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旧亮剑:同样是丁伟毕业演讲,一个气场十足,一个心虚无力 《亮剑》中有能力的人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就有丁伟。丁伟虽然不是主线人物,但他对剧情的推动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的。而《亮剑》既然被当做一部经典剧,会被翻拍的命运自然是逃不了的,而翻拍版中的丁伟又会是怎样的呢? 1翻拍剧让人期待吗? 听到自己喜欢的剧被翻拍,多少人内心会有所期待的,可由于很多翻拍剧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听到《亮剑》被翻拍的时候,很多原著党内心还是很悬的。因为很怕翻拍剧的出现会毁了他们对原著的印象。 而新亮剑当年还没播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也不要怪观众太不讲理,这剧还没播,就使劲说这新剧的坏话。我们都知道新剧还没播的时候,会有宣传片播出,而老实说,我看到新剧的宣传海报的时候,内心也是很奔溃的。 2旧版中的丁伟 旧版中饰演丁伟的这个演员,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亲切的,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他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威严的。尤其是他在讲他的毕业论文的时候,他的表情是很严肃的,因为他知道他讲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他一定要谨慎对待。 而且毕业论文演讲对于丁伟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丁伟在这一桥段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丁伟到演讲毕业论文的这个时候,年纪是比较大的,他经历的事很多,见过大风大雨的他,此时给人的感觉是很沉稳的。 3新版中的丁伟 旧版中的丁伟在演讲毕业论文的时候,即使遭到老师的打断,被老师说他的思想是危险的时候,他还是能不动声色的继续演讲,给人的感觉很是沉稳老练。而看新剧里的这一个桥段,新版丁伟的表现就有点让人尴尬了。 新版丁伟演讲毕业论文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很稚嫩,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学生仔。如果不是有人说他是丁伟的话,估计很难会有人会觉得他是历经沙场的丁伟。身板瘦小,身上一点都没有丁伟这一年纪该有的气质。 虽然观众都喜欢看养眼的年轻人,但《亮剑》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年代剧,丁伟他经历了长征,经历了8年的抗日战,还经历了内战等等一些战役,站在毕业演讲台上的时候,年龄已经挺大了,新版丁伟这么年轻真的很不符合常理。
在解放战场上,是林老总爱将,驰骋东北战场,后来丁伟说:“辽沈战役时,我一个师扫他廖耀湘一个军”!不了解廖耀湘的人,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威力,了解廖耀湘的人可能认为丁伟是在吹牛,只有知道丁伟原型的人,才知道敢说出这样一句话,那得是什么样的人物。国民党当时五大主力,放置在东北战场的有两个,分别是新一军和新六军,全部都归廖耀湘指挥,作为黄埔军校的佼佼者,毕业后又到法国圣西尔军校以骑兵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廖耀湘,在机械化作战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辽沈战役时,廖耀湘兵团堪称是国民党党史上实力最强的一个兵团。
丁伟不仅一次的预测过未来,相信大家还记得这三个人在军事学院进修时的毕业论文吗?丁伟眼光超前,直言苏联是个有野心的国家,他有什么依据?虽然李云龙所写的论文,最为精彩,不过丁伟所写的论文却更加的有意义。当时丁伟一上场就把自己的观点说了一番,此话一说,现场在座的各位评委都感觉到了危险。丁伟认为,我国的防御重点不应该放在沿海地区的南方,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北方,最主要的区域就是东北。
丁伟这话一说,下面的人就明白了,这明摆着就是把矛头对准了苏联。当时中苏之间关系还很不错,所以有很多人都在质疑丁伟,并认为他的言论是有政治风险的。但是丁伟却解释说,作为一个军人,他只考虑军人所该考虑的事情,政治跟他没关系。
虽然丁伟强行的解释了一波,但是在场的人都能够听出丁伟这些言论是带有敌意的,而且火药味非常的浓烈。当然这些论点不是丁伟随便说说而已的,因为在这之前,丁伟曾和大学问家田墨轩进行过讨论,然后根据自己在东北亲眼所见的事件,他才会有这样的感触,可以说他所写的论文观点,都是有着真凭实据的。
首先,苏联一直都是喜欢搞扩张的,尤其在二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发展非常迅速,和当时最发达的美国,都有着一绝高低的实力,而且其野心也是不小。对于这个说法,田墨轩曾经这样点拨过丁伟,“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都不会有所谓的友谊,有的只是相互的利用!”这个说法绝对是正确的,没有一个国家回愿意无偿的帮助一个国家,除非是有利可图。
其次,老毛子前些年也没少干坏事。当年日本跟沙俄曾为中国领土事件大打出手,他们为什么互相掐架?还不是为了争夺利益,在我们的国土上争利益,这算什么老大哥?有人说那时候是沙俄跟苏联不一样,咱们的老大哥可不是那样的人。能够说出这样话的人,说明了是个没有脑子的人。
最后,丁伟当年看过苏军的一些行为。当年苏军百万之众,将关东军打的是溃不成军,连喘息的机会都没留。但是苏军在打完日军之后,又做了什么呢?苏军在打败了日军后,将东北地区大量的矿产资源运回了本土。这是兄弟国家之间能做出的事情吗?假如那天苏军反手给我们来一手百万大军压境,那么没有防备的我们,会不会和关东军有着一样的下场呢?
