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那么毕业论文意义有哪些呢? 1、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分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 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以上就是对于毕业论文意义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我是一棵梅花树,我生活在一个叫勾践的人的院子里。我听别人说他是一个国王。我却一点也不相信,哪有国王把茅草当作床铺,哪有国王每天都要舔苦胆的呢?? 我在这里已经呆了三年了,听妈妈说,我今年就要开花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春天到了,我拼命地发芽生长,我要开花了,我想。迎春花开了……桃花谢了……我依然没有一个花蕾,炎热的夏天晒得我头好晕,我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呢?我往屋里一望,我的主人正在尝苦胆,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太苦了吧!? 秋天到了,我的叶子飘落了,唉,看来我的花是开不了了。? 一天,我的主人走到我身边,他在我身旁伫立良久。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活着》,写的一般啊,就是挺惨的.换个别的吧.
1、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排。
2、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汇集全社会进行节约能源。
一、绿色生活的含义:
绿色生活是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二、倡导绿色生活的原因:
1、近百年来人类的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陷入危机, 既有工业污染的原因,也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关。人类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又同时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2、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含磷洗衣粉,造成污水排放含磷过高,水中生物缺氧死亡,水体成为死水和臭水。无数废旧电池被随意丢弃,汞、镉等有毒物质渗入土壤或水源,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 所以,践行绿色生活,人人都应是参与者。
三、应对措施:
1、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
2、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3、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支撑。
4、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强大合力。
分论点1.人类自身要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分论点2.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分论点3。对待外来文化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才能互利共赢,实现绿色生活。(因为绿色生活就是要健康生活)绿色代表希望,生机,生命力。所以绿色生活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美国宇航员詹姆斯?欧文在航天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我的想法是速返地球,告诉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好好地照料我们的地球,珍惜我们的地球,加倍地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爱护生活。” 从小我就知道我生活在地球之上,这个椭圆形的星球在宇宙中看来是漂亮的蓝色,当我睡着的时候另一端的人们正在阳光下灿烂地微笑。长大后,我知道地球病了,人类肆意地破坏着大自然,使得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描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现在烟龙出动,废气肆虐,我们的大气层已被严重污染,人类正在一点一点告别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已成为过去,黄河将成为一个记忆。在灰色的都市里,没有鸟类栖息的地方,人类正一点一点告别了莺歌燕舞。告别了山风习习,小流孱孱,鹊鸣声声……人类啊,你想告别生命,告别地球吗? 阵阵狂风卷起沙尘在空中肆意打着滚儿,扬起的塑料袋被狂风任意地摆弄着。心总是想着:请给我一个绿色的家园吧!好吗? 看见漫天飞舞的沙尘,污染着绿色的家园,一堆沙尘也污染着清澈而又甜的泉水,再加上人们乱砍伐树木、乱扔“白色垃圾”……使绿色难以抵挡黄色的沙漠,沙漠的污染“计划”已经行动了,人类如果再不及时采取为地球种树绿化环境,到地球变成一片荒凉,一片沙漠时,再种树就来不及了,所有的生命都会变成沙漠,那就无法挽回了,有的人死亡,有时会到其它星球居住。但是,难道你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绿色的家园消失掉吗?人类,睁开你的双眼吧!为大自然植树造林吧!让你的家园更美好吧! 不久,县政府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种树绿色环境,把沙漠的污染“计划”毁掉,现在绿色的面积比沙漠的面积多三四倍呢!空气清新了,森林也郁郁葱葱,绿绿茵茵,美极了!希望以后更加美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保护地球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保护只有一个属于人类的地球,是地球人最神圣地的使命。 还我一个蔚蓝的天空,留我一个绿色的大地,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 我曾经听到一首歌,歌曲的内容大意是:有一位女孩子来过一条小河,她为这条小河留下了一首歌,白云为她落泪,风儿为她诉说。这位女孩为什么要养丹顶鹤,为什么又要去救护丹顶鹤呢?丹顶鹤又叫仙鹤,它全身的羽毛绝大部分都是白色。成年鹤的头顶呈原来,朱红色、鸣声响亮,飞翔力强,当它们展开双翅,飞翔在蓝天,那姿态真是安闲优美。正因为这样,诗人将它们写进诗里,画家将它们画进画里。女孩喜爱丹顶鹤,就像喜爱一种美。人类的最佳境界不就是真善美吗?可是我们人类,在迅速地发展工业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有毒浓烟的排出,污染了空气;大量有毒汁液的排出,污染了水源,丹顶鹤失去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生命受到威胁。尤其可怕的是,有一些人为了能够赚大钱,或为了能够吃到鲜美的丹顶鹤,竟不择手段大量捕杀。致使本来遮天蔽日的丹顶鹤逐年大幅度下降,而成了珍稀动物。正是因为这样,女孩大学毕业后仍然回到她那曾经养鹤的地方。为了救起那只受伤的丹顶鹤,竟滑进了深深的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人类为什么要枪杀这只美丽的丹顶鹤呢?为什么要用真枪实弹去对付手无寸铁的它们?难道这就是本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蠢而可怕的行为,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连美丽的丹顶鹤都不让存在,难道我们人类还能美好地生存吗?“呜,呜,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飞过!”那如泣如诉的歌声震颤着我的心灵。多么善良的丹顶鹤啊!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物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业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为了保护环境,我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每当我走在大街上,我都会随身提着一个垃圾袋,将自己所看见的垃圾,井然有序的装进垃圾袋里,创造绿色家园。第二,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我发动小伙伴们一起给予人们警示教育!第三,我将水资源多次利用。例如:洗完脸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拖地板,这样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但是,我一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只有靠着团结的力量。才可以创造令人向住的未来!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每一阵狂风,都是妈妈在哀号;每一次海啸,都是妈妈在怒吼;每一道闪电,都是妈妈在乞求她的儿女们为她疗伤!现在只有我们才能拯救地球,帮助妈妈,让我们为妈妈再添一缕绿色,再寄予一丝光彩吧!
别指望啦 上次我也是发这种问题人家都说这种找人写文章都是要人民币的啊 500字要200元
