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关于稻盛和夫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稻盛和夫的毕业论文

稻盛和夫的哲学中有一个“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且需要和“思维方式”及“热情”相乘(而不是相加)才能得出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极大地开拓和改变人生,这和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中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致的。 如果拥有的是负面的思维方式,那么即便拥有能力和热情,结果也会变为负值。所谓“负面的思维方式”,换个说法就是“邪念”。对稻盛和夫来说,“思无邪”才是人生的根本指导方针。 在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中,曾有过好几次超越想象之上的卓越成功。比如,1959年创立的京瓷,于1969年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1984年创立的第二电电,于2007年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重建日航成功。 郎咸平曾说过:“稻盛和夫不仅创办并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还将他的经营和人生哲学传授给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个人。他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创造普世价值,是我很敬佩的全球企业家。” 单纯就稻盛和夫先生卓越的成功来讲,哪怕只拥有一次,便能够名垂青史。而稻盛和夫却能不断将这样的成功收入囊中,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呢? 2019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第27届盛和塾世界大会上,稻盛和夫先生是这么说的:“我认为这样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运气,也不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我之所以获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哲学具备的力量。我深信这一点。” 那么,稻盛和夫是如何一步步依靠哲学的力量,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获得成功的呢? 稻盛和夫先生说:“年轻时的我,就是一个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小青年,没有任何引人注目之处。” 1932年,稻盛和夫在父亲畩市和母亲纪美的期待中出生了。作为当时的二儿子,父亲畩市竟然因为工作太忙,耽误了去上户口。在对工作的专心致志上,稻盛和夫还真是和父亲畩市蛮像的。 稻盛和夫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趣且愉快。只是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变成了“能哭三个小时”的磨人精,一度让家里人操碎了心。很长一段时间,稻盛和夫都是在外胆小懦弱、在家黏人又爱哭。这种状况,随着鹿儿岛乡中教育的成果,以及母亲斯巴达式的教育,升入高年级的稻盛和夫才变得越来越坚强起来。 即便如此,命运依然没有特别眷顾这个普通的青年。1944年,稻盛和夫报考一中没有被录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那年年底,稻盛和夫被叔叔兼雄传染,患上了肺结核。 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在早早意识“死亡”之后,这次生病的经历,也让他开始思考心态对人生的影响。父亲畩市明知自己可能被传染,但仍然义无反顾地照顾弟弟,这是多么美丽的心灵。面对甘愿自我牺牲、有献身精神的畩市,死神也要绕道而行。 稻盛和夫虽然还是个孩子,此刻却幡然醒悟了。这是稻盛和夫从邻居家女主人送他的一本书《生命的实相》中学到的心态。 1945年,距离稻盛和夫上次入学考试失败一年之后,稻盛和夫在患病期间又参加了一中的考试,结果,依然失败了。幸运的是,土井老师在得知稻盛和夫没有考上一中之后,坚决地说服了稻盛和夫报考鹿中。 这次,稻盛和夫考上了。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旧制中学以上的学历,和小学高等科毕业的学历,未来的人生道路将截然不同。北康利先生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中说:“他的人生虽然看似坎坷连连,但每次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总能遇到对的人。” 在鹿儿岛中学读到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畩市因为家庭窘迫,反对稻盛和夫上高中。后来,在他“高中一毕业我就去工作”的保证中,稻盛和夫才得以继续读高中。 因为高中教的内容几乎和初中学的差不多,学生们感觉上不上课都一样。于是,稻盛和夫每天放学后就沉迷于棒球。看不过去的纪美,开始发话让稻盛和夫承担一些家里的责任。 于是,稻盛和夫开始在放学之后四处兜售纸袋,后来开始“批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这也成了稻盛和夫事业的起点。 甚至,当时稻盛和夫还雇佣了一名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稻盛和夫开始有了“用人”的意识。他说:“我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懵懵懂懂地开始意识到应该如何用人的。” 在高中临近毕业时,稻盛和夫其实已经做好了放弃上大学的打算,是他的班主任辛岛老师认为稻盛和夫成绩优秀,去说服了父亲畩市。不过畩市提出了一个条件:至少要上九州大学。 不出意料,这次稻盛和夫依然没有考上。万幸的是,稻盛和夫顺利地考上了第二批招考的鹿儿岛县立大学工学系。这次父亲畩市没有反对稻盛和夫进入大学学习。 进入大学的稻盛和夫,异常地努力,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依然穿着运动服和木屐去图书馆学习,期待着毕业之后择业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继续着。稻盛和夫享受着自由的青春,对未来充满憧憬、满怀希望。但是,他很快就了解到了现实的残酷——想努力工作却求职无门。 竹下教授向稻盛和夫伸出了援助之手,想推荐稻盛和夫去京东一家绝缘瓷瓶公司松风工业工作。 然而,松风工业当时希望招聘的是无机化学专业的学生,最好是学过陶瓷技术的。倘若想进入松风工业,稻盛和夫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与陶瓷相关的内容。当时距离毕业论文答辩也只剩下半年左右的准备时间。由于稻盛和夫从没有接触过无机化学,所以要从零开始学习。这对稻盛和夫来说,是一次相当严峻的考验。 好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稻盛和夫终于完成了题为《入来黏土的基础研究》的毕业论文,并成功入职了松风工业。 稻盛和夫进入松风工业时,这家原先的知名企业已经摇摇欲坠,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在压抑的环境中,稻盛和夫每天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作。松风工业的内部状况的确糟得超出了想象,工资的迟发和分次发放已经成为常态了。没过多久,和稻盛和夫同时进公司的五个大学生纷纷提出辞职,最后只剩下稻盛和夫一个人了。 本来,稻盛和夫先生也要走的,是哥哥利则坚决反对给他寄户籍副本,导致他没有了退路。在这种情况下,稻盛和夫反而下定了决心:“没办法,只能改变心态,全力以赴,专注于眼前的研发工作了。” 有一次,稻盛和夫看到一位前辈坐在原料的清洗间里,努力地用刷子清洗着球磨机。研磨球偶尔会有些磨损,那些磨损的凹凸不平处会沾上些前一次实验留下的粉末。那位前辈用刮刀将粉末小心翼翼地刮出来,再用刷子把研磨球清洗干净。 “大学毕业的男子汉,居然在做这种琐琐碎碎的活……”稻盛和夫一边想,一边不经意地看着。后来,在实验中得不到理想结果时,他的脑海里便浮现出那位前辈的身影。 前辈的背影告诉稻盛和夫现场实践的重要性。“体验远远重于知识”,这一态度成为稻盛和夫后来一以贯之的“哲学”中的重要一条。 正是这种态度,促使稻盛和夫在24岁的时候,成功合成了实用级别的镁橄榄石陶瓷材料,这在日本是首次。 后来,在如何尽快提高产品的精密度上,稻盛和夫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要成为“漩涡的中心”。稻盛和夫是这样说:“自己要主动、积极地寻找并承担工作,这样,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来协助你。你就能在旋涡的中心工作。” 稻盛和夫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1956年11月,稻盛和夫等人成立了特磁科,稻盛和夫虽然没有当上科长,却成了全权负责特磁科工作的年轻领导者。 稻盛和夫成为了“漩涡的中心”,不断应对挑战,开始接受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新任的技术部部长却一味地想夺取自己研发权的意见,这让稻盛和夫不能接受。 尤其是,当新任的技术部部长说:“看来你是不行了,我们公司有不少毕业于京都大学的技术人员,交给他们去做吧。” 正是这个导火索,让稻盛和夫决定辞职。从辞职到有创业的想法,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青山向稻盛和夫介绍了宫木电机制作所的专务董事西枝一江。最终,稻盛和夫燃烧的激情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终于打动了西枝他们。 1959 年4月1日,在京都市中京区西之京原町1112号租借的办公楼二楼事务室里,举行了公司成立的纪念仪式。在当晚的庆功宴上,稻盛和夫发表感言:“一定要成为日本第一,然后是世界第一!” 强烈的愿望开始驱动现实,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稻盛和夫逐渐完善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员工第一主义”、以客户导向为目标、定价即经营、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 1971年10月1日,京瓷顺利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第二部和京都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的资本金为 亿日元。这一年是京瓷成立的第13个年头,也正好是稻盛和夫就任社长的第5年。 之前,稻盛和夫在圣地亚哥工厂视察时,得知美国的电话费居然只有日本的九分之一,他大吃一惊。 当时,日本的电气通信事业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的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电电公社)垄断经营。因为垄断,所以使用费居高不下,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那时的稻盛和夫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纯粹之心”倾听市场的声音,以了无私心的态度做正确的事。 经过半年左右的反复思考,稻盛和夫做了决断。1983年7月,京瓷召开了临时董事会,挑战第二电电被作为议题提了出来。 “京瓷创业以来积累了1500亿日元的内部资金留存,我希望能动用其中的1000亿。”稻盛和夫一锤定音,决定进入电气通信行业。 幸运的是,稻盛和夫遇到了原电电公社近畿电气通信局技术调查部部长千本,第二电电后来的成功离不开这个人。千本所描绘的电气通信事业的未来中看到了巨大的可能性。 新公司成立之后,面临无法铺设通信线路的问题。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计划就要宣告失败了。好在,这个时候,电电公社的真藤总裁直接为第二电电使用线路开了绿灯。 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倾听市场的声音,促进了日本通信行业的正向发展。2007年,KDDI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2月1日,78岁的稻盛和夫到任日航。 重建日航的挑战非常严峻,稻盛和夫也已经不再年轻,他甚至做好了折寿的心理准备来面对。 然而,2010年4月,距离稻盛和夫到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一本具有冲击性的书《日航重建的谎言》发售了。作者偏偏是屋山太郎。他因在第二临调强力推进国铁的拆分和民营化,显示出很高的见识而知名。稻盛和夫因看重这一点而邀请他成为第三次行革审的部会委员。但正是他,对日航的重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此书对事实的描述几乎完全正确,有很多远见卓识。但是,“想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稻盛和夫和屋山太郎不一样的是,他心里记挂着日航的员工。另一方面,屋山太郎也低估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实力。 稻盛和夫在重建日航的过程中,不是以所谓“精英”的姿态,而是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焦点进行对话,来判断事物,“贯彻现场主义”“判断和行动时带有紧迫感”等日航哲学的精神。 最终,日航实现了奇迹般的V字形回复,2010年11月,日航的盈利已达1400亿日元。 稻盛和夫的成功在他自己看来是非常单纯的事情。将“作为人,何谓正确”认定为第一判断基准,胸怀“利他”之心,一心一意“极度认真地”生活,结果自然就成功了。 就是这样的初心,让“利他”之心永续不断的信念,不抱有哪怕一丝邪念,成就了稻盛和夫。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持续努力地工作,你也能收获丰盈的人生。正如稻盛和夫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全力以赴地活一次吧,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稻盛和夫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稻盛和夫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次读书活动发的稻盛和夫的《活法》,《活法》是稻盛和夫在70岁高龄写的一本书,集结作者一生成功的经验,有句名言“30岁人写的书看,50岁人写的书读,70岁人写的书品”一本书如果是作者在古稀之年的时候写的书,会是其人生的经验,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都是值得后人去慢慢品味的,但是稻盛和夫作为一个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者,分享更多的是成功经验,《活法》这本书里的经验都是很简单易懂的一些道理,从我们懂事起,长辈就在教导我们,但是很少有人能去一辈子去坚守,因为这或者那的原因就放弃,但是稻盛和夫坚持下来,所以其人生是辉煌的,是值得回忆的。