丁伟所说的这些,当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包括李云龙和孔捷都不敢相信。不过就在丁伟去农村以后,我军和苏军果然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小规模冲突。战后的孔捷想起了丁伟十几年前所说的事情,如今全部发生,不由得痛哭起来。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视 问题描述: 在军事学院毕业时,李云龙和丁伟都作了精神的演讲,但谁的更精彩呢? 解析: 以论文而言,我觉得“李云龙”和“丁伟”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不能这样比较;因为他们两人的毕业论文的论点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李云龙”的论点是一支军队的精神,而“丁伟”的论点是军事方面的观点。若以演讲方式而言就当然是“李云龙”了。
导语:新旧亮剑:同样是丁伟毕业演讲,一个气场十足,一个心虚无力 《亮剑》中有能力的人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就有丁伟。丁伟虽然不是主线人物,但他对剧情的推动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的。而《亮剑》既然被当做一部经典剧,会被翻拍的命运自然是逃不了的,而翻拍版中的丁伟又会是怎样的呢? 1翻拍剧让人期待吗? 听到自己喜欢的剧被翻拍,多少人内心会有所期待的,可由于很多翻拍剧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听到《亮剑》被翻拍的时候,很多原著党内心还是很悬的。因为很怕翻拍剧的出现会毁了他们对原著的印象。 而新亮剑当年还没播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也不要怪观众太不讲理,这剧还没播,就使劲说这新剧的坏话。我们都知道新剧还没播的时候,会有宣传片播出,而老实说,我看到新剧的宣传海报的时候,内心也是很奔溃的。 2旧版中的丁伟 旧版中饰演丁伟的这个演员,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亲切的,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他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威严的。尤其是他在讲他的毕业论文的时候,他的表情是很严肃的,因为他知道他讲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所以他一定要谨慎对待。 而且毕业论文演讲对于丁伟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丁伟在这一桥段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丁伟到演讲毕业论文的这个时候,年纪是比较大的,他经历的事很多,见过大风大雨的他,此时给人的感觉是很沉稳的。 3新版中的丁伟 旧版中的丁伟在演讲毕业论文的时候,即使遭到老师的打断,被老师说他的思想是危险的时候,他还是能不动声色的继续演讲,给人的感觉很是沉稳老练。而看新剧里的这一个桥段,新版丁伟的表现就有点让人尴尬了。 新版丁伟演讲毕业论文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很稚嫩,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学生仔。如果不是有人说他是丁伟的话,估计很难会有人会觉得他是历经沙场的丁伟。身板瘦小,身上一点都没有丁伟这一年纪该有的气质。 虽然观众都喜欢看养眼的年轻人,但《亮剑》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年代剧,丁伟他经历了长征,经历了8年的抗日战,还经历了内战等等一些战役,站在毕业演讲台上的时候,年龄已经挺大了,新版丁伟这么年轻真的很不符合常理。
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激发了人们对《亮剑》、《历史的天空》等战争题材作品的阅读热情。一度并没有得到高度青睐的长篇小说,其精华部分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极度的强化和酣畅的倾泻。 《亮剑》和《历史的天空》两部作品的最大突破在于:把社会潜藏着的传统审美心理变成了现实,把战争题材领域呼唤了几十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掘出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 只要听听“李云龙究竟是土匪还是英雄”的质疑,人们就会感到,《亮剑》中的李云龙和《历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又名姜必达)这两位共和国将军,和过去战争题材的英雄塑造大大地不同。他们有血有肉,辉煌战绩与个性棱角共生;他们的优点有多少,缺点就有多少;他们参加革命的动机起点很低———很难想像,姜大牙当初瞧不起新四军,一心要投奔“国军”,只因“一顿好吃的面疙瘩”和一见心动的漂亮女人,才留在革命队伍中。李云龙更是问题成堆:过草地违反少数民族纪律,枪毙战俘,为给老婆报仇,私自发动一场“战役”。他多次抗命,两次降级,三次复出…… 书中主人公身上的草莽匪气,部分地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光环,但却给21世纪的观众与读者带来了极大的真实感。从表面上看,李云龙、姜大牙的性格起点,降低了社会认知和接受的门槛。但实际上,《亮剑》和《历史的天空》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一个具有草莽行为的农民成为英雄的历史过程。