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霑原名黄湛森,是著名填词人及传媒创作人,创作逾2000首流行曲,他的最爱个人作品是《俩忘烟水里》。他于1963年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1983年获港大哲学硕士,现为港大博士研究生。黄霑作品列表黄霑音乐作品《最爱上海滩》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刘德华 电影《新上海滩》主题曲《流光飞舞》 词/黄霑 曲/黄霑 唱/陈淑桦 电影《青蛇》主题曲《只记今朝笑》 词/黄霑 曲/黄霑 唱/林青霞 电影《东方不败》插曲《沧海一声笑》 词/黄霑 曲/黄霑 唱/许冠杰/黄霑/张伟文 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曲《梁祝》 词/黄霑 曲/何占豪/陈刚 唱/吴奇隆 电影《梁祝》主题曲《男儿当自强》 词/黄霑 曲/古曲《将军令》 唱/林子祥 电影《黄飞鸿》主题曲《倩女幽魂》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张国荣 电影《倩女幽魂》主题曲《当年情》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奔向未来的日子》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电影《英雄本色II》主题曲《谁是大英雄》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张学友 电影《东成西就》主题曲《我的中国心》 词/黄霑 曲/王福龄 唱/张明敏《一生有意义》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主题曲《桃花开》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千愁记旧情》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肯去承担爱》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伟》插曲《开心做出戏》 词/黄霑 曲/胡伟立 唱/黄霑 电影《新鹿鼎记》主题曲《焚心以火》 词/黄霑 曲/顾家辉/黄霑 唱/叶倩文 电影《秦俑》主题曲《黎明不要来》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叶倩文 电影《倩女幽魂》插曲《道》 词/黄霑 曲/黄霑 唱/黄霑 电影《倩女幽魂》插曲《城市猎人》 词/黄霑 曲/黄霑 电影《城市猎人》主题曲《多做多余事》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陈永良 唱/李丽蕊《我有个秘密》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徐日勤 唱/张明敏《美梦》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奥金宝 唱/叶德娴《浪荡江湖》 改编旋律/黄霑 词/黄霑 编曲/戴乐民 唱/林祥图 电影《铁鸡斗蜈蚣》主题曲 (国/粤)《情剑》 词曲/黄霑/雷颂德 唱/潘美辰 电影《新碧血剑》主题曲 (国/粤/完整版)《我Love你》 曲/ 词/黄霑 编曲/雷颂德 唱/张学友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哥仔靓》 编曲/雷颂德 唱/黄霑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做对相思燕》 词/张国荣 编曲/雷颂德 唱/张国荣/黄霑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阿弥陀佛》 词/曲/可能为黄霑 唱:黄霑 电影《大迷信1993》主题曲黄霑参演作品1. 爱情敏感地带 (2000)2. 小倩 (1997)...燕赤霞3. 南海十三郎 (1996)4. 创业玩家 (1996)5. 新英雄本色 (1994)6. 摩登龙争虎斗 (1994)7. 年年有今日 (1994)8. 大咸湿 (1992)9. 不文骚 (1992)10. 私钟真面目 (1992)11. 不文小丈夫 II:银座嬉春 (1991)12. 老虎出更 II (1990)...占叔13. 不文小丈夫 (1990)14. 义胆群英 (1989)15. 铁血骑警 (1987)...黄东尼16. 霹雳情 (1984)黄霑编剧作品1. 唐人街小子 (1977)个人档案:黄霑,原名黄湛森英文名James 香港著名作家、词曲家1941年广州出生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先前从业广告、电影、作曲任过香港电视台、电台主持人。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又与倪匡、蔡澜一同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写出2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滩》、《笑傲江湖》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沧海一声笑古琴简谱
《沧海一声笑》由著名音乐人黄沾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沧海一声笑》用古筝弹奏应该怎么弹?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沧海一声笑的古琴简谱,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沧海一声笑的古琴简谱
沧海一声笑歌词
一、国语歌词
说明:歌词根据《笑傲江湖》电影中的原声所整理,并非其他歌手的演唱版,与粤语歌词仅有3句不同。
歌词
如下: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沧海一声笑作者介绍
黄沾(James ),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主持人、演员,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965年进入“丽的'”电视台任主持,并开始做电影配乐工作。1968年黄沾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忘记他》 。1973年黄沾撰写成人笑话集《不文集》 。1974年自编自导的电影《天堂》位列该年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位 。1978年黄沾填词的《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龙记》、《鳄鱼泪》入选香港电台“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1990年在“第十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金针奖”。1994年凭借电影《梁祝》的配乐,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1998年他与顾嘉辉两人在香港、广州和东南亚地区举办了29场音乐会。2003年黄沾为梁汉文的专辑《03四季》写了他生平的最后一首曲作《情常在》,这首歌由林夕作词 。
2004年11月24日,因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在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去世,享年63岁。
黄沾生于广州,童年生活在西关,原居于天成路。西关的祖屋富有当地特色,位于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现为幼稚园所借用。而歌手许冠杰在多宝路出世,与黄沾家相距不远。附近的八和会馆住有不少粤剧名伶如芳艳芬、张活游、罗品超等,李海泉(李小龙之父)一家亦居于附近。
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喇沙书院。1963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名《姜白石词研究》;1982年于港大攻读哲学硕士,师从中文系罗忼烈教授,论文题目为《粤剧问题探讨》;2003年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无独有偶,黄沾在港大三个学位的论文均与音乐有关;而其性质从学府一直到大众文化,也跟其一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黄沾一生与顾嘉辉合作无间,并组成组合“辉黄”;七、八十年代时曾为无线电视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曲,由顾嘉辉作曲、编曲,黄沾作词,著名作品有《家变》(1977年)、《奋斗》(1978年)、《上海滩》(1979年)、《楚留香》(1979年)、《沧海一声笑》等。中英谈判期间,他在《明报周刊》撰写《数风云人物》,访问当时香港各界首屈一指的人物,结集成书出版。这些访问成为认识当时香港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1990年代黄沾多次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其中在1990年在亚洲电视与倪匡及蔡澜于凌晨主持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大谈性爱话题。其后又在无线电视中国文化问答游戏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当主持,并亲自主唱主题曲。