“一种文明的进步、停滞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减少;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冲击的减少、持平或增加”。 突出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并把它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表明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改革没有出路,很难委曲求全的时候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能源尚可自给自足,因为我国有自己的煤,自己的油田,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生物能源。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油价上涨也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增长。然而, 若无远虑,必有后患。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0%, 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至3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石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限为亿吨,上限为亿吨,而预计届时国内的产量只有亿到2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至少将达到55%以上,与目前美国58%的对外依存度大体相当。显然中国的能源和部分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已经严重约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是,在基本国情教育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前不久,一个日本学者就“中国的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问题问了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竟无一人能准确回答。但同样就日本的此类情况问及日本人,就连小学生也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这种情况,发人深省,也凸现了加强基本国情教育,让节能意识深入人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严峻的“节能”形势之外,“减排”重任的完成也不容乐观。事实上,依据当前的经济增长惯性,我国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还会不断增长,企业或机构的排放量也很难立马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已无法回应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企业品牌,我们就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具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而这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企业的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之所以依然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就是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理念尚未真正确立。一些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将GDP增长作为硬任务,而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一些企业仍然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忽视环境成本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损耗。正是基于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发展,这既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突破能源和环境瓶颈提供了更大的动力。无法做到节能减排,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不能盲目地跟随西方工业化国家利用化石能源发展工业,不能盲目地加速地增加私家汽车……,否则,中国必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只有实施清洁生产和大力提倡文明消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革,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一张白纸,一张贺年卡,全国加起来将是多么巨大的数字,相当于保护多大的一片森林!如果全国照明灯具全部改换成节能灯,那么全国一年可节电约600亿度,而要生产这么多电,则需要300亿公斤煤炭。推进节能减排,仅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广大企业的落实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城乡居民的支持和参与!让我们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人类有史以来,从原始农耕经济到现代工业文明,历经千万载,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中前进。然而,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自己裁量度大,气候变化无常,洪涝、干旱、雪灾、地震、海啸……一场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令世人既惊讶又警觉,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危及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创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产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倡导低碳生活,需要采取绿色、健康、环保、科学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少抽一根烟、多栽一棵树;出门多步行,进门少用电;注重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节约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从改良环境,保护地球出发,优化生存空间,关爱生命健康。 如今,人们在享受高标准的健康生活同时,需要高质量的优美环境作依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环境相融相洽。大自然的恩爱,是人类的福祉。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非能力,态度决定行动。节约一滴水,爱护一棵树,绿化一块地,净化一片空气,做环保的先行者,当环境的保护神。你、我、他都是环境的受益人。 低碳生活从“碳足迹”开始。低碳环保从你我做起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2008年8月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兴奋、激动的。因为,在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是世界体育大家庭聚会北京的日子,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倍感骄傲的日子。我们应该还记得,这次2008奥运的三大主题之一的绿色奥运。现在,虽然08奥运会已经圆满的结束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绿色奥运”这四个字。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绿色”。“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我们必须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伸出双手,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整洁,更美丽,更和平。如果你还在随意丢弃废弃物;如果你还在公共设施上随意刻画;如果你还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那么请你赶快改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善环境做出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变得像春天一样美丽!让我们的家园充满欢笑!让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着绿色,更加的绿色!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所以我们要低碳生活,从小做起。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2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认为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外,人们认为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说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是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的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说,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首先是不科学的。