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是提升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规范金融秩序的必要选择,为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利差收益; 缺口管理
利率的不完全市场化的现状,注定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水平的较低,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和价格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必须依照成熟的模型,准确预测利率变化趋势,并根据政府的市场指导利率来合理确定自身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二是,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二,利率市场化落实了商业银行的定价自主权。第三,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第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第五,利率市场化促使了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第六,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大都经历了不平凡的道路。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们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利差收入
在传统\"利差\"收益的保护伞下,\"存款\"是银行业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存款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着贷款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更是收入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家银行对存款指标的考核力度逐渐加大。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历年经营收入结构可以看出,息差收入占总收入的 80% 以上,一些银行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贷款利率的上浮费用,即由息差收入转化而成,并未真正体现中间业务的收入特点 。尽管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力度,其收入占比也取得了较快增长,但息差收入,或者变相的息差收入仍然占据主流位置,利率市场化后,净息差的收窄势必影响到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二) 存款资金价格被低估导致利率市场管理混乱
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及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和对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认识的深入,存款来源渠道面临着逐步被瓜分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各家银行揽储难度和力度不断增加,存款送礼品、现金返点等违规现象日渐突出,影响了利率市场的稳定。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存款价格存在着普遍低估的情况,已形成\"双轨\"机制。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瓜分和银行间揽储竞争的白热化已经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倒逼\"的局势。存款价格的低估,不仅导致存款利率市场的无序竞争,也是贷款价格双轨制的根本原因。对于银行而言,低廉的资金成本,意味着较低的贷款利率就可以获得可观收益。但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政府进一步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虽然有存款规模,却无贷款规模,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资金需求,即使银行根据企业风险评级相应上调风险成本,也仍大大低于民间融资成本,因此,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依仗高昂的民间融资,使得贷款利率市场难以管理。
(三) 贷款定价生成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银行业贷款定价的主流模型是基准利率加点法和成本叠加法。这两种定价方法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基准利率加点法,即根据人民银行规定的不同期限基准利率,结合贷款的风险评级等指标,在此利率基础上对贷款价格进行上、下浮动。大部分商业银行目前对于利率浮动范围还缺乏科学的评测依据,在拼抢优质大型客户时,往往为了市场份额而盲目下浮利率,没有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收益率,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潜力企业却往往被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所\"挤出\",去使用高成本的民间融资,导致即使国家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而运用利率工具,也难以实现其调节目标。成本叠加法即在资金成本的基础之上,加上银行内部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目标利润率等成本支出来综合测算。由定义看出,该方法过分注重\"内部性\",仅考虑到自身的各项运营成本和资本回报率,没有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同行业的成本竞争状况。成本叠加法的运用,对于我国国有银行改制初期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忽视了客户需求和同业竞争等因素,易导致重点客户的流失。
( 四) 利率缺口管理滞后,利率敏感性资产同敏感性负债不匹配
由于商业银行过分追求市场贷款规模的占有率和存款的增长率,导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基准利率的随机性变动,银行的净利差收入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在息差收入的保护伞下,存款规模的扩张意味着收入来源储备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子女教育投入扩大,使得基于预防性动机的存款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创历史新高,银行信贷规模趋紧,惜贷现象普遍。存款和贷款两方面原因使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扩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数量上不匹配。因此,为避免利息损失和频繁的对定期存款做另存业务,居民存款趋向活期化和短期化。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收入结构模式,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借鉴成熟的利率成本定价模型和预测机制,加强信贷资源的优化投放
(一) 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掌控性
利率风险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为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将拥有更多的定价权,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定价的能力是其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来源。因此,定价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存贷款结构的变化和基准引导利率走势的预测,是确保收益水平的基本前提。为了提高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一是要建立适合自身同时又适应市场的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本充足状况,确定各类行业的评价标准; 二是要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技术性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快
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模型的建立提供高质量的样本数据。
(二)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随着存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银行的成本管理和利率定价生成机制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利率定价既要立足于自身运营成本,又要充分考虑市场的竞争性价格。因此,需要银行进一步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使运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为市场竞争赢得先决条件。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定价机制应当基于对国家\"基准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测。在美国,货币委员会主要通过联邦基准利率和再贴现率来传递政策信号,金融机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最优利率。因此,对于基准利率预测模型的技术投入和研究迫在眉睫。在利率定价机制上,应当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价体系,加强行业研究和对于非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在排除行业风险的同时,甄别潜力型客户并给予合理的风险成本叠加。
(三) 加大产品创新,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在结算方面应当大力发展电子化交易结算平台,在控制风险和遵守监管方规定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地域限制和额度限制,提高客户对于结算产品的信任度依赖度,逐步改变收入来源模式,使之由一次性买断变为每期缴纳,并以此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融资方面应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项目,以之替代传统的银行资产业务,如准 REITS、中长期票据融资等产品,通过比较此类产品同直接贷款之间的成本支出和操作的难易性来争取客户的尝试,逐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情况,以减小对于利差收益的依赖性。此外,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提升关键仍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培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产品熟知程度等均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才能得以提升,因此,必须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结语:利率的市场化也是银行业体制的市场化,其有效推进必然促进银行业的完全竞争,提高准入难度,使一部分管理水平低下、资产质量不高、依靠违规手段揽储的银行退出市场,也使得民间融资的混乱局势得以控制,从而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管理水平,规范金融秩序。所以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相应的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林榕辉;人民币理财业务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06年08期
2雷永健,张含鹏;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南金融;200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