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法:选择专业性强的论题、选择具有热点性的论题。毕业论文(graduationstudy)是指高等学校(或某些专业)为对本科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题目不能大,与专业相关,三年内没有人做相关研究
1、毕业论文怎么选题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么首先呢,我们应该先问清楚老师有没有给出固定的论文选题,如果没有给出具体的写作要求,那么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兴趣上下手,进行选题,这样写作论文的话会很轻松的哦。2、毕业论文怎么选题,还有一个小技巧哦,大家可以进行文献梳理,论文的撰写,最重视的就是论文查重了,所以说原创的论文写作是格外重要的,那么大家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有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论文的选题被其他的人已经进行研究过了,那么自己再做的时候,就是重复性选题了,这样的话,对于大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3、其次呢,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选题,论文选题时注意细致具体,千万不要题意模糊不清,以及大而空泛,据了解,选题越小,越容易做的严谨,也更加适合学生把握。
简单点的《浅析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形成》《“黄家富贵”对于后世工笔绘画的影响》《“徐熙野逸”在绘画史上的地位》难点的《中国传统绘画幅式研究》(这个题目比较前沿,目前也没人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有价值)
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学术论文等文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论美术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类
2、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类
3、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
4、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5、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6、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7、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8、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9、 《……》教学案例的启示
10、 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11、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2、 试论美育的经济功能
13、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14、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15、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16、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17、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
18、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19、 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20、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1.中国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类
2.中国现代花鸟画或山水画、人物画艺术类
3.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
4.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创新与继承或山水、花鸟
5.论唐代中国画的变革类
6.对南齐“谢赫六法”的新释
7.中国人文画论 8.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
9.诗境与画境
10.中国画论新鲜
11.中国画的欣赏美学
12.中国画的意境美类
13.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融通类
14.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研究类
15.论中国画的寒荒境界类
16.论中国画的线类
17.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类
18.中国画的空白艺术类
19.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类
20.中国画的提款与题跋类
1. 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 艺术设计的科学性——材料、技术与功能之关系
4. 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5. 浅论设计中的功能和审美取向
6. 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
7. 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
8. 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
9.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0. 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
11. 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
12.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13. 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
14.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5. 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
16. 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17.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18. 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29. 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20. 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看你熟悉什么感兴趣什么,然后针对其方向确定关键词,并确定题目。范围看自身能力最好不要太大。例:浅析“黄家富贵”对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关键词:黄荃、黄居寀、现代、工笔花鸟画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选题
供参考,免财富值下载
先三个题目,具体更详细回答见下方的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上网看
