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意思是:昨天,‘我’经过大榕树下,却没有发现鸟的踪影,而今天在仔细观察之下,发现了这里的各种各样的鸟。

深刻含义:1.说明了这里的鸟的栖息地的隐蔽    2.说明了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

赏析: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因为当地人称这棵榕树为神树,住在这棵树上的鸟称为神鸟.当地人对它们爱护有加.就像第一次作者去是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带作者去的朋友不想打扰鸟的休息,可见是真心爱护鸟.这是鸟的天堂,人类是不能随便打扰的,作者明白这一道理,可还是留恋.所以一点儿反而更是真情实感,更能体现留恋的到底是何物了 ...

你好!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关键词: 栖息 生态环境 保护调查目的:(1)提高学生爱鸟意识的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探究迁移鸟类的活动方式,记录其测量值,建立校园鸟类活动资料,长期观察监测环境状况,掌握鸟类活动的领域范围,并在长期的观察中,建立校园鸟类的资料、与栖地利用之间的互动资料。(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这一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公德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期间:活动地点: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各个地区调查方法:根据鸟类活动情形,选择适当地点架设鸟网,鸟网数量视工作人员数量而定,并于架网区设立布告,说明鸟网用途以免误会。自架网后每小时内至少巡网一次,遇鸟上网即将其解下带回就地设置临时工作站处理。工作站的处理项目包括上环、测量、记录。记录资料包括脚环号码、年龄、性别、嘴长、全头长、最大翼长、跗蹠长,重量、换羽等。所有测量以及记录方式,匀用最新方法处理。工作完毕之后,原地将鸟类放飞。工作中止或当天工作结束后,立刻将鸟网撤出收回。工作完成之后,填报相关报表资料。预期成果:长期监测鸟类与环境关系。得知样区内鸟类出现的栖地状况及月份资料。收集记录鸟类基本测量值,建立野外族群资料。调查意义:会投入鸟类调查的工作,本来只是出自好奇与兴趣,很少思考所谓的意义问题。有的同学来问讯,顺便一道分享而已。这时候,同学们就会惊叹:“学校里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鸟!”如果持续定期会面,共同观察,眉飞色舞掩不住的喜悦,很快就感染了“疯鸟症”。偶而,他们还会议论这样一些问题“校园里共有几只鸟?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白头翁的头是白的吗?你看到过乌鸦没有?”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些问题“国家保护的鸟有哪些?该如何保护?农村乡下的人们意识可能会淡薄一些,恐怕应该加强保护。”参与者由欣赏、认识到关心,这是学校鸟类调查额外的收获,学生对鸟的保护的意识不知觉就产生了。调查结果:1,共计有成员45人、240人次、活动39次。2,校园内涉及鸟种12种、580只、活动31次。3,校园外涉及鸟种17种、78只、活动8次。4,校园的环境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讨论校内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情况分析了解鸟类的分布情况,保证鸟类研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通过观察记录、调查分析,抽样调查,认为竹箦中心小学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环境较为安谧的地方,鸟儿的出现率较高。不管是校内也好,还是校外也罢,鸟儿总是在环境比较静的地方出现,例如学校图书馆周围的林子里,总能听到欢快的鸟叫声。 第二,树林比较多的地方,正是鸟儿们的天堂,正如老舍的《鸟的天堂》里所描述的一样,林子大了鸟儿也自然也多了。 二、 引起鸟儿分布不匀的原因 原因有多方面,而我们直接就能感觉到的是,由于我的大家环境意识的溥弱,加之工业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噪声的污染,有空气的污染,有各种各样建筑的占据。剩下了一些仅有的没有被破坏的地方自然成了鸟儿们的唯一乐园。而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人以捕杀飞鸟为乐趣,甚而至于有的人以捕杀飞鸟为乐趣,这些人简直就是可恶之极。给出建议 第一, 必须大力保护环境,这是我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我们要把朋友请过来,必须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同样我们这些灵性的鸟儿们更是挑剔的朋友,必须把周围的环境搞得更加整洁和美丽,它们才愿意光临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鸟是人类的挚友,她和我们共同拥有这片蓝天,共同呼吸着这自由的空气……,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在心里默认这样一位朋友,通过开展更大范围的活动,平时我们更多地了解鸟类的知识,通过上网查询、阅读资料等途径,对鸟的知识作出更多的了解。只有对它们了解了,才会慢慢地喜爱它。使我们由衷地保护这可爱的生灵。杜绝一些不法分子对飞鸟的捕杀。 第三, 世有画眉的婉转鸣唱,白鹭的青天高翔,布谷的低鸣,夜鸟的欢愉唱晚;还有那,鹦鹉学舌,腊子跃食,什锦情浓,更有那,娇凤的色彩瑰丽,丝鸟的羽翼金黄,黄雀的晨间啼转……,这此需要有更多的绿荫,从自我做起为学校,为家乡增添更多的绿荫,让更多的鸟儿在我们身边出现,让鸟净化人的心灵,人效仿着鸟的钟情,人鸟之间,永远奏响生命的交响曲!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进中国知网搜下

