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2015-12-12 12: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虽然当前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有很多,但是面对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做应当做的不是寻找美元的替代品,而是纠正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缺陷。

关键词:环球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本位货币
  一、引言
  2008年有两个大事值得铭记:一个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十周年;一个是新世纪全球性的一次新危机。美国前财政部长RobertRubin曾把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不同观点归纳为“两大阵营”:一方主张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彻底全面的重构;另一方则强调新兴经济体的政策调整。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全面扭转这一方向,并将把这种思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野。这次发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金融架构和运作模式并不能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合适的标准,同时它也没有指明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真正合适的。因此,在未来的世界金融史上,2009年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里程碑,也将成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起点。
  二、从三个视角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从国际储备货币视角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综合来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
  1.重新修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也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行性,而且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的这一地位有助于全球金融稳定。然而从根本上讲,美元能否长期维持其中心地位,则取决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减少和未来通货膨胀的控制。历史上,没有一个中心货币自愿退出世界舞台,因此美国也必然会尽最大努力维护美元的地位。
  2.美元失去中心地位,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短期内,虽然美元仍将是主宰性国际储备货币,欧元、英镑、日元甚至人民币都只能是潜在的“同类竞争者”。然而根据IMF的测算,到2020年,北美、“欧元区+英国”、“金砖四国+日本”三大区域经济占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分别为20%、21%和31%,这意味着届时世界将演变成势均力敌的三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美元的不断衰落,国际储备货币格局将走向多元化和分散化,届时将不存在绝对的主宰性货币,储备货币之间的竞争必将加剧。
  3.创造一种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这种主张最早来自于凯恩斯的天才设想。早在60多年前,他曾建议以30种代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一种“Bancor”的国际货币。然而,创造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不仅需要政治家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经济学家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从现实出发,权宜之计当是逐步扩大SDR(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使之发展成为理想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二)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机制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1.全球储蓄率结构“再平衡”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恒等式就是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国际收支的差额。据此,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储蓄定义为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以及外汇储备,那么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就表现当代财经2009年第11期总第300期为全球储蓄率结构不平衡。从时间序列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已是一种客观现象;自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储蓄率结构的分化则变得更加突出。从数据上看,1998-2008年世界平均储蓄率水平为22.5%,同一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美国的平均储蓄率则分别为35.1%、37.9%和15.2%。高储蓄率国家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3~15个百分点,而低储蓄率的美国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从单个国家来看,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1.3%,为历史之最;而美国仅为12.6%,也是历史之最。尽管从理论上说,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涉及到民族文化、家庭与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等方面,并且关于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的学术研究也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全球储蓄率结构不平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否则它将继续威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2.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再平衡”
  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的另一面即表现为:高储蓄国家消费不足,需要出口;低储蓄国家消费过度,需要负债。目前来看,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仍未实现消费驱动型增长,GDP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统计数据显示,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占GDP的比重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39.7%;而美国的同期水平仅为16.6%。然而,金融危机本身既说明美国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说明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也同样难以持续。因此,西方国家正在考虑如何增加储蓄、减少赤字,这种转变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消费必须提高。
  (三)从国际资本流动和管理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中,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全球治理机构来负责危机应对和全球金融稳定。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在未来一个时期,把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论坛(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Fund,IFSF),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
  
  参考文献:
  [1]Barry Eichengreen.From the Asian crisis to the global creditcrisis: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redux[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Springer,2009,6(1):1-22.
  [2]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EB/OL].http://www.pbc.gov.cn/,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