黄沾在媒体行业成就突出。他曾为电影编、导、演及配乐;他是香港资深电视主持人,精通国、粤、英语,有即兴急才。他也曾写曲、当监制、创作广告歌曲;出版书目逾30本,包括杂文、小说、访问、广告心得,其中《不文集》更印行超过60版,所以黄沾被人称为“不文沾”。
黄沾在推动粤语音乐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七、八十年代已经获奖无数,1991年亦先后获得金针奖、最佳唱片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及金曲金奖。笔耕40年来,作品构成一整代香港人的文化思想。
他填写的《世界真细小》是香港经典童谣;1977年为电视剧《家变》而写的同名主题曲,头两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成为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他替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创作宣传歌曲〈两个够晒数〉,是夫妇间谈论要生多少孩子时常引用的说话;2002年,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香港人信心陷入谷底、民怨不绝时,引用顾嘉辉和黄沾七十年代的作品《狮子山下》,一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引起香港广泛回响,歌曲不断重播,哄动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他的著名歌词“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亦因为《楚留香》在1980年代初台湾流行,成为台湾送别亲人的挽曲。
oh 黄沾简直是我偶像! 我愚见是他在以下几方面对文化贡献甚广: 1. 中文流行曲: (a) 他把贴近民心的题材入词 使广东话流行曲得以在粤曲将式微之时得到生命力 使广东话这个地方语言更有凝聚力; 这点对于战后由多外省人组成的中国香港社会特别重要; (b) 他的歌词文白并用 甚至不拘一格用口语填词 一方面开创了新的风格 另一方面让优雅的传统文学用语保持生命力; (c) 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香港 (甚至可能是世上) 首个以粤语流行曲和中国香港社会变化为研究题目的研究 对流行曲行业和中国香港次文化的观察细腻深入 贡献钜大. 2. 性观念 他的性观念较前卫 是少数主张把不必性扣上道德帽子的华人 对中国香港的性解放有一定推动作用. (再续) 黄沾(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原名黄湛森,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天主教徒,中国香港著名填词人、广告人、作家及传媒创作人,创作接近2000首流行曲,中港台三地获奖无数,乃当代粤语流行歌曲重要人物之一。著名填词作品包括《家变》、《狮子山下》、《问我》、《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等;经典广告作品包括1975年家计会提倡节育的「两个够晒数」(两个[孩子]就可以了)口号、1990年代初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顺口溜。自他病故后,中国香港文化界高度推崇他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生平 黄沾,1941年生于广州,1949年移居中国香港,入读喇沙书院。1963年中国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名《姜白石词研究》;1982年于港大攻读哲学硕士,师从中文系罗忼烈教授,论文题目为《粤剧问题探讨》;2003年获中国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中国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1]。无独有偶,黄沾在港大三个学位的论文,均与音乐有关,而其性质从学府一直到大众文化,也跟其一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黄沾一生与顾嘉煇合作无间,并组成组合「辉黄」,七、八十年代时曾为无线电视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曲,由顾嘉煇作曲,黄沾作词,著名作品有《家变》(1977年)、《上海滩》(1979年)、《沧海一声笑》等。其后黄沾多次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其中在1990年在亚洲电视与倪匡及蔡澜于凌晨主持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大谈 *** 话题。其后又在无线电视中国文化问答游戏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当主持,并亲自主唱主题曲。黄沾生前爱好烟酒,晚年因病才戒掉。 黄沾在媒体行业成就突出。他曾为电影编、导、演及配乐;他是中国香港资深电视主持人,精通国、粤、英语,有即兴急才。他也曾写曲、当监制、创作广告歌曲;出版书目逾30本,包括杂文、小说、访问、广告心得,其中《不文集》更印行超过60版,所以黄沾被人称为「不文沾」。 黄沾在推动粤语音乐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七、八十年代已经获奖无数,1991年亦先后获得金针奖、最佳唱片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及金曲金奖。笔耕40年来,作品构成一整代中国香港人的文化思想。 他填写的《世界真细小》是中国香港经典童谣;1977年为电视剧《家变》而写的同名主题曲,头两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成为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他替中国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创作宣传歌曲《两个够晒数》,是夫妇间谈论要生多少孩子时常引用的说话;2002年,中国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中国香港人信心陷入谷底、民怨不绝时,引用顾嘉辉和黄沾七十年代的作品《狮子山下》,一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 那不朽香江名句」,引起中国香港广泛回响,歌曲不断重播,哄动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他的著名歌词「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亦因为《楚留香》在1980年代初台湾流行,成为台湾送别亲人的挽曲。 不过,自1990年代中期,黄沾影响力已滑落,不少唱片公司均认为他的风格已过时。他曾慨叹版税年年递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竞争。他为无线电视主持《城市追击》,但反应已没有昔日受关注,此后一段日子除一些被重新播放的旧作外,黄沾作品基本上已不再受欢迎。黄沾在人生最后数年多活跃在亚洲电视,曾主持《三个光头佬》(与罗家英、麦嘉)嘉宾清谈节目和《今夜应设防》性知识节目。 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黄沾在中国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因肺癌去世,终年64岁,家人按照他的遗愿,低调为他完成葬礼,并未让公众凭吊。至此刻,中国香港人回顾黄沾的生平、作品,才开始重新肯定他的影响,他离世的消息接连多天成为中国香港媒体的头条新闻,作品再次成为热播歌曲,演艺界首次借用中国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礼,逾万名市民出席。有评论形容黄沾的离世,为中国香港的黄金年代,画下句号。 HY 参考: zh. *** /wiki/%E9%BB%83%E9%9C%91
沧海一声笑古琴简谱
《沧海一声笑》由著名音乐人黄沾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沧海一声笑》用古筝弹奏应该怎么弹?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沧海一声笑的古琴简谱,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沧海一声笑的古琴简谱
沧海一声笑歌词
一、国语歌词
说明:歌词根据《笑傲江湖》电影中的原声所整理,并非其他歌手的演唱版,与粤语歌词仅有3句不同。
歌词
如下: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沧海一声笑作者介绍
黄沾(James ),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主持人、演员,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965年进入“丽的'”电视台任主持,并开始做电影配乐工作。1968年黄沾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忘记他》 。1973年黄沾撰写成人笑话集《不文集》 。1974年自编自导的电影《天堂》位列该年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位 。1978年黄沾填词的《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龙记》、《鳄鱼泪》入选香港电台“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1990年在“第十三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金针奖”。1994年凭借电影《梁祝》的配乐,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1998年他与顾嘉辉两人在香港、广州和东南亚地区举办了29场音乐会。2003年黄沾为梁汉文的专辑《03四季》写了他生平的最后一首曲作《情常在》,这首歌由林夕作词 。
