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音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一企业一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人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巳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一企业一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一一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才能实现高校一企业一研究生的共赢。
写。联合培养博士写两篇毕业论文,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论文也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csc联合培养博士是国家留学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主要是一个非攻读学位的项目,旨在为在读博士生提供6-24个月的国外交流机会,提高国内博士生的培养水平。
联合培养博士生(Joint Training )的说法主要是面向国内(准确来说就是CSC)。在国外,这类学生通常被称为受政府资助的访问学生(Visiting Student sponsored by Government),每个学校可能会有具体不同的叫法。
材料补充:联合培养博士利弊。科研:可能接触到较高水平的研究,感受先进国家的科研氛围,扩展个人视野,提高英语能力等;就业:拥有出国留学经历,有利于就业;费用:国家资助,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甚至会有结余;时间:可能会耽误毕业论文撰写进度,导致延期毕业;移民问题:必须回国服务2年。
本系列适合对象。适合国内博士生,想申请访问学者的老师可能不能完全适用;适合文科专业,特别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同学;适合计划申请美国院校的同学。
写。联合培养博士写两篇毕业论文,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论文也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申请csc的研究计划和博士论文可以不同。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等,总称为学术论文。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音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一企业一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人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巳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一企业一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一一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才能实现高校一企业一研究生的共赢。
哪家单位出版面费就把哪家单位挂在前面,至于另外两家,按照时间排序,研究生单位肯定在本科单位之前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光亚(),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下面和大家分享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故事! 彭桓武自幼聪颖好学,1931年9月考入清华物理系,得到著名学者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人的指导和鼓励,在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成为佼佼者,被人们称为“清华四杰”。周培源教授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天,彭桓武考取了周培源教授的研究生;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 1938年,彭桓武考取“英庚款”留学资格并来到爱丁堡大学,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1940年底获得博士学位。1941年他决定回国。然而,此时的欧洲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直通亚洲的水路被封锁,于是他决定从大西洋经美国过太平洋回国。但美国签证申请表中众多的傲慢条款,彰显了对弱国的蔑视和侮辱,彭桓武毅然拒绝:“对不起,我不能签!”回国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并以他们姓名字头命名为HHP理论(Hamilton, Heitler, Peng)。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1945年,他与玻恩合作,以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探索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此时,彭桓武在欧洲科学界已经声名远扬,然而他无时不牵挂着祖国。1947年,他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登上一艘英国运兵船回国,执教于云南大学,此时距他1938年去国已历9年。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他在海外已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为何要选择回国时,他说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归国后的彭桓武将满腔的报国情怀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祖国。1949年,他重回清华执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培养了第一位研究生——黄祖洽(后当选中科院院士)。从1961年开始,彭桓武投身到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等工作之中,在荒滩戈壁、青海湖畔,留下了无数不眠之夜。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自此,“彭桓武”这个名字伴随着这颗小行星一直在天际运行,就像这个名字将永远在中国的科学史上闪耀一样。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福建水师旗舰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路、萍醴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 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一、清华四杰,是指彭桓武、杨振宁、王竹溪、林家翘。二、“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很多,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名字为许多人所熟知,但也有很多人隐身在了集体的身后,彭桓武便是其中一位。 彭桓武师从名家,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师从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教授,并以优异的课业成绩获得周教授的赏识。之后他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学习期间,师从世界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Max Born),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并得到了玻恩教授的认可。玻恩教授曾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多次提到他的得意门生彭桓武。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2)指导教师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3.摘要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4.目录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5.插图及表格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6.正文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8.附录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9.致谢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 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对于一些论文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忽略,一定得重视,一起看看基本要求包括哪些吧。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1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