浅析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及技法变化
图式与艺理:写意花鸟画创作琐议
浅析写意花鸟画的构图
这是楼主的题目吗?要求呢,,,,怎么跟您探讨这个问题呢?
人类为什么会有美容?这个问题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人类对于美容的需求正如对于大自然的开发一样,无穷无尽,无止无息。 女性以脚小为美并非只有中国才是这样,而是人类的共识。 三寸金莲是中国的一绝,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重塑人体美的大胆尝试和超越自然美的无上追求。 三寸金莲的塑造虽然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但是也把小脚之美发展到了极限。三寸金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弓鞋绣履构成了古典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更以其如梦似幻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而成为旷世的艺术珍品。 三寸金莲把生活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因而极具魅力而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使得缠足时尚持续了一千多年,这绝不是偶然的。 时至今日,缠足——作为一种古老的美容术——并没有在世上绝迹,而是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悄悄地延续下来。人类审美时尚的轨迹正如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一样,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它终究要延着自身的规律行进下去。 女性从来是为美而存在的,缠足以追求小脚美,与束腰以追求纤腰美,隆胸以追求隆胸美一样,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超越自然美的追求,其情也可悯,其志也可嘉,或许其中还隐藏着不为现在人所知的某些奥秘,我们有什么理由横加指责呢?更何况,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远还没有完成…… 三寸金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消失了,但是三寸金莲的原则是永存的,即:“小”、“瘦”、“尖”、“弯”永远是女性美足与女鞋设计的金科玉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原则都不会改变。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1.《踏歌》的舞蹈形态《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 "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3.《踏歌》的意象体会《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尤其是汉末,魏晋时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各国彼此互相砍杀急夺,轮替着粉墨登场,统治者内部彼此猜忌,互相残杀,墙宇倾毁,荆棘成林,现实生活中既充满苦难和危险,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识分子为避祸,寄身远离,崇尚玄谈,信仰宗教,纷纷乱乱的时代无规矩定则,是中华盛衰强弱之大界。乱,使人生观念改变,生的艰难,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壮阔?纵使留得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们传真于情,倍珍于生,无所谓桎梏而尽情咏歌为生。时代的艺术和人生更为相似,它身上容纳了越多的经历,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绝,发于内心,直指人生真谛的魏晋艺术。《踏歌》历经这个时代,至盛唐达到极至。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资,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这欢歌,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纯净,洒满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乐而忘返,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二)《踏歌》---窗边的月亮《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三)论舞蹈——《踏歌》《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
据一位西方汉学家记载:慈禧太后当权时,曾邀一位西方人聊天。西方人说,他很看不惯中国女人的缠足行为,不知中国人为何要如此残忍地损坏身体。慈禧虽也知道那是一种畸型的美,令人难以接受,但一下子又想不出辩解的理由。过了几天,她让一位在西方生活过多年的束腰女子到跟前来,吩咐她拿去束腰的箍带。第二天,这个女子就病倒了。慈禧再与那位西方人会面时,就理直气壮地说,你们为了美而束腰,比我们为了美而缠足好不到哪去! 毁形伤身追求美丽并不是古代中国人的专利。古今中外皆然,似乎都在凸现一种女子的体态美。乍一看来东方的缠足和西方的束腰,风马牛不相及。但事物是普遍联系而非孤立存在的,尤其当缠足和束腰同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美”的象征时,其中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对比中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东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 缠足与束腰虽然其形式大不相同,但都是一种极端的身体装扮方式,都是用毁形伤身的方法来达到“美”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女性用牺牲自己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有着相似的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女性以一种变形的体态美来表现自己的交换价值。女性的这种变形美,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表明了父系社会男权至上的思想,男子对女子社会统领地位而产生的苛刻审美要求,当时社会的男性主体身份的成熟和女性客体地位的确认。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体成为审美的客体,成为有交换价值的载体,“成为那个时代男子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并且是最珍贵的奢侈品”。①也就是说,女性最终目的是成为男性赏玩的工具。因此,女性不得不借助于外力使自己的身体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在服饰、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建立起一种以符合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的魅力,那些精心包缠的小脚,那些紧束的腰肢,都在极力炫耀着不同文化下女性的性感,它反映出的是中外文明前工业社会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社会阶层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特性,以及当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交换价值。