2004年11月24日,因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在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去世,享年63岁。
黄沾生于广州,童年生活在西关,原居于天成路。西关的祖屋富有当地特色,位于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现为幼稚园所借用。而歌手许冠杰在多宝路出世,与黄沾家相距不远。附近的八和会馆住有不少粤剧名伶如芳艳芬、张活游、罗品超等,李海泉(李小龙之父)一家亦居于附近。
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喇沙书院。1963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名《姜白石词研究》;1982年于港大攻读哲学硕士,师从中文系罗忼烈教授,论文题目为《粤剧问题探讨》;2003年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无独有偶,黄沾在港大三个学位的论文均与音乐有关;而其性质从学府一直到大众文化,也跟其一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黄沾一生与顾嘉辉合作无间,并组成组合“辉黄”;七、八十年代时曾为无线电视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曲,由顾嘉辉作曲、编曲,黄沾作词,著名作品有《家变》(1977年)、《奋斗》(1978年)、《上海滩》(1979年)、《楚留香》(1979年)、《沧海一声笑》等。中英谈判期间,他在《明报周刊》撰写《数风云人物》,访问当时香港各界首屈一指的人物,结集成书出版。这些访问成为认识当时香港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1990年代黄沾多次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其中在1990年在亚洲电视与倪匡及蔡澜于凌晨主持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大谈性爱话题。其后又在无线电视中国文化问答游戏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当主持,并亲自主唱主题曲。
黄沾在媒体行业成就突出。他曾为电影编、导、演及配乐;他是香港资深电视主持人,精通国、粤、英语,有即兴急才。他也曾写曲、当监制、创作广告歌曲;出版书目逾30本,包括杂文、小说、访问、广告心得,其中《不文集》更印行超过60版,所以黄沾被人称为“不文沾”。
黄沾在推动粤语音乐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七、八十年代已经获奖无数,1991年亦先后获得金针奖、最佳唱片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及金曲金奖。笔耕40年来,作品构成一整代香港人的文化思想。
他填写的《世界真细小》是香港经典童谣;1977年为电视剧《家变》而写的同名主题曲,头两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成为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他替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创作宣传歌曲〈两个够晒数〉,是夫妇间谈论要生多少孩子时常引用的说话;2002年,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香港人信心陷入谷底、民怨不绝时,引用顾嘉辉和黄沾七十年代的作品《狮子山下》,一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引起香港广泛回响,歌曲不断重播,哄动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他的著名歌词“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亦因为《楚留香》在1980年代初台湾流行,成为台湾送别亲人的挽曲。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香港电影曾经有过极度辉煌的黄金年代,经典频出,金曲流传,留下许多感慨和回忆。尤其关于潇洒侠气,江湖情仇的电影,唤起了无数人对“武侠”世界的向往。
现在偶然再听到当年的金曲,经典画面和台词仍会在脑中播放。“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黄沾写下的许多歌词,留下的许多歌声,还有他的那份豪气、傲荡,依然让人怀念。
性情中人
黄沾这个人,得的赞誉极多。他一生创作超过2000余首作品,对香港的文化繁荣贡献极深,更是成就粤语流行歌曲空前的盛况,与金庸、蔡澜、倪匡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才子”。
人们将他比肩才子柳永,有井水处皆唱其词,这是在夸他的才华。又将其看作心怀壮志的白衣卿相,侠肝义胆,这就是说他的气骨。
但什么人一旦被奉上神坛,身上的烟火气就被冲淡了,癖好、性情,还有做的错事,也就容易被忘记。
黄沾是有好有劣的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大有想法,但也好酒爱钱,抛弃女人,也被女人抛弃。他有太多充满活力的故事,虽去世近二十年,但他的形象也依然生动如昔。
黄沾,本名黄湛森,英文名James。1941年3月16日,黄沾出生于广州,家里八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八岁的时候,黄沾随同父母移民到了香港,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
黄沾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却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黄沾小时候,父亲在渡轮做过多年的小工,又在码头当过苦力工头,在底层生活里摸爬滚打过,平时讲话也是大大咧咧,脏话连篇。黄沾跟着父亲有样学样,出口成脏,下流段子更是滔滔不绝。
成名后,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不文集》,来记录成人笑话,结果此书一路畅销,他也因此被起了个绰号叫“不文沾”。黄沾对这个绰号也是大方接受,毫不避讳。
黄沾为人爽快,人缘极好。读书的时候,他还为了兄弟情义,与人打架。这一架虽然输了,黄沾却经常沾沾得地作为谈资,因为他是和后来的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打的。
那时,他和李小龙同为喇沙书院的学生,李小龙和黄沾的兄弟有了矛盾,黄沾就出头要与李小龙决战。打了不到十分钟,黄沾就伤痕累累,落魄告败,却与李小龙不打不相识,成了好友。
进入娱乐圈之后,黄沾不止作曲填词,也做过导演、拍过戏。他还十分喜欢张国荣,每次见到,都迫不及待要亲亲,特意为他写文章《我好中意 Leslie》,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词坛的大师
黄沾填词是一绝,虽然常常自称填词交的是行货,实际上却非常用心,甚至还翻看古书寻求灵感。他填的,都是一响起前奏就带人回到那个年代的好曲。
会填,也会唱。黄沾关于江湖的歌里,总是有疏阔侠气,透着汹涌豪情。据闻,黄沾有时候不满意自己唱歌的状态,就让助理出去买一瓶白酒,喝到半醉半醒之后,再去录音棚放声一唱,配着刀光剑影的画面,经典横空出世……
写《上海滩》的时候,黄沾屡次交词,对方都不甚满意,劝他回去再改改。
黄沾郁闷无主,正不知如何,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突逢腹泻,一“泻”千里,顿时颖悟非凡,大笔一挥,写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这下立刻通过,黄沾的腹泻感想也就被长久传唱了。
黄沾也总不记得自己的歌词。在罗大佑演唱会上,他被邀请上台共唱一曲《沧海一声笑》,两人性情中人,唱得气势滔滔,豪情万丈。
但有趣的是,开始刚唱了一句,黄沾就从口袋里掏出歌词纸,笑道:“不好意思。我不记得歌词了,我真的不骗你。”
黄沾赚过钱,也赔过钱,与其他明星不同,黄沾没有在浮华世界里忘记学术。2003年,63岁的黄沾在香港大学修得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香港流行音乐。年岁已暮,在论文里,黄沾喟叹道:“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
情场人生
黄沾自然也失意过,被唾骂过,风流事做下不少,其中很对不起的,就是他的初恋华娃。当年,十三岁的华娃遇到十九岁的黄沾,两人拍拖七年后结婚。
华娃对黄沾极其欣赏,也倍加关怀,两人生下两个儿子。可华娃怀女儿时,黄沾却趁华娃大肚移情别恋,与女作家林燕妮出轨。
黄沾与华娃就此离婚,与林燕妮在一起。两人也曾分外情浓过,还在金庸见证下成婚。只是维持十四年关系后,林燕妮却对黄沾失去了感情,将其赶出家门。
黄沾痛苦不已,林燕妮却对这段感情断得干脆利落,也否认成婚。
林燕妮也是直爽性情,黄沾去世前,已经落魄,去世后香港将他的词曲拿来歌颂。
林燕妮冷冷直言:“词坛上他确实是一流大师。奈何到了后来,时代变了,潮流变了。大众弃他如破履,令他伤心难受。死后再来善颂善祷,太迟了吧?”
