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 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 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 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 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 “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坏 的过程中发展。在新的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 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环境保护对风景区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对象。古往今 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游览作为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幽 探胜。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旅游的愿望。相 反, 一个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 黑烟弥漫、 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是怎么也吸引不了游客的。 因此,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时代 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出去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新的旅 游热潮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2(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旅游景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即A级、2A级、3A级、4A级、5A级共5个类型。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二)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源于古代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园林的建造活动,中间陆续出现了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形式;二是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区的类型日渐多元,与传统园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具有了现代旅游景区的雏形;三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者兴趣的不断迁移和拓展,旅游景区向多元化发展,度假型旅游景区、观光型旅游景区、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科考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三、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个国家对环境的保护都强调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业一方面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护环境。如何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呢?这就要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风景区的开发者要有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是对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风景区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是政府、环保局等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者要注重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的需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我国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1.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3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2.旅游景区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3.旅游景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2.城市基础建设的破坏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3.文化单位的失职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三)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1.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像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2.乱扔废物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四)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4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对策(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种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二)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景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5(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 面很广,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 便更科学地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 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 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六、结论与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环境相和谐, 而不应同旅游环境敌对起来。 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风景区来说,环境 的质量的高低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有效的保护是旅游业发展根本。 而旅游环境的 保护不仅仅靠相关部门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还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民环保 意识不断的提高并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进行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旅游资源才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也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第二个: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以及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久负盛名的“华东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如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另外,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品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人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崇敬先哲,缅怀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临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3月,临沂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建立了36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经常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 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 2.1 地方文献记载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山川秀美,五岳闻名遐迩。各种秀丽风光在《中国名胜词典》、《天下名山胜概记》、《崂山名胜记》、《黄山记胜》等地方文献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对各个景点的具体介绍。如《临沂地方志》记载了临沂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称之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已成为战争年代传奇故事的载体,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蒙阴、平邑境内的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当地政府根据地方文献记载的山川I河流的演变情况,发掘了许多旅游景点。如:新开发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被山东省公众评为最喜爱的十佳乡村旅游区。 2.2 地方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知识在地方文献中也有很多的撰述。《临沂地区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据地纪略部分,详细记载了驻沂蒙革命根据地内地级以上领导机关设置概况、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综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沂蒙战斗的事迹。如:以八路军1 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这些遗迹、遗址、红色典型都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游客到某地观赏自然风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献里,都可以寻到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如临沂地区志记载的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还有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献记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 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打造出了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地方风味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这些是旅游者游玩、观光、休息、欣赏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的精神消费享受。3 依托地方文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依托地方文献信息源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旅游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区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各红色旅游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的红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区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提高地区的旅游形象、效益,扩大客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资料表明,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沂蒙老区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把《沂蒙山小调》改编成交响乐由中央级乐团演出,组织编排的《沂蒙山颂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拨动旅游者的蒙山情怀,从而提高了沂蒙老区的知名度。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是经过对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的民间传说的考证、孟良崮战役的遗迹、遗址的再现、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该地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资源,打造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 借助名人效应,打造名人品牌,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挖掘名人文化,借助名人史料可获得比建造楼堂馆所更高的经济回报。例如,临沂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举办了三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这个品牌。把临沂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调”等红色品牌开发的特色产品:“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小调”酒,成为旅游者必尝的风味食品。 3、2 利用馆藏文献开发和规划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就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其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大众旅游时代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征,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产品。红色旅游地区要在把握好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加大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扩大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重点开发地方文献中反映当地历代各界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以及成名作等;反映当地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对以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搜寻古籍、地方志、地方传说,追根溯源,提高景区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供旅客参与和观赏。对于红色景区,要依据老区保存的历经战争沧桑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和资料,发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以小见大,以人说史,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天佛山、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北寨汉墓等)及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化旅游资源,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特色,开发出了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划、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本地区的旅游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间曲艺, 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尽管地方文献中有相当多地记载,一般较为零乱,不系统。