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写新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写新中国外交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

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

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

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 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2.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3.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形势:①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②美国继续执行排华政策,并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回击”、“一大片”。.之特点:一大片外交成就:与二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影响:使中国外交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3.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形势: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谋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继续威胁中国安全;③为改善自己的外交处境,中国也需要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重大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70年代末中美建立外交关系;②中日建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影响: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浪潮;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4.第四阶段:80—90年代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政策(重要调整)。形势:①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③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⑤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特点:“无敌国外交”。重大成就: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影响: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这个你可以去上百度搜索,百度上那些论文模板都会有很多的可以借鉴一下。

关于新中国外交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

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

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

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 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2.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3.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形势:①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②美国继续执行排华政策,并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回击”、“一大片”。.之特点:一大片外交成就:与二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影响:使中国外交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3.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形势: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谋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继续威胁中国安全;③为改善自己的外交处境,中国也需要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重大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70年代末中美建立外交关系;②中日建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影响: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浪潮;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4.第四阶段:80—90年代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政策(重要调整)。形势:①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③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⑤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特点:“无敌国外交”。重大成就: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影响: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史学毕业论文中国外交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 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2.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3.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形势:①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②美国继续执行排华政策,并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回击”、“一大片”。.之特点:一大片外交成就:与二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影响:使中国外交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3.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形势: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谋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继续威胁中国安全;③为改善自己的外交处境,中国也需要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重大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70年代末中美建立外交关系;②中日建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影响: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浪潮;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4.第四阶段:80—90年代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政策(重要调整)。形势:①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③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⑤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特点:“无敌国外交”。重大成就: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影响: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给你一个大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南京条约,一直到最近的21条等,是一个逐渐的出卖国家主权的过程,可以说是秉持着丧权辱国的原则,到民国之后,在对外政策中,也是比较软弱的,如亲美,亲日,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边倒,稍后的一大片,主要是倾向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立,1972年的破冰之旅,一直到改革开放,是国际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大概就是这样了,希望可以帮助你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文化外交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我看中国外交文化——以“和谐世界”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和谐世界”的分析为重点,论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阐述了中国外交文化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关键词】中国外交 外交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和谐世界 “和”文化【正文】外交文化外交文化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词汇,如何对它进行定义?严格的说,要先考察什么是文化,然后可能对外交文化就能比较清楚了。然而文化概念很难界定,其内涵宽泛而模糊,在此仅采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文化是人类改变环境、适应生存的能力和方式,是人类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① 。由此文化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外交文化指在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② 这一狭义的外交文化定义是比较恰当的。从以上定义可见,一国的外交文化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其民族文化,确切地说来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外交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各国在外交实践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影响或印迹,因此尽管外交实践与外交理论在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仍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俄罗斯的外交文化就因其独特的文明而具有西方化和东方情结,不安全感和扩张主义等特征③ ;又如美国的外交文化因 “美国例外论”等独特文化则具有普世主义、道德主义等特征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外交文化资源。中国外交文化体现在中国外交理论和中国外交实践两个方面,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等理论,又如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援助等实践。中国外交文化内容庞大,涉及面广,笔者因能力与时间所限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中国外交理论的最新成果即“和谐世界”作为重点,探讨中国外交文化的特征,着重于探讨中国外交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与渊源。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外交理论,它区别于任何西方的外交理论,体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天下”文化等,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硕果,也是对世界外交理论的贡献。和谐世界最早见于200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 任 火.(1991).什么是文化——兼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渤海学刊,(2),76-79.张宏喜.(2006).打造外交文化.世界知识,(16),54-57.③ 赵淑芳.(2004).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东北亚论坛,13(4),50-54.④ 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2004).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②1/4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⑤ 可见当时提及的和谐世界仅应用于文化领域,相对于“文明的冲突”而言,主张各国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时隔不久,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丰富了和谐世界的内涵。此时的和谐世界不再局限于文化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它的具体内涵则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⑥ 此后,和谐世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外交场合频繁使用的标志性词汇,它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作为中国外交的最新理念,又时值中国迅速崛起之时,和谐世界理念受到学界的热议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笔者调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论文总数多达万余篇,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新闻多达百万余条。和谐世界理念获得世人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谐世界与“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和”文化,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周易·乾卦·彖》即有“保贞大和,乃利贞”,《尚书·皋陶谟》中也有“同寅协恭,和衷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词语诸如“和衷共济”、“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等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望。⑦ “和”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和”被张艺谋导演选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汉字。“和”文化内涵丰富,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地球甚至于宇宙的整体和谐;又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⑧ 其中前两者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来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和”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高目标,包括了“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在西方视野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然成为人索取资源和财富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曾经促进了现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外国人中国毕业论文