再比如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1]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目前新能源开发的高成本一方面说明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谓新能源并不是无污染,也不见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低,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生物质能技术的实施结果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紧张的替代和缓解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来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五分之一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带来了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2]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饥荒。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美国的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一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丝毫的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我们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低碳经济应与低碳生活相依托“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生产就是不可避免的,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的,而且是卖的越多越好。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降低了,但总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会减少多少的。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一百千米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小汽车的总量却增加了几十倍,显而易见的是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度电,[3]由此也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有怎样的经济。“低碳生活”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它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由低碳经济带来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了过上低碳生活,他们愿意做出自我牺牲,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去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简约生活,也正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奉行的生活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带来心灵的宁静。然而,能够自觉地在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下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大量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低碳经济绝大部分时刻还只是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4]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张。“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今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4倍。[5]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加以型机关的通知,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他节能。如果政府节能有制度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等方面的惩戒,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在政府层面的落实。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便于操作。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开展以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参考文献[1]吴晓江.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N].文汇报:2008年6月5日[2]赖华夏.石油涨价的蝴蝶效应[J].世界环境,2008(2):10[3]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2008(2):31[4]陈晓凤.简约生活[J].自然之友通讯,2008(3):48[5]毛建国.惟有通过法制催逼政府节能[N].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7日
1、增长社交能力:参加学校活动,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与学校领导,老师,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参加学校活动的同时,是增加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因为在学生时代,因为学业的繁忙,很多的学生都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与人交流的经验,为人处事的方法是很不成熟的。
2、培养兴趣,缓解学习压力:在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的重,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所以适当的学校活动是会缓解学习压力的,让头脑能够放松一下,休息一下。这样对后面的学习会有帮助。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校外活动,学校一定要事先研究,作出周密计划,并有学校负责人或教师带队,要事先派人了解活动场地及周边的环境,活动中不要随便单独行动。应结伴而行,防止发生意外。
2、如果活动中需要使用交通工具时,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不得超员运载。
3、到浏览区和游乐场所活动,一定要考虑该场所的接待能力,不要组织学生到接待能力弱的地方或场所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单位举办的集体活动,必须有安全保障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园活动
大学举办各种活动的意义,就是在于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终会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展现自己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问题一:学校开展一系列活动有什么意义 现在学校讲究的是全方位教育,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开展一系列活动:1.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2.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3.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社会;4.让学生懂得现实中感恩和回馈;5.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快乐…… 问题二:开展班级活动对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1.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开展多种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各种活动,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在活动中,他们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也可接触各种人与事从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思考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可以学到某些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因为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写、要做。社会调查、劳动、参观、访问、文艺、体育、科技活动都要身体力行,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都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学习、锻炼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班级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才能等在集体活动中能得到表现,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调整。