九十年代初,黄沾投资失败,负债千万。这个时候他最穷困落魄,已结识得比他年轻二十年的富家千金陈惠敏愿意帮助他,黄沾却坚持还清债务之后,再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与其结婚。两人共度过了最后一段岁月。
晚年,黄沾患上癌症,却仍十分活跃,治疗过程中不断掉发,他索性剃成光头,又邀请其他朋友麦嘉,还有在《大话西游》里扮演唐僧的罗家英,一起做了个新节目《三个光头佬》。
与病魔抗争时,陈惠敏也始终在他身边照顾,可病情扩散,黄沾于2004年11月24日凌晨,于沙田仁安医院辞世。香港当年的流行乐教父人物就此西去,带着他一生的遗憾和慰藉,辉煌和寂寞。
黄沾去世后,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会,二万多人涌入大球场,一齐致敬。虽然他已不是当时的流行人物,却仍然值得怀念。
黄沾自称“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钱无能”,一生多有快意之举,离经叛道更是成了习惯,到后来虽然渐渐谢幕于时代。
但他的才气和情怀,不由让人感慨,幸好他生逢其时,幸好当年的香港乐坛有他,斯人已逝,歌中的江湖再也回不去了
oh 黄沾简直是我偶像! 我愚见是他在以下几方面对文化贡献甚广: 1. 中文流行曲: (a) 他把贴近民心的题材入词 使广东话流行曲得以在粤曲将式微之时得到生命力 使广东话这个地方语言更有凝聚力; 这点对于战后由多外省人组成的中国香港社会特别重要; (b) 他的歌词文白并用 甚至不拘一格用口语填词 一方面开创了新的风格 另一方面让优雅的传统文学用语保持生命力; (c) 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香港 (甚至可能是世上) 首个以粤语流行曲和中国香港社会变化为研究题目的研究 对流行曲行业和中国香港次文化的观察细腻深入 贡献钜大. 2. 性观念 他的性观念较前卫 是少数主张把不必性扣上道德帽子的华人 对中国香港的性解放有一定推动作用. (再续) 黄沾(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原名黄湛森,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天主教徒,中国香港著名填词人、广告人、作家及传媒创作人,创作接近2000首流行曲,中港台三地获奖无数,乃当代粤语流行歌曲重要人物之一。著名填词作品包括《家变》、《狮子山下》、《问我》、《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等;经典广告作品包括1975年家计会提倡节育的「两个够晒数」(两个[孩子]就可以了)口号、1990年代初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顺口溜。自他病故后,中国香港文化界高度推崇他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生平 黄沾,1941年生于广州,1949年移居中国香港,入读喇沙书院。1963年中国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名《姜白石词研究》;1982年于港大攻读哲学硕士,师从中文系罗忼烈教授,论文题目为《粤剧问题探讨》;2003年获中国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中国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1]。无独有偶,黄沾在港大三个学位的论文,均与音乐有关,而其性质从学府一直到大众文化,也跟其一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黄沾一生与顾嘉煇合作无间,并组成组合「辉黄」,七、八十年代时曾为无线电视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曲,由顾嘉煇作曲,黄沾作词,著名作品有《家变》(1977年)、《上海滩》(1979年)、《沧海一声笑》等。其后黄沾多次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其中在1990年在亚洲电视与倪匡及蔡澜于凌晨主持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大谈 *** 话题。其后又在无线电视中国文化问答游戏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当主持,并亲自主唱主题曲。黄沾生前爱好烟酒,晚年因病才戒掉。 黄沾在媒体行业成就突出。他曾为电影编、导、演及配乐;他是中国香港资深电视主持人,精通国、粤、英语,有即兴急才。他也曾写曲、当监制、创作广告歌曲;出版书目逾30本,包括杂文、小说、访问、广告心得,其中《不文集》更印行超过60版,所以黄沾被人称为「不文沾」。 黄沾在推动粤语音乐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七、八十年代已经获奖无数,1991年亦先后获得金针奖、最佳唱片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及金曲金奖。笔耕40年来,作品构成一整代中国香港人的文化思想。 他填写的《世界真细小》是中国香港经典童谣;1977年为电视剧《家变》而写的同名主题曲,头两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成为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他替中国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创作宣传歌曲《两个够晒数》,是夫妇间谈论要生多少孩子时常引用的说话;2002年,中国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中国香港人信心陷入谷底、民怨不绝时,引用顾嘉辉和黄沾七十年代的作品《狮子山下》,一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 那不朽香江名句」,引起中国香港广泛回响,歌曲不断重播,哄动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他的著名歌词「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亦因为《楚留香》在1980年代初台湾流行,成为台湾送别亲人的挽曲。 不过,自1990年代中期,黄沾影响力已滑落,不少唱片公司均认为他的风格已过时。他曾慨叹版税年年递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竞争。他为无线电视主持《城市追击》,但反应已没有昔日受关注,此后一段日子除一些被重新播放的旧作外,黄沾作品基本上已不再受欢迎。黄沾在人生最后数年多活跃在亚洲电视,曾主持《三个光头佬》(与罗家英、麦嘉)嘉宾清谈节目和《今夜应设防》性知识节目。 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黄沾在中国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因肺癌去世,终年64岁,家人按照他的遗愿,低调为他完成葬礼,并未让公众凭吊。至此刻,中国香港人回顾黄沾的生平、作品,才开始重新肯定他的影响,他离世的消息接连多天成为中国香港媒体的头条新闻,作品再次成为热播歌曲,演艺界首次借用中国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礼,逾万名市民出席。有评论形容黄沾的离世,为中国香港的黄金年代,画下句号。 HY 参考: zh. *** /wiki/%E9%BB%83%E9%9C%91
黄沾论文无人敢申的原因:黄沾是流行文化的代表,文化界的泰斗。黄沾以一首《沧海一声笑》,让徐克的江湖有了灵魂,以一首《当年情》配上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第一次让基情超越了爱情,以一首《上海滩》,再度重现了昔日黄浦江边的风云往事,以一首《男儿当自强》,唤醒了被西洋人奴役下的血气纵横,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愤斥了对日本篡改历史的不满,以一首《倩女幽魂》,诠释了什么是人鬼情缘。晚年的他又攻读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被全音乐圈奉为流行文化的代表。