今天我所处的企业也因为社会和外部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麻烦,企业的效益暂时在下降,很多人因为暂时个人经济收入的原因离开公司,使我想到稻盛和夫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陶瓷企业,已经几个月发不出来工资,很多和他一起到那家企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离开,稻盛和夫也想过离开,但是外面没企业要他,就选择留下来,并把自己的卧室也搬到实验室,住在实验室,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一款新产品,得到老板的赏识,并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后续自己创建京瓷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四大经营圣人之一。而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没有一个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这就是社会对失败者和成功者的最大区别。同样,今天很多离开企业的人,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选择离开,在人生这样一点小的波折面前,都不能去担当,人生或者事业是很难走上很高的高度。

人活在世上就一辈子,就像小沈阳讲的小品:“人一睁眼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人一生是很短暂的,肉体随着人的离去而离去,物资随着人的离去而归属他人,只有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人要证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次,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失败的思想是没有人会去关心的,人们只会学习成功人的经验,所以我要立志当个成功的人,去传播我的思想,稻盛和夫传递给我们的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就像成功的经验都是简单的,但是能坚持就是胜利,我也会坚持下去。

躺在床上看完的枕边书,实话说,不如小说来得让人激动人心。也不如杜拉拉2来得点上的知识那么明确。甚至有些观点,不那么容易轻易让人信服。但也许这才是稻盛先生这种大家才能写出的东西吧。参悟了些许佛法的理解,其实对于我们传统思想下成长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很认同的。只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大家都很浮燥,很难做到稻盛先生提到的境界,甚至会怀疑其正确性及合理性的存在。

但我还是认为,很多内容,值得去深思,去读上多次。有几个点,一直记着。

1、人生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作为激励大家成长的基础。需要一再去思考,学习。其实我们经历过很多事,一开始就认为,这事是不可能能做成的,就算稻盛先生提到的接IBM第一个订单,京瓷当时也是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但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坚持。最终成功了。

其中还提到一条,不在现场流汗,什么也学不会。作者有提到是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教会他的。后来他也举例说明,当时做一种陶瓷,就在现场一直看着它的变化,终于成功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因为在现场有用手压着的冲动,从而想到拿个东西压着就成功烧制。现场认知,深入了解现场实际的细节,你才能明白一件事如何做才可能成功。

2、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现在的说法,也就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吧。如果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再好的产品也无意义。

3、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真是有点极端的做法。一个这么富有的老人,去体会化缘带来的出家感受,呵呵。至少说明老人足够诚心归佛吧。

4、关于京瓷生产人工膝关节带来的灾难。受到社会信任的质疑,但坦然去面对。或许这就是境界吧。也许也能理解些,为何大企业家们,做到一定程序,更喜欢与佛法大师们在一块。因为那是心灵平静的乐土,一切困难,在那都叫万事皆空吧。呵呵。至少这个境界很值得学习。无谓的被眼前一点小困难困绕甚至吓住,太没有必要。要好足够强大的心态,坦然去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鸡汤有毒,那稻盛和夫《干法》到底是鸡汤还是管理哲学?五一长假,一口气把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读完,有鸡汤的甘甜,其中对工作的态度、干法更像是哲学,值得一读,值得细读,反复读,并消化到日常工作中。

为什么要工作?稻盛和夫开篇便抛出了这个问题?工作十多年,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不同情绪,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答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我工作是为了母亲,贫困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想必都有同样的体验,寒窗十年,终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终于可以回报父母,改善家庭生活,改善父母的生活环境,仍记得,工作第一个月,拿到1000多块的工资,很兴奋的告诉母亲,自己没有花钱的`地方,可以往家寄回500块,那时500块在农村每月还可以过体面的生活:可以自由的去集市买点自己想买的东西,有点财务自由的感觉。随着母亲离世,自己组建家庭,为父母工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淡化,工作的目的开始变成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为了能去超市自由购物,为了买房子,为了买车子,为了老婆财务自由的目标,为了子女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稻盛先生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答案:工作其实是一种修行,工作其实可以磨练灵魂,提升意志,早就人格,工作中种种的困难,其实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磨练,如果无法坚持而放弃,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想想桃花源中的隐士吧,隐居生活是修炼,如果有一天,隐士对隐居的生活也厌倦了,他们还能去哪里?所以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正确的态度是把不幸当作幸事,当上级安排新的工作时,真心的理解为“公司最大的奖赏就是给机会”,坚持愚直的,认真的,诚实的工作。西方人的意识中工作时间越短越好,工作强度越轻越好,这个可以从圣经中一窥端倪,亚当和夏娃因为透视了禁果,所以被惩罚“劳动”,东方人的意识中,劳动时美德,是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附上作者中第一章中的感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练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心灵。有了美好心灵就自然的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到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想好的方向转变。

最近在看一本不平凡、与我们职业关系甚密的书,名叫《干法》,读完以后,我受益颇丰。

“劳动好处不仅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心灵。稻盛和夫总结了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热情×潜力。

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基石。要“严”,时刻持续一份职责心;要“实”,脚踏实地;要“快”,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利用时间,立即行动;要“新”,在尊重经验的同时,敢于创新,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此刻,我把《干法》读后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感动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用心、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发扬主动工作精神

从自己开始,从用心做起。IBM公司的副总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卖产品,我们卖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作是做人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工作,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毕竟言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