让我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吧教育论文

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对实验稿的一句话,做了少许修改,把实验稿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仅增加的对话的一个角色“教科书编者”,但意味深长,起码能让我们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通过哪些途径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些什么话?

一、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一)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能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改所用的“教材”这个名词术语的内涵与课改前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在课改前,“教材”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而课改的“教材”内涵不但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包括所有能用在教学上的材料,如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则有一个新的名词──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集中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完全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要通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评审,认为符合“系统编制”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才能使用。

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编写原则其中一个是“系统性”,其中之一就要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作了规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因此,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看,还指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材料,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教科书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中学科学习的水平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如果教科书与教师用书、教辅材料和自己的想法有矛盾、冲突的话,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二)克服仅仅与选文对话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语文教科书是采用文选的'方法编制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都有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以及主题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如果仅仅与选文对话的话,就没有一个标准来确定了,这道理很简单: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很多的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其实是对同一篇课文,根据教者自己理解而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实际上不是“异构”。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仅仅与选文对话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呢?这就要看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了,也就是说,要看教科书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哪里,让它承担的是什么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后面所举关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例子,都以人教版为例,不再说明)。《鸟的天堂》,原来是六年级的课文,现编制在四年级;又如《一夜的工作》原来编制在六年级上学期,是精读课文,现在编制在六年级下学期,是略读课文。编制在不同的学期,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了。《鸟的天堂》课改前是“静态与动态”的学习,课改后改为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实验教科书则是“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夜的工作》课改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从写作角度提出的,课改后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而实验教科书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则是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科书编者在教科书编写的时候,是根据编写意图安排选文的。一篇选文放在哪里,承担什么教学目标,才符合阶段性要求,符合国家对学生该阶段学习水平的要求,这都是教科书编者要考虑的,并在编制时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三)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我们都说,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换言之,学生正确完成这本教科书所规定的学习、练习内容,也就达成了这本教科书规定的学期的学习目标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科书具体规定了每一个学期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建议,并体现了阶段性和各学期以及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所以,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相辅相成,互为印证补充,为我们制定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学期教学目标,乃至一个学年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二、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途径

教科书编者远离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与他们对话呢?首先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成果,通过研读教科书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最直接的途径。其次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开篇和各组课文的说明。《教师教学用书》是国家为义务教育教师提供的标准化教材,是围绕教科书同步推出的教材,它是由教科书编者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编制,教科书编者编辑的。从内容上分析,本人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开篇说明和每一组课文前的说明,应该是教科书编者撰写的。因为,这些说明对全册或整组的构成、各部分的功用、主要目标水平要求以及教学活动的建议等,做了比较详尽的解说。所以它们是研读教科书的很好的辅助材料,也是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另一条途径。