最好是外国人

、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一)有关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经历了从排外到合理待遇等几个发展时期。目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是给予外国人同内国人同等的民事诉讼地位,即赋予外国人在民事诉讼方面的国民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也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有关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但为了保证本国国民在国外也能得到所在国的国民待遇,各国一般都规定在赋予在内国的外国人国民待遇时,以互惠或对等为条件,即该外国人本国对内国人也应在民事诉讼地位上给予国民待遇。(二)外国人在中国的民事诉讼地位1.以对等为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1款的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表明,依照我国法律,外国当事人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我国当事人有同等的起诉和应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享有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各项权利。同时,他们也必须像我国当事人一样承担诉讼义务。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当事人不能只承担诉讼义务而不享有诉讼权利,也不能只享有诉讼权利而不承担诉讼义务,尤其不能享有特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2款进一步明确规定,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因此,我国采取的是以对等为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2.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和相关的国际公约都保证外国人可自由地向内国法院起诉的权利,而且即便没有国际条约的规定,根据国际习惯,也应该给予外国人在内国法院起诉的权利。我国对此无明文规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应依法院地法,即当事人是否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问题应由法院地所在国的法律决定。至于当事人是否具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问题,则应由当事人的属人法决定,但即使根据其属人法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如果依法院地所在国的法律却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时,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即此时应依法院地法。3.诉讼费用担保诉讼费用担保是指审理国际民事案件的法院依据本国诉讼法的规定,为防止原告滥用其沂讼权利或防止其败诉后不支付诉讼费用,要求作为原告的外国人或者在内国无住所的人,在起诉时提供以后可能由他负担的诉讼费用的担保。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诉讼费用不包括案件的受理费,而是指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旅差费、出庭费及其他诉讼费用。目前,如无条约义务,许多国家的法院在国际民事诉讼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外国原告提供诉讼费用担保,只有少数国家不要求原告提供担保。对于诉讼费用担保,我国经历了从要求外国人提供担保到实行在互惠前提下免除诉讼费用担保的过程。另外,我国与一些国家签定的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一般都包括互相免除缔约对方国民诉讼费用保证金的条款。4.诉讼代理在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中,各国立法都允许外国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行为。但一般都规定,外国当事人如果想要委托律师代为诉讼行为,只能委托在法院地国执业的律师。此外,在国际社会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种领事代理制度,即一个国家的驻外领事,可以依据驻在国的立法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在其管辖范围内的驻在国法院依职权代表其本国国民参与有关的诉讼程序,以保护有关自然人或法人在驻在国的合法权益。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肯定了领事代理制度,该制度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外国人在我国法院参与诉讼时,可以亲自进行,也有权通过一定程序委托我国的律师或其他公民代为进行。但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必须委托我国的律师代为诉讼。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还可以委托其本国人为诉讼代理人,也可以委托本国律师以非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另外,外国当事人还可以委托其本国驻华使领馆官员以个人名义担任诉讼代理人。最后,我国立法对领事代理制度也采取肯定态度。至于授权委托书,如果在我国领域内无住所的外国当事人委托我国律师或其他人代理诉讼,委托书是从我国境外寄交或者托交的,应当经过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我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效力。5.司法豁免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9条的规定,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涉及国家豁免、外交特权与豁免和国际组织豁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明确规定了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辖豁免,我国1975年加入的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外交代表进行民事诉讼的司法豁免和例外作了规定。