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就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迫害,基于男性的审美要求,迫使女性选择外用妨碍行动或者是有害身体健康的疼痛不堪的方式去讨好男性。“美即是自然”,欧洲的束腰和中国的金莲小足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以“性”为起点,以“美”作掩护,以男女之间的互相征服为副产品,而以“性”为其最终归宿。男欢女爱之间,而在特定的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人群中,女性腰肢的极度纤细和小脚的极度娇小常常能激发出男性极度的性欲。 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 (一)文化根源不同 1、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下的缠足 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儒家、道教、佛教的伦理标准。儒家伦理强调君臣父子夫妇的纲常等级秩序,视三纲五常为不可违背的伦理规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男性主宰的社会,缠足本是宗法制度男性中心社会对妇女禁欲的要求,对妇女千裹万缠,是认为可以拘束其身、禁乱步、敛性情。男性之所以喜欢小脚女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模式。 古代中国女子不仅地位卑微,而且受到严重的约束和压制。宋明理学在深化传统“女教”学说同时,还进一步发展更为细密的束缚女性的礼仪规则,更是将对女子的禁锢推行到极致。女子要温良淑贤,纤弱轻柔,稳重端庄,“情愿死,不失节”。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之下,缠足很快地被发现是推行女教很好的手段。缠足,使女性从生理到心理完全失去与男性抗衡(平等)的可能性,她们惟有听从摆布,才能生存;缠足,既不影响女性作为性对象和生育工具,又能使之服服贴贴,自甘卑贱;缠足,可以使女子无论未嫁已婚者,均应在家操守贞节孝道妇道;缠足还可以减低女子出嫁后逃跑的风险,因为,不管什么性质的逃跑行为,缠足都造成很难逾越的障碍。 2、西方的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下的束腰 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哲学、政体以及基督教的道德和法律传统。在欧洲《圣经》被视为人们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伦理准则。它以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其思想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女子的要求这无疑都和束腰紧密结合起来。束腰之风从13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7、18世纪达到繁盛,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掌权时期,这种令人迷醉的S型葫芦身材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淑女的标本。 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时,正处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的时期,这种新旧交替尤其在道德领域有明确而具体的体现,即被称为“绅士风度”的行为标准和向上流社会看齐的价值取向。随着英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完成,整个民族不约而同地向上流社会齐,并最终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和社会风尚。由于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与文化消费,贵族的“典雅”方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导致全社会普遍追求其“高雅”情趣,完成向“贵族化”的转化。 在这种观念下束腰无疑是这种贵族风气的最有力的佐证。束腰衣尽力将女性的腰部束在18英寸以下,这种桎酷式的穿着方式很符合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因为传统的观点是“节制的性爱是保持健康、维护男性统治的基准。”所以紧紧地束腰衣可以很好的禁止女性的欲望。而且束腰衣的穿着可以表现出上流社会的仕女的美好姿态,体现上流社会淑女优雅的姿态,拉开与下层社会的距离,保持贵族风范。同时因为束腰衣必须手工制作,价钱昂贵,且穿着方式通常是由背后系带,需要仆人帮忙束腰、拉紧。这样的穿着和调整体态同时也是种身份象征,是对于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划分的一种方法,使人一眼就望出仕女的上流地位身份。 (一)审美观念不同 1、东方的含蓄风韵 小脚美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首先是源于中国古代男性病态审美心理。中国传统社会,女子是否美丽,自古就有苗条纤小这种标准。儒家文化所谓“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男性要求女性懦弱纤细、步履轻盈、举止舒缓、轻声柔气、温柔驯服。因此男性在玩弄女性时,对女性美的要求的病态发展就成了弱不禁风,病不胜衣的畸形美,直至人为折磨妇女肉体,硬缠成三寸小脚以悦意于男性。 缠足审美观极端地发展是由男性变态性欲需求造成的。男人们认为女子遭受这种痛苦后,可以表现出独特的美。古代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人们深信女人的小脚会带来性的愉悦和快感,性事活动是先由脚部摸起。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古人相信足能受孕,且生子的缘故。男女调情,也往往先从小脚开始,而有些女子为了引诱自己爱慕的男子,总是大肆卖弄“莲钩三寸”。结果异性欣赏提倡,女人们忍痛效法,并成为被社会所追逐的风尚。 小脚被当作一个爱恋对象而予以崇拜和歌咏,同时被历代名士风流一唱三叹。他们不惜笔墨,极尽渲染,在文艺作品中渗透着性意识的渗透,春宫画、香艳诗、色情小说等,无不体现女人的三寸金莲和由它引发的淫秽形象。写到美人,经常要夸奖一番小脚漂亮,就连唐白居易、杜牧、苏轼等也曾用十分痴迷的诗句赞叹女性小足的美态。 小脚女性自身的认同。很多人认为女性在缠脚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无语的状态,是社会和传统的压力迫于女性缠足,但很多人忽视了女性的自我感受,事实上,“纤足女子与大脚女子相遇,前者趾高气扬,自以为高人一等,歌谣中就有“大脚婆娘去降香,瞧着小脚心里慌”这样的话。“真小脚,要爱俏”更是把纤足女子炫耀小脚、洋洋得意的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2、西方的人体膜拜 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甘愿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她们只是上帝手中柔弱的工具。男性的天职就是为了拯救和保护“柔弱”的女性。女子美不美,有没有教养,是不是贵族,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腰束得够不够细。但事实上,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晕倒,也是那时候衡量淑女的标准之一。从男性的角度,束紧的腰肢可以缔造出纤细的S型曲线,满足他们保护弱者的男性的雄心,纤细的腰肢还可以引起男人的性欲。纤细的腰肢尤其是骑士阶层追捧的对象,束起腰肢的贵夫人高高在上,有利于男性单膝下跪的求爱方式。 西方审美理想体现出对人体的膜拜,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学的最高境界便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对人体的模仿、再现,对性特征的强化便成为西方的主要特征。