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探讨

2015-12-14 12: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因此,强化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的金融体制有许多共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具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的、多样的金融工具体系和市场体系;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和宏观调控机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国家对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设置实行严格的管理。
  随着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风险的潜在激化,各种金融体制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劣。特别是在金球化背景下,金融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正确地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和风险,强化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观念,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只看重其利益而忽视体制整改和风险防范,就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日趋活跃的今天,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化解风险的关键是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益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决策层已经深刻认识到以证券、银行、保险为基础的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追切性。
  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创造了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不断强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才能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好地避免风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要实行稳健、有序、全面的金融改革,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我国的金融业就能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逐步成熟。
  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维持金融秩序、鼓励金融创新、加大监管力度的轨道上来。从我国国情看,国企改革和政府行为是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造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外因之一。为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加快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再者,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为了挽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经常干预银行的贷款决策,不但加大了企业的依赖性,也使得银行的竞争力不断减小。目前,急需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进行治理,建立经营权、所有权和监督权分立的制度框架,形成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获得制度上的保证,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实现与政策性金融的彻底分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避风险,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此外,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行货币信贷工作的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交易工具,扩大交易主体,促进国债、企业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的协调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二、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国有银行由于体制上的弊端,一直不能为民营经济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这一方面造成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缺失,另一方面使国有商业银行缺少体制外的竞争,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改革方针下,必须从体制外新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注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如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一批外资银行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这一切都为体制内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在对外开放前,必须对内开放。重点是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彻底摆脱政银不分、银企不分的局面。因此,积极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培育金融业竞争机制,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此举既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营造竞争的金融业体制环境,使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获得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三、、加快金融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首先要修正过去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依托对金融创新所采取的单向驱动行为,代之以宏观间 接调控机制,正确引导企业的金融创新冲动,控制金融创新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其次要打造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实行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组织创新,并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借鉴国外资本市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又同国际接轨,并能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之路。我国金融机构之所以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与金融机构本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适时调整贷款结构,关注那些具有国内市场需求前景,能够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大中型客户,在贷款规模上向它们倾斜。避免过度依赖外向型企业的传统习惯,以提高风险资产的风险分散转移能力,优化贷款结构。
  四、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分割控制。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金融立法,以规范各种金融业务的运作。央行及金融监管当局要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再次,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最后,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完善援救性措施,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是当下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行动上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金融体制不断完善,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海宽.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 1999,(02).
[2]张杰 . 中国金融改革的检讨与进一步改革的途径[J]经济研究, 1995,(05).
[3]周振海.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陶礼明. 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就与前瞻[J]国际金融研究, 1997,(09).
[5]杨再平.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J]管理世界, 2002,(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