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不会被传到网上了,注意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传达之网网上一些网站
不难。1、对论文要非常熟悉。千万不要在论文里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答辩的老师随便在论文里拿出几个名词来提问,而自己答不上来会比较尴尬。2、多注意细节。许多时候,由于毕业生赶着写论文,所以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例如,在论文的语法上,错别字上,引用符号上,引用内容上,都要得当,不允许有错误。所以,在提交或者是定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千万不要让导师去纠正这些小错误。3、保持好的态度。老师在拿到你的论文时,肯定就是要找问题的,无论谁的论文答辩,老师都会点出问题。这个时候,要点头微笑,多谢老师提出的意见等等。
1、《略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哲学观》发表于核心期刊《江苏画刊》 1988年第6期。2、《苦心孤诣、不求闻达-章光新和她的骨艺》发表于《安徽日报》1991年第3期。3、《点点滴滴见真情-浅谈张海涛和他的绘画》发表于《安徽美术家》1991第12期。4、《关于加强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思考》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丛书1998第8期。5、《界画艺术发展》发表于《书画艺术》1998年第3期。6、《广告学与广告教育问题研究》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7、《论中国画色彩困境》发表于《美术界》2001年第5期。8、《论影响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因素》发表于《安徽美术论坛集》2003年。9、《解读梵高》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10、《论画乃心印》发表于核心期刊《国画家》2003年第4期。11、《宗炳与杜尚的比较》发表于核心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2、《元代宫廷绘画衰落的探因》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13、《论宋徽宗对宫廷美术的贡献》发表于核心期刊《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14、《批评不必连根拔掉》发表于《世界艺术家》2004年第10期。15、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发表于《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6、《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美术行程》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17、《文备传统书法探微》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5年第10期。18、《新中国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2005年第3期。19、《元代山水画--嬗变与升华》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6年第10期;20、《黄宾虹的启示--从学理走向深度的大家》发表在《科教文汇》2006年第11期。21、参与了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安徽省高等学校中国美术欣赏》教材编写。22、《图像中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观察》2007年第4期。
1.面对电子商务我们营销人员如何与时俱进 2.营销近视症 3.渠道为王
152. 中日杂志广告比较(字数:15985,页数:28) 153. 网路企业管理研究——资讯时代下营销渠道的研究(字数:14635,页数:28) 154. 汽车零部件营销(字数:35558,页数:57) 155.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的竞争策略研究(字数:18769,页数:32)
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资料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询几份类似的文章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
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覆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资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资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资讯。
]文章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原文连结: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分析 [摘要]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原文连结: 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摘要]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把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研究其消费趋势,对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特点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是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自主权,其消费行为对家庭、学校、企业、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把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容、特点,研究其趋势,对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文连结: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摘 要:关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调查了解了滁州学院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和日常消费构成等状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消费行为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递增,并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针对部分产品而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消费主流趋势(如手机、MP3、MP4、文曲星等小型电子产品),也有部分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把大学生市场作为他们的战略要地(如近视眼镜)。可是在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太成熟,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冷静、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可塑性较强,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积极地关注和合理地引导,不但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有限的经济收入合理使用、科学消费。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是未来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较高文化水平且事业有成的社会群体,一部分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和生产、消费政策的制定者。因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制定的政策法规关乎和谐社会构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关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命运。因此,关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树立起适度、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与进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文连结: 从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探讨商家营销策略 摘要: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消费特点。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消费心理;消费特点;营销策略;网路营销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之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消费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原文连结: 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发及营销策略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所进行的实证分析,描述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行为表现,分析和揭示其消费行为的规律性,促进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发,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市场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的消费心理及其行为,构成当前社会消费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又对未来社会消费领域的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当前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又对他们今后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数量上看,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者市场。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500万人,大学生的年消费能力高达2000亿。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消费市场,目前并未引起国内企业和商家的足够重视及热情。进行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调查,开发及营销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原文连结: 大学生“消费潮汐”背后的网路营销 如果说中国有什么消费群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消费的一致性和对广告接受度高,容易形成消费潮流的话,那么非大学生消费群体莫属了。大学生消费容易出现“潮汐现象”,即一个新事物、新品牌在大学生市场会在某一个节点呈现突然的高峰。其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加上集体生活与通讯尤其是网路的普及,使大学生中资讯的传递有着高度集中性。如在培训方面,出现过“寄托”潮、考证潮等;在消费品方面,有复读机潮、手机潮、游戏潮等。 哪个营销平台能够整合这个消费群体,给客户带来的营销价值将是不可低估的。从大学生日常媒体接触情况来看,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网际网路的接触比例逐年提高,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资料,2007年大学生每日的网际网路接触率达到,日均接触网际网路小时。可以看出,能够整合校园市场的平台必将出现在网际网路领域,尤其是下的娱乐互动平台更为人们所看好。 原文连结: y
可以啊!我这里有提供下载的 ,你去职称毕业论文写作服务论文下载店 ,淘宝的店哦!搜寻就能找到的!
