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摄影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初中

发布时间:

摄影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初中

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我能发给你用哦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1、关于摄影美学“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2、摄影美的特征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结语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摄影专业毕业论文初稿

1、了解格式:首先在网上搜索一篇论文进行阅读,了解一篇论文其中包含哪些方面,格式是怎样的,包括标题,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

2、寻找参考文献:选题确定之后就开始搜索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3、写提纲:把搜索下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几遍,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4、写正文:按照之前写的提纲,依次把相关的文章写好就行,其中的论点一定要有理有据,要有相应的文献或数据做支撑。

5、检查整理:在写完之后检查字数,格式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封面,标注相关信息即可。

扩展资料:

写毕业论文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力求简洁明了,写出大概的提纲即可,不需要去深究细节。

2、撰写初稿前一定要先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与论文,找到想要论述问题的切入点。

3、论文初稿的编辑切忌不可照搬照抄,需要去理解消化所读的内容,然后表达出来。

4、论文初稿完成后需要交给指导老师批阅审核,老师给出相应指导意见后,根据意见再来作出修改。

5、遇到研究不明白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向专业课老师求助,专业课老师会给出指导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初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最好的办法是选定你的题目后去查和该题目有关的书籍,去网上查也可以,好的内容你都记录下来,收集够资料后按照自己的构思,按照自己写论文拟好的纲目写出来,其实也不是件多难的事情,千万不要这里找点抄,那里找点抄,要有你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想法。

摄影技术是进行艺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条件。艺术摄影通过照相机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利用摄影技术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摄影技术,艺术摄影就无法实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摄影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

[摘 要]:民俗摄影创作,是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记录人类 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和变革,记录人类进步的历史。最终以摄影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 其它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 民俗学 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汉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过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 传说 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而民俗摄影则成为人类研究民俗的一种有效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反映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变革、记录人类进步。

《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

摘要: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

文章 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 经验 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骗子,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 航空摄影测量试析 》

摘要:我国的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测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笔者就航空摄影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1.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该概念及种类

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航空摄影测量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是投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道路阻断、河流阻塞、城镇的损坏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城镇规划中提供数据依据。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分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测角交会、等外水准、测距导线、高程导线等普通测量 方法 测定其高程和平面坐标。综合法测图。内业包括:加密测图控制点,以外业像片控制点为基础,一般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方法,推求测图需要的控制点、检查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解析测图仪上,立体量测加密点及框标在左右像片上的坐标。当作业人员通过观测系统使左右眼分别观察左片和右片,则可看到重建的立体光学模型。其他建立立体视觉的方法,包括:互补色法,偏振光立体眼镜法;液晶立体眼镜法等。

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内定向是指“根据量测的像片四角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植,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即确定像点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立体测图仪上的内定向,是通过严格的装片来实现的,即使用对点器(―种精巧的放大镜),分别地将涤纶像片上的框标精确对准承片盘上的相应框标。从而就实现了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对于解析测图仪,则只需将像片的基线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 轴.像片的内定向,是通过精确量测像片的四角框标,利用严密的解析公式计算求解,同时进行像片的变形改正。

相对定向是指“恢复摄影瞬间立体像对内左右像片之间的相对空间方位”。确定两个像片的相对空间方位需要五 个参数.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通常用同名光线共面条件表示,即左右摄影中心至地面点的两条光线共面。相对定向至少需量测六个定向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解算。对于模拟型立体测图仪,包括机助测图系统,立体像片对的相对定向,是通过左右像片车架的空间运动来实现的,以便消除立体模型内各点的上下视差,从而实现恢复立体像对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空间方位。

绝对定向是指“确定立体模型或由多个立体模型构成的区域的绝对方位,也就是确定立体模型或区域相对地面的关系”。绝对定向参数为七个。传统的模拟立体测图仪绝对定向,通常分成高程置平和平面对点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通常需要六个已知平高定向点,至少应有四个平高点。解析测图仪和机助测图系统,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是按三维正形变换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的。

区域平差和联合平差

区域平差也称“区域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是“对整个区域网进行绝对定向和误差配赋”。区域平差目前一般采用独立模型法或光线束法。独立模型法是以单个立体模型为单元,而光线束法则以单张像片为单元。联合平差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非摄影测量数据的整体联立解算”。联合平差指“带辅助数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辅助数据系指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例如地面距离、水平角、方位角,像片外方位元素,湖面点等高等条件。目前,联合平差主要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机载GPS 精确定位数据的同时整体解算。这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项重要进展,可以实现少地控或无地控空中三角测量。