oh 黄沾简直是我偶像! 我愚见是他在以下几方面对文化贡献甚广: 1. 中文流行曲: (a) 他把贴近民心的题材入词 使广东话流行曲得以在粤曲将式微之时得到生命力 使广东话这个地方语言更有凝聚力; 这点对于战后由多外省人组成的中国香港社会特别重要; (b) 他的歌词文白并用 甚至不拘一格用口语填词 一方面开创了新的风格 另一方面让优雅的传统文学用语保持生命力; (c) 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香港 (甚至可能是世上) 首个以粤语流行曲和中国香港社会变化为研究题目的研究 对流行曲行业和中国香港次文化的观察细腻深入 贡献钜大. 2. 性观念 他的性观念较前卫 是少数主张把不必性扣上道德帽子的华人 对中国香港的性解放有一定推动作用. (再续) 黄沾(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原名黄湛森,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天主教徒,中国香港著名填词人、广告人、作家及传媒创作人,创作接近2000首流行曲,中港台三地获奖无数,乃当代粤语流行歌曲重要人物之一。著名填词作品包括《家变》、《狮子山下》、《问我》、《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等;经典广告作品包括1975年家计会提倡节育的「两个够晒数」(两个[孩子]就可以了)口号、1990年代初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顺口溜。自他病故后,中国香港文化界高度推崇他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生平 黄沾,1941年生于广州,1949年移居中国香港,入读喇沙书院。1963年中国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名《姜白石词研究》;1982年于港大攻读哲学硕士,师从中文系罗忼烈教授,论文题目为《粤剧问题探讨》;2003年获中国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中国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1]。无独有偶,黄沾在港大三个学位的论文,均与音乐有关,而其性质从学府一直到大众文化,也跟其一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黄沾一生与顾嘉煇合作无间,并组成组合「辉黄」,七、八十年代时曾为无线电视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曲,由顾嘉煇作曲,黄沾作词,著名作品有《家变》(1977年)、《上海滩》(1979年)、《沧海一声笑》等。其后黄沾多次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其中在1990年在亚洲电视与倪匡及蔡澜于凌晨主持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大谈 *** 话题。其后又在无线电视中国文化问答游戏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当主持,并亲自主唱主题曲。黄沾生前爱好烟酒,晚年因病才戒掉。 黄沾在媒体行业成就突出。他曾为电影编、导、演及配乐;他是中国香港资深电视主持人,精通国、粤、英语,有即兴急才。他也曾写曲、当监制、创作广告歌曲;出版书目逾30本,包括杂文、小说、访问、广告心得,其中《不文集》更印行超过60版,所以黄沾被人称为「不文沾」。 黄沾在推动粤语音乐文化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七、八十年代已经获奖无数,1991年亦先后获得金针奖、最佳唱片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及金曲金奖。笔耕40年来,作品构成一整代中国香港人的文化思想。 他填写的《世界真细小》是中国香港经典童谣;1977年为电视剧《家变》而写的同名主题曲,头两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成为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他替中国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创作宣传歌曲《两个够晒数》,是夫妇间谈论要生多少孩子时常引用的说话;2002年,中国香港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中国香港人信心陷入谷底、民怨不绝时,引用顾嘉辉和黄沾七十年代的作品《狮子山下》,一句「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 那不朽香江名句」,引起中国香港广泛回响,歌曲不断重播,哄动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他的著名歌词「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亦因为《楚留香》在1980年代初台湾流行,成为台湾送别亲人的挽曲。 不过,自1990年代中期,黄沾影响力已滑落,不少唱片公司均认为他的风格已过时。他曾慨叹版税年年递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竞争。他为无线电视主持《城市追击》,但反应已没有昔日受关注,此后一段日子除一些被重新播放的旧作外,黄沾作品基本上已不再受欢迎。黄沾在人生最后数年多活跃在亚洲电视,曾主持《三个光头佬》(与罗家英、麦嘉)嘉宾清谈节目和《今夜应设防》性知识节目。 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黄沾在中国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因肺癌去世,终年64岁,家人按照他的遗愿,低调为他完成葬礼,并未让公众凭吊。至此刻,中国香港人回顾黄沾的生平、作品,才开始重新肯定他的影响,他离世的消息接连多天成为中国香港媒体的头条新闻,作品再次成为热播歌曲,演艺界首次借用中国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礼,逾万名市民出席。有评论形容黄沾的离世,为中国香港的黄金年代,画下句号。 HY 参考: zh. *** /wiki/%E9%BB%83%E9%9C%91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香港电影曾经有过极度辉煌的黄金年代,经典频出,金曲流传,留下许多感慨和回忆。尤其关于潇洒侠气,江湖情仇的电影,唤起了无数人对“武侠”世界的向往。
现在偶然再听到当年的金曲,经典画面和台词仍会在脑中播放。“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黄沾写下的许多歌词,留下的许多歌声,还有他的那份豪气、傲荡,依然让人怀念。
性情中人
黄沾这个人,得的赞誉极多。他一生创作超过2000余首作品,对香港的文化繁荣贡献极深,更是成就粤语流行歌曲空前的盛况,与金庸、蔡澜、倪匡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才子”。
人们将他比肩才子柳永,有井水处皆唱其词,这是在夸他的才华。又将其看作心怀壮志的白衣卿相,侠肝义胆,这就是说他的气骨。
但什么人一旦被奉上神坛,身上的烟火气就被冲淡了,癖好、性情,还有做的错事,也就容易被忘记。
黄沾是有好有劣的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大有想法,但也好酒爱钱,抛弃女人,也被女人抛弃。他有太多充满活力的故事,虽去世近二十年,但他的形象也依然生动如昔。
黄沾,本名黄湛森,英文名James。1941年3月16日,黄沾出生于广州,家里八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八岁的时候,黄沾随同父母移民到了香港,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
黄沾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却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黄沾小时候,父亲在渡轮做过多年的小工,又在码头当过苦力工头,在底层生活里摸爬滚打过,平时讲话也是大大咧咧,脏话连篇。黄沾跟着父亲有样学样,出口成脏,下流段子更是滔滔不绝。
成名后,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不文集》,来记录成人笑话,结果此书一路畅销,他也因此被起了个绰号叫“不文沾”。黄沾对这个绰号也是大方接受,毫不避讳。
黄沾为人爽快,人缘极好。读书的时候,他还为了兄弟情义,与人打架。这一架虽然输了,黄沾却经常沾沾得地作为谈资,因为他是和后来的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打的。
那时,他和李小龙同为喇沙书院的学生,李小龙和黄沾的兄弟有了矛盾,黄沾就出头要与李小龙决战。打了不到十分钟,黄沾就伤痕累累,落魄告败,却与李小龙不打不相识,成了好友。