多用夸张、强调手法,借助精确量体、缝制,把人体桎梏于一种既定的对肉体的模仿和夸张中,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的人体曲线美和性别美。紧身胸衣集中体现了西方为了达到这一追求所做的努力。 美的产生和发展,感受和创造,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它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束腰与缠足同是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产物,但是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束腰和缠足又揭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对这两种典型的中外身体装扮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外文明在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缠枝纹是明代最具表现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纹样,分析了缠枝纹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缠枝纹两种最基本的构图形式,即“S”形和“冏”形构图样式,这两种基本骨骼形式能够适应多种主题花卉的表现;从吉祥文化入手,阐明缠枝纹是把人们的吉祥寓意通过缠枝纹样物化在各种生活物件上了;虽然缠枝纹还融会了异域优秀的纹样,但它始终沿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而发展变化,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传。 植物纹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简单植物陪衬纹饰到隋唐时期植物纹样第一次大发展,植物纹样逐渐展现出灵活、生动的装饰面貌。随着宋元时期花鸟绘画的重视和发展,加之明清吉祥寓意和世俗文化的浸染,促使植物纹样在明清时期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呈现出丰富多样而又一脉相承的时代特征。明代是中国吉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明代的纹样,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达到了高度的样式化,具有浓厚的装饰美。如果说汉代的纹样是我国古代前期工艺文化成熟的缩影,那么,明代的纹样则是我国古代后期工艺文化结晶的标志。”缠枝纹正是明代这一特殊时期,最具表现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纹样。它在前代纹样的发展基础上,在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续极具特色的传统构图样式,加之丰富多样的构成要素,演绎出鲜明、直观的时代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极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点。 缠枝纹样是中国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又称“缠枝花”、“万寿藤”,在明代甚为流行,一般说来它是藤蔓型卷草纹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构成是使植物的枝茎成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形或圆形分布,以波浪形、回转形或蜗旋形等枝茎样式进行扭转缠绕,并配以叶片、花朵或果实,其中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枝茎和叶片则为骨骼陪衬。关于缠枝纹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田自秉先生对缠枝纹有这样的解释:缠枝花是以花茎呈波状卷曲,彼此穿插缠绕,……有永远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意义……因缠枝的花朵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以牡丹为花头的叫“缠枝牡丹”,以莲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莲”,以菊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菊”,以牡丹、莲、菊等多种花为花头的叫“缠枝四季花”。《说文》对“缠”字的解释是:“缠,绕也,从糸廛声”,所以“绕转缠绵”是缠枝纹样的一大特点。如图1所示为明代典型的圆形骨骼缠枝纹,附有叶片和花朵的枝蔓自由穿插绕转,形成了互相缠绕而不牵绊的繁盛状态。这种纹样形式是在延续前代传统纹样形式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代环境背景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缠枝纹是明代流行的装饰纹样,其组成形式繁复多样,但从纹样的发展演变来看,明代缠枝纹样与前代植物装饰纹样中的忍冬纹、卷草纹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某种植物的藤蔓或枝叶进行绕转,虽然用以绕转的素材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形都是在传统的构图法则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即太极图式构图法则(“S”形)和“冏”形构图样式(如图2所示)。太极图阴阳鱼构成的动感“S”形被南宋易学家张行成(生卒年不详)载入《翼玄》中之后[3],更加确定了这种“S”型的构图法则,被古人认为是最优美、最合矩的格式图。从明代缠枝纹样图像资料可以看出,其构图法则就是在太极图中的“S”形构图的基础上,经演变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如图3所示为明代的缠枝牡丹纹、缠枝菊花纹、缠枝西番莲纹等常用样式,虽然起伏回转的枝茎在花朵和叶片的掩映下显得忽隐忽现,但仍然能够看出其整体走向呈现“S”形,植物茎叶以固有的弧形自然形态,经过绕转,形成波形不同、动感各异的“S”形框架。加上与此相适应的俯仰相对的花朵,形成了花繁叶盛、枝转叶舞的纹样形式。在构图上,明代缠枝纹样中还能看到冏形构图法则的身影,冏形是我国传统图案构成的典型代表(如图2右图所示),“主要特征是从一个圆圈的边缘向中心展开三个钩线或者是四、五个钩子(最早是三个钩子)。三个钩子又发展为三组同样式的纹样,……三个凤形、三支花、三支果。”雷圭元先生这里所说的几组“同样式的纹样”和“沿圆圈边缘向中心展开”的构成特点,与缠枝纹样中出现的沿枝茎分布的叶片的生长动势非常类似(如图1中心图案所示为)。同样式的叶片、勾状小茎、花朵,以及其他图形元素组成的“同样式的纹样”,沿着扭转的枝茎展开分布,与俯仰有序的主花、回转起伏的枝茎相呼应,形成生动有序的冏形构图形式。由此可见,明代缠枝纹样的构图形式是将太极图“S”形的构图特点和冏形构图法则完美融合的体现,在传统构图法则与自然植物形态的相互映照之间,不仅使人惊叹于前人的创造意识,也感叹缠枝纹样这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极强的构成能力,缠枝纹的构图形式就是对传统纹样艺术精神灵活变通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是中国吉祥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内外文化碰撞的交流时期,缠枝纹作为这一特殊时期广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以其回转缠绕的构成形式、丰富有序的组合法则,明确生动地表达出明代百姓热爱生活、渴望幸福的世俗心境。特别是明永乐、宣德时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而东南亚地区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较深(如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带动了融合伊斯兰装饰特色代表性纹样的多种工艺品(特别是陶瓷用品)的外销,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人们渴望吉祥的心理由来已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各异,但从古至今未曾停息。