3. 数据采集―测图

地物采集

作业人员在完成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后,需经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联机检查,确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地物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仔细辨认,分类进行测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应按统一的地物编码系统分类进行采集,并且分层进行存储。同时采集的数据还应加上地物属性,以方便于同GIS 建立接口。为了便于在采集和编辑中明显地区分不同的地物,各种现状地物通常赋予相应的颜色。

地貌采集

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包括机助测图中,地貌采集是由等高线描绘和注记高程点两个部分组成的。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规范根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及用图需要选定;计曲线则取基本等高距,即首曲线的5 的倍数。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规范规定图上每10cm×10cm 为5・20 个点。在解析测图仪上,地貌测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除按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外,还可采用按程序控制的矩形格网或断面方式采集地形点。

4. 原图编辑及原图清绘

地形原图编辑包括对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者在聚脂薄膜上刻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在经过图形编辑和审校后,可直接利用高精度绘图机绘制线划地形图,还可用磁介质提供数字地形图产品。航空摄影测量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变换为正射投影。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参考文献

肖志婷,郝娜.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7).

刘先林,段福洲,宫辉力. 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2007(03).

有关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影视创作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4.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7.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摄影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学术论文等文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论美术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类

2、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类

3、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

4、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5、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6、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7、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8、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9、 《……》教学案例的启示

10、 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11、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2、 试论美育的经济功能

13、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14、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15、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16、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17、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

18、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19、 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20、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1.中国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类

2.中国现代花鸟画或山水画、人物画艺术类

3.中国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比较或花鸟、人物

4.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创新与继承或山水、花鸟

5.论唐代中国画的变革类

6.对南齐“谢赫六法”的新释

7.中国人文画论         8.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

9.诗境与画境

10.中国画论新鲜

11.中国画的欣赏美学

12.中国画的意境美类

13.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融通类

14.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研究类

15.论中国画的寒荒境界类

16.论中国画的线类

17.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类

18.中国画的空白艺术类

19.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类

20.中国画的提款与题跋类

1. 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再思考

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3. 艺术设计的科学性——材料、技术与功能之关系

4. 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

5. 浅论设计中的功能和审美取向

6. 色彩设计与广告宣传效果融合

7. 艺术特性在广告中的把握

8. 造型设计与空间的利用

9.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0. 浅析家居装饰中的表现艺术

11. 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

12.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

13. 办公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探讨

14.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5. 商标标志设计之我见

16. 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17.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

18. 设计风格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29. 中华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20. 浅析品牌包装设计

第一,你可以从构图角度入手。例如讲张艺谋,就是个摄影专业出生的,拍些电影虽然内容不好,但是讲究画面构图大气或者唯美。第二,你可以从固定镜头拍摄入手,例如讲侯孝贤,全用固定镜头拍摄,用平淡累计情感最后爆发。第三,你可以从定格动画角度入手,一帧即一张照片。甚至从胶片电影入手,电影就是每秒24张胶片照片么。你也可以分章节讨论把以上的都写进去,应该字数不成问题。

我也是学新闻的,不过毕业论文没想这个,给你点我的建议,1、“新闻图片的商业传播”主要现在新闻和经济挂钩,摄影记者的商业取向;2、新闻图片和肖像侵权这类事情发生的很多,随着国民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尤其在报道一些反面新闻的时候,也可以和第一个商业传播联系起来,图片是卖钱的,摄影者可以得钱,而被拍着着呢,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另外1楼的建议也是很好的