二、满怀热情、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干法》书中狩猎民族的故事。启示我们:不管碰到何种阻力,都要穷追不舍,坚持到底狩猎民族取胜的这种韧性,在我们要成目标时必不可缺。

“认真生活、踏实对待”,只有牢记这八个字,才能持续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工作的狂热。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稻盛和夫说:“‘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我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工作务必从小事做起,因为工作中无小事,只有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四、敢于创新、不断改善工作方法

稻盛和夫说:“每一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这天比昨日进一步,期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为完美的梦想插上翅膀。

很高兴在书本的海洋里能捡到这么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愿每个热爱生活,努力工作的人都能读到这本书,在人生的每个路口,我们都要向精神导师稻盛和夫学习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这次读书活动发的稻盛和夫的《活法》,《活法》是稻盛和夫在70岁高龄写的一本书,集结作者一生成功的经验,有句名言30岁人写的书看,50岁人写的书读,70岁人写的书品一本书如果是作者在古稀之年的时候写的书,会是其人生的经验,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都是值得后人去慢慢品味的,但是稻盛和夫作为一个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者,分享更多的是成功经验,《活法》这本书里的经验都是很简单易懂的一些道理,从我们懂事起,长辈就在教导我们,但是很少有人能去一辈子去坚守,因为这或者那的原因就放下,但是稻盛和夫坚持下来,所以其人生是辉煌的,是值得回忆的。

这天我所处的企业也因为社会和外部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麻烦,企业的效益暂时在下降,很多人因为暂时个人经济收入的原因离开公司,使我想到稻盛和夫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陶瓷企业,已经几个月发不出来工资,很多和他一齐到那家企业的大学毕业生选取离开,稻盛和夫也想过离开,但是外面没企业要他,就选取留下来,并把自己的卧室也搬到实验室,住在实验室,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研究出一款新产品,得到老板的赏识,并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后续自己建立京瓷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四大经营圣人之一。而那些选取离开的人,没有一个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这就是社会对失败者和成功者的最大区别。同样,这天很多离开企业的人,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选取离开,在人生这样一点小的波折面前,都不能去担当,人生或者事业是很难走上很高的高度。

人活在世上就一辈子,就像小沈阳讲的小品:人一睁眼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人一生是很短暂的,肉体随着人的离去而离去,物资随着人的离去而归属他人,只有思想是能够传递的,人要证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次,就务必把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失败的思想是没有人会去关心的,人们只会学习成功人的经验,所以我要立志当个成功的人,去传播我的思想,稻盛和夫传递给我们的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就像成功的经验都是简单的,但是能坚持就是胜利,我也会坚持下去。

通过阅读稻盛和夫的《活法》,我深深被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所折服。对这本书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提高才得以升华。稻盛和夫是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公司和日本第二电话电信公司创始人,是日本唯一在世的“经营之圣”。他很善于总结,他通过其亲身的经历为向我们阐述了简单人生的有价值“活法”,并希望其毕生总结出的人生哲学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最正确的人生道路。

稻盛和夫在书中说:“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所谓能力是指才智、健康等先天因素,而热情是指工作努力和干劲等后天因素。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我们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而这本书全面地讲述了他以何种思维方式去实践了他的一生。

磨练意志,提升心志。里面讲到日本人为什么丢失了“美好的心灵”,这里说的是谦虚这种美德正在被日本国民遗忘。说实在话,谦虚不光在日本被人遗忘,在中国也慢慢被遗忘,不知从何时起,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更多的是强调自我,坚持自我的主张。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来不及深思,变得有些急功近利,道德观渐渐丧失,更多是追名逐利,强调金钱至上和物质享受。这样的社会催生出能力优先,而不是道德至上。其实,越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越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去静观细想。我们想要在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我们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以利他心度人生。做人要一颗美好、纯净的心,就是利他之心,要有爱心,与人为善,就是为家人、为社会尽力。要为家人努力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为家人和公司多作贡献,同时帮助朋友、亲人、孝敬父母,为社会多做好事、善事,但要量力而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以利他之心度人生,社会更加稳定,人生会更加美好,家庭会更幸福美满。

最后我感悟到努力勤奋地工作、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诚恳地反省并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磨炼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义。

稻盛和夫毕业论文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和克服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体验。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弦。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 社会 逐步西方化,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人生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在我入社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近商店购物时,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到啊!”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

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我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我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可是当时,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我开发的“U字形绝缘体”成为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我们公司接到了松下电子工业的大量订单。就是这个产品让摇摇欲坠的公司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全公司的期望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

可以说,这时的技术和业绩也奠定了日后京瓷公司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最初的成功体验”让我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

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冬天越寒冷,樱花就开得越烂漫。人也是一样,不体验痛苦和烦恼,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就不会抓住真正的幸福。

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

在现在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强迫劳动已经消失了。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不好好工作、懒懒散散过日子,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呢?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假设你中了彩票,得到了一大笔钱,足够你玩乐一辈子。但你必定会感觉到,这样的幸运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幸福。

没有目标,不做工作,每天吃喝玩乐,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聊的生活,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就会恶化,你将找不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

获得心中快乐的前提是劳动。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获得回报,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可贵。

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有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们,依靠自己的才能发展了事业,股票很快上市。他们将自己的原始股票在市场上出售,获得了巨额财富,尽管只有三四十岁,就已开始考虑退休了。

京瓷上市时,我所持有的原始股一股未抛,而发行新股所获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当时我还不到40岁,但我思考的是趁上市的机会“从今以后得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市后,我不仅要继续为员工及其家属谋福利,还要为普通投资者的幸福做更多事。不仅不能休闲放松,我负的责任还将更大、更重。

“回归创业的初衷,哪怕汗流浃背,哪怕沾满尘土,让我们同心协力加油干!”我一边鼓励员工,一边也在自己心中重新下定了决心。当初的这些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人很容易骄傲自大,因为人是一种充满烦恼的动物。人若想要提升心志,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

其中“欲望”“恼怒”“愚痴”这三者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它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

“想获取比别人更多的金钱”“想得到比别人更高的评价”——无论谁的心里都潜伏着这样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恼怒”。“为什么这么不如意?”人们接着就会发泄“愚痴”和不满。人是不幸的动物,生活中总是被这“三毒”支配。

然而,人生在世又少不了这“三毒”,它们如果根本不存在,人就无法生存。因为人有血肉之躯,为了生存,这“三毒”又是必要之心,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能。

“三毒”不能完全排除,但却必须做出努力让毒素稀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工作”。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每天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

说来可悲,不管人怎样一心思善、行善,但不知不觉中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一般人往往做不到把思善、行善贯彻始终,除非真正的圣人君子。

在这一点上,我虽这么说了,但我同样也做不到。

为了自我诫勉,为了不让邪恶之心轻易地控制自己,不知何时起,我就采用了一种自诫的仪式。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这一类邪恶的念头在心中冒头时,我就立即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我年轻时就开始做这种努力。

例如,稍稍表现出傲慢,或者吹了牛,或者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时,夜里回到家里以后,或者第二天清晨起床后,就会对着洗脸的镜子,严厉地斥责自己:

“混账!”

然后又反省说:“神啊,对不起!”

就这样自我诫勉,内心宣誓从明天起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改正错误,重新开始。我从年轻时起就养成了这样反省的习惯。这种习惯起到了修正轨道的作用,使我至今的人生,没有脱轨,仍能勇往直前。