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由于多次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而积极参与,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变得活泼、开朗,喜与别人交往。而热情欠踏实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多次承担较复杂任务,也可使他锻炼得比较冷静、实在。 2.班级活动对班级建设的积极作用 班级活动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内容。班级的共同努力目标要靠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共同的活动而实现。班集体的形成,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而集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纪律的增强、同学友谊的发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集体的形成、发展、巩固。没有经常的集体活动,集体的生命是孱弱的,整个班级没有生气,导致集体发展停滞以至集体“窒息死亡”。中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集体观念、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发展。通过集体活动增强着集体凝聚力,调动每个集体成员积极性,形成着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良好风气。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都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中进行和完成的,而是在活动的状态下进行和完成的。学生的成长面临着两个世界: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心智视野;“生活世界”启迪、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增进、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可以说,班级活动把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了起来,作为我们班主任,需要从“知识世界”出发,引导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发展个性、舒展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说,做好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个人的成长、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班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参加学校活动的好处 参加学校活动的好处 1、增长社交能力 参加学校活动,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与学校领导,老师,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参加学校活动的同时,是你增加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因为在学生时代,因为学业的繁忙,很多的学生都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与人交流的经验,为人处事的方法是很不成熟的,在学校里,参加学校活动,是可以打破局限,增广见闻的。通俗的说,社交能力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本领。 2、培养兴趣,缓解学习压力 因为,在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的重,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所以,适当的学校活动是会缓解学习压力的,让你的头脑能够放松一下,休息一下。这样对你后面的学习会有帮助。 一般情况下,大学的学校活动比较的丰富,在大学一般的学校活动都是以社团活动为主,文学社团,音乐社团,体育社团等等,非常的丰富。通过参加这类的活动,也可以培养你的兴趣爱好。便于在学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3、锻炼领导能力 这一点在是很重要的。在学校期间,通过参加学校活动,如果你有能力,有勇气的话,会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干部,这样你就在步入社会之前,具有了一些领导团队的体验,为你将来步入社会,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能力。是很好的经验! 问题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学生教育有什么教育意义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发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仅仅靠宣讲规章制度、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思想品德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只能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因此,课堂教学只有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在实施德育中,我始终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所收获”的育人观念,坚持“以爱动其心,以严动其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深入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使之全面得到提高。 一、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每周一学校举行了统一的升国旗活动,从认识国旗、合唱国歌、介绍历史上的今天等活动中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天有夕会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品行教育;每天都有“班主任寄语”,对好人好事进行公开表彰;对检查的清洁卫生情况进行公布记载;经常以“安全”为主题的遵纪守法教育;以“关爱自我,文明交友”为主题的文明交往及自我保护教育;每周一的主题班会教育;读书节的朗诵比赛;艺术节的唱歌比赛;每学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每星期的让每个学生每周做一件好事;还举行为有困难的学生献爱心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班级德育风气的形成,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德育环境,丰富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我想可以组织学生到厂矿、农村、街道、民营企业、社区开展社会调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劳动,丰富社会经验,经常开展“爱家乡,促环保”活动,组织环保义务宣传队。向社会倡导,宣传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到街道打扫卫生,去野炊,去春游,参加植树活动,让家乡美起来,亮起来。为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种菜、梳头,并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有的还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表达自己的爱心。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孩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灵。经常向学生讲述有关浏阳的历史人物和优秀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吸取民族的精华,了解本地的一些重大事件,参与家乡的建设,这样可以换来一个个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的新形象。另外班级还可以成立一些特长爱好小组,如篮球、音乐等,这些活动的完善和积极推进,可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学习氛围。四、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学生素质的发展主要靠课堂来完成,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在各门课程中注意渗透德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传授民间乐器、民间舞蹈,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画民族风情画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厚的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德育教育多元素地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看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 问题五:创建校园文明活动的意义 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传播场所,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一个窗口。