姜大牙、李云龙的成长历程,是中国农民对红色革命及战争的理解过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从而成为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但是,他们的个性并未消失,反而更加鲜明。他们不是“绅士般的巴顿”,而是“中国农民式的巴顿”。农民的思维方式,农民性格的成长过程,使两部作品获得极大了历史真实感。 之所以称李云龙、姜大牙为中国式的“巴顿将军”,因为他们身上,明显地具有中国传统绿林英雄行侠仗义的影子。他们的部分性格特征,带有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印迹。他们不会惜命退缩,察言观色,随波逐流;他们对性情相投的战友肝胆相照,相濡以沫。对世俗小人的狗苟蝇营,则嫉恶如仇!即使脱去了军装,李云龙、姜大牙们也是生活中的好汉!他们符合中国传统的英雄审美标准。 鹰飞得再低依旧是鹰。人们不会接受土匪和草莽,却会接受带有匪气的英雄。在李云龙和姜大牙的性格中有一种天生的基因,他们仿佛为战争而生!裹藏在匪气和草莽中的,是他们对战场超人的感知力。对于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们有警犬一样的嗅觉和土匪般的野蛮果决。战争中过人的生存能力和取胜能力,使得李云龙、姜大牙的形象带有一种货真价实的传奇色彩。 战争把这群军人塑造成职业军人。他们的事业就是消灭对手,取得胜利。他们在战场上进行残酷的厮杀,他们之间的较量,不仅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更是狡猾与更狡猾、机警与更机警、勇敢与更勇敢、野蛮与更野蛮、坚强与更坚强、幸运与不幸运的之间的格斗!这是以往军事战争题材作品中很少出现的。 李云龙、姜大牙们是战场一号,他们不按军事教科书的教条行事,他们使战场更具有偶然性,也深深打上了战场指挥官的性格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讲,李云龙、姜大牙是战争之神。 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终于见到了战争的魅力。好莱坞制造的娱乐效应有一条规则: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灾难性事件进行极度的渲染和处理。《亮剑》似乎有所借鉴。李云龙喊出的“亮剑决胜负”中的血战到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倒在进攻的路上”的豪气,如日经天,贯彻始终。扮演李云龙的李幼斌说,整场都在喊,下来头都喊痛了。激烈的音响充斥耳膜,观众的神经也并不轻松,这就是人们对金戈铁马的战争的折服吧。 有感 8 15是日本战败日,对于世界,尤其是中国,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人民进行了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把小日本打回家了.所以本人特别找了有关抗战的影片,亮剑就是其中很不错的一部. 其中最为残酷的战斗,要数鬼子"五一大扫荡"的时候了.独立团的骑兵连,区区几十号人,被鬼子的一个骑兵联队紧追,没能冲出包围圈.骑兵连长孙得胜带领骑兵连和敌人周旋。后来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把枪都砸碎了,宁可毁了也决不留给小日本。他们一字排开,拔出刀来,和上百鬼子搏杀,第一次冲锋就被鬼子杀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 但他们丝毫没有畏惧的意思,高昂着头,好象在说:”小鬼子,你们来呀”。连长孙得胜摘下了帽子,用力擦了擦刀上的血,狠狠地把帽子扔在了地上。骑兵连又一次向正面的敌人发起进攻,进攻之后,骑兵连只剩下了被砍掉了左臂的骑兵连长孙得胜.他满脸是血,杀气腾腾,咬着牙,用仇恨的目光看着面前的敌人,那样可怕的目光,可以杀死一切。他停顿了一会,看看死去的弟兄,把刀指向敌人,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骑兵连,进攻!"…… 面对强大的对手,名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它在骑兵连战士的身上充分到得到了体现.他们在拔刀的那一刻,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尽管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是我们敢于和敌人以命相博,杀开一条血路,他们杀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就连灭绝人性的日本畜生也被这一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厚葬了这些英雄们. 骑兵连的战士们完全可以放下武器,投降日本人,这样自己的生命不但可以得到保全,也不用落得个被杀的下场.不过我可以在这里告诉你们,他们是不会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有良知,他们的良心是决不容忍他们这样做的.有人可能会举出一些大汉奸的例子,我在这里也发表一下我对这些人的看法.我从来就没把这些东西当作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配叫作中国人! 虽然我们的装备,火力,后勤供应都不如小鬼子,但我们还是打胜了,我们靠的是什么?靠是一股气势,一腔热血,靠的是胆量,靠的是坚强的战斗意志,靠的就是这种军魂,中国军魂!抗日战争,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兄弟,好同志。不过,不管有再大的牺牲,这都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因为--军人肩负着守土抗敌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斗。我们就是要让小日本知道,中国军人的这种精神是不可能被战胜的!这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启发:无论做什么,只要有着一股劲,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