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稻盛和夫的哲学中有一个“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且需要和“思维方式”及“热情”相乘(而不是相加)才能得出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极大地开拓和改变人生,这和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中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致的。 如果拥有的是负面的思维方式,那么即便拥有能力和热情,结果也会变为负值。所谓“负面的思维方式”,换个说法就是“邪念”。对稻盛和夫来说,“思无邪”才是人生的根本指导方针。 在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中,曾有过好几次超越想象之上的卓越成功。比如,1959年创立的京瓷,于1969年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1984年创立的第二电电,于2007年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重建日航成功。 郎咸平曾说过:“稻盛和夫不仅创办并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还将他的经营和人生哲学传授给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个人。他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创造普世价值,是我很敬佩的全球企业家。” 单纯就稻盛和夫先生卓越的成功来讲,哪怕只拥有一次,便能够名垂青史。而稻盛和夫却能不断将这样的成功收入囊中,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呢? 2019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第27届盛和塾世界大会上,稻盛和夫先生是这么说的:“我认为这样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运气,也不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我之所以获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哲学具备的力量。我深信这一点。” 那么,稻盛和夫是如何一步步依靠哲学的力量,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获得成功的呢? 稻盛和夫先生说:“年轻时的我,就是一个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小青年,没有任何引人注目之处。” 1932年,稻盛和夫在父亲畩市和母亲纪美的期待中出生了。作为当时的二儿子,父亲畩市竟然因为工作太忙,耽误了去上户口。在对工作的专心致志上,稻盛和夫还真是和父亲畩市蛮像的。 稻盛和夫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趣且愉快。只是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变成了“能哭三个小时”的磨人精,一度让家里人操碎了心。很长一段时间,稻盛和夫都是在外胆小懦弱、在家黏人又爱哭。这种状况,随着鹿儿岛乡中教育的成果,以及母亲斯巴达式的教育,升入高年级的稻盛和夫才变得越来越坚强起来。 即便如此,命运依然没有特别眷顾这个普通的青年。1944年,稻盛和夫报考一中没有被录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那年年底,稻盛和夫被叔叔兼雄传染,患上了肺结核。 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在早早意识“死亡”之后,这次生病的经历,也让他开始思考心态对人生的影响。父亲畩市明知自己可能被传染,但仍然义无反顾地照顾弟弟,这是多么美丽的心灵。面对甘愿自我牺牲、有献身精神的畩市,死神也要绕道而行。 稻盛和夫虽然还是个孩子,此刻却幡然醒悟了。这是稻盛和夫从邻居家女主人送他的一本书《生命的实相》中学到的心态。 1945年,距离稻盛和夫上次入学考试失败一年之后,稻盛和夫在患病期间又参加了一中的考试,结果,依然失败了。幸运的是,土井老师在得知稻盛和夫没有考上一中之后,坚决地说服了稻盛和夫报考鹿中。 这次,稻盛和夫考上了。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旧制中学以上的学历,和小学高等科毕业的学历,未来的人生道路将截然不同。北康利先生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中说:“他的人生虽然看似坎坷连连,但每次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总能遇到对的人。” 在鹿儿岛中学读到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畩市因为家庭窘迫,反对稻盛和夫上高中。后来,在他“高中一毕业我就去工作”的保证中,稻盛和夫才得以继续读高中。 因为高中教的内容几乎和初中学的差不多,学生们感觉上不上课都一样。于是,稻盛和夫每天放学后就沉迷于棒球。看不过去的纪美,开始发话让稻盛和夫承担一些家里的责任。 于是,稻盛和夫开始在放学之后四处兜售纸袋,后来开始“批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这也成了稻盛和夫事业的起点。 甚至,当时稻盛和夫还雇佣了一名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稻盛和夫开始有了“用人”的意识。他说:“我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懵懵懂懂地开始意识到应该如何用人的。” 在高中临近毕业时,稻盛和夫其实已经做好了放弃上大学的打算,是他的班主任辛岛老师认为稻盛和夫成绩优秀,去说服了父亲畩市。不过畩市提出了一个条件:至少要上九州大学。 不出意料,这次稻盛和夫依然没有考上。万幸的是,稻盛和夫顺利地考上了第二批招考的鹿儿岛县立大学工学系。这次父亲畩市没有反对稻盛和夫进入大学学习。 进入大学的稻盛和夫,异常地努力,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依然穿着运动服和木屐去图书馆学习,期待着毕业之后择业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继续着。稻盛和夫享受着自由的青春,对未来充满憧憬、满怀希望。但是,他很快就了解到了现实的残酷——想努力工作却求职无门。 竹下教授向稻盛和夫伸出了援助之手,想推荐稻盛和夫去京东一家绝缘瓷瓶公司松风工业工作。 然而,松风工业当时希望招聘的是无机化学专业的学生,最好是学过陶瓷技术的。倘若想进入松风工业,稻盛和夫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与陶瓷相关的内容。当时距离毕业论文答辩也只剩下半年左右的准备时间。由于稻盛和夫从没有接触过无机化学,所以要从零开始学习。这对稻盛和夫来说,是一次相当严峻的考验。 好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稻盛和夫终于完成了题为《入来黏土的基础研究》的毕业论文,并成功入职了松风工业。 稻盛和夫进入松风工业时,这家原先的知名企业已经摇摇欲坠,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在压抑的环境中,稻盛和夫每天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作。松风工业的内部状况的确糟得超出了想象,工资的迟发和分次发放已经成为常态了。没过多久,和稻盛和夫同时进公司的五个大学生纷纷提出辞职,最后只剩下稻盛和夫一个人了。 本来,稻盛和夫先生也要走的,是哥哥利则坚决反对给他寄户籍副本,导致他没有了退路。在这种情况下,稻盛和夫反而下定了决心:“没办法,只能改变心态,全力以赴,专注于眼前的研发工作了。” 有一次,稻盛和夫看到一位前辈坐在原料的清洗间里,努力地用刷子清洗着球磨机。研磨球偶尔会有些磨损,那些磨损的凹凸不平处会沾上些前一次实验留下的粉末。那位前辈用刮刀将粉末小心翼翼地刮出来,再用刷子把研磨球清洗干净。 “大学毕业的男子汉,居然在做这种琐琐碎碎的活……”稻盛和夫一边想,一边不经意地看着。后来,在实验中得不到理想结果时,他的脑海里便浮现出那位前辈的身影。 前辈的背影告诉稻盛和夫现场实践的重要性。“体验远远重于知识”,这一态度成为稻盛和夫后来一以贯之的“哲学”中的重要一条。 正是这种态度,促使稻盛和夫在24岁的时候,成功合成了实用级别的镁橄榄石陶瓷材料,这在日本是首次。 后来,在如何尽快提高产品的精密度上,稻盛和夫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要成为“漩涡的中心”。稻盛和夫是这样说:“自己要主动、积极地寻找并承担工作,这样,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来协助你。你就能在旋涡的中心工作。” 稻盛和夫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1956年11月,稻盛和夫等人成立了特磁科,稻盛和夫虽然没有当上科长,却成了全权负责特磁科工作的年轻领导者。 稻盛和夫成为了“漩涡的中心”,不断应对挑战,开始接受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新任的技术部部长却一味地想夺取自己研发权的意见,这让稻盛和夫不能接受。 尤其是,当新任的技术部部长说:“看来你是不行了,我们公司有不少毕业于京都大学的技术人员,交给他们去做吧。” 正是这个导火索,让稻盛和夫决定辞职。从辞职到有创业的想法,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青山向稻盛和夫介绍了宫木电机制作所的专务董事西枝一江。最终,稻盛和夫燃烧的激情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终于打动了西枝他们。 1959 年4月1日,在京都市中京区西之京原町1112号租借的办公楼二楼事务室里,举行了公司成立的纪念仪式。在当晚的庆功宴上,稻盛和夫发表感言:“一定要成为日本第一,然后是世界第一!” 强烈的愿望开始驱动现实,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稻盛和夫逐渐完善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员工第一主义”、以客户导向为目标、定价即经营、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 1971年10月1日,京瓷顺利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第二部和京都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的资本金为 亿日元。