求,财经类学生不但应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容面对不断变化的职场事务,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的应变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应把教育、教学资源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倾斜,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建设者和创新人才。
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基础、人文素养有效结合起来,将创新人地培养模式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走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化发展道路,找出适合财经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四、准确定位财经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类人才培养有着显著区别,财经类工作的重点是以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主,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也要有一定的积累和了解,比如相关统计知识、法学知识、人文知识等方面,要求综合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核算能力,应用能力和管理等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适应不同岗位要求,从事财经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财经类专业的岗位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财经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特征。
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会计准则和税率等相关经济领域改革逐步深化,这就决定了财经类专业岗位要求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高标准的能力素质有助于拓展专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财经类人才更应具备高水准的职业素养,恪守朱镕基总理题词“不做假帐”的职业操守,遵守财经纪律,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高质量地完成财经岗位的工作要求。
财经类的岗位在一般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各个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作中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财经类人员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好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促进单位的良性健康发展,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形象。财经类人才还需熟练掌握电脑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财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熟练运用网络资源,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思维,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成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五、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接轨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围绕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应用接轨,让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培养出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灌输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注重实习环节,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平台,多听取企业专家和相关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且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开发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教材,使财经类的人才制定出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财经类院校要始终加强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科基础课教育,拓宽专业口径,让学生涉猎多学科内容,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精诚的合作的团队意识、开拓进取精神。
六、创新实践教学,开启校企办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使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在企业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检验,既符合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也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长远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知识陈旧,理论性过强,与社会需求脱节,财经类人才是为社会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分析各种案例,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和办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真正得到知识,获得经验,提升能力和素养,运用现代化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训机会,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资源,丰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人才实用性培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躬行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衡量一个专业办学水平高低,就业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满足行业需求,体现市场发展规律,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学有所用,且学有所长。
总之,财经类人才培养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优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王丽华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6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