一、引言 相对于中文媒体而言,我国大陆媒体仍属于“少数媒体”:,我国出版的中文报纸为2100种、期刊8800种、广播电台290多家、电视台450家、网站29万个和两家通讯社;【1】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媒体还只有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一个外语电台(国际广播台,英语台为其大台)、约十家日报和周报(包括《中国日报》及其子报、《上海日报》和《深圳日报》等)、约十家英语杂志和约十大英语网站(包括中央各大媒体创办的网站)和新华社的英语发稿等。【2】 虽然我国的英语媒体总体规模与中文媒体相比,差距较大,但从我国英语媒体的轨迹看并考虑我国是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应该承认这些英语媒体的建立本身已说明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当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英语媒体还存在一定:不仅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其力也有待于提高,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本文首先评析了我国英语媒体的总体发展现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了英语媒体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最后并疏理了了我国英语媒体在过去20年中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英语媒体发展现状 从19世纪末王韬首先提出要自办外文报纸,到20世纪30年代国人开始创办外文广播电台和报纸,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和中文媒体一样总受到中国局势的影响,使得外文媒体不能得到“积累”发展:即当中国政权实行交接时,外文媒体一般也要重起炉灶,从零开始,不能在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49年11月29日,国民党政府炸毁成立于1939年的国际广播电台便是破坏这种文化继承性的一例。【3】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在历史上一直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虽然在短时期内也曾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文报刊,但是这些报刊主要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与王韬提出的国人自办外文报纸毕竟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外文媒体开始得到有序发展,但在“文革”期间,英语媒体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文媒体才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英语媒体的发展尤为迅速。 我国英语媒体20年来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广播书刊时期、 报纸时期、 电视时期以及互联网和三大传统媒体“共存”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前三个时期中,我国的三大传统英语媒体(广播、报纸和电视)轮流走上中国对外传播的舞台。 首先,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听众来信突破90万封左右,已进入世界对外广播三强之列,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广播电台之一。【4】 在平面媒体方面, 在“文革”中停刊的一些外文刊物(如《中国妇女》)陆续复刊。在“文革”中没有停刊的刊物则进行大幅度改版,以适应新的形势。此外,一批新的对外报刊开始创办,其中包括英语日报《中国日报》、侨报《华声报》、《了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画报》和《新民晚报》美国版等。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创办的《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我国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它的创办结束了我国自1951年以来没有英文日报的局面,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据估计,《中国日报》及其报系也是我国唯一能够依靠市场实现收支平衡的英语媒体。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基本实现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目前已成为世界六大通讯社之一。目前,新华社国外分社已达100多个。该社大量用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发稿,在国际上的采用率有明显提高。【5】 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际卫星频道(CCTV-4)和2000年9月25日开播的英语频道CCTV-9开创了中国的英语电视,并迅速成为受众主要信息源之一。 由于通讯卫星的,中国电视终于能覆盖全球,并正在逐步进入美国、西欧等西方主流,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主力之一。【6】 随着互联网日益流行并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很快被应用到我国的对外传播中来。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已形成6+3新闻网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级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六大中央级网站包括人民日报网络版、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英文)、中国国际广播台网站、中央电视台的英语网站和中国网,他们基本都依托原有传统媒体;三大地区性网站分别为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的南方网,也都得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地方媒体的大力支持。 网络媒体在逐步成为我国的对外传播的媒体之后,与各大传统媒体间的竞争没有想象那样激烈,相反出现了一种多种英语媒体并重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功能地位、经营管理和传播效果上实现互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的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三、我国英语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英语媒体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英语媒体的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从这次我们对上海的英语媒体生存发展情况来看,影响其发展的问题说到底主要还是人才、资金以及体制上的问题。 人才危机是英文媒体面对的共同的问题。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英语媒体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人才不稳定。新闻单位培养好的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跳槽现象突出。据调查,相对低廉的待遇是他们不断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英语媒体的编辑和记者都相对较年轻,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7】二是新闻单位缺乏专业化复合人才。仅仅懂英语或新闻的记者还不能成为我国英语媒体的合格记者,而必须做到既精通英语又通晓英语新闻业务和专业知识,如和等。《上海英文星报》副总编陈卫华告诉笔者,报社的记者大多20来岁,刚刚从大学毕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要写经济报道或是金融报道就极为困难,报社即便要写这方面的报道也只能做些简介性的或是描述性的报道,有厚度的深度报道是不可能的。【8】 资金问题也是困扰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政府现在大量减少对媒体的财政拨款,要求媒体自负盈亏,这对英语媒体极为不利。据上海卫视英语新闻部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专门针对老外的节目,政府的投资有限,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上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要采用中文稿进行编译,无法派记者外出采访制作第一手的新闻节目。据了解,《上海日报》聘请外国专家的成本是非常之高,但高的成本与相对低的广告和发行收必然会影响到报纸的扩版,影响到报纸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媒体的盈利能力不强,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媒体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问题无疑成为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 此外,体制也是束缚我国媒体的一个因素。