这一年是京瓷成立的第13个年头,也正好是稻盛和夫就任社长的第5年。 之前,稻盛和夫在圣地亚哥工厂视察时,得知美国的电话费居然只有日本的九分之一,他大吃一惊。 当时,日本的电气通信事业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的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电电公社)垄断经营。因为垄断,所以使用费居高不下,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那时的稻盛和夫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纯粹之心”倾听市场的声音,以了无私心的态度做正确的事。 经过半年左右的反复思考,稻盛和夫做了决断。1983年7月,京瓷召开了临时董事会,挑战第二电电被作为议题提了出来。 “京瓷创业以来积累了1500亿日元的内部资金留存,我希望能动用其中的1000亿。”稻盛和夫一锤定音,决定进入电气通信行业。 幸运的是,稻盛和夫遇到了原电电公社近畿电气通信局技术调查部部长千本,第二电电后来的成功离不开这个人。千本所描绘的电气通信事业的未来中看到了巨大的可能性。 新公司成立之后,面临无法铺设通信线路的问题。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计划就要宣告失败了。好在,这个时候,电电公社的真藤总裁直接为第二电电使用线路开了绿灯。 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倾听市场的声音,促进了日本通信行业的正向发展。2007年,KDDI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2月1日,78岁的稻盛和夫到任日航。 重建日航的挑战非常严峻,稻盛和夫也已经不再年轻,他甚至做好了折寿的心理准备来面对。 然而,2010年4月,距离稻盛和夫到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一本具有冲击性的书《日航重建的谎言》发售了。作者偏偏是屋山太郎。他因在第二临调强力推进国铁的拆分和民营化,显示出很高的见识而知名。稻盛和夫因看重这一点而邀请他成为第三次行革审的部会委员。但正是他,对日航的重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此书对事实的描述几乎完全正确,有很多远见卓识。但是,“想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稻盛和夫和屋山太郎不一样的是,他心里记挂着日航的员工。另一方面,屋山太郎也低估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实力。 稻盛和夫在重建日航的过程中,不是以所谓“精英”的姿态,而是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焦点进行对话,来判断事物,“贯彻现场主义”“判断和行动时带有紧迫感”等日航哲学的精神。 最终,日航实现了奇迹般的V字形回复,2010年11月,日航的盈利已达1400亿日元。 稻盛和夫的成功在他自己看来是非常单纯的事情。将“作为人,何谓正确”认定为第一判断基准,胸怀“利他”之心,一心一意“极度认真地”生活,结果自然就成功了。 就是这样的初心,让“利他”之心永续不断的信念,不抱有哪怕一丝邪念,成就了稻盛和夫。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持续努力地工作,你也能收获丰盈的人生。正如稻盛和夫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全力以赴地活一次吧,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读后感3: 稻盛和夫——这四个字,价值千金。身为华能金日科技的一员,从进公司的那一刻起就听说过这位圣人,他的经营理念更是被很多管理者视为金玉良言。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势必有着他的不同之处。今有幸得到《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这本书,怀着敬畏的心,从头到尾看了两遍,生怕漏掉了任何细小微妙之处。 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其中“热情、能力”分别用0~100分表示,而“思维方式”用-100~+100表示。 一、思维方式 看过了太多的成功公式再看这个方程式,初一看难免俗套。可当你仔细分析时,非常震惊,思维方式竟然还有负分值。一旦它是负分值的时候,结果也会跟相同的正分值时有天然之别。 当你想要一个好的结果时,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想法,方式,然后在这个想法的引领下采取正确的做事方式,如果想法都不正确的时候,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反思 自己的行为,是否一直秉承这一点去工作?是否有着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达到预定的结果,是否为了这个结果去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是否有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在沟通过程中是否立场鲜明、态度坚定,是否有求助其他资源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等等。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结果即便不好,也不会往负的方向发展。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方式之后,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思维也能够多看一步,两步,眼光也会逐步长远,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达到思维的超越。 二、热情 或者说努力,这一点不是先天因素,而是自己的意志力决定的。 当你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时,还必须有着强烈的愿望,始终抱着一定要达到目标的意志,勇往直前。为什么没有达到目标,没有看到曙光,是否在黎明来临前的那一刻,你已经松懈了,倒下了,成功只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是否本着“做为人,何谓正确?”这样唯一的一个判断标准处事,而不是因为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自己某些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干扰,动摇初衷,放弃目标或者妥协,这样又怎能成功。 一个一个目标放弃,一个一个目标妥协的时候,人生最终也失败了。 三、能力 主要是指先天的智力或者体力,自己无法决定。 不过人格魅力强大的人,会善于分析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己,从而接纳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整合资源,利他利人利己,利用团队优势达成目标。 当能力无法改变时,只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断突破思维定式,一步一步,最终走向成功。 成功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两者的三种因素往往差别不大,但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在实践中本着不忘初心,有着强烈的成功愿望,不断改善思维方式,才能有好的人生结果。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读后感4: 我学习了稻盛先生的著作《成功方程式》,读完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这篇著作区区二百多页,但却是博大精深。它是稻盛先生一生经营企业的写照,也是他集所有著作的思想精华。里面的很多经典语句“想法变,一切都变”、“现金主义原则”“不迷信洋设备”的观点真是让我赞叹不已。 稻盛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企业里面有几万号员工。所以很多东西没有立刻理解,又从网上下载了稻盛先生的其它著作《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和《阿米巴经营》。对于《成功方程式》里面部分不能理解的问题,在这两本书里面得到了诠释,所以我准备有时间把稻盛先生其它的著作有时间也阅读一下。 稻盛先生的特色经营有很多,对很多 企业管理 和经营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些特色经营,不但是京瓷公司的经营原则,也是各个大企业的共用原则。 一、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经营在京瓷运行的非常成功,它是一个让企业迅速适应变化的管理法则。企业在重视研发的同时,也同样重视营销,让研发和营销两条腿走路。营销决定成本和各项费用,各个部门就是一个“阿米巴虫”,同时各项费用能迅速反映在报表中,盈亏会立刻显示出来,可以迅速做出调整。同时稻盛先生提出:阿米巴经营特别适合具有制造能力的企业,是各个企业借鉴的法则。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原来在南京的某外企,当时采用的是类似阿米巴经营的管理 方法 ,不过由于是美国企业,根据美国企业的特点,在稻盛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的是阿米巴经营和成果主义的奖励 措施 。 二、客户至上的经营 坚持“客户至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客户,就没有衣食父母,就没有销售 渠道 ,就没有生存依托,就没有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条件。