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士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山东 青岛,266100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09-0005
技术创新最早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简单线性、内源驱动的技术创新管理,在60年代至70年代,学者开始意识到创新活动的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两个阶段主要围绕的还是企业个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过程。在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如Rothwell等开始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复杂性,并在研究内容上由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转向复杂技术产品创新的研究上来。从微观角度看,技术创新的最底层因子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知识的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
技术(Technology)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当前对技术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层面,主要指劳动者掌握一定的技能、经验,从而利用科学原理改造自然的一切方法;第二个层面是生产力的层面,主要指技术不仅包括本身的知识形态,也包括技术设备以及操作利用技术设备的劳动对象;第三个层面强调了技术的系统性,即技术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组成的系统,既包括了软性的技术,也包括了硬性的设备等,中间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匹配与修正的复杂过程。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于1912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 中完整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熊彼特对“创新”的认识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1]。
当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在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表1中的几类观点。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内容是一个整体,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集中于企业系统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因此,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内容是一个系统性创新,是一个从创新思想形成到走向市场的完整创新过程。
关于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2]。
对企业知识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网络两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主流的分支,其中一派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新的文化、生活的方式,它是基于知识的业务充足及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与创新的价值,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源的转化。而另一学派认为,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的知识生成与应用并加以管理,如Von Krogh(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并协调组织的集体知识并进而能够帮助组织进行竞争。
知识网络是企业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微观层面。知识网络 (Knowledge Network)最早由 Beckman(1995)提出,最初的含义是指从事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及活动[6]。知识网络在被提出后,其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内外部资源的重要工具。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网络也未形成公认接受的统一的定义。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能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最早出现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由Ehrlich和Ravent在讨论植物和植物昆虫相互间的进化影响时提出来的,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定义,早期主要用来解释物种和文化的演进过程[7]。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研究进展迅速不仅体现在对协同演化这一含义的界定与特性分析上,更在于将这一概念在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领域的运用。代表观点如黄凯南在对协同演化概念界定基础上,指出协同演化是一个具有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多层级和嵌入性、复杂系统性、正反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特征的互动者之间相互反馈、共同推动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二、知识与企业技术创新演化
(一)知识与技术演化特性
依据韦伯词典(Webster,1977)的定义,知识是在实践、研究和调查基础上得到的对事物事实及状态的认识,是人类获得关于原理、真理认识的总和。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对知识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如下表2所示。
在企业实际中,前两种是能够通过语言或者图形等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并可以进行编码性处理,称之为企业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种,很难用文字、图形及其他方式准确表达出来,称之为隐性知识。从获取难易程度上讲,后者不易获得并充满着复杂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合体,形成所谓的企业知识库。从两种不同知识形态的功能和地位来看,将隐性知识在企业网络加速流动、共享和传播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演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技术的演化同生物的演化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如遗传、变异,多样性、衍生性,等等。由于继承性的存在企业技术进化产生了技术产品的多种多样,选择的过程使得继承性不断复制和强化,并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的科技产品。然而,技术的进化同生物的进化还存着本质上的差异,技术的进化不是简单的自然选择,而是呈现出更加复杂性的一面,不是像生物进化那样被动地吸收和接受,而呈现出更为主动的人为性,通过人为的一些改造,使得技术进化能够更加合理地加速和提升,从根本上讲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主观性。
(二)企业知识流动与传播
以制造型企业为例,企业原有的知识会存储起来形成知识库。以企业知识库为原点出发,从正向知识流来看,知识的流动从已有的知识库流出后,在设计开发阶段将知识库中的经验知识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较为典型的是原型开发技术的应用
,这个过程企业已有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融入到企业产品的设计中去;在生产制造环节,企业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将设计阶段的隐性知识明晰化,将生产制造的技能要求转化为生产流程中的工序或者生产流程;在市场营销阶段,积极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相关知识,使得显性知识向消费者流动;在售后服务阶段,售后人员主动收集消费者想法及建议,甚至抱怨、疑虑等。
在逆向知识流动看,终端消费者的建议会主动或者被动发出,被动情况下即上一阶段提到的由售后服务人员主动引导收集形成企业知识。而主动情况下,终端消费者的建议与批评同样会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营销人员或客服人员,针对解释性的问题可以集中解答消费者可能的疑惑和问题,而对于有价值的建议会进一步向生产环节等传达;在生产制造阶段会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容易改进的问题,生产工艺或生产工序会做适当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对于营销、售后环节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他十分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会最终反映到产品研发人员,研发阶段的工作会根据市场、产品制造等阶段的反应情况尝试进行总结,并做革命性或改进性的设计开发。逆向知识流会进一步形成新的经验、知识,甚至固化为企业产品的功能性说明材料、专利等物化形式,而沉淀在企业的知识库中。