文明校园的建设不仅推动高校的发展,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计。创建“文明校园”既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具体行动。实践证明,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建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充分认识创建文明校园的重大意义 校园是体现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之一。创建高品味、环境优美、文化浓郁,适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文明校园,是一所高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落实,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 1、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性: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明校园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文明校 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是推动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良好契机和必然选择。 2、创建文明校园的紧迫性:学校现实发展的需要 文明校园建设既是育人环境的营造,也是育人资源的挖掘。当前,高校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普遍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在硬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却面临着逐步将基础条件向现实成果转化从而实现软环境优化的共同课题。作为这一优化的现实途径,文明校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学校的未来发展来看,创建文明校园无疑是高校建设面对未来的新起点,是社会对高校建设的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必须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必须通过开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明和校园建设充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努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围绕文明校园主题,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格局 建设文明校园,必须认真落实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一是要求及时传达会议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先学一步,率先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出台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三是学校各级党组织、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宣传橱窗等载体和阵地,广泛宣传动员,形成构建和谐校园浓厚的良好舆论氛围;四是将创建文明校园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创建文明校园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各级组织必须切实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领导,把文明校园建设作 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总抓手,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把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学校和各单位、各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 2、以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提高和谐校园建设能力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和谐校园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培养。同时,和谐校园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重要的文化辐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和谐社......>> 问题六:为学校班级组织一次活动的意义和好处 这么说吧,如果是一个新集体,组织活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加速个体的融入过程,拉进个体间的关系,加强集体的凝聚力 问题七:学生会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会常见问题解答 1、什么是学生会组织? 学生会: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制性群众组织。主要特点:一是自我管理,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 2、设立学生会的目的:加强在校学生间的相互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师生间交流。 3、设立学生会的意义(1)、有利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活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利用自我教育形式,互相帮助、监督,共同进步。(2)、有利于培养教育学生多方面能力。通过活动,使广大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特长,锻炼各方面能力。(3)、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4)、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4、学生会发挥的主要作用:(1)、导向作用。(2)、沟通作用。(3)、发展作用。 5、学生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方向性、教育性、适应性、有效性、科学性、整体性、主动性 6、学生会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独立思考能力枣独当一面,善于独立处理各种问题。(2)、果敢行动能力枣坚决果敢,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行动,不推诿、不犹豫,坚持正确行为,具有开拓精神。(3)、泼辣大胆的工作作风枣雷厉风行,敢于闯路,善于开拓新局面,知难而进,不谨小慎微。(4)、坚忍不拔的毅力枣困难挫折面前不畏缩,有坚强的意志,有必胜的信心,持之以恒。(5)、突出的组织能力枣能够将各种有机力量结合在一起。(6)、开放、热情的性格枣热情、大方、开朗的性格特征。(7)、主动开拓的交际能力枣善于与不同的人交往,善于处理各种关系。(8)、清晰明快的语言表达能力。(9)、流畅清新的文字表述能力。 (10)、具有一技之长。(11)、学习成绩优良。(12)、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13)、优良的道德品质。(14)、坚定的政治方向。 7、学生会活动主要内容: (1)、健全组织机构枣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2)、配备干部枣品学兼优,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3)、搞好换届工作枣任期一年或一学期。(4)、定期通报有关情况枣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5)、加强与各班班委会联系。(6)、定期召开会议枣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7)、经常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各种活动要纳入工作计划,做到有目的、有保障。主要活动内容枣文娱、体育、学习、劳动、生活、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举行报告会等。 8、学生会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学习为主,不影响正常的学习。(2)、充分利用活动,促进学习,锻炼能力。(3)、正确看待牺牲个人利益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4)、争取各方面理解、配合、协调。 9、学生会干部考评: (1)、工作态度。(2)、工作能力。(3)、工作方法。(4)、工作成绩。 如果进了学生会,只要好好的锻炼自己,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的学习,那么你的社交、组织协调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加入学生会在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对保研也有一定的帮助 问题八:比较有意义的校园活动 有意义的活动确实不少,可大可小。可以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象篮球赛,拔河比赛,象棋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摄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可以组织茶话会,可以组织传球活动(好比有参与者61人,把一个篮球或者是乒乓球让大家传递,从第一个开始,把球从第一号开始传起,从第一个,第二个,---一直传到第九个,那么球传到第九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必须表演节目,可以唱歌,可以表演口技,可以学动物叫。场面应该是比较热闹的,球应该传到第几个人,可以大家定,这样以此类推,再一个第九,又一个第九,循环往复)这样的活动,不用什么费用,还可以起到活跃气氛,产生凝聚力等作用。祝你成功! 问题九: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目的是什么 交友