搞企业,你可以没有厂房,你可以没有产品,你甚至可以没有资金,但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客户。因此,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能否正常运做、发展壮大,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客户对本企业的满意度及美誉度。京瓷公司新产品的研发除了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一切方面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有时还会超出客户的期待。任何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都必须以客户至上为原则,因为有了客户,才会有营销,才会有利润,所以我觉得“客户至上”与“阿米巴”经营中的以营销来决定成本的方法是一致的,生产和研发都以客户和营销为基础。国内电子厂商“华为”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则,华为与其它企业不一样,并没有去研发特别高科技的技术,而是采用的“能用即可”,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有时处在研发前沿的技术,并不能迅速转化为商品,产生效益,只有符合客户需求的技术和商品,才能产生效益。 三、大家族主义的经营 稻盛先生在创办公司早期的时候,采用了大家族主义的经营。在谈论大家族主义经营的同时,他提出了“贯彻执行实力主义”。我对这个“贯彻执行实力主义”比较赞同。稻盛先生认为有时大家族主义经营,大家关系比较好,是兄弟,是父子,个别干部的过失,就没有计较,这样的纵容态度,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我认为如果没有执行力,公司的很多规定和章程,就会形同虚设。各个管理人员在自己的领域中各自为政,滥用职权,不但在公司内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而且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所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保障公司顺利运行的政策。美国很多企业的总裁都是西点军校 毕业 的,他们所执行的第一条就是“服从”。服从即遵照指示做事,学不会服从即学不会管理。一个优秀的员工在需要发表意见的时候,应该坦而言之,尽其所能;但当上司决定了什么事情之后就要坚决服从,努力执行;对上司不要有任何猜疑。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员工将服从养成习惯,同时也留下恰当的空间让他们发挥创意。“贯彻执行实力主义”与西点军校的“服从”是一脉相承的。 四、提高人才的效率 筋肉坚实原则就是不良库存及时处理,原料及时买进等等。只有坚持筋肉坚实原则,才能使原材料、资金、设备处于高效率中,这与家园提高效率的政策是相当吻合的。我认为在提高设备和资金效率的同时,还应该提高人才的效率,打造人才的“零库存”。人才的“零库存”就是让公司的各种人才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在岗位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根据不同员工的专业设置和 兴趣 爱好 ,安排好合适的岗位,让技术员工和销售员工做好对应的工作;同工种的员工合理安排好工作量,对于目前闲置和工作量小的员工,可以移为别用,做机动安排;同样的职位上,安排好相应水平的员工,有余力的员工可以兼职另外部门的工作量,稻盛先生也这样管理过公司。 五、不迷信洋设备 稻盛先生在创业的时候,比较自制设备和洋设备的效率,通过计算,发现从投资设备的效率看,土设备更合算。我觉得根据稻盛先生的“不迷信洋设备”引申出来就是“不迷信洋技术”。我觉得任何企业在经营的时候,都要权衡利弊。根据投资效率以及成熟的可行性报告,引进“洋设备”和“洋技术”,来为企业增加利润。因为有时只要在原有设备上进行改造和技术创新,并不比“洋设备”差劲,反而能减少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性价比最高的利润。 总之,成功的企业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京瓷公司根据日本的国情、日本的 企业 文化 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经营,迅速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我相信我们家园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文化和公司的特点,吸取 经验 ,建立自己的经营特色,使各项成绩更上一层楼。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读后感5: 之前对稻盛和夫先生并无了解的我,在林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一书。说句实话,这种类型的书在书店里并不少见,若是我自己选择阅读的话,这一类书一定会被我当成是空谈成功大道理或者是企业管理洗脑书而置之不顾。但是读书会新颖的阅读共享方式让我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他人和自己的共读中,我开始渐渐了解了稻盛和夫先生的 故事 。 最先让我感到诧异的是稻盛和夫对于自己平庸资质的坦诚,他说自己从小并不聪明,没有上到好的大学,也没有如愿进入优秀的企业,而是进了一家小企业,最糟糕的是那家小企业还一片死气沉沉。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稻盛先生算是很争气的人。他没有因为自己从小以来一直的不顺而哀叹,也没有因为工作环境的不如意而抱怨,相反地,他选择了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团结同事,终于事业有所起色,从而为他后来自立门户并且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勇于面对现实,绝不轻言放弃,是我从稻盛先生身上学到的第一点。 然后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稻盛先生独创的成功方程式,在别人的成功方程式中一般都是加式,唯有稻盛先生的方程式是乘式,这样的夸大虽然这一看有些令人莞尔,但其实很好的强调了能力均衡的重要性,稻盛和夫先生不仅仅是想要借由这个方程来启迪年轻人,更是想要借此勉励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并且告诫大家能力的偏颇非但不是出名的钥匙,反而会是成功的绊脚石。要让自己变强,但更要注意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要变强,提升综合素质才是当今社会成功的王道,这是稻盛先生教会我的第二件事。 老子有言:“民之从事,常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希望我们也都能和稻盛先生一样,不懈努力,不断坚持,专注细节,成就梦想。 稻盛和夫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作者简介: 曹岫云,高级经济师。江苏省日本经营哲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稻盛和夫( 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无锡盛和 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中日合资无锡爱培克羊绒服饰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董事长。 1969年毕业于 无锡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后在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参与一系列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1992年开始创办企业。在中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试谈问题》、《扩大对日经济合作十题》、?经营心得36条》、《百术不如一诚》、《解读稻盛成功方程式》、《两只看不见的手》、《关于实事求是》等。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内容简介: 企业家兼 哲学家第一人,40年创建两家 世界500强企业,4000名经营者追随的企业 明星——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先生 高扬“人格理念决定成败”的大旗,其理论及实践足可震撼我们这个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社会,对每一位人生道路的探求者都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本书全面解读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结合实际讲解了其开创性的成功方程式、经营十二条、特色经营十项和会计学等充满哲理的理念,阐释了稻盛成功方程式包孕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该方程式在经营领域的威力。作者强调:“稻盛先生是通过光明大?到达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主义优美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典范对于 中国的企业家,对于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对于渴望成功的有识之士,对于一切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的年轻人,都具有莫大的、难以估量的参考价值。把这价值告诉读者,就是本书的使命。” 稻盛和夫先生高扬“人格理念决定成败”的大旗,其理论及实践足可震撼我们这个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社会,对每一位人生道路的探求者都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引言”剖示本书写作的动因与背景,“上篇”阐释稻盛成功方程式包孕的人生哲学,“下篇”展现?该方程式在经营领域的威力。

