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实证分析

2015-12-14 1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对目标变量的时滞效应。其中中介变量选取的是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目标变量是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根据2000年1月到2011年1月的数据做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作用时滞在2-3个月左右,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对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作用时滞在4个月左右。

关键词:货币政策;物价水平;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实证分析
引言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场金融海啸最终波及到了全球的实体经济,使得各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处于萎靡状态,失业率高居不下,各国纷纷出台“双松”的政策组合。我国在危机发生后于2008年11月11日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2008年12月与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 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使中国实行了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直到2010年10月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突破了4%,达到了4.6%,“双松”政策带来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央行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总共上调了3次基准利率,从2010年11月到3月,总共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6次,使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历史最高位,短时间内如此频繁地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看出央行管理流动性过剩,控制物价水平,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决心,但是我国的通胀形势仍然严峻,论其原因,作用时滞可能是造成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很理想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内部时滞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色彩,因此,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展开讨论。
实证检验
模型与变量的选取
  经过选择后,本文拟采用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对央行货币政策对于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做实证分析,运用向量自相关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能够得到给定某个变量的变化对系统内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以及会产生多长时间的影响,这正符合了本文所要研究的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问题。由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势较为严峻,央行则更多地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因此本文选取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指数(CPI)、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金融机构信贷规模(L)作为研究的变量。数据皆为月度数据,数据区间从2000年1月到2011年1月,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其中由于2001年9月以及2001年11月这两个月货币供应量数据的缺失,采用相邻两个月货币供应量的平均数作为这两个月的货币供应量。
实证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采用的数据都为时间序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回归估计量不满足大样本下的“一致性”特征,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运用Dicky和Fuller提出的ADF(Augment Dicky-Fuller)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C,T,K)

ADF统计量

临界值(1%,5%,10%)

CPI

(C,T,12)

-2.436213

(-4.036310,-3.447699,-3.148946)

M0

(C,T,11)

3.009962

(-4.035648,-3.447383,-3.148761)

M1

(C,T,0)

0.644474

(-4.029041,-3.444222,-3.146908)

M2

(C,T,4)

1.464050

(-4.031309,-3.445308,-3.147545)

L

(C,T,1)

0.852298

(-4.029595,-3.444487,-3.1470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