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深入民间,广泛收集获取文献信息,形成特色文化专题文献,成为本地区无形的旅游资源。比如红军歌曲、故事、影视等难得的口头流传资源,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于战争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临沂乐舞“龙灯扛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临沂地方戏曲—— “柳琴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印染、剪纸、书法、手工艺制作等临沂工艺品,象征爱情的民间手工绣的荷包成了旅游者必买的纪念品。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总之,红色旅游弘扬的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区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整体形象。地方文献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资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发地方文献的旅游资源,依托地方文献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 “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4. 2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和声小调(第七音升半音)4/4拍的“沂蒙山小调”的“现代交响曲”,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板,主题来自于《沂蒙山小调》,高亢的竹笛和抒情的二胡,弹奏出优美旋律,表现了沂蒙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第二部分小快板,主题取自临沂苍山县的民歌《歌唱大生产》,由板胡奏出,表现沂蒙人民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部分快板,展现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第四部分广板,气势恢弘,乐队的全奏将乐曲推至最高潮,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沂蒙山小调又叫《沂蒙山好风光》。《沂蒙山小调》是在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整理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沂蒙山小调》简介《沂蒙山小调》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并以著名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被定为临沂市市歌。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北方的蒙古早原上,在西北的广大地区,世代流传着灿若凡星的各种民歌。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爱意和离伤、热烈和谐谑......种种感情都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民歌中来。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他们有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这就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劳动人民创造民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如《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一片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等表现了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而《长工苦》、《揽工歌》则倾吐了遭受欺凌压迫的长工们的悲苦情怀。 在山东,一说起民歌,大多数人一定都会提起《沂蒙山小调》。小调还被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方言结合紧密,包孕着浓郁的民歌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述。 民歌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实和深切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深切体现。 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很广泛,其居住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辉煌的音乐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样,都对中国的音乐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音乐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而伟大的中华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民歌就在这一次次的交融中相互学习并被劳动人民广为传唱,正是这样一些朴实真切的民歌,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用民歌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生活的幸福和民族的团结。所以数,民歌是各民族共同的结晶,是民族凝聚的纽带。 民歌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黄土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黄土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先辈们特别不容易,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就是他们心灵的呼喊。 虽然身在湖北的我从未亲睹黄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连着那片土地,那是中国的脊梁,背负着民族沉重的历史,承受着长久的苦难。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为缓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压抑感,创造了这样一种具有浓浓黄土味的黄土民歌。民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是先人生活的记录。不懂得黄土地,不懂得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无法读懂中国。江南小调让我们认识阴性的中国,黄土民歌则使我们了解阳性的中国。听黄土民歌,你会想到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和浑黄浑黄的黄河水。黄土民歌是中国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黄土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的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黄土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极富阳刚之气。黄土民歌就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乐种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歌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所以说,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作为大学生,只要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的倾听音乐,就会越来越多的获得音乐美感。而对于民歌,要在倾听民歌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民歌,这样就会产生自己对民歌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个大学生,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多,求知欲的盛切,如果对祖国民歌知之甚少,当在事业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感情深处的欠缺。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歌。除了通过反复的“听”,还需要理性的去理解民歌作品,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才能进入一个更崇高的情感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潮流交汇撞击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愿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绝响。 一、《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任务除了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外,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歌曲。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乐器——陶埙。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56年)就曾出现过庞大的宫廷乐队。特别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乐高度发展,处于当时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二、 民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高山》、《流水》,并非直接对景色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所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笔者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实际上,写意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少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心灵深处的意境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听听民乐吧,你不会失望的。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性----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乐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的音乐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江河水》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乐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你听民乐,大部分时间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缠绵悱恻,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老龙湾】在山东临胸县东南海浮山下。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载,此处原有冶官祠,为古代冶官驻地。传春秋时吴越间人欧冶子曾铸剑于此,因称熏冶泉。当地民间还有神龙潜居的传说,故又名“老龙湾”。水面40余亩,深数丈,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主要泉水有熏冶泉、万宝泉、青年泉、八角湾等,地下泉眼,多不胜数。泉水喷涌,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冬日湾上云雾蒸腾,烟霞蔽天,尤为壮观。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末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叮(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高米,宽1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洒脱。湾北岸有清漪亭(后改名“芳洲”),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为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所建,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境。解放后,凿新泉,修亭阁,已成风景区。【沂山】旧称东泰山,又名东小泰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皇顶在山东临胸县城南50公里,海拔米。周围有峰二十九座,幢盖纵横。山中万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沭、。。、汶四河均源出于此,蜿蜒回环群峰间,气势磅礴,风景绍佳。自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立祠祭祀,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之说。宋初于东麓建东镇庙,祀沂山王,殿宇已圮。尚余元明石碑,龟趺龙首,古朴浑厚;壁上镶嵌历代祭文、游人题咏石刻。院内松、槐、银杏龙蟠虬结,参天蔽日。由此上行四五里,峭壁摩天,危崖若坠,瀑布飞溅,是为“百丈崖”。再上为法云寺旧址,相传建于东汉。玉皇顶高耸于群峰之上,峰顶有巨石探出,名“探海石”,可观东海日出。迤西,狮子崮、歪头崮突兀对峙,宛如天阙。登临崮顶,山风劲厉,烟云缥缈,暮色中诸峰皆凝碧如黛,“沂山晚翠”胜景即此。有公路直通玉皇顶。【百丈崖】在沂山东镇庙上行约2公里处。崖高65米,绝壁如削,山陡谷深。雨季水泉四出,激流喷涌,至崖腾空飞溅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练悬空。晨曦初上,水雾中虹霓七色,尤为胜景。崖下积雪,春未犹未消融,寒气逼人,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悬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明雪蓑道人题傅希盂所撰联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崖北有吕祖洞,古松横出石隙,夭矫凌空,称“万年松”。石壁上镌“海岳”二字,径逾丈。近年利用瀑布水源,修建水电站,入夜灯光灿烂,星斗罗布,颇为壮观。
可能因为风景独特吧再加上之前的宣传,其实很多景色都差不多。
中国的山川景色都是大同小异的,能排的上名号的一定就有他独特的美