关于农夫山泉的毕业论文

有人写。有一篇关于农夫山泉的偿债能力毕业论文,发表于2013年7月在《国际融资和投资评论》杂志上。论文由西南财经大学的三位学者合著,分析了农夫山泉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

广告就是应用常识将复杂的信息简单传播。品牌是复合多元的,品牌形象(或品牌的市场形象)需要从品牌的产品形象、技术形象、服务形象、企业形象、公关形象等几个层面整合传播,最后在受众的需求百宝箱中积淀形成品牌的忠诚度和好感度。所以诸多形象的广告语是不同的,相同的只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一、 什么是广告语? 什么是广告语? 中肯地讲,我认为广告语就是品牌标语,他不是别的什么东东,亦即品牌Slogan,是该品牌的主张或承诺。 尊敬的学院派大师们把广告作品中所有涉及到的广告文案,统统称为广告语,事实情况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所谓的“广告语”仅仅只是一些平面作品的标题或影视作品的旁白、独白一类的东东而已,就这件事大师们有失严谨,误人误己啊! 品牌Slogan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通过传播积累来完成认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识别性。品牌广告语一般情况之下都很简洁、短小、精练,字数控制在 7--10个字左右,诉求方向上集中在品牌的主张、承诺或对消费者的利益点层面。通常情况下都会和品牌的LOGO组合应用或单独应用,或者以固定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广告的结尾,Campening稿的相对固定的位置等等相关的物料上。 二、广告语的分类 目前广泛见到的广告语按性质功用可分为五大类别:品牌广告语、品类广告语、产品广告语、服务广告语、企业广告语。这五类广告语,各伺其职,相得益彰,在整合营销传播中互为奇正,遥相呼应。 1、品牌广告语,就是该品牌在市场行销时的主张、承诺,一般比较简洁、短小、精练、有内涵,有一定的外延深度和广度,容易与目标受众共鸣、有通感,富有哲理和人文气息,极具亲和力。通常情况下都会统领品类广告语、产品广告语、服务广告语,而他们只是品牌广告语的另一种诠释和延伸。比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网通的“由我天地宽”,中国移动的“沟通从心开始”,美的的“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拉芳的“爱生活,爱拉芳”如此等等。 2、品类广告语,就是该品牌同一产品不同系列或品牌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下,企业猎涉到其他的业务范围所生产的产品的广告语,是主品牌的延伸,致而形成互补格局。还是以海尔为例:海尔品牌的广告语是“真诚到永远”,同时又是该企业的广告语。具体到各种品类:海尔洗衣机:“海尔洗衣机,专为你设计”。海尔冰箱:“海尔冰箱,为你着想”。海尔空调:“海尔空调,永创新高”。海尔燃气灶:“海尔燃气灶,安全最重要”。海尔洗碗机:“享受生命,享受健康。” 我曾服务过的小天鹅品牌广告语是“全心全意小天鹅” ,小天鹅洗衣机的广告语“精心创造,为你做到”。 3、产品广告语,大部分状况下是以产品上市推广主题或该产品的卖点的面目出现的。比如海尔金王子无霜系列冰箱的广告语(推广主题):“智高一筹,天下无霜”。海尔金王子微笑系列冰箱的广告语(推广主题):“微笑金王子,微笑好生活”。小天鹅直频洗衣机的产品广告语是“直频科技,奔腾洗涤”,小天鹅台式WQP4-4161洗碗机的产品广告语是“强磁洗碗机,灵巧更干净”,惠而浦雅典娜系列的推广主题:“洗衣新丝路”。我们服务的创维健康逐行系列电视则以:“健康新标准,逐行大风暴”来诉求。 4、服务广告语是品牌或企业赋予产品的附加值,一般都以专业承诺的形式出现。海尔品牌共同的服务广告语:“只要您打一个电话,其他的事我们来做 ”。摩托罗拉的“MOTO呵护,全心照顾”,2003年创维集团新推出的服务广告语是“创维金牌服务,做好每一步”,小天鹅的“微笑之心,贴心服务”,诺基亚的“专业专注,全心服务”,伊莱克斯的“为您满意,尽心竭力”等等。 5、企业广告语是以企业的目标、主张为诉求着眼点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主品牌背书,有的企业广告语和品牌广告语是同一的。比如中国移动的“沟通从心开始”、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等既是品牌广告语又是企业广告语。拉芳的“拉芳出品,优质保证”,宝洁的“宝洁公司,优质产品”,西门子的“杰出表现,如你所愿”仅仅是企业广告语。 事实上,在实际作业中不一定非要如此操作,但我相信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灵活的因地制宜还是必要的。 三、广告语的撰写——好广告语是一把金钥匙 好了,前面的观点只是一个暖身阶段,下面我们看到的,将是真刀真枪的广告语创作正题。下面我们先来看品牌广告语的创作。 营销就是传播。所以,品牌广告语就是品牌在市场营销传播中的口号、主张和宣传主题及理念,包括品牌定位。品牌的所有主张或理念就是通过品牌广告语来承载的、表现的。 像人一样,品牌、产品、企业、服务都是有生命的,有性格的,他们在导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那么他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就有不同的目标、任务,也就有不同的诉求重点及方向,固而广告语也就不一样。 1、品牌广告语的创作。品牌广告语按其诉求性质可分为:理念、科技、服务、品质、功能等五大类。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海信的“创新就是生活” 当属理念类;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和商务通的“科技让你更轻松”在诉求科技;玛氏“只容在手,不容在口。”诉求品质;农夫山泉的“农夫山泉有点甜”,可口可乐的“清凉一刻”,广州奥匹克花园的“运动就在家门口”诉求功能;小天鹅“全心全意小天鹅” ,碧桂圆“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服务承诺等等。常见的知名品牌广告语都在某种程度上交叉含有其它类型的含义,有口语化的趋势。比如耐克的“尽管去做”,百事可乐的“新一代的选择”,飞利浦的“让我们做的更好”等等。 那么,品牌广告语的创作诉求方向也就不外乎值理理念、科技、服务、品质、功能五大类。 大部分品牌广告语是价值理念类诉求,因为价值理念性诉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内涵深刻、隽永,寓意深远;外延具有很宽泛的延伸性、包容性极强。表现形式短小精干,发音响亮,容易传播,容易识别,朗朗上口,应用起来尤其方便。如果客户不朝三暮四,坚定不移地去传播的话,日久天长必定会形成理想的理念积累效果。我所知道的一家南方某知名媒体,就连自己给自己的推广也像新闻一样,追求一年更换一次广告语,这么频繁的更换像是在变脸,谈何积累啊!短视。 价值理念类品牌广告语的诉求一定是和企业的老总有关,和老总的眼光有关,和所处的社会情绪有关。只有事前功课做扎实,多沟通,多了解,创作时才会少走弯路。我在创作品牌广告语时,在先前沟通的基础上,我都会在五个诉求方向上分别大量创作,最夸张的一次是为一化妆品品牌创作二百条广告语,到最后我一看到文字就恶心,但我提供给客户的只有三条。因为好东西谁都能创造,但不是谁都能识别。我自己认为品牌广告语在表现形式上,最好是六个或七个字,这六个字中必须有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发音最好是升调。整条广告语所主张、承诺、倡导的东西务必是肯定的、正面的、蕴涵品牌价值的。 2、品类广告语的创作。品类广告语的创作,基本上是在诉求该品牌在该品类的优势(卖点)所在,或该品类其他颇具优势的相关事物。我曾服务过的小天鹅品牌广告语是“全心全意小天鹅” ,小天鹅洗衣机的广告语“精心创造,为你做到”。比如小鸭洗衣机的“专业创新,你来证明”西门子手机的“灵感点亮生活”。品类广告语表现形式多是八个字,精练、工整,至少有一个动词。前四个字诉求产品的功能点,后四个字诉求产品所带给消费者的利益点,发音最好是升调。在音节上讲究对仗和压韵,容易阅读和传播。当然,也有大部分产品的推广没有品类广告语,仅品牌就足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 3、产品广告语的创作。产品广告语的创作重点是对该产品的卖点的诉求,本来卖点就是在差异化的基础上提炼的,同时这个卖点有可能就是该产品的推广主题。而所谓的“差异化”就是竟品忽略的、消费者受用的和我们产品本身所能提供的利益点所在。表现形式不定,或六个字或八个字,其中至少有一个动词,发音升调降调均可。而诉求点一定是有功能点,有利益点,或二者结合起来诉求。(这里说的产品广告语并非是具体的某个平面作品的标题,但有可能是主题,是该产品区别它产品的、与产品名称同样重要的文字标识。) 4、服务广告语的创作。服务广告语的创作主要是给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是一种超值东西,诉求上一定是利益的承诺。表现形式可长可短,字数可偶可奇,但至少有一个动词,发音最好是降调。在我们刚刚推出的“创维金牌服务工程123668”的案例里,我们是这样思考的:创维品牌的服务形象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踏实、诚恳、专业、周到的。创维的服务理念是:“顾客,您是总裁”,创维的服务标准是:“一切为了您满意”,于是创维集团顾客服务中心在重新整合推出其服务工程时,提出“创维金牌服务工程123668”,于是创维金牌服务广告语是:“创维金牌服务,做好每一步”。 5、企业广告语的创作。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品牌广告语和企业广告语是相同的,但企业广告语的诉求重点,会因为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不同,其诉求点也会不同。表现形式相对来说要求不是很严格,与前面的广告语创作方法大同小异,灵活应用即可。 一条有穿透力、有深度、有内涵的品牌广告语其传播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往往会成为目标消费者的某种生活信条,处世原则,直止成为生活方式、生活目标。一条高起点的品牌广告语就是该品牌的精神和思想,内涵相当深刻,与通俗化并不矛盾,它所主张和诉求的价值理念与目标消费者的价值理念是高度和谐与对称的。 一条有创意、富有生命力的产品广告语,简直就是一把“金钥匙”,所创造的价值不是几千万广告费能达到的。一条有创意、富有生命力的产品广告语,登高一呼,不尽财源奔腾不息,滚滚而来。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比如“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骄人业绩,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一条服务广告语所能承担的承诺的价值,谁又能计算出其看见看不见的价值呢?