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除了通常说的研读选文外,本人以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科书是怎样编制的和为什么这样编制,即要弄清该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各部分构成的功用和教学目标在各课(组)、该册教科书的安排。

课改使用的实验教科书与课改前使用的,在编写体例和各部分构成,有了不少变化,弄清这样的编写体例以及各部分构成的功用,对“用教科书教”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如汉语拼音部分,有一些表现生活情景的图画──情境图,它的功用是唤醒孩子们熟悉的生活

场景,练习用普通话说话,带出生活用语,引出带有要学习的声母、韵母的音节,通过分解学习声母、韵母的读音,以减轻拼读音节的难度,消除学习汉语拼音较难的焦虑,并得到观察、说话等初步的综合性发展。如j q x 一课的情境图,表现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场景,通过说话带出了“下棋”“洗衣服”“搭积木”的生活用语,引出带有j q x 的音节“jī”“xǐ”“qí”,再通过分解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学习其读音。

又如,每组课文前的导读,一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的,提示了该组选文的内容和主题,四年级到六年级不但提示选文内容和主题,还明确了该组选文的主要学习要求(教学目标)。在学习该组选文前,让学生读读导读,有助于学习选文,把握主题;有助于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学目标),发挥能动性、自主性。

再如,精读选文后的识字写字学习安排和阅读练习安排、略读选文前的阅读提示,就十分清楚明确地提出了该选文的学习要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来制定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目标在各课(组)、该册教科书的安排,是对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谁定、谁用课程目标的划分,各课(组)和一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任课教师制定。那么,教科书里的哪些部分能体现教科书编者所安排的学习要求,即教学目标呢?主要有以下部分:

(一)每组课文前的导读。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导读,就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一些关于春天的物象和活动,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读,除了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还提示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一边读课文,一边展开想象,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讲述清楚。

(二)选文中的泡泡(即用学习伙伴口吻提出的学习任务)。如四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有两个泡泡,一个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语句和形成原因的语句,并说说其形成的原因。

一个的教学目标为:能提取和理解“晨光里‘鸟的天堂’景象”的语句,并有根有据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三)精读选文后的识字写字学习安排和阅读练习安排。

如二年级上册,选文每页下方用图式标示出来的带音节的字,教学目标是:能在选文中正确读准;选文后用两条横线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认读;选文后用田字格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读写,并努力在田字格里写规范、端正、整洁。又如三年级下册的《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猜想他的心里想法,与同伴交流。又如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夜莺”巧妙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语句;通过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四)略读选文前的阅读提示。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阅读提示,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母亲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讲述的典型事件和母亲的其他描写,能有理有据地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五)《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或《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

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教学目标是:了解书面表达引用人物的话三种形式及其使用标点符号的异同,在实践中学习使用。又如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的交流平台,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写法,能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与同学交流;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选题意义

因为当地人称这棵榕树为神树,住在这棵树上的鸟称为神鸟.当地人对它们爱护有加.就像第一次作者去是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带作者去的朋友不想打扰鸟的休息,可见是真心爱护鸟.这是鸟的天堂,人类是不能随便打扰的,作者明白这一道理,可还是留恋.所以一点儿反而更是真情实感,更能体现留恋的到底是何物了 ...

学习会使你获得许多你成长所必需的“能源”,学习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希望,学习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资本”。但同时,学习也使你付出许多,其中包括你的努力、你的钻研、你的时光、你的心血和汗水等。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课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鸟的天堂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知识点

【我会写】

灿[càn](灿烂)(灿然)(明灿)(灿若云锦)

烂[làn](灿烂)(腐烂)(烂泥)(烂漫)(海枯石烂)

竿[ɡān](竹竿)(竿子)(竿头)(钓竿)(百尺竿头)

茫[mánɡ](茫茫)(茫味)(苍茫)(渺茫)(茫然不知)

桨[jiǎnɡ](船桨)(划桨)(桨板)(桨叶)(孤舟独桨)