一点摄影心得分享:摄影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需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任何浮躁与虚荣都是要不得的。我相信,虽然进入了数码时代,但摄影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我看来,既然接触摄影,要学会看懂五本书。第一本要认真看的书,当然是产品说明书!在摄影论坛里,如果有人问产品说明书上本来很醒目的答案,是会遭到痛殴的。你只有在充分了解产品和基本操作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发挥系统的优点。也只有这样,相机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工具。第二本要看的书,是《纽摄》。是的,很多人说,纽摄老了,没错,纽摄是老了,老了就抽抽了,抽抽得只剩下精华了。人们对照片有不同的追求,咱们不说,追求亮丽明快,或许纽摄不适合,但我看来,它仍然是摄影圣经。开篇三个要求,主题、主体、简洁,自始至终都是我们评判片子的依据。看明白了纽摄,相机就会成为你的左右手。你会开始为光影而喜悦,为色彩而快乐。第三本要看的书,就是感情。太浮躁的人是用不好相机的,因为他看见的只有服装和表情,他拍到的是漂亮或者丑陋,而不是喜欢或者厌恶;拍到的是笑容或者眼泪,而不是快乐或者悲伤。那样拍的片子,我们叫快门机器。单纯拍片子不是摄影,更不是艺术,摄影是藏在片子后面的感情!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还在看这本书,我也是。但是知道了方向,我想我们会突破的。等到突破了这一步,相机就能成为你的感情,你能很容易在打开一张片子的时候,迅速回到当时的现场,伴随一杯茶,半包烟,和一个宁静的下午。第四本要看的书,是人生。太年轻的人也是无法理解摄影的真谛的。没错,现在市场上的相机种类繁多,也不乏索一类的时尚机型,但是,如果把摄影定位成那种时尚,那就错到家了。摄影不是时尚,在这两个字后面蕴含着前辈们多少年的积累和精华,从取景框看出去,转动对焦环,在景物开始清晰的同时,你能隐约看见大师的身影飘然而过,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镜头表达的,是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对人生的理解。摄影大师们,在拍风光的时候,他会充满了敬畏;在拍花鸟的时候,他洋溢着喜悦,在拍人文的时候,他骨子里刻着悲悯。镜头便是人生,你的片子便是你对大千世界的理解,走到这一步,镜头就是你的伴侣,你已经感觉不出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开始融进了你的生命。第五本要看的书,便是你自己的心。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心无挂碍了,从此得了解脱,自在啊!那时,你不再以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为意,繁华起伏,俱是浮光掠影,一头一机,从此笑傲江湖。信手拈来皆文章,摘叶飞花可伤人.。

摄影会展毕业论文范文高中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摄影 纪实性 艺术性 时代价值 创新精神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N�6�1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1835年,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摄影的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近几年,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摄影的时代价值 如果将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实际应用、产生价值当作一个过程,摄影所用的器材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只有当它在摄影者的掌握、操作之下,生产出的产品——摄影作品才具备价值。 1.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它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纪实性是摄影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摄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文献价值等,都对观众形成多方面的强大的吸引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如像匈牙利出生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的《共和军战士之死》,以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的真实影像,反映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影响,其特有的价值显而易见。 2.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摄影的精神需求不单单停留在记录、留影上,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高低,无疑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法国著名摄影家富兰克�6�1福尼尔拍摄于火山灾难现场,画面主体反映的是一本濒临死亡、陷身于灾后废墟和液体里的年幼女孩。女孩身处险境,生命危在旦夕,仅仅手扶一根树棍支撑着将头部露出水面,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生的渴望。这幅作品虽然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但作品具有极强烈艺术感染力,让受众对火山爆发这一大自然无可抗拒的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艺术的规律是越是丰富的、深刻的越有价值。 3.摄影的价值取向 纵观现今中国的摄影界,对摄影的表现手法及风格类别的审视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的价值取向与标准,这也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所谓“国际接轨”。其中,由此而引发的对纪实和唯美(被称以风光摄影为代表的所谓沙龙片)两大类别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摄影作品的不同,价值取向将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像解海龙拍摄于1991年的《大眼睛》。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名贫穷地区女学童看着受众的,充满渴望的目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全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后来,在2006年11月23日,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这幅限量30幅的作品以30.8万元成交。《大眼睛》是典型的交叉型作品,它既是纪录摄影作品,又是艺术摄影作品,还是非常知名的商业摄影作品。当然,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远不如其在公益广告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摄影的创新精神 艺术应当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数码摄影的出现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创造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摄影带来了挑战。落后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应当倡导多元化。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整理提供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希望、憧憬的时代,也是面临挑战的时代。充分发挥摄影特有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广大摄影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男童摄影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点摄影心得分享:摄影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需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任何浮躁与虚荣都是要不得的。我相信,虽然进入了数码时代,但摄影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我看来,既然接触摄影,要学会看懂五本书。第一本要认真看的书,当然是产品说明书!在摄影论坛里,如果有人问产品说明书上本来很醒目的答案,是会遭到痛殴的。你只有在充分了解产品和基本操作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发挥系统的优点。也只有这样,相机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工具。第二本要看的书,是《纽摄》。是的,很多人说,纽摄老了,没错,纽摄是老了,老了就抽抽了,抽抽得只剩下精华了。人们对照片有不同的追求,咱们不说,追求亮丽明快,或许纽摄不适合,但我看来,它仍然是摄影圣经。开篇三个要求,主题、主体、简洁,自始至终都是我们评判片子的依据。看明白了纽摄,相机就会成为你的左右手。你会开始为光影而喜悦,为色彩而快乐。第三本要看的书,就是感情。太浮躁的人是用不好相机的,因为他看见的只有服装和表情,他拍到的是漂亮或者丑陋,而不是喜欢或者厌恶;拍到的是笑容或者眼泪,而不是快乐或者悲伤。那样拍的片子,我们叫快门机器。单纯拍片子不是摄影,更不是艺术,摄影是藏在片子后面的感情!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还在看这本书,我也是。但是知道了方向,我想我们会突破的。等到突破了这一步,相机就能成为你的感情,你能很容易在打开一张片子的时候,迅速回到当时的现场,伴随一杯茶,半包烟,和一个宁静的下午。第四本要看的书,是人生。太年轻的人也是无法理解摄影的真谛的。没错,现在市场上的相机种类繁多,也不乏索一类的时尚机型,但是,如果把摄影定位成那种时尚,那就错到家了。摄影不是时尚,在这两个字后面蕴含着前辈们多少年的积累和精华,从取景框看出去,转动对焦环,在景物开始清晰的同时,你能隐约看见大师的身影飘然而过,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镜头表达的,是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对人生的理解。摄影大师们,在拍风光的时候,他会充满了敬畏;在拍花鸟的时候,他洋溢着喜悦,在拍人文的时候,他骨子里刻着悲悯。镜头便是人生,你的片子便是你对大千世界的理解,走到这一步,镜头就是你的伴侣,你已经感觉不出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开始融进了你的生命。第五本要看的书,便是你自己的心。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心无挂碍了,从此得了解脱,自在啊!那时,你不再以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为意,繁华起伏,俱是浮光掠影,一头一机,从此笑傲江湖。信手拈来皆文章,摘叶飞花可伤人.。