关于许穆夫人的毕业论文

许穆夫人,卫国人,出生在卫国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我上班的附近有一家KTV叫朝歌)。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女宣姜的女儿,父亲是公子顽(卫昭伯)。 先简单说说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她母亲确实不简单,宣姜生的七个孩子,个个都是非凡人物,不是国君就是国君夫人。宣姜是齐国的公主,齐国出美女,她是美女中的美女,本来要嫁给卫国的公子汲,结果被公子汲的父亲卫宣公看上了,就把儿媳抢过来,囚禁在新台占为已有,宣姜生下了两个儿子,即公子寿和公子朔。 等公子汲的父亲卫宣公死后,宣姜又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顽(卫昭伯),一个美女嫁给俩父子,这辈份有点乱哈。他们又生了三男二女,三男是齐子(早死)、公子申、公子毁,两妇是宋桓夫人(嫁给了宋桓公)和许穆夫人(嫁给了许穆公)。 许穆夫人,自幼天资聪颖、美貌过人、不仅能歌擅诗,据说还骑马射箭,经常骑马去郊外打猎。该到嫁人的年龄了,当时的国君卫惠公(许穆夫人的叔叔),出于政治联姻的考虑,准备把她嫁到许国去,许穆夫人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嫁给齐国的齐桓公,不仅因为当时的齐国强大,而且还邻近卫国,两国容易照应,卫国相比之下是个小国,而且相隔很远,一但发生战争很难首尾呼应。但许国下了厚重的聘礼,贪财的卫惠公就决定把她嫁给许国的国君许穆公,所以就成了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离开卫国,初到许国,时刻怀念自己的故乡,写了一首《竹竿》以抒发思乡之情。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回忆起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在淇水钓鱼游玩的情景,寻是多么惬意的快乐时光啊,可眼下,身处异乡,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回忆起出嫁时,和父母兄弟离别的情景,他们一直把我送到泉水、淇水边上,出嫁的队伍渐行渐远,父母兄弟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看不见,消失在地平线上…… 第三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与第四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两句一样,只是位置变化,表明了旧地重游。当我再一次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故土,已经不是在淇水边钓鱼的那个活泼少女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个成熟优雅的少妇了……当她回过神来,才发现刚才只是想像,自己只不过是为了排遣苦闷,划船于江上,错把他乡认故乡。 再写下去,我也要哭了,曾经的我,也是从北方远嫁南方,远离故乡和家人。那时的交通不方便(绿皮火车要坐好几天,还要中转),估计一生回不了两三次(哪里会想到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四个小时就飞回去了),逢年过节,思乡之情让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那种无法代替的乡愁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写的写的,我也走神了。 此时的她,望着悠悠的江水,用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她的乡愁再恰当不过,坐在悠悠的小船上,更像是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思乡情怀,抑或是后人受了《竹竿》的启示,才写出这样愁情百转的伤感忧思之作。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不久,卫惠公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赤继位,姬赤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按父系论,按母系论是姬赤的姑姑)。就是后来因玩鹤而丧国的卫懿公。 卫懿公对白鹤情有独钟,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把鹤封为“将军”,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他对养鹤的人也特别优待,甚至好过大臣。为了供养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了卫国大臣和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一天天衰败下来。公元前660年,北方狄族看到机会便入虚而入,对卫国发动了战争,卫懿公调动军队的将士出征,将士们不肯出征,还对卫懿公说:“你平时对鹤和养鹤的人那么好,让他们去为你出征好了。”他调动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狄兵如入无人之境,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屠杀,都城被洗劫一空,卫国成了一座空城。最后只剩下七百多难民,他们渡过黄河,一路南逃。 许穆夫人听到自己的国家遭难,恳求许穆公出兵救援,许穆公胆小怕事,不肯伸出援手。许穆夫人这边又急又气,决定亲自出马,她召集了一些人,驾了几辆马车,装上一些急需的救援物资出发了。从许国去漕邑需要两三天时间,许穆夫人带着她的人马,一路疾驰,眼看快要到了漕邑,身后来了一帮追兵,这些人是许国的大臣,他们拿一大堆道理劝许穆夫人调头回去。"按照礼制,女子出嫁后,父母在,可以回家省亲。现在你父母都不在了,哪有妹妹回家看兄弟的道理?"他们纷纷指责许穆夫人,说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违背礼法不守妇道,把许国的脸都丢尽了。 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爱国之心是无可指摘的,面对许国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断然拒绝返回。许穆夫人悲愤交加,写下了一首千古开篇的爱国主义诗作《载驰》,从而把她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载誉史册。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你们既然不赞同我的所作所为,我又怎么可能跟你们回国?你们这些许国人无理指摘我,实在又狂妄又愚蠢!说什么我考虑不周,你们这些许国君子考虑上百次千次,也不如我亲自去!"许穆夫人的诗句中充满了豪气和决绝,和她比起来,那些拘泥于礼法的许国君臣实在是虚伪、迂腐、无能!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向齐国等大国求援。 先是许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知道卫国出了事,宋桓公率先带人赶到黄河边,接应卫国难民。此后,宋桓公又找到了流散在各地的卫国遗民约五千人,把他们聚集起来,安置在漕邑(今山东定陶),提供食物和水,搭建起了草棚,将他们暂时安定下来。拥立了公子申为卫戴公,建立了流亡途中的临时政府。 接着齐国也伸出了援手,卫国被狄人突然袭击,宫室财产被洗劫一空,卫戴公即位时,像样的马匹、祭服都成了问题。为此,齐桓公赠给卫戴公驾车的马匹,另赠送祭服五套,牛羊猪鸡狗各300头,以及做门户的木材,解了卫戴公的尴尬。在齐桓公的接济下,卫戴公住进了宫殿,坐上了国君级别的马车,穿上了符合国君身份的祭服。对于许穆夫人,齐桓公赠送上等车辆和上等锦缎30匹,作为对她勇救故国的嘉许。 在位一年后,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守漕邑。 许穆夫人帮助娘家复国后,回到了许国。她时刻都在为自己故乡的安危担心,惆怅之余,写了一首《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思须与漕”,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漕邑,思念那里的亲人们,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漕邑是卫国灭亡后,难民逃到河对岸的漕邑重新建国,之前卫国的都城是朝歌,从这句分析来看,应当是复国后写的思乡之作。 两年后,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载驰》,反映其爱国热情和奋不顾身的勇气,许穆夫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爱国女诗人”。 卫国被狄人攻灭大约发生在许穆夫人30岁的时候。由于许穆夫人的果敢和努力,卫国在齐国和宋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在促使宋国和齐国支援卫国的过程中,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学者认为,在姻亲之邦卫国遭受危难之际,最应该伸出救援之手的许国畏首畏尾、束手坐观,而对卫国素有嫌隙的东方霸主齐桓公,之所以重手出击,救援卫国,其一是显示自己的霸主威力,其二也是为许穆夫人的这首诗作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按照《左传》对此事的记载顺序,许穆夫人赋诗《载驰》之后,齐桓公才出兵援卫,其中暗含着《载驰》对齐桓公援卫决策的促进作用,这位爱国救国的红颜也因此得以享誉千载。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 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声誉。许穆夫人是文学史上公认的 “中国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无愧于 “中华第—爱国女诗人〞的桂冠。 许穆夫人成为我们国家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爱国诗人。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被各诸侯国反复传颂。其中《左传》就记载:“郑子家赋《载驰》”、“穆叔见叔向赋《载驰》”。 许穆夫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西汉末年刘向编《列女传》时,专为许穆夫人立传。因为许穆夫人殚精竭虑,拯救故国,既有仁义又反映出其智慧,所以把许穆夫人收入“仁智”篇,并盛赞许穆夫人“慈惠而远识”,从而使许穆夫人的事迹代代相传下来。

关于黄河船夫曲的毕业论文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从创作背景,内容,表现手法,和影响力这几个方面来写。下面的内容你可以参考下,《黄河大合唱》诞生记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从《黄河大合唱》到“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这部声乐作品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陈莲于1964的上书毛泽东,获毛支持,批复「信是写得好的。」之后,曾由江青接见。) 陈莲在此大字报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对她说:「《黄河大合唱》很有气势,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从那次以后,殷承宗便向江青写信,拟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写为钢琴协奏曲,江青阅信后批复:「很好。《黄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词。」光未然的歌词,当年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今天也同样自然而然地启迪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象力和乐思。 《黄河》创作组的成员,从1969年2月成立之后,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杜鸣心离去之后,殷承宗从中央音乐学院借调了作曲家盛礼洪先生来主持乐队配器工作。本文作者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专职从事钢琴教材创作,以往和殷在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方面,志向较合,这次他费了不少力气,把他借调到中央乐团做搭档。 许裴星则是刚刚分配到中央乐团工作的年轻钢琴伴奏演员,曾是殷的学生,殷留他在组内,请他协助一些事务性工作,亦部分地参加创作组的讨论。后来几个月中,青年钢琴家石叔诚也部分地加入到创作组的活动中,因为他是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的B组独奏演员,了解《黄河》创作意图,可以更好理解和演奏该作品。他们二位凭年轻人的聪慧敏感,也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不过他们并不担任任何实际创作工作。殷承宗在受命组建《黄河》创作组的过程中,又请来另一位女士刘庄。到了1969年初夏,《黄河》协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试奏时,请来了李德伦、严良昆(《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家)、杜鸣心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各声部长共十余人。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即乐队部分)协奏。从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集体讨论以及对第一稿修正的认同之后,进入了整体运作的第二阶段,即创作执笔阶段。《黄河》钢琴协奏曲,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日夜奋战。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内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能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 这部作品的问世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钢琴协奏曲“黄河”,乐曲刚完,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喊道:“冼星海复活了!”中央决定“黄河”先试演几个月,以征求工农兵群众意见。 1970年5月1日,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节目安排是先演钢琴伴唱“红灯记”。由于长期劳累忙于创作和演出,殷承宗在弹“红灯记”时扭伤了腰动弹不了,但他咬着牙坚持到底,弹完后被立即送往附近医院。医生为他紧急处理,打针加绷带,再赶回文化宫演出“黄河”。剧场备了一张靠背椅,以防他万一倒下去。在这种状况下完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次公演。 1971年,殷承宗随中央芭蕾舞剧团出访欧洲六国,演出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每场演出前都加演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次在国外演出。 1973年9月,指挥大师尤金·奥曼第带了美国费城管弦乐团来华指挥演出“黄河”,由殷承宗独奏;这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次由国外乐团演出。之后,有更多的国外乐团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包括正当盛年的指挥大师阿巴多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来华访问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解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引子一开始,小号与小提琴便以磅礴的气势奏出号子似的动机,木管乐快速的半音阶上行和下行,刻画了船工们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的情景,这时乐队出现了“划哟,冲上前!”的音乐语言。由钢琴急骤的琶音掀起巨浪,引出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拼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推出了钢琴的华彩乐段,描绘黄河激流汹涌澎湃,船工们冲过了激流险滩。这时,出现了一段悠扬抒情的旋律,仿佛艰难险阻的斗争中见到了胜利的曙光,音乐更加充满自信。最后,在钢琴有力的刮奏中,音乐再现了激烈的主题音调,全曲回到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紧张情景之中。 第二乐章《黄河颂》 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在黄河两岸住着善良勤劳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块富饶土地辛勤地劳动、生活、斗争。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了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铜管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象征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已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三乐章《黄河愤》 清脆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高原质朴宽阔的引子旋律,独奏钢琴模仿古筝,轻快的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在乐队明亮宽广的发展后,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表现了敌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苦难。在苦难音调的进行,音乐中同时酝酿着反抗斗争的音乐情绪,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激动地奏出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最后乐队以辉煌的气势再现民族风格的主题音调,这是黄河滚滚的怒涛,这是中华民族满腔的悲愤。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 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这是在讴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乐曲结束前,乐曲巧妙的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联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