【关键词】 班级活动;学生;全面发展;意义;做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41—01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集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而在班集体中,参加班级活动更是促进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使班级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笔者认为多开展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1. 开展班级活动能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学校生活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听讲与课后作业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又适合的活动,使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活动中促使个性的形成。2. 开展班级活动能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自信。但是笔者在班级活动中发现,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很有主持的天赋,个别成绩不好的学生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等。班主任通过丰
班级活动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逐步构建刻苦学习、努力锻炼、互相关心、求实向上的班集体;通过亲切、平等的课堂以及户外活动氛围,及时、有效的批评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及行为偏差等。
班级活动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内容。班级的共同努力目标要靠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共同的活动而实现。班集体的形成,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而集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纪律的增强、同学友谊的发展。
扩展资料
所有这些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管理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即有达成目标、有活动原则、有基本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安排、有时间的保证、有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有环境氛围、有畅通的教育渠道。
管理者只有不断落实和充实以上条件,才能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对体育卫生活动的管理,班主任和教师要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按时上早操和课间操、按时作息、科学地安排时司等。
第一,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
第二,班级活动目的一致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第三,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
第四,班级在活动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责任依从;
第五,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感染、舆论、心理相容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班集体特征:
班集体不同于班级。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班级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1、 在活动中发现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其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而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条条框框又像枷索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不可以随便讲话。以至很多教师感叹:“平时聪明伶俐,只要一上课就成木瓜了。”想想在我们的周围,是不是有一部分学生课堂上很安静,而一到下课铃声响起,他们的精神就来了呢?其实,在他们的心中,这时已经很向往属于他们的课间活动了。假如你还想拖堂,完成你的教学任务。那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他的心已经不在你这儿了,也许他在心里暗暗的诅咒你:说又是那个死老师、鬼老师让我们玩不成,恨死他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在匆匆地上课、下课的交替中,一个个鲜活的心灵忽略、被埋没。2、 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班级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它通过创设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或户外活动氛围,及时、有效地批评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逐步构建刻苦学习、努力锻炼、互相关心、求实向上的班集体,从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3、 班级活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班级活动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 氛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共鸣,隔阂顿失。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4、 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现在的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太少了,一切都是家长、老师操纵好了的。他们自己就像一部机器被指挥过来、指挥过去。为此,我校一位老师特为同学们开辟“班级的花卉“。他们可以自由地设计、安排、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切实锻炼了学生实际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学生在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们几经周折解决困难的过程,寻求帮助,与人密切合作的行为,都是对学生极好的锻炼。其实,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以创精神为核心的。在活动中,学生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创新意识,思维在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开展活动呢?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活动搞得多,内容丰富多彩,锻炼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能力,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一、过程型:写出活动主题和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例如,十月份,学校布置各班级组织自己的班级文化。二、活动途径,保障措施,活动意义。例如:组织的全校逃生演习。三、主题班会:设计主题,讨论、辩论,组织安排,过程步骤,感受与预期效果。例如:元旦来了,我们怎样做?四、论文型:根据近阶段班级出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确立主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措施。例如:纪律问题,我们该如何做?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式来实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够寓教于乐,将繁琐的管理规则置于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