在远古时期,由于对生存环境的诸多未知,人类寄托“吉祥”的期望于各种神秘力量的庇佑,庇佑自己和种族能得以生存和幸福,这种对“生命”的基本渴求便是人类早期的吉祥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带有祈福意义的图案纹饰开始出现,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增强了对生命的掌控能力,此时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也在随之而变化,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早期纹饰上经常出现的神秘几何纹样和凶猛野兽,也逐渐让位于轻松活泼的祥花瑞草等植物纹样。在明代,缠枝纹样成为集祥花瑞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它以通俗易懂的寓意表达成为人们祈福求祥的最佳代言。缠枝纹更是一种载体,把人们喜欢的各种讨人喜爱的花草通过其骨骼形式,物化在各种器皿或其他生活物件上了。明代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对于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市民阶层而言,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俗而质朴的。因此反映在装饰纹样当中,就是较为直接的寓意表达形式,也就是一方面,在缠枝骨骼上采用了简单直白的添加形式,即直接选取有某种吉祥含义的花卉形式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愫;同时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通过突出主题要素,即以突出花朵和果实、弱化枝茎和叶片的形式来说明吉祥和富贵就隐藏在日常不起眼的重复环绕的生活之中,表达人们对连绵源长、幸福久远生活的渴望。这种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形式极大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如图3所示为以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为主题而成的缠枝牡丹纹、以象征出世悠闲的菊花为主题的缠枝菊花纹、以象征外来文化的西番莲(西番莲纹在西方纹样中的特殊地位就像是中国的牡丹纹一样)为主题而成的缠枝西番莲纹,这些纹样都反映出吉祥文化对缠枝纹样构图形式上的影响。明代缠枝纹灵活的构图形式和组合方式不仅能迎合本土文化,还能在新的市场需求背景下,迅速融合异域文化特色,既丰富了本土装饰艺术,又为当时的对外贸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缠枝纹样与伊斯兰植物装饰纹样特色的融合,由于伊斯兰地区宗教信仰的限制,他们更习惯以紧密连贯的植物花卉形式作为纹样装饰,而这种装饰特色恰好与缠枝纹样繁复、缠绕的特点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明代缠枝纹样又成为当时商贸往来中深受外籍商人青睐的一种装饰形式,大量外销的明代青花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缠枝纹样的特点是花朵相对较大,叶片相对较小,枝茎成曲线且不断延长。这种“盘曲错节、丰富饱满而又连续不断的构成”[6]样式能够把各种吉祥寓意的花朵结合在缠枝纹里,是吉祥文化的可视化载体,符合当时明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求。考虑到明代对外商贸的往来,又将外来的图案样式特别是伊斯兰纹样融会进缠枝纹的表现形式中,这种新的样式吻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也为明朝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缠枝纹样是明代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装饰纹样,从极富盛名的青花瓷装饰到日常必备的织物装饰,从平民百姓的常用物品到王公贵族乃至异域人士的收纳珍玩,随处可见缠枝纹样那灵活生动、婀娜多姿的影。从整个纹样演变过程来看,缠枝纹样的构成形式在当时是深受欢迎的,虽然接受了来自异域的图案风格,但进入本土之后便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缠枝纹这种纹样形式能够根据诸多外在因素去改变和丰富自身,却始终保持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而发展变化,因为不变的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加入的是时代风貌、异域特色,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进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下,缠枝纹样才得以使其连绵不断的结构形式真正做到生生不息,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传。
浅析明式家具的哲学设计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明式家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风格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学思想内涵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简朴、空灵、内敛、优雅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礼”的体现
博广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孔子说:“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礼”主张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妇等,然后又指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的腿足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人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要保持上身挺直、双脚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脚凳上,或盘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许多椅子的设计中,靠背与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的椅子的造型浑厚冼练,稳重大方,端庄中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一种礼教尺度,规范人们“行得稳,坐得正”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气度。
二、“有用之学”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
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有用之学”饷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文人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大多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有用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榫卯结构不用钉和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而不伤整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