进入娱乐圈之后,黄沾不止作曲填词,也做过导演、拍过戏。他还十分喜欢张国荣,每次见到,都迫不及待要亲亲,特意为他写文章《我好中意 Leslie》,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词坛的大师
黄沾填词是一绝,虽然常常自称填词交的是行货,实际上却非常用心,甚至还翻看古书寻求灵感。他填的,都是一响起前奏就带人回到那个年代的好曲。
会填,也会唱。黄沾关于江湖的歌里,总是有疏阔侠气,透着汹涌豪情。据闻,黄沾有时候不满意自己唱歌的状态,就让助理出去买一瓶白酒,喝到半醉半醒之后,再去录音棚放声一唱,配着刀光剑影的画面,经典横空出世……
写《上海滩》的时候,黄沾屡次交词,对方都不甚满意,劝他回去再改改。
黄沾郁闷无主,正不知如何,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突逢腹泻,一“泻”千里,顿时颖悟非凡,大笔一挥,写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这下立刻通过,黄沾的腹泻感想也就被长久传唱了。
黄沾也总不记得自己的歌词。在罗大佑演唱会上,他被邀请上台共唱一曲《沧海一声笑》,两人性情中人,唱得气势滔滔,豪情万丈。
但有趣的是,开始刚唱了一句,黄沾就从口袋里掏出歌词纸,笑道:“不好意思。我不记得歌词了,我真的不骗你。”
黄沾赚过钱,也赔过钱,与其他明星不同,黄沾没有在浮华世界里忘记学术。2003年,63岁的黄沾在香港大学修得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香港流行音乐。年岁已暮,在论文里,黄沾喟叹道:“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
情场人生
黄沾自然也失意过,被唾骂过,风流事做下不少,其中很对不起的,就是他的初恋华娃。当年,十三岁的华娃遇到十九岁的黄沾,两人拍拖七年后结婚。
华娃对黄沾极其欣赏,也倍加关怀,两人生下两个儿子。可华娃怀女儿时,黄沾却趁华娃大肚移情别恋,与女作家林燕妮出轨。
黄沾与华娃就此离婚,与林燕妮在一起。两人也曾分外情浓过,还在金庸见证下成婚。只是维持十四年关系后,林燕妮却对黄沾失去了感情,将其赶出家门。
黄沾痛苦不已,林燕妮却对这段感情断得干脆利落,也否认成婚。
林燕妮也是直爽性情,黄沾去世前,已经落魄,去世后香港将他的词曲拿来歌颂。
林燕妮冷冷直言:“词坛上他确实是一流大师。奈何到了后来,时代变了,潮流变了。大众弃他如破履,令他伤心难受。死后再来善颂善祷,太迟了吧?”
九十年代初,黄沾投资失败,负债千万。这个时候他最穷困落魄,已结识得比他年轻二十年的富家千金陈惠敏愿意帮助他,黄沾却坚持还清债务之后,再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与其结婚。两人共度过了最后一段岁月。
晚年,黄沾患上癌症,却仍十分活跃,治疗过程中不断掉发,他索性剃成光头,又邀请其他朋友麦嘉,还有在《大话西游》里扮演唐僧的罗家英,一起做了个新节目《三个光头佬》。
与病魔抗争时,陈惠敏也始终在他身边照顾,可病情扩散,黄沾于2004年11月24日凌晨,于沙田仁安医院辞世。香港当年的流行乐教父人物就此西去,带着他一生的遗憾和慰藉,辉煌和寂寞。
黄沾去世后,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会,二万多人涌入大球场,一齐致敬。虽然他已不是当时的流行人物,却仍然值得怀念。
黄沾自称“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钱无能”,一生多有快意之举,离经叛道更是成了习惯,到后来虽然渐渐谢幕于时代。
但他的才气和情怀,不由让人感慨,幸好他生逢其时,幸好当年的香港乐坛有他,斯人已逝,歌中的江湖再也回不去了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香港电影曾经有过极度辉煌的黄金年代,经典频出,金曲流传,留下许多感慨和回忆。尤其关于潇洒侠气,江湖情仇的电影,唤起了无数人对“武侠”世界的向往。
现在偶然再听到当年的金曲,经典画面和台词仍会在脑中播放。“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黄沾写下的许多歌词,留下的许多歌声,还有他的那份豪气、傲荡,依然让人怀念。
性情中人
黄沾这个人,得的赞誉极多。他一生创作超过2000余首作品,对香港的文化繁荣贡献极深,更是成就粤语流行歌曲空前的盛况,与金庸、蔡澜、倪匡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才子”。
人们将他比肩才子柳永,有井水处皆唱其词,这是在夸他的才华。又将其看作心怀壮志的白衣卿相,侠肝义胆,这就是说他的气骨。
但什么人一旦被奉上神坛,身上的烟火气就被冲淡了,癖好、性情,还有做的错事,也就容易被忘记。
黄沾是有好有劣的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大有想法,但也好酒爱钱,抛弃女人,也被女人抛弃。他有太多充满活力的故事,虽去世近二十年,但他的形象也依然生动如昔。
黄沾,本名黄湛森,英文名James。1941年3月16日,黄沾出生于广州,家里八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八岁的时候,黄沾随同父母移民到了香港,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
黄沾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却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黄沾小时候,父亲在渡轮做过多年的小工,又在码头当过苦力工头,在底层生活里摸爬滚打过,平时讲话也是大大咧咧,脏话连篇。黄沾跟着父亲有样学样,出口成脏,下流段子更是滔滔不绝。
成名后,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不文集》,来记录成人笑话,结果此书一路畅销,他也因此被起了个绰号叫“不文沾”。黄沾对这个绰号也是大方接受,毫不避讳。
黄沾为人爽快,人缘极好。读书的时候,他还为了兄弟情义,与人打架。这一架虽然输了,黄沾却经常沾沾得地作为谈资,因为他是和后来的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打的。
那时,他和李小龙同为喇沙书院的学生,李小龙和黄沾的兄弟有了矛盾,黄沾就出头要与李小龙决战。打了不到十分钟,黄沾就伤痕累累,落魄告败,却与李小龙不打不相识,成了好友。
进入娱乐圈之后,黄沾不止作曲填词,也做过导演、拍过戏。他还十分喜欢张国荣,每次见到,都迫不及待要亲亲,特意为他写文章《我好中意 Leslie》,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词坛的大师
黄沾填词是一绝,虽然常常自称填词交的是行货,实际上却非常用心,甚至还翻看古书寻求灵感。他填的,都是一响起前奏就带人回到那个年代的好曲。
会填,也会唱。黄沾关于江湖的歌里,总是有疏阔侠气,透着汹涌豪情。据闻,黄沾有时候不满意自己唱歌的状态,就让助理出去买一瓶白酒,喝到半醉半醒之后,再去录音棚放声一唱,配着刀光剑影的画面,经典横空出世……
写《上海滩》的时候,黄沾屡次交词,对方都不甚满意,劝他回去再改改。
黄沾郁闷无主,正不知如何,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突逢腹泻,一“泻”千里,顿时颖悟非凡,大笔一挥,写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这下立刻通过,黄沾的腹泻感想也就被长久传唱了。
黄沾也总不记得自己的歌词。在罗大佑演唱会上,他被邀请上台共唱一曲《沧海一声笑》,两人性情中人,唱得气势滔滔,豪情万丈。
但有趣的是,开始刚唱了一句,黄沾就从口袋里掏出歌词纸,笑道:“不好意思。我不记得歌词了,我真的不骗你。”
黄沾赚过钱,也赔过钱,与其他明星不同,黄沾没有在浮华世界里忘记学术。2003年,63岁的黄沾在香港大学修得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香港流行音乐。年岁已暮,在论文里,黄沾喟叹道:“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
情场人生
黄沾自然也失意过,被唾骂过,风流事做下不少,其中很对不起的,就是他的初恋华娃。当年,十三岁的华娃遇到十九岁的黄沾,两人拍拖七年后结婚。
华娃对黄沾极其欣赏,也倍加关怀,两人生下两个儿子。可华娃怀女儿时,黄沾却趁华娃大肚移情别恋,与女作家林燕妮出轨。
黄沾与华娃就此离婚,与林燕妮在一起。两人也曾分外情浓过,还在金庸见证下成婚。只是维持十四年关系后,林燕妮却对黄沾失去了感情,将其赶出家门。
黄沾痛苦不已,林燕妮却对这段感情断得干脆利落,也否认成婚。
林燕妮也是直爽性情,黄沾去世前,已经落魄,去世后香港将他的词曲拿来歌颂。
林燕妮冷冷直言:“词坛上他确实是一流大师。奈何到了后来,时代变了,潮流变了。大众弃他如破履,令他伤心难受。死后再来善颂善祷,太迟了吧?”