笔者走访多家英语媒体后发现这些英语媒体的负责人都提到体制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程度还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媒体的生存手段较单一,大多数英语媒体只能依赖广告收入,使得英语媒体竞争意识相对较差。在当前的环境下,这将会到英语媒体的生存状况。 因此,总的说来,我国英语媒体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英语媒体生存和效果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一家媒体的生存境况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英语媒体在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外传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这将是个突出的问题。 第二是计划经济思维管理与市场经济意识经营之间的矛盾。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要做到自负盈亏显然也必须以的市场意识去经营。在媒体竞相改革的今天,包括英语媒体在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在尝试着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图发展,但是在媒体的管理上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滞后。政府对英语媒体的管理用的还是计划经济下的老一套,这种管理和经营的相对背离的局面已经给英语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难。管理创新将一个不能再回避的新课题。 第三是我国英语媒体新闻产品与外国受者消费之间的矛盾。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就类似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这里的问题是改变我国英语媒体一切以我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有效传播问题。 总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媒体要更大的发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英语媒体的宏观管理,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规划,并提出一定的发展战略。另外由于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英语媒体进行投资,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英语媒体都承担对外传播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进行规划管理,给英语媒体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中国英语媒体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英语媒体近20多年来的发展,大致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功能多样化、品种结构齐全、传统媒体仍占主导 我国英语媒体在创办之初大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最终改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其作用略显单一,但目的非常明确。 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英语媒体的作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生存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面前,我国英语媒体开始更多从受众需求角度来考虑对媒体的报道方针,并逐步突出其服务性与娱乐性的等多样化的功能。 这样功能多样化还体现为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比较齐全。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外,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英语媒体也逐步得到发展。从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多种媒体种类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仍以平面媒体将占主角,广播媒体不景气是趋势,其生存将是岌岌可危。网络媒体虽然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其前景还是难以预料。传统媒体在相互竞争中,报纸和电视的影响力和作用还会继续,尤其是电视英语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趋势二、地方性英语媒体崛起 我国的英语媒体一直是以中央级的英语媒体为主导,例如中国国际广播台、《中国日报》、央视英语频道、新华社,还有对外综合性月刊《今日中国》(CHIINA TODAY)等,地方性英语媒体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性英语媒体的发展是我国英语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来,出于对外宣传的考虑,许多大中城市开始创办自己的英语媒体,诸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先后开办了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甚至开始办起了日报。例如创办于1999年10月1日的《上海日报》,这是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英文日报。深圳和广州则早在1997年就创办了《深圳日报》和《广州英文晨报》。长远来看,尽管地方性英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地方性英语媒体将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更多大中城市出现。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我国英语媒体体系将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为主导的,并以地方性英语媒体为辅的多层次的格局。 趋势三、英语媒体地位得到提高,但影响力仍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媒体得到了较快发展,它们的总体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在英语媒体密集的北京,英语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媒体(如《中国日报》和央视英语频道CCTV-9)逐步成为外国受众(尤其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消息源,频频在国外媒体中被转载。这一点在上海的英语媒体的发展状况就能看出这种趋势。据《上海日报》王宁军介绍2001年上海媒体被外报外刊转载的新闻数量总共约1000多篇,其中《上海日报》就有600多篇,占60%强。[4]而据上海卫视外语部的戴骅主任介绍说,CNN每周平均采用卫视英语新闻3—4条。[5] 2002年3月份《上海英文星报》有关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头版设计被美国新闻博物馆收藏,而且这份报纸的评论版较有特色,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的英语媒体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还偏弱,传播效果尚且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英语媒体的影响力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地方范围内,有的还没有开设评论版,这将直接削弱报纸的影响力。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中国日报》网站、央视英语频道和《上海日报》的网上和实地调查情况看,外国受众接触英语媒体频率还偏低,很多读者只是偶尔看看。因此,英语媒体传播效果往往也不很理想。这当然有客观因素,如外国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存有歧视和偏见,但也有主观原因,如我们英语媒体的报道方式还不够活泼,消息来源单一,信息质量不高,数量有限等等。 注释: 【1】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 2003年1期,第10页. 【2】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 2001年,未出版论文。 【3】刘继南:1999年12月,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4页。 【4】夏吉宣:Email采访,2002年5月14日 【5】甘险峰:2000年,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出版博士论文,61页、71页。 【6】江和平:个人采访,北京,2000年4月14日。 【7】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2001年,未出版论文。 【8】陈卫华:个人采采,上海,2002年7月23日。

论文不好写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