三、“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道学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尚“无为”,重“天然”,追求“天人合一”和“普遍和谐”的宇宙观,从明式家具的一些设计上也反映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1.追求天然材质“反璞归真”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美在本真。选择使用天然材质,追求天然材质本身的美感,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如黄花梨木性适中,便于雕刻不易变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选材料且材质温润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睐;紫檀木质地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刻,多得达官贵人喜爱。不同材质的运用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加工工艺上,大多采用通体光洁处理,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在许多传世的明式家具上,都把纹理最美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此外,也有利用不同木材的质地和色泽拼合搭配,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打蜡少髹漆,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完美体现。
2.崇尚阴柔之美的线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家崇尚阴柔之美,认为“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这种柔美的哲学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体现,明式家具的许多构件,本身就是线条,这些线型与家具一脉贯通,自然流畅,协调统一,优美动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圆材,使其弯转有度,精巧流畅,以表现曲线美。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横木——搭脑,其线形的起伏变化丰富,或翘或垂,或仰或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刚或柔,都各具神韵。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体现了以柔克刚、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极具回转灵动的生命气韵。
总之,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家具风格独特之处实际上也表现了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而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探讨家具风格的成因,可以找寻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从而掌握其设计思想的精髓,希望这能给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汾.明代文人与明式家具.观察与思考,2003.4
[2]龚云云.明式家具中的“礼”.科教文汇,2008.2
[3]高丰.美的造物.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4]陈文平.论明式家具及其艺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缠枝纹,全称“缠枝纹样”,俗称“缠枝花”,又名“万寿藤”。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汉族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玉器、年画、剪纸、碑刻等,甚至连糕饼木范都离不开缠枝纹。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以莲花、葡萄组成的称“缠枝莲”和“缠枝葡萄”;以人物和鸟兽组成的称“人物鸟兽缠枝纹”。缠枝纹纹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汉族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人所赞咏,例如金银花,又称“忍冬”,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再例如凌霄,宋代杨绘《凌霄花》诗云:“直绕枝干凌霄去。”对于该花的勇于攀登,凌云直上的品质,清人李笠翁评说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缠枝纹就是这些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从而跻身于中国吉祥物。缠枝纹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原始构思可见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漆器的表现装饰纹样中,有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它虽然表现的是“云气”,但它反复、交替与穿插的艺术手法,事实上已具备了缠枝纹的基本特征。到了汉代,缠枝纹样成熟,被用于漆器、丝织工艺,如“万事如意绵”与“鸟兽葡萄纹绮”等。到了唐宋时,缠枝纹被广泛用于工艺美术制品中,如唐李德裕《鸳鸯篇》诗云:“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又如唐镜中的“海兽葡萄纹”,就是一种著名的缠枝纹。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银器直接出现了缠枝花纹饰。缠枝纹还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与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它最早出现于元青花中,到了明清两代,不论是官窑还是民器,比比皆是,从而成了青花工艺的最重要装饰语言。除瓷器外,缠枝纹还广泛用于各类艺术品中,如传统的插屏,其雕刻牙板几乎都用缠枝纹,而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钟”更是离不开缠枝纹,因为对于一种计时器来讲,生生不息,万代绵延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缠枝纹之所以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它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等。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文体自由的特点,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那么话题作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在生活中的发现话题作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俗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我不知道这句俗语灵不灵,一直想赵机会验证一下,这不,机会来咯。
一天,阳光明媚,我在小区广场的健身器材那正玩着。突然有一只飞得很快的鸟儿从我面前飞过,它是什么鸟呢?啊!原来是一只燕子,燕子为什么要低飞呢?