规[ɡuī](规律)(规劝)(校规)(圆规)(墨守成规)

律[lǜ](法律)(律诗)(规律)(纪律)(严于律己)

支[zhī](支撑)(支出)(开支)(支架)(支吾其词)

株[zhū](植株)(幼株)(株连)(株距)(守株待兔)

缝[fènɡ](缝隙)(裂缝)(门缝)(见缝插针)

隙[xì](缝隙)(隙地)(嫌隙)(空隙)(无隙可乘)

耀[yào](照耀)(闪耀)(耀眼)(耀斑)(光宗耀祖)

梢[shāo](树梢)(梢头)(发梢)(辫梢)(喜上眉梢)

寂[jì](寂静)(寂寞)(孤寂)(沉寂)(万籁俱寂)

【我会认】

榕[rónɡ](榕树)

暇[xiá](闲暇)

抛[pāo](抛球)(抛物线)

巧记生字

灿——“火”“山”站成队。

烂——栏木毁于火(“栏”去“木”加“火”)。

竿——竹(竹字头)能“干”。

茫——三滴水(氵)草(艹)下“亡”,水天相接似海洋。

桨——一直(丨)中“奖”。

规——二人(夫)相“见”。

律——二人(彳)用土棍捅倒山(聿)。

支——“又”顶“十”字架。

株——三条尾巴的牛(朱),在树(木)“摘”字把手(扌)换成水(氵)边休息。

缝——相“逢”在前线(纟)。

隙——小小(小)太阳(日)在耳(阝)边。

耀——推后(隹)复习(羽)也沾“光”。

梢——小小月(肖)亮藏树(木)后。

寂——“叔”叔戴帽(宀)。

多音字

缝[fènɡ](缭缝儿)(裂缝)

[fénɡ](缝补)(缝合)

运用:妈妈用针线将裂缝(fènɡ)缝(fénɡ)补起来。

应[yìnɡ](应聘)(应景)

[yīnɡ](应当)(应届)

运用:招聘会现场,很多应(yīnɡ)届毕业生前来应(yìnɡ)聘工作。

泊[bó](停泊)(泊车)

[pō](水泊)(湖泊)

运用:他四处漂泊(bó)累倒在湖泊(pō)旁。

禁[jīn](禁受)(不禁)

[jìn](禁止)(禁令)

运用:虽然看严禁(jìn)吸烟的标志,他还是不禁(jīn)抽起了烟。

辨字组词

灿(灿烂)烂(灿烂)竿(竹竿)

仙(仙人)烊(打烊)竽(吹竽)

茫(苍茫)桨(船桨)规(规律)

范(模范)奖(奖励)观(参观)

律(法律)支(支持)株(植株)

津(天津)枝(树枝)珠(珍珠)

缝(缝隙)隙(空隙)耀(照耀)

逢(相逢)嘹(嘹亮)曜(日曜)

梢(树梢)寂(寂静)

捎(捎带)叔(叔叔)

近义词

灿烂——绚烂茂盛——茂密

逼近——靠近注意——留意

纠正——改正热闹——喧闹

规律——规则缝隙——间隙

兴奋——激动展示——展现

照耀——照射陆续——连续

静寂——安静颤动——抖动

仿佛——好像

反义词

灿烂——灰暗静寂——喧闹

美丽——丑陋留恋——舍弃

兴奋——忧愁茂盛——枯萎

光明——黑暗明亮——暗淡

热闹——冷清

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答:

1,从外形上,“娇巧的小嘴”、“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鹅黄色的”“扁脚”。

2,从数量上,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可知场面之广大。

3,从行为上,它开始在人们头顶上“盘旋”,随后落到船上,它还为水手们歌唱。

【作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赏析】:

1,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2,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可知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很简单,找人代写呀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