场营销方面的论文我有,这是我个人的论文,如果你满意,你再给我分。 可以上百度找我,
上百度“文库”搜寻一些建材市场营销调研报告参考一下!
要重视格式,字型大小颜色空格页尾页首表格,一点儿都不能放过,向导师表明自己态度。我有个同学论文的选题和思路都是完全不对的,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看她态度认真也没怎么刁难。很多人都是找一些名气比较大的网站来写的,比如小柯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知网上啥的抄抄就差不多了,不过本科论文现在要求严格了……硕士论文不敢抄,有些还要翻译的英文文献,语言学没有翻译好写,一般好写的是文学翻译,好过的是二语和语用,一定要抓紧时间写,有思路就写,不要拖延……
这个 市场营销的 ,我可以帮你完成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从梳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满足一定需求的内驱力。高校要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就要使自己的激励对策和措施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因此,从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人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一直扮演着志愿活动先锋的角色。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首先具有纯洁性、无偿性的特征。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责任感、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等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成才”,更要使大学生“成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志愿活动因其公益性、利他性,很多时候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问题青年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心,不仅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拓宽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在变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在拉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寄希望于通过志愿活动的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的获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个人简历、尝试不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就业筹码。
二、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陈旧。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缺失。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爱心助学、环境清理、助力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个人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手段单一。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又希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既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更希望得到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以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当前,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这对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志愿服务不免会打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岗前培训欠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使用、轻培训,疏于周密细致的职前培训,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规范不熟悉和工作缺乏沟通协调等。不充分甚至缺失的岗前培训无法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也与他们所期待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有差距,导致无法发挥激励的作用。
4.反馈机制缺失。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在现实中,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和“是否长期坚持”。对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活动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5.情感交流不畅。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现实中,组织者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这对抱着拓宽社会交往、寻求同道中人心理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途中选择退出。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对策分析
1.创新活动设计。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影响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收获感动,又可以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因此健全志愿者组织的构架以及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组织构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凝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动机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志愿活动项目有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二是要提供服务技巧与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取课堂教学所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要提供沟通技巧与危机处理等的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健全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青年志愿者,首先应该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并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长久保持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考评监督。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经历与评奖评优工作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强行挂钩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建立评判标准,加强监督反馈,完善考评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志愿者激励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及时发现并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仅能够激励和提醒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而且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相互之间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不难。1、对论文要非常熟悉。千万不要在论文里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答辩的老师随便在论文里拿出几个名词来提问,而自己答不上来会比较尴尬。2、多注意细节。许多时候,由于毕业生赶着写论文,所以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例如,在论文的语法上,错别字上,引用符号上,引用内容上,都要得当,不允许有错误。所以,在提交或者是定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千万不要让导师去纠正这些小错误。3、保持好的态度。老师在拿到你的论文时,肯定就是要找问题的,无论谁的论文答辩,老师都会点出问题。这个时候,要点头微笑,多谢老师提出的意见等等。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从梳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满足一定需求的内驱力。高校要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就要使自己的激励对策和措施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因此,从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人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一直扮演着志愿活动先锋的角色。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首先具有纯洁性、无偿性的特征。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责任感、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等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成才”,更要使大学生“成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志愿活动因其公益性、利他性,很多时候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问题青年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心,不仅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拓宽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在变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在拉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寄希望于通过志愿活动的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的获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个人简历、尝试不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就业筹码。
二、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陈旧。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缺失。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爱心助学、环境清理、助力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个人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手段单一。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又希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既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更希望得到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以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当前,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这对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志愿服务不免会打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岗前培训欠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使用、轻培训,疏于周密细致的职前培训,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规范不熟悉和工作缺乏沟通协调等。不充分甚至缺失的岗前培训无法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也与他们所期待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有差距,导致无法发挥激励的作用。
4.反馈机制缺失。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在现实中,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和“是否长期坚持”。对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活动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5.情感交流不畅。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现实中,组织者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这对抱着拓宽社会交往、寻求同道中人心理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途中选择退出。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对策分析