看了电视剧,我觉得它只是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起码也要咬它一块肉下来!!这种类型的片子最近出现好几部,我想可能跟伊拉克战争有关系,美军一来,几十万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以惊人的速度不战自溃。除了萨达姆政权不得人心的因素以外,伊拉克军队的战斗意志的薄弱也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国政府可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及时宣扬战斗精神,以免步其后尘。而看了原著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说战斗意志,而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在下一副苦涩的良药。 先说说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人物,首先主人公李云龙,勇敢,义气,恩仇必报,粗鲁武断,没什么文化,难听点说,没什么教养显示了他的农民本色。而原则性强,脾气暴躁,对待事物直指其本质的敏锐性,以及坚贞不渝,誓死不屈的精神又说明他又是一名出色的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无数汗马功劳,解放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仍然具高度忧患意识。在历次党内运动中由于上司的保护侥幸活命!但没躲过文革,在文革中被整,从容开枪自杀。他的媳妇大美人田雨也在狱中割腕自杀!英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泪满胸襟。 其次要说说田墨轩老先生,要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李云龙,那么墨轩老先生则是我最敬重的人!有傲骨的大文人就是不一样。在那个大部分人对民主,法制都还只有一个模糊感念的年代,田老先生已经非常清醒深刻的认识到民主,法制的重要性和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并且对革命也进行的正确的阐述,革命其实是个中性词。他老人家卓越的学识,在李云龙家吃饭和赵刚的讨论中显示的淋漓尽致,他金子般闪亮的人格,通过盗窃犯老K对田雨的叙述,令我不觉黯然泪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就是这样的精英人物,在文革中被活活饿死。 再说说丁伟,李云龙的老战友,互相不服气但又“情投意合”。丁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打仗不含糊,占便宜耍赖更不含糊,抢别人的战利品不说,还动手揍人,这点比李云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还是个做生意的料,在东北边打仗边酿酒卖,真是让人又气又笑。但他同时又是个非常聪明和有预见性的一个人,在高级指挥系深造时候的《论国土防御》的论文,另人刮目相看!后来和苏联老大哥关系破裂也证明了他确实是个有战略远见和独特眼光的军事家。李云龙这一点跟丁伟没法比。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什么原则性的人,在文革中因为自己的原则而被整,后来下落不明,估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还有赵刚,是李云龙患难之交,生死的兄弟。当年的燕京大学出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参加过,而且也是战功赫赫!这样的经历必然造就一员儒将!由于坚强正直,原则性强的性格,使他和老婆冯楠双双在狱中自杀。 孔捷,也是李云龙的老战友,和丁伟当年都在晋西北当团长!,号称晋西北铁三角,外号孔二愣子。由此可见,此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在文革中由于在北部边疆镇守,再加上苏联与中国反目,因此在文革中逃过一劫。孔捷算是下场最不悲惨的一个,并收养了李云龙和赵刚的六个孩子,也可以说是六个孤儿。 写到这,我有点想哭。 二战以后,特别是6,7十年代在全世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在积极的搞阶级斗争。通过斗争,中国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以至道德水平都遭到空前的无法弥补的破坏,甚至是倒退。那些对中国发展影响巨大的社会精英分子绝大多数都遭到了万劫不复的命运。(我一直认为历史都是由少数人创造的,大部分人只是盲从而已,说难听点就是愚民,文革就是最好的证明)也通过斗争,也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这种破坏将影响一代甚至两三代人,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生活质量。其实阶级斗争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宗旨的玷污,因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人平等,按劳分配,人民自主。而当时的阶级斗争必然会造就一大部分天生的贱民(阶级成分自己又做不了主),被斗争的对象。有了天生的贱民,还谈什么人人平等??