你好!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关键词: 栖息 生态环境 保护调查目的:(1)提高学生爱鸟意识的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探究迁移鸟类的活动方式,记录其测量值,建立校园鸟类活动资料,长期观察监测环境状况,掌握鸟类活动的领域范围,并在长期的观察中,建立校园鸟类的资料、与栖地利用之间的互动资料。(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这一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公德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期间:活动地点: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各个地区调查方法:根据鸟类活动情形,选择适当地点架设鸟网,鸟网数量视工作人员数量而定,并于架网区设立布告,说明鸟网用途以免误会。自架网后每小时内至少巡网一次,遇鸟上网即将其解下带回就地设置临时工作站处理。工作站的处理项目包括上环、测量、记录。记录资料包括脚环号码、年龄、性别、嘴长、全头长、最大翼长、跗蹠长,重量、换羽等。所有测量以及记录方式,匀用最新方法处理。工作完毕之后,原地将鸟类放飞。工作中止或当天工作结束后,立刻将鸟网撤出收回。工作完成之后,填报相关报表资料。预期成果:长期监测鸟类与环境关系。得知样区内鸟类出现的栖地状况及月份资料。收集记录鸟类基本测量值,建立野外族群资料。调查意义:会投入鸟类调查的工作,本来只是出自好奇与兴趣,很少思考所谓的意义问题。有的同学来问讯,顺便一道分享而已。这时候,同学们就会惊叹:“学校里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鸟!”如果持续定期会面,共同观察,眉飞色舞掩不住的喜悦,很快就感染了“疯鸟症”。偶而,他们还会议论这样一些问题“校园里共有几只鸟?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白头翁的头是白的吗?你看到过乌鸦没有?”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些问题“国家保护的鸟有哪些?该如何保护?农村乡下的人们意识可能会淡薄一些,恐怕应该加强保护。”参与者由欣赏、认识到关心,这是学校鸟类调查额外的收获,学生对鸟的保护的意识不知觉就产生了。调查结果:1,共计有成员45人、240人次、活动39次。2,校园内涉及鸟种12种、580只、活动31次。3,校园外涉及鸟种17种、78只、活动8次。4,校园的环境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讨论校内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情况分析了解鸟类的分布情况,保证鸟类研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通过观察记录、调查分析,抽样调查,认为竹箦中心小学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环境较为安谧的地方,鸟儿的出现率较高。不管是校内也好,还是校外也罢,鸟儿总是在环境比较静的地方出现,例如学校图书馆周围的林子里,总能听到欢快的鸟叫声。 第二,树林比较多的地方,正是鸟儿们的天堂,正如老舍的《鸟的天堂》里所描述的一样,林子大了鸟儿也自然也多了。 二、 引起鸟儿分布不匀的原因 原因有多方面,而我们直接就能感觉到的是,由于我的大家环境意识的溥弱,加之工业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噪声的污染,有空气的污染,有各种各样建筑的占据。剩下了一些仅有的没有被破坏的地方自然成了鸟儿们的唯一乐园。而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人以捕杀飞鸟为乐趣,甚而至于有的人以捕杀飞鸟为乐趣,这些人简直就是可恶之极。给出建议 第一, 必须大力保护环境,这是我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我们要把朋友请过来,必须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同样我们这些灵性的鸟儿们更是挑剔的朋友,必须把周围的环境搞得更加整洁和美丽,它们才愿意光临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鸟是人类的挚友,她和我们共同拥有这片蓝天,共同呼吸着这自由的空气……,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在心里默认这样一位朋友,通过开展更大范围的活动,平时我们更多地了解鸟类的知识,通过上网查询、阅读资料等途径,对鸟的知识作出更多的了解。只有对它们了解了,才会慢慢地喜爱它。使我们由衷地保护这可爱的生灵。杜绝一些不法分子对飞鸟的捕杀。 第三, 世有画眉的婉转鸣唱,白鹭的青天高翔,布谷的低鸣,夜鸟的欢愉唱晚;还有那,鹦鹉学舌,腊子跃食,什锦情浓,更有那,娇凤的色彩瑰丽,丝鸟的羽翼金黄,黄雀的晨间啼转……,这此需要有更多的绿荫,从自我做起为学校,为家乡增添更多的绿荫,让更多的鸟儿在我们身边出现,让鸟净化人的心灵,人效仿着鸟的钟情,人鸟之间,永远奏响生命的交响曲!