从简单线性角度来看知识流在企业中的运动形式,两者是在终端交汇,即知识流正向流向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功能的直观感知又会一步一步逆向反应到企业知识流的链条中来。从这个角度甚至也可以认为是市场的需求作用对企业知识流的流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企业知识流的运动速率要取决于整个过程的整体协同。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流动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如上图的线性流动形式,而是更加的复杂,中间存在着多重交叉,形成复杂网络的形式。
三、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演化机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信息源
从知识角度,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形式主要有如下图所示的八项。
从企业内部知识的持有者看,主要为管理者的经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以及除管理技术人员之外普通员工的所拥有的信息、知识,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管理人员的管理艺术及管理经验等主要是隐性知识;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的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源上的重要一环,供应链上的企业既包括了上游的供应商,也包括了下游的渠道商、销售商,在商品或服务流通过程中,与之合作的上下游企业会将知识反馈到企业中来,以实现合作利益的最大化;来自顾客的知识是直接反映产品或服务需求的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灵感”来源载体。以上几个方面是企业信息源的主要产生者。除此之外,通过专家或者交流合作获得的知识,与合作机构研发得到知识,以及与共享公开的平台得到的资料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源的其他形式。
不同信息源之间会不断进行着交叉和相互传播,并进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这种由信息所有者持有并分享、传播是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基石。
(二)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动力分析
从创新的载体来看,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主要涵盖的创新团队和个人,无论是创新团队还是创新的个体,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获得物质奖励的需要,个人荣誉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按照李朝霞(2001)的观点,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存在于内在原因、外在动因以及自我调节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图所示。
企业中对员工能力的评价是指员工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它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学习共同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用来反映员工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而后天学习提供了使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保证;在内部动因上,员工内在的需要即是通常意义上的马斯洛的七个需要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的内在动力是唤醒这些需要的来源。外部动因中的工作目标是企业设定的员工需要完成的最低的工作任务,奖励与惩罚措施是企业的激励性措施。在企业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中自我调节是促使行为发生与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核心环节,自我调节会对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产生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总结会进一步反映到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也是后天学习过程的一个体现。
员工的技术创新动力同样具有复杂性,各带有知识的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由于受激励约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创新个体之间、企业组织同创新个体之间形成博弈关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自组织与涨落
从知识流动的角度,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化主要体现在知识流动的自组织和涨落。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带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这也是企业技术扩散和传播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知识的流动从无序到有序。从企业内部看,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不断进行技术的交换和扩散,企业的管理人才也不断引导和加速这一共享、交换过程的实现,同时企业内部的知识又不断同外部进行交换,使知识不断向外流出,流出的过程也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流入,吸收借鉴外部科研机构、相关供应链上企业的知识。而企业通过这一过程取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后,经济利益的驱动会促使企业采用更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以及强化同外界知识传播的合作从而加速知识的流动。整个过程,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远离平衡又不断螺旋上升的自组织状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知识传播的波动和随机性变化,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的信息知识交换过程中,知识占有者并不一定积极主动传播所拥有的知识,即便是在传播过程中知识占有者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一般来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通过积极尝试最终失败,也有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偶然性的学习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在企业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这些意外因素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
四、结 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资源不断成为一个企业的最主要资源,并发展成为培植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资源,随着知识创造与扩散,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提升竞争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于企业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中遵循着一步步进化的过程,遵循着演化的规律,从知识的微观层面对企业知识流动进行分析,探索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机理,分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自组织和涨落特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2 view, 1998, 100(3):133 - 153.
.Information Strategy. 1999, 16: 27-36.
[5]Liebowitz J.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c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London: CRC Press.2000.
. NY, CRC press: 1-2.
[7]Ehrlich P R, Raven P H. Butterflies and plant: a study in co-evolution [J].Evolution, 1964, 18: 58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