1.创新活动设计。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影响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收获感动,又可以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因此健全志愿者组织的构架以及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组织构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凝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动机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志愿活动项目有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二是要提供服务技巧与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取课堂教学所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要提供沟通技巧与危机处理等的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健全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青年志愿者,首先应该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并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长久保持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考评监督。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经历与评奖评优工作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强行挂钩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建立评判标准,加强监督反馈,完善考评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志愿者激励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及时发现并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仅能够激励和提醒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而且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相互之间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大学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众多,而每个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定期或不定期活动,总体的活动数量较多。商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赞助宣传. 大学生的消费习性有一个特点--喜欢集群消费(即组织消费).商家可以再校内找兼职人员进行推广. 手机的话不好说,大学生的虚荣心比较强.相应你选择方面要注意. 一般来说,1,不会买杂牌机.2,更不会买仿得比较差的山寨机.3.水货更好卖.但一般是通过B2C的形式购买,如果你能包一段时间售后,那更好.(一般就是2年左右.开学换新机器,一般暑假就买了,第二台机器一般2年后换).4能够刷机,和提供相关软件更好.5,配件,比如蓝牙耳机一类的.虽然没多大用,但买得人肯定不少.6,找学生兼职在店内.朋友捧场也会拉来部分客户. 我想到的就那么多.还有不知道你大概价位是多少.建议一般在1500以内为主.
大二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二的奖学金会在大三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三的奖学金会在大四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四的奖学金会在大学毕业之前发放。具体到各个高校,可能会不一样。
csdn上有一个,我看了下,非常好,不过要先注册才能下。
很多同学在问滁州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滁州学院是安徽省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滁州学院是正规公办大学。滁州学院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滁州学院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滁州学院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滁州学院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滁州学院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滁州学院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滁州学院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滁州学院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滁州学院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滁州学院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滁州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滁州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滁州学院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我们现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不会被传到网上了,注意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传达之网网上一些网站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从梳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满足一定需求的内驱力。高校要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就要使自己的激励对策和措施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因此,从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人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一直扮演着志愿活动先锋的角色。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首先具有纯洁性、无偿性的特征。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责任感、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等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成才”,更要使大学生“成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志愿活动因其公益性、利他性,很多时候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问题青年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心,不仅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拓宽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在变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在拉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寄希望于通过志愿活动的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的获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个人简历、尝试不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就业筹码。
二、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陈旧。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缺失。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爱心助学、环境清理、助力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个人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手段单一。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又希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既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更希望得到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以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当前,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这对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志愿服务不免会打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岗前培训欠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使用、轻培训,疏于周密细致的职前培训,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规范不熟悉和工作缺乏沟通协调等。不充分甚至缺失的岗前培训无法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也与他们所期待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有差距,导致无法发挥激励的作用。
4.反馈机制缺失。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在现实中,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和“是否长期坚持”。对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活动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5.情感交流不畅。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现实中,组织者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这对抱着拓宽社会交往、寻求同道中人心理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途中选择退出。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对策分析
1.创新活动设计。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影响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收获感动,又可以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因此健全志愿者组织的构架以及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组织构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凝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动机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志愿活动项目有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二是要提供服务技巧与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取课堂教学所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要提供沟通技巧与危机处理等的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健全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青年志愿者,首先应该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并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长久保持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考评监督。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经历与评奖评优工作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强行挂钩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建立评判标准,加强监督反馈,完善考评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志愿者激励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及时发现并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仅能够激励和提醒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而且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相互之间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大二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二的奖学金会在大三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三的奖学金会在大四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发放,大四的奖学金会在大学毕业之前发放。具体到各个高校,可能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