观测地点:南京涂河口观测日期:2006-11-11记录者:江南无影手观测者:江南无影手 仙八 帕帕基诺 吉阁 天气情况:晴天观测装备:奥林巴斯双桶 单桶一个鸟种:共34种 1 鹤鹬 6 2 青脚鹬 30 3 白腰草鹬 4 4 金眶鴴 5 5 白 20 6小pt 80 7黑水鸡 20 8凤头麦鸡 1 9扇尾沙锥 7-8 10斑鱼狗 2 11北红尾鸲 10 12棕背伯劳 20 13丝光椋鸟 10 14雉鸡 25 15普通鵟 1 16罗纹鸭 500 注:远处另有500只左右的鸭子不能确定 17八哥 75 18黑翅鸢 1 19小白鹭 23 20喜鹊 400 21豆雁 3 22普通翠鸟 2 23 戴胜 2 24 苍鹭 4 25 夜鹭 1 26灰椋鸟 300 27山斑鸠 40 28珠颈斑鸠 10 29树鹨 5 30乌鸫 10 31黑尾蜡嘴 10 32斑鸫 5 33大白鹭 1 34树麻雀 200

让我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吧教育论文

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对实验稿的一句话,做了少许修改,把实验稿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仅增加的对话的一个角色“教科书编者”,但意味深长,起码能让我们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通过哪些途径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些什么话?

一、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一)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为了能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改所用的“教材”这个名词术语的内涵与课改前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在课改前,“教材”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而课改的“教材”内涵不但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包括所有能用在教学上的材料,如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则有一个新的名词──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集中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完全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要通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评审,认为符合“系统编制”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才能使用。

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编写原则其中一个是“系统性”,其中之一就要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作了规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因此,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看,还指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材料,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教科书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中学科学习的水平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如果教科书与教师用书、教辅材料和自己的想法有矛盾、冲突的话,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二)克服仅仅与选文对话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语文教科书是采用文选的'方法编制的,一篇课文,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思考,都有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以及主题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如果仅仅与选文对话的话,就没有一个标准来确定了,这道理很简单: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和喜好,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很多的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其实是对同一篇课文,根据教者自己理解而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实际上不是“异构”。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仅仅与选文对话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呢?这就要看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了,也就是说,要看教科书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哪里,让它承担的是什么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后面所举关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例子,都以人教版为例,不再说明)。《鸟的天堂》,原来是六年级的课文,现编制在四年级;又如《一夜的工作》原来编制在六年级上学期,是精读课文,现在编制在六年级下学期,是略读课文。编制在不同的学期,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了。《鸟的天堂》课改前是“静态与动态”的学习,课改后改为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实验教科书则是“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夜的工作》课改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从写作角度提出的,课改后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则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而实验教科书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则是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科书编者在教科书编写的时候,是根据编写意图安排选文的。一篇选文放在哪里,承担什么教学目标,才符合阶段性要求,符合国家对学生该阶段学习水平的要求,这都是教科书编者要考虑的,并在编制时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三)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我们都说,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换言之,学生正确完成这本教科书所规定的学习、练习内容,也就达成了这本教科书规定的学期的学习目标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科书具体规定了每一个学期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建议,并体现了阶段性和各学期以及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所以,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相辅相成,互为印证补充,为我们制定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学期教学目标,乃至一个学年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二、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途径