九十年代初,黄沾投资失败,负债千万。这个时候他最穷困落魄,已结识得比他年轻二十年的富家千金陈惠敏愿意帮助他,黄沾却坚持还清债务之后,再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与其结婚。两人共度过了最后一段岁月。
晚年,黄沾患上癌症,却仍十分活跃,治疗过程中不断掉发,他索性剃成光头,又邀请其他朋友麦嘉,还有在《大话西游》里扮演唐僧的罗家英,一起做了个新节目《三个光头佬》。
与病魔抗争时,陈惠敏也始终在他身边照顾,可病情扩散,黄沾于2004年11月24日凌晨,于沙田仁安医院辞世。香港当年的流行乐教父人物就此西去,带着他一生的遗憾和慰藉,辉煌和寂寞。
黄沾去世后,香港大球场为他举行追思会,二万多人涌入大球场,一齐致敬。虽然他已不是当时的流行人物,却仍然值得怀念。
黄沾自称“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钱无能”,一生多有快意之举,离经叛道更是成了习惯,到后来虽然渐渐谢幕于时代。
但他的才气和情怀,不由让人感慨,幸好他生逢其时,幸好当年的香港乐坛有他,斯人已逝,歌中的江湖再也回不去了
黄沾好色,尤爱美色。
1989年,同倪匡、蔡澜做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遇上林青霞,便对她说第一眼见你就有非分之想。
林青霞放得开。
聊到男人那里看鼻子,女人那里看嘴,林青霞补充“听说女人是看耳道”,火车污污直开,此后凡有女嘉宾,这三个男的就要盯人耳朵。
末了,黄沾还亲了林青霞的脸。
后来还亲了王祖贤、关之琳.....以及张国荣。
黄沾偏心靓人。
他说因自己生的丑,无法,曾在《东周刊》上大赞:“张国荣真是漂亮极的俊男,难怪倪匡和李碧华,都异口同声,称赞他眉目如画!”
见张国荣必要嘴一个。
黄沾有本书,名为《不文集》。
再版61次之多,全书搞黄色,皆是性段子,比如:五个同性恋男人排着队在一起,最舒服的是第二个,因为连手也可以享受.......
吴君如十六岁便认识黄沾,年纪小阅历少,书里有看不懂的梗就打电话问,差点害黄沾的女友误会。
李克勤说这本是他的性启蒙之书。
周星驰的妈妈凌宝儿也很爱看。
待黄沾接受采访,问及文学上的野心。
他说写武侠比不过金庸,写散文比不过李敖,他唯爱刘备文学,听别人讲看他的书有冲动,他就直乐。
好一个咸湿佬啊。
他不正经不自吹。
评价自己: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钱无能。
明明与金庸、倪匡、蔡澜并称“四大才子”,与倪匡、蔡澜并称“三大名嘴”,与罗文、顾家辉组成“港乐铁三角”。
多数人仍不熟他。
但好在,前几天#那些声音中自带江湖感的歌手#上热搜,再是张国荣去世十九周年祭,皆有人念起他。
啊,黄沾,确确实实的妙人。
>>>>糗
黄沾糗事多。
他与李小龙是同班同学,听闻李欺负自己的弟弟,便伙同好友偷袭报复,趁李尿尿之际扒人裤子,发现李只有一个睾丸。
结果被李踩在地上碾,差点毁容。
打不过,遂请李吃干炒牛河赔罪。
好酒无量。
某次,黄沾和徐克去高级餐厅吃饭,醉了把人家桌子给烧了;还有次拿瓶威士忌逛到街头角落,把酒撒地上,祭奠朋友。
真的很能惹事。
名场面之一,是在尖沙咀喝得酩酊大醉,尿急遁走,与成龙遇上,那边刚跟他打招呼,这边他就拔“枪”直射,呲——。
成龙哪能忍?要动手揍他,幸亏有洪金宝从后边抱住拦着。
黄沾尿完就走,醒后全忘。
一周后有媒体披露此事,他还联系律师要告人诽谤,结果才知确有其事,便找到成龙要给人磕头道歉,此后两人仍是好友。
黄沾为其写了首歌叫《我有我路向》,是《警察故事》的主题曲。
港人爱黄沾,实在是他太会写歌。
这个惹事精,倘若想损他两句,一听他的歌便火气全消,纵他容他亦爱他。
最盛时,凡有华人处即有黄沾歌。
罗文讲: “形容黄沾用十二个字:勇于认错,永不改过。所以他的人生是 游戏 人间。沾哥率性,沾哥有情,才华盛世风骚继续领。”
>>>>才
邓丽君的墓前有个箱子,里面有个按钮,按下可以听歌,十首歌里唯一一首粤语歌,是黄沾写的《忘记他》。
黄沾毕业于港大中文系,做过几年老师,耐不住性子,转行投入广告业。
化妆品牌Revlon进入中国市场,黄沾取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露华浓”三字作名,沿用至今。
为人头马设计广告,以一句“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单刀直入,脍炙人口。
之后写歌两千首,经典不胜数。
他有天赋。
何为天赋?天赋是不可言说来自何处,有便有,没有这辈子便不会有,非其他人可与之相较,因为那会很残忍。
他是文字的主人,是音符的帝王。
黄沾与徐克合作多次。
黄沾直言好痛苦,并说 “两人从头吵到尾,如果杀人不犯法,施南生(徐克妻子)早当寡妇了。”
为《笑傲江湖》作词作曲。
写了六版,徐克毙了六版,黄沾恼了,翻看《中国音乐思想批判》时看到四字“大乐必易”,顿受启发。
好的音乐必定简单。
“宫商角徵羽”反其道而用“羽徵角商宫”,一弹,哇,好听,配词“沧海一声笑”,再往下写“滔滔两岸潮......”气概全出。
写罢,传真给徐克,附言:还不满意,你另聘高名,旁边还画了个男性生殖器。
沧海一声笑 音乐: 许冠杰 - 宝丽金星光灿烂
徐克拍《刀马旦》《倩女幽魂》《青蛇》,皆是找黄沾,《黄飞鸿》中的《男儿当自强》,亦是出自黄沾之手:
傲气傲笑万重浪 热血热盛红日光
而与顾家辉合作几十年,两人从未吵过架。
说件趣事。
顾家辉打电话催歌,黄沾正在如厕,肚子绞痛,一泻千里,灵光乍现,解完手大笔一挥,“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二十分钟写就《上海滩》主题曲。
接受杨澜采访时,他说当时给友人打电话,问黄浦江到底有没有浪,一位说有,一位说没有,等他亲自去看,水面平静,哪有什么浪。
黄沾也演戏。
《唐伯虎点秋香》《南海十三郎》《美少年之恋》《双龙会》《大富之家》《逃学威龙2》......
