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策略创新

2015-10-07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的表现
  1.1逆向选择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成分复杂,规模普遍偏小,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导致银行掌握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晰,家族性质浓厚,很容易使中小企业在信贷过程中产生逆向选择。
  1.2市场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规模小,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小,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短。市场是经营的风向标,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一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就容易陷入经营困境,难以还贷。银行因此就要承担了较多的市场变化风险。
  1.3决策风险
  科学完善的决策体系是投资决策成功的保证。投资决策特别是长期投资决策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长期效益与发展,有些长期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甚至影响全社会的发展。因此长期投资决策必须搞好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从企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论证,分析其经济、技术和财务的可行性。中小企业通常都没有相应的投资决策分析人员和机构,投资决策体系很不健全。这就导致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时很少进行事前决策分析,“拍脑袋式”的决策方法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投资决策,对企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1.4体制风险
  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着国有、民营、股份、合伙等多种形式。虽然有些企业进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但很多流于形式,产权依然不清晰,没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成分复杂,体制混乱给银行信贷带来极大的风险。
  1.5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通常又称作信用风险,指交易中拥有义务的一方没有履行事先约定的承诺从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也就是指贷款人不能履行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而使授信人即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中小企业本身的一些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普遍偏高。
  2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成因
  2.1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小。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因此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这也就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抵御市场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差,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停业破产率较高。一旦出现竞争不利的态势,企业就很难按时还贷甚至无法还贷,银行的风险应运而生。
  2.2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中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大量集体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给银行明确企业法人、获得企业真正信息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同时使企业间关联控制变得非常普遍,银行难以控制贷款的真正流向。
  2.3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当前,我国无论从制度上还是法律上都没有一套有效的对于失信企业约束的制度体系,再加上相关的机构以及司法机关打击恶意失信的效果不高,这就意味着企业面临的失信成本很低,从主观上纵容了企业的失信行为。
  2.4银行自身的因素
  从制度上来说,不少银行仍然没有建立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还在沿用落后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贷款后期的跟踪管理没有完善的保证体系,这就使得无法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定量分析,造成放贷的随意性,加大了贷款风险。
  2.5企业间关联交易
  中小企业的低市场准入门槛使得一些暂时处于良好上升势头的企业在持续扩张中衍生出多个拥有同一个控制人的小企业。这些企业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资金往来关系,这样就可以利用获得贷款的企业把贷款转移到国家或者地区政策限制的行业,再者就是由于自身原因不能直接获得银行信贷的企业,从而摆脱银行的监督。对银行而言,关联交易风险由此而生。
  从人员上来说,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依然不高,不少人员管理素质低下的问题还很严重。越权放贷、人情放贷等不合理的放贷行为时有发生,无法适应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形成人为的风险。
  3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
  3.1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首先,银行可以通过组合证券的方式来转移风险;DeMarzo·Peter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通过一个组合的方式而不是基于单个贷款的方式来管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用管理贷款限额、控制贷款份额以及在二级市场上的贷款销售来分担贷款风险。其次,银行还可以建立银行间贷款联合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分担信贷风险。最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互助担保机构来减低信贷风险,增强银行的贷款信心。
  3.2有效运用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总和。通过对现金流量分析能够有效地获得企业现金流动状况,从而能够充分剖析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掌握企业综合的财务状况。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分析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取现金的能力,进一步判断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银行应当重视和利用好现金流量分析这一信贷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它辅助信贷决策的制定,防范信贷风险。
  现金流量分析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财务弹性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获现能力分析等几大指标体系,每一个指标体系又包含了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具体指标。银行应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选用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于对企业的综合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3.3创建全新的银行企业关系
  银行要改变那种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很少甚至从不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的只“放”不“问”的做法,摒弃被动办理业务的不良习惯,实行“区分客户、区别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银企关系。一是要切实深入到企业,强化监督检查,控制好贷款投向、项目进展,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防范;二是完善增值服务,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管理、信息的优势,加强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派员进入企业,为企业经营、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当成中小企业的好参谋。
   3.4强化风险管理,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提出的贷款五级分类是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基础,贷款五级分类通过动态的监控和判别能够有效地揭示贷款的真实风险程度,这样就能使银行及时发现风险信号,为实施有效的、具体的应对风险手段提供了依据,提升了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本身的情况,运用“6C” 法以及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方法等模型来考评信用风险,强化中小企业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逐渐由传统模型应用向采用内部模型考核信用风险转变。
  3.5强化信贷机构及人员的培训管理
  银行要设立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独立又制约的岗位体系,形成贷款的审查、批准、检查分离的内在约束机制。在建立中小企业专营信贷机构的同时,银行还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业绩管理,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切实建立一支精良的服务管理队伍。
  36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和管理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就是业务创新,银行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优化设计,开发出新的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专属产品,在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机构创新就是根据政策、形势以及金融环境的变化,适时创建新的金融服务和管理机构,以便于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和管理。上文提到的建立专门的对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便是此种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制度的创新,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变革授信制度,担保制度、审查和控制制度等,从而创新出一套有效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体系,从总体上来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3.7积极推动良好企业信用氛围的建设
  良好企业信用氛围的建设政府是主角。银行要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政府建设信用文化政策的主导下,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宣传引导活动。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失德的社会理念,营造出和谐企业信用氛围,规避信用风险。
  总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是一种必然存在,但银行也不能因噎废食。在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的大环境下,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纷纷涌入,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面前,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支持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也是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刚,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外资,2012(1)
  [2]张家春,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财经界,2012(4)
  [3]植锦蓉,运用现金流量分析防范银行信贷风险[J].西南金融,200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