教科书编者远离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与他们对话呢?首先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成果,通过研读教科书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最直接的途径。其次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开篇和各组课文的说明。《教师教学用书》是国家为义务教育教师提供的标准化教材,是围绕教科书同步推出的教材,它是由教科书编者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编制,教科书编者编辑的。从内容上分析,本人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开篇说明和每一组课文前的说明,应该是教科书编者撰写的。因为,这些说明对全册或整组的构成、各部分的功用、主要目标水平要求以及教学活动的建议等,做了比较详尽的解说。所以它们是研读教科书的很好的辅助材料,也是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另一条途径。

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除了通常说的研读选文外,本人以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科书是怎样编制的和为什么这样编制,即要弄清该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各部分构成的功用和教学目标在各课(组)、该册教科书的安排。

课改使用的实验教科书与课改前使用的,在编写体例和各部分构成,有了不少变化,弄清这样的编写体例以及各部分构成的功用,对“用教科书教”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如汉语拼音部分,有一些表现生活情景的图画──情境图,它的功用是唤醒孩子们熟悉的生活

场景,练习用普通话说话,带出生活用语,引出带有要学习的声母、韵母的音节,通过分解学习声母、韵母的读音,以减轻拼读音节的难度,消除学习汉语拼音较难的焦虑,并得到观察、说话等初步的综合性发展。如j q x 一课的情境图,表现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场景,通过说话带出了“下棋”“洗衣服”“搭积木”的生活用语,引出带有j q x 的音节“jī”“xǐ”“qí”,再通过分解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学习其读音。

又如,每组课文前的导读,一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的,提示了该组选文的内容和主题,四年级到六年级不但提示选文内容和主题,还明确了该组选文的主要学习要求(教学目标)。在学习该组选文前,让学生读读导读,有助于学习选文,把握主题;有助于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学目标),发挥能动性、自主性。

再如,精读选文后的识字写字学习安排和阅读练习安排、略读选文前的阅读提示,就十分清楚明确地提出了该选文的学习要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来制定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目标在各课(组)、该册教科书的安排,是对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谁定、谁用课程目标的划分,各课(组)和一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任课教师制定。那么,教科书里的哪些部分能体现教科书编者所安排的学习要求,即教学目标呢?主要有以下部分:

(一)每组课文前的导读。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导读,就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一些关于春天的物象和活动,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读,除了提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还提示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一边读课文,一边展开想象,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讲述清楚。

(二)选文中的泡泡(即用学习伙伴口吻提出的学习任务)。如四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有两个泡泡,一个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语句和形成原因的语句,并说说其形成的原因。

一个的教学目标为:能提取和理解“晨光里‘鸟的天堂’景象”的语句,并有根有据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三)精读选文后的识字写字学习安排和阅读练习安排。

如二年级上册,选文每页下方用图式标示出来的带音节的字,教学目标是:能在选文中正确读准;选文后用两条横线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认读;选文后用田字格标示出来的字,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读写,并努力在田字格里写规范、端正、整洁。又如三年级下册的《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猜想他的心里想法,与同伴交流。又如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练习2,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夜莺”巧妙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语句;通过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四)略读选文前的阅读提示。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阅读提示,提示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和理解母亲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讲述的典型事件和母亲的其他描写,能有理有据地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五)《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或《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

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教学目标是:了解书面表达引用人物的话三种形式及其使用标点符号的异同,在实践中学习使用。又如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的交流平台,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写法,能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与同学交流;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鸟的天堂毕业论文摘要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课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这棵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小鸟天堂”四面环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树,树冠的覆盖面积达一公顷,数以千计的白的、灰的鹭鸶栖息其间。白天,白鹭飞出觅食,夜间归来。傍晚,灰鹭飞出,晨早归来。鸟群悠闲自乐,见了人也不受惊。 著名作家巴金曾来此游历后写了一篇游记《鸟的天堂》,因而这棵榕树便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小鸟天堂”。相传,此树植于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小鸟天堂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小鸟天堂是侨乡广东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位于距城区10公里的天马村。她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暮出晨归,嘎嘎而鸣,翩翩起舞,更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380多年来,天马人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各样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保护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

《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和他的两个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