警司或匪帮,黑白两道任其驰骋,色狼或嫖客,端的是黄字本色,瞎子或疯子,戏路宽广,多数时不收分文片酬,倒贴车马费,只为过足戏瘾,兴之所至,还自掏腰包请客。
黄沾是真性情有真侠义。
吴宇森拍《英雄本色》,经费捉襟见肘,黄沾分文未取,写下《当年情》,太爱这首,这样的词除他不会有人写出:
声声欢呼跃起 象红日发放金箭
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现
轻轻叫声 共抬望眼看高空
终于青天优美为你献
1982年,日本在教科书中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 历史 ,黄沾知后愤怒至极,写下《我的中国心》。
两年后这首歌登上春晚舞台。
所以黄沾有资格,有资格去批评。
谭咏麟录制《爱恋》,黄沾说他唱歌发音有问题;刘德华尝试写歌,黄沾在专栏大骂“没见过写歌写得这么笨的词人”。
刘天王碰到黄沾,忍不住说:“沾伯,你别那么用力骂我好吗?”
之后黄沾送了他首《真爱是苦味》,并大赞他《冰雨》写得好。
黄沾还讲与叶倩文合作苦。
因为她不懂乐谱和歌词,得先教,但又爱她超强的音乐感,哼三次便能记住。
可在千禧年后,黄沾却说:
“我想我不会再做电影配乐了,因为班底已经没有了,就连那种豪情也没有了,体力不支没法熬夜了。”
一代人,老的老,走得走。
想起他在《两忘烟水里》中写:
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
往日意,今日痴,他朝俩忘烟水里
>>>>聋
八十年代,黄沾认为粤语歌写作江河日下。
当时愤愤不甘, “我现在有的写就写下去,拼了命写,写到没人听,写到没人要,写到死” 。
并让人刻了个印: 不信人间尽耳聋 。
年过半百,重新入学读博,他的的港大博士论文,写足六年,名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交上后无人敢审,直接通过。
但在《南方周末》2004年的专访中,标题是《其实人间尽耳聋》。
2002年导演张彻去世,灵堂中央写着“影坛宗师”四个大字,两旁一副对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出自黄沾之手。
上联指《高山情》,下联指《独臂刀》。
黄沾写完后曾打电话问倪匡意见,倪匡大笑四声,说对得妙,改天我死了,也由你来写好了。
却不料,黄沾先走一步。
黄沾查出肺癌后,因化疗头发掉光,便与麦嘉、罗家英做了档节目,叫《三个光头佬》,嬉笑怒骂皆是趣闻。
他身上有种很真的东西,旷达又热烈,不懂掩饰,不知做作,才华横溢却没几分钱,最惨时想自杀却顾念妈妈。
顽童一个,内娱不见这种人。
2004年11月24日,黄沾去世。
不登讣告,不收帛金,不设灵堂。
七日后,香港大球场仍举行追思会,超1万6千名市民参与,一人一朵花相赠,沈殿霞、罗大佑、汪明荃、谭咏麟、林青霞、唐鹤德皆在。
选的是张他大笑的照片,蔡澜写下四字“一笑西去”。
两边挂着: 吐尽恩义情深几许,写下不朽香江名句。
黄沾曾为自己选好哀乐《楚留香》, “聚散匆匆莫牵挂,未记风波中英雄勇,就让浮名轻抛剑外,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黄沾之后,是王菲、陈奕迅的时代,武侠衰落,豪情渐消,徒留情爱中的痴男怨女兜转,再到如今,粤语歌气候不在。
也不单粤语歌,是整个创作氛围的跌落。
有人评:
黄沾的淡出和失去,可以说是一个中国背影的渐渐离去。
于是,适逢各大综艺改歌买热搜,黄沾似在非在。
黄沾口琴吹得好,能当老师的水准。
蔡澜路过口琴店,拍了照片发微博。
还翻出张旧欠条,是早年黄沾借蔡澜家浴室洗澡,吵醒了嫂夫人,特打下“欠歌两首”,前后共欠四首。
哈哈。
某次蔡澜开放微博问答。
网友问: 先生想念天堂里最好玩的人黄沾么?
他答: 想念。
黄沾论文无人敢申的原因:黄沾是流行文化的代表,文化界的泰斗。黄沾以一首《沧海一声笑》,让徐克的江湖有了灵魂,以一首《当年情》配上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第一次让基情超越了爱情,以一首《上海滩》,再度重现了昔日黄浦江边的风云往事,以一首《男儿当自强》,唤醒了被西洋人奴役下的血气纵横,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愤斥了对日本篡改历史的不满,以一首《倩女幽魂》,诠释了什么是人鬼情缘。晚年的他又攻读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被全音乐圈奉为流行文化的代表。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