到文革后期,该斗争的都斗争了,该打倒的都打倒了,于是就有人拼命找斗争对象,一些以前打倒别人的人后来也被另外一些以很牵强的理由打倒,最后变成了似乎为了斗争而斗争。这一点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写到过,富贵他们村的村长就是这样被抓到城里批斗的。余华的另一部小说《兄弟》里也写到以前打倒别人的人后来也被另外一些人打倒,都死的很惨。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性格也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变的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心狠手辣。 要么逆来顺受,言听计从,谨小慎微。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焚书坑儒,东厂西厂,文字狱等等。 历史仍在重演。 什么是革命?革命,一种激烈的变革。往往是一种利益集团采取激烈的方式打击另一个利益集团,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系列性变革。按照定义,其实也就是说,解放后我们的革命已经成功。而后来一再强调革命,其实是把革命的定义无限放大和扭曲了。凡事走了极端,后果都是很严重的。 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学习中庸之道,通往富强的道路好比是一条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的马路,我们稍微靠右或者是稍微靠左问题都不大,太靠右不行,会掉下去,太靠左也不行,仍然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不能跑太快,要不拐弯的时候仍然会掉下去。 这20多年改革开放尽管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做的还算不错。比起当年,我们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民主和法制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是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各方面健全的国家(什么性质的国家我认为不重要,意识形态应该让位于国家利益)! 历史是面镜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往事如烟,都已逝去!可先辈们的英魂在注视着我们。 不长记性的民族永远不会崛起。让我们记住历史吧!面对我们的耻辱,知耻方能后勇!
个人认为是李云龙的更精彩。如果没记错的话,丁伟的论文在当时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也是稍有反动的(当时中国和老大哥的关系还在蜜月)。论的是中国在当时,未来的国防防御;兵力部署方向。当然可能是剧情需要,或者没有字数要求。我觉得论述这种大课题,短短千余字使丁伟的论文颇显空洞。我觉得李云龙的论文,是从个人的经历实际出发,饱含常年积累的经验体会。经过学院教员(原国民党军官,名字忘记了)的润色,写出了我们解放军的最宝贵的东西。亮剑精神是意志力,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致使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低,补给物资少,指挥员受教程度低等不利条件下,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简历新中国;并在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战争中立于不败。亮剑精神是根本,也是我们未来在处于不利状况下抵御外侵时的不二法宝。李云龙的论文个人觉得更有价值。写的沉长了,勿见怪。呵呵。
那是个电视剧吧
抗日题材电视剧《亮剑》是一部大家公认的一部好剧。自2005年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主人公李云龙在军事学院毕业答辩现场,他慷慨激昂的论述了“亮剑精神”博得满堂喝彩。但原著中李云龙的毕业论文题目却并非如此,而是从选择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论文题目的灵感竟然源自当年的劲敌——山本一木特工队。
骁勇善战的李云龙一举消灭日军观摩团
在我们看过的诸多战争类影视剧中,《亮剑》可以说是一部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好作品,比起某些雷剧不同,它在满足我们日常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以更加纪实和客观的角度还原了老一辈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同时也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情怀。该片中,主人公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一个即使面对强大对手,也敢毅然亮剑的真英雄、大丈夫!在经历了炮火洗礼后,他也从当年的独立团团长晋升为少将军长。解放后他与当年那些浴血奋战的老战友们进入军校——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深造学习。
