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对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如何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后经济危机时代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影响,防范风险,抓住机遇,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从辩证思维出发,即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和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二十一世纪初期,“十五”计划开始,我国启动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打造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历经政策导向不断向好的发展过程,中国“走出去”企业已经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地区格局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不断壮大,与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对话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采取积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立足点,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仅较快扭转经济增速和下滑态势,也为下一步经济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2009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7%、37.3%。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较2008年同期增加3.8万人。
二、 当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形势严峻,尚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是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许多方面限制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金融危机及由其引发的经济危机,减缓了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速度。企业的破产、劳动者的失业、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所造成的储蓄意愿增加,大大减少了欧美国家对各种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的需求。中国企业的许多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加。同时,欧美跨国公司也将加大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潜在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造成中国企业国内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和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相继推出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经济壁垒。
二是经济危机加剧了某些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投资环境变数很大,使得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大的社会和政治风险。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降低利率、金融机构国有化、降低税率等方式积极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强国民消费能力。金融危机中,各类资产的价值波动大,将大幅增加企业国际化的成本。我国企业自身能力有所欠缺。无论在理解和适应东道国文化、与利益相关各方良好交流沟通、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在人员管理和公司管理方面,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当前形势下,我们要看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利因素,也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境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的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了促进经济复苏、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引起的失业问题,各国政府纷纷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因此,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能够为东道国保留或创造就业的投资更受欢迎。
二是开展海外并购的机会。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还将处于下降通道之中,这对于有实力、发展战略明确的大企业来说,是一个开展国际并购的难得机遇期。中国的企业要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利用并购工具,把自己锻炼成国际级的企业,以全球为平台进行企业布局。
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提升“走出去”竞争力的机会。在经济衰退过程中,一些国外企业对于向我国出售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意愿会进一步增强,限制条件也将减少。金融危机还迫使不少全球知名的企业大规模裁员,这也为我市企业筛选和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大好机会。
四是国外业务低成本开展的机会。随着经济下行,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逐步回落,企业原有的国际业务扩张计划的实施成本会显著下降。不仅如此,随着国际油价、化工原材料、钢材、水泥等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企业国际业务的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也会有所降低。
五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强后盾。我国政府从多方面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政策方面,出台了金融、外汇和出入境等方面的配套措施,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中外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中外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在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国别投资汇编,建立了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企业跨国企业精英人才的培训,通过双边磋商和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等途径,保障了企业海外合法权益。
整体上看,金融危机在很多方面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相对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当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而言,情况会有差别。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的重点和措施
我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企业“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投资与贸易格局将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中国企业应该积极理解并把握政策,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在遵循企业战略的基础上,认真选择,把握机遇,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今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个重点:
1、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或参股。由于欧美经济发展的停滞,其国
内企业的发展遭遇严重问题。很多企业受到经济不景气的严重影响,市场价值大大缩水,大幅降低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成本。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已经从8.27:1上升到6.77:1,对其他主要货币也连续升值,有利于企业的对外投资。
2、鼓励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建立境外原料基地。目前,全球经济下滑,各类原材料价格回落,境外矿业资产缩水,到境外购买矿权和建立原材料基地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中国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选择资源禀赋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好、风险相对较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原材料基地建设。
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中国企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把握正确的时机,通过“走出去”,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各种资源的掌控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坚定“走出去”的决心。具体建议如下:
1、妥善规避跨国经营风险。一是慎重选择目标市场。要与驻外机构、已投资的中资企业加强联系,充分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政局、民族文化、宗教习惯、风土人情、市场环境、劳动力成本等情况,认真评估投资风险。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预警系统。跟踪东道国和相关国家综合形势变化,尽早发现风险前兆,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关注国内外信息,规范审批手续,充分利用扶持政策。一是密切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投资环境、产业导向等服务信息,以便避免和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审批手续和法律,为企业今后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三是充分研究投资国别的优惠政策和我国鼓励和支持“走出去”政策,积极申请各级对外合作专项资金。四是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换,组织政策宣讲咨询,提高投资便利化。
3、积极推进本地化战略。一是在投资方式上可选择合资或合作经营,将东道国企业利益与我市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适当提高当地职员在公司持有股份的比例。三是在原料、零部件采购上适当以当地企业优先,客观上促进东道国相关行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四是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社会,在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创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融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