我快速得跑回家查找资料,原来燕子低飞是要下雨。我又想:今天天气怎么好,怎么会下雨呢?当我要出门时,妈妈急急忙忙地跑到我面前说:“别出去,马上要下雨了。”我说:“妈妈,今天天气怎么好,怎么可能下雨呢,你是开玩笑的吧?”妈妈又说:“你不信,请拭目以待,再等等吧……”
我很纳闷,于是产生了好奇心,就耐心地等待,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已经整整两个小时了,却还没有动静,我正准备对妈妈说时,话还没说完,哗啦啦,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原来,燕子低飞真的要下雨啦,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生活现象。
老家的凤仙花颜色艳丽、枝繁叶茂,过路的人都会忍不住赞叹。
瞧,凤仙花有着碧绿的叶子,托着中间的`花瓣朝外张,就像一个刚睡醒的小姑娘在伸懒腰。凤仙花有各种颜色,大红色、玫瑰色、淡紫色、纯白色、淡粉色……还有不同颜色的花瓣长在一起呢!
去年暑假回老家玩,我喜欢在指甲上涂指甲油,但又怕被妈妈发现。姐姐神秘地对我说:“凤仙花可以染指甲啊!我教你”。我们先找来坚韧的树叶,再找来自己喜欢的花瓣,放入碗中捣成泥,放在指甲上,用坚韧的树叶包住,用线扎紧。到了第二天早晨再把线拿掉,指甲就染好了。我和姐姐都染的是淡粉色,粉里透白,既环保又漂亮。效果比涂的好看多了。
我很好奇,为什么凤仙花能染指甲呢?寻思了半天也不明白,只能去问问“知识渊博”的电脑了。从网上我了解到,因为凤仙花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红棕素,这种色素可以使指甲上色,并且不容易褪色。
让我们多观察吧,发现大自然的更多奥妙。
在生活中,利用善于观察的双眼,让这双眼睛去探索生活中无数个有趣的新发现。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在家里看电视,在削梨子皮时我想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心想:苹果从拦腰切下发现了五角星,现在不知道我削梨子后拦腰切下会有什么发现呢?我非常想知道结果。于是,我拿起小刀把梨子拦腰切下,我惊讶地发现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见梨子的果核很像花瓣。我在自己的好奇心推动下,意外地发现梨子的另一种切法,更是意外的发现了梨子里面还隐藏着花瓣,这鲜为人知的发现竟然被我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意外的发现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秘密等着我们一起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秘密,还能学会许多事情的另一种鲜为人知的方法。
同学们你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发现和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吧!
凤仙花传播种子,不靠风,不靠动物,也不靠水,而是靠“自力更生”。它的果实在裂开时,果皮向内卷缩,又突向外伸张,将种子弹出。这就是通常说的弹射传播,有的书面上也将其称为机械传播。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无患子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
对我的撒打算打算的都是大大
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自播繁殖。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 别碰我等。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中国和印度。一年生草本。披针形的叶子互生,长约10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有锐齿,基部楔形;叶柄附近有几对腺体。花期为6-8月,花二三朵同生叶腋,不整齐,花萼有一距,呈角状向下弯曲,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凤仙花多单瓣,重瓣的称凤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