渊源于此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与老战友丁伟讨论毕业论文的构思,丁伟建议李云龙可以从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出发,写一篇关于我军战斗精神的论文。这就有了电视剧中那段精彩的论文答辩,与其说是汇报论文倒不如说是一场精彩的演讲。但是在都梁先生的原著中,李云龙的论文题目并非如此,而是一篇针对性极强,关于战术理论的《论当下时期的特种作战》。可以说这篇论文在高级指挥系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赢得满堂彩,毕竟在他们这个级别的高级军官,更关注的是战略问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但是李云龙最终将特种作战定为自己的论文方向,其灵感源自当年抗日战争时期,那一小支几乎取他性命的劲敌——山本特工队。
装备精良的山本特种兵小队
袖中尖刀
选择这个题目并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遥想当年,日军山本特工队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他新婚之夜,这一小股部队不仅神不知鬼不觉的渗透到村子里俘虏了妻子秀琴,还惨无人道的杀害无辜百姓。切肤之痛让他久久不能平静,现如今他在论文中谈到特种部队的兴起和发展特种作战的特点。并且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我军应重视并迅速组建自己的特种作战分队。并对特种部队人员的选拔、装备的配备、训练的科目都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于此后,李云龙召集得力干将侦查连长段鹏,组建了一支擅长潜水渗透作战的特种分队——代号“梁山”。
在炮火洗礼下成长为侦查连长的段鹏
剑出偏锋
这一支小分队的作战能力极为强悍,书中代言,李云龙指挥他们前出渗透到楚云飞固防的阵地上展开行动不久便大获全胜。随后楚云飞接到战报称:1、该分队接受过精度射击训练,一枪爆头弹无虚发;2、善用冷兵器和暗器,往往毙敌于无声之间;3、野外生存技能娴熟、反侦察意识与伪装技术高超;4、精通炮兵专业,指示和修正炮火能力极高。此时恼羞成怒的楚云飞,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当年山本一木的特种部队,而今天这支分队的幕后肯定就是自己的老冤家李云龙。他失声叫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李云龙居然还没忘……太可怕了!”
晋西北铁三角之中,大家一致认为丁伟是一个帅才,经历过战争的考验,他的军事眼光和军事素养已经远远在李云龙和孔捷之上了。李云龙的毕业论文不过是讲述军人的作战意志:亮剑精神。因为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成果并不是很好,虽然军事理论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军事境界,这一点,丁伟和孔捷做的都比较好。
丁伟的论文是《论我国的国土防御的重点》,这篇论文被当做最经典的军事毕业论文,因为丁伟在毕业论文里面所做出的论述不是某一场战役,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未来百年大计。他通过假设,把中国未来周边几十年的态势做了一个充分的预想,并且相当合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假想完全符合事实。
本来是一个好的论文,但是丁伟指出的国土防御重点是东北地区,也就是面对苏联的防御,他直接假想苏联未来可能会和中国有嫌隙,这引起了当时一众中国军官的大力谴责。甚至有人直接在毕业论文的现场指责丁伟:你的言论很危险。
为啥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其一,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在当时正处于蜜月期,就像中国人所叫的老大哥一样,他们不但在资金上援助中国,而且还派遣专家权利帮助建设中国,所以丁伟这个时候提出放着苏联,这犯了所有军官的大忌。
其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龙头老大,而且二战中曾经各种帮助中国,中国当时和美国,西方各国关系都不咋地,唯有和苏联亲,所以这个话题很忌讳。
其三:马克思列宁的共产主义发源于苏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所以丁伟虽然有眼光,但是他没有找到好的时机,不过还好学院院长比较开明,这才让他逃过一劫,顺利毕业。
往后退二十年,丁伟之言,何其明智,何其先知,何等的战略眼光也。
因为导演是这样拍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论文再出色如果没有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军官们把它当作危险言论只是因为他们清楚,在实践中这并不可靠。
孔捷的论文是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在第28集,丁伟和李云龙的谈话中提到过。这种论文一听就是纯军事战术的。所以导演也就没拍。事实上,李云龙原著的题目是关于特种作战的,毕竟他曾经和山本一木交过手,并且他曾经带过突击队追击楚云飞。但因为电视剧大结局了,要升华和突出主题,亮剑,就把论文题目改成了亮剑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论文再出色如果没有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军官们把它当作危险言论只是因为他们清楚,在实践中这并不可靠。
因为他的毕业论文所提出来的思想与当时的情势并不吻合,甚至还被称作为一种背叛,所以军官们对此很反感,认为是危险的言论。
因为丁伟的言论会危及到新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特别好,而丁伟提出加强东北的防御,极有可能会导致两者的关系恶化,因此被当成危险言论。
之所以孔捷会一清二楚,是因为孔捷了解事情比较全面,而且安插了内线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