关键词:摄影 纪实性 艺术性 时代价值 创新精神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N�6�1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1835年,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摄影的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近几年,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摄影的时代价值 如果将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实际应用、产生价值当作一个过程,摄影所用的器材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只有当它在摄影者的掌握、操作之下,生产出的产品——摄影作品才具备价值。 1.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它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纪实性是摄影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摄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文献价值等,都对观众形成多方面的强大的吸引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如像匈牙利出生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的《共和军战士之死》,以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的真实影像,反映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影响,其特有的价值显而易见。 2.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摄影的精神需求不单单停留在记录、留影上,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高低,无疑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法国著名摄影家富兰克�6�1福尼尔拍摄于火山灾难现场,画面主体反映的是一本濒临死亡、陷身于灾后废墟和液体里的年幼女孩。女孩身处险境,生命危在旦夕,仅仅手扶一根树棍支撑着将头部露出水面,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生的渴望。这幅作品虽然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但作品具有极强烈艺术感染力,让受众对火山爆发这一大自然无可抗拒的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艺术的规律是越是丰富的、深刻的越有价值。 3.摄影的价值取向 纵观现今中国的摄影界,对摄影的表现手法及风格类别的审视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的价值取向与标准,这也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所谓“国际接轨”。其中,由此而引发的对纪实和唯美(被称以风光摄影为代表的所谓沙龙片)两大类别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摄影作品的不同,价值取向将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像解海龙拍摄于1991年的《大眼睛》。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名贫穷地区女学童看着受众的,充满渴望的目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全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后来,在2006年11月23日,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这幅限量30幅的作品以30.8万元成交。《大眼睛》是典型的交叉型作品,它既是纪录摄影作品,又是艺术摄影作品,还是非常知名的商业摄影作品。当然,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远不如其在公益广告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摄影的创新精神 艺术应当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数码摄影的出现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创造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摄影带来了挑战。落后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应当倡导多元化。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整理提供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希望、憧憬的时代,也是面临挑战的时代。充分发挥摄影特有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广大摄影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