第一个: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 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 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 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 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 “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坏 的过程中发展。在新的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 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环境保护对风景区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对象。古往今 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游览作为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幽 探胜。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旅游的愿望。相 反, 一个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 黑烟弥漫、 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是怎么也吸引不了游客的。 因此,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时代 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出去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新的旅 游热潮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2(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旅游景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即A级、2A级、3A级、4A级、5A级共5个类型。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二)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源于古代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园林的建造活动,中间陆续出现了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形式;二是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区的类型日渐多元,与传统园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具有了现代旅游景区的雏形;三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者兴趣的不断迁移和拓展,旅游景区向多元化发展,度假型旅游景区、观光型旅游景区、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科考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三、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个国家对环境的保护都强调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业一方面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护环境。如何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呢?这就要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风景区的开发者要有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是对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风景区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是政府、环保局等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者要注重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的需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我国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1.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3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2.旅游景区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3.旅游景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2.城市基础建设的破坏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3.文化单位的失职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三)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1.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像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2.乱扔废物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四)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4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对策(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种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二)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景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5(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 面很广,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 便更科学地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 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 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六、结论与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环境相和谐, 而不应同旅游环境敌对起来。 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风景区来说,环境 的质量的高低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有效的保护是旅游业发展根本。 而旅游环境的 保护不仅仅靠相关部门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还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民环保 意识不断的提高并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进行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旅游资源才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也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第二个: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以及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久负盛名的“华东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如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另外,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品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人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崇敬先哲,缅怀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临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3月,临沂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建立了36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经常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 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 2.1 地方文献记载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山川秀美,五岳闻名遐迩。各种秀丽风光在《中国名胜词典》、《天下名山胜概记》、《崂山名胜记》、《黄山记胜》等地方文献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对各个景点的具体介绍。如《临沂地方志》记载了临沂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称之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已成为战争年代传奇故事的载体,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蒙阴、平邑境内的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当地政府根据地方文献记载的山川I河流的演变情况,发掘了许多旅游景点。如:新开发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被山东省公众评为最喜爱的十佳乡村旅游区。 2.2 地方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知识在地方文献中也有很多的撰述。《临沂地区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据地纪略部分,详细记载了驻沂蒙革命根据地内地级以上领导机关设置概况、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综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沂蒙战斗的事迹。如:以八路军1 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这些遗迹、遗址、红色典型都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游客到某地观赏自然风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献里,都可以寻到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如临沂地区志记载的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还有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献记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 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打造出了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地方风味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这些是旅游者游玩、观光、休息、欣赏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的精神消费享受。3 依托地方文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依托地方文献信息源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旅游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区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各红色旅游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的红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区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提高地区的旅游形象、效益,扩大客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资料表明,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沂蒙老区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把《沂蒙山小调》改编成交响乐由中央级乐团演出,组织编排的《沂蒙山颂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拨动旅游者的蒙山情怀,从而提高了沂蒙老区的知名度。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是经过对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的民间传说的考证、孟良崮战役的遗迹、遗址的再现、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该地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资源,打造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 借助名人效应,打造名人品牌,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挖掘名人文化,借助名人史料可获得比建造楼堂馆所更高的经济回报。例如,临沂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举办了三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这个品牌。把临沂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调”等红色品牌开发的特色产品:“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小调”酒,成为旅游者必尝的风味食品。 3、2 利用馆藏文献开发和规划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就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其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大众旅游时代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征,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产品。红色旅游地区要在把握好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加大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扩大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重点开发地方文献中反映当地历代各界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以及成名作等;反映当地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对以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搜寻古籍、地方志、地方传说,追根溯源,提高景区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供旅客参与和观赏。对于红色景区,要依据老区保存的历经战争沧桑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和资料,发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以小见大,以人说史,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天佛山、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北寨汉墓等)及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化旅游资源,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特色,开发出了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划、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本地区的旅游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间曲艺, 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尽管地方文献中有相当多地记载,一般较为零乱,不系统。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深入民间,广泛收集获取文献信息,形成特色文化专题文献,成为本地区无形的旅游资源。比如红军歌曲、故事、影视等难得的口头流传资源,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于战争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临沂乐舞“龙灯扛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临沂地方戏曲—— “柳琴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印染、剪纸、书法、手工艺制作等临沂工艺品,象征爱情的民间手工绣的荷包成了旅游者必买的纪念品。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总之,红色旅游弘扬的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区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整体形象。地方文献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资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发地方文献的旅游资源,依托地方文献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 “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4. 2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风景啊,其实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就是好看。
观看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观后感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像《沂蒙六姐妹》这样的爱国红色电影都过于正式。这类的影片都给我一种悲壮、雄浑的感觉,但同时它们也是高高在上,远不可及的。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时间的浪潮冲刷走了总总悲伤;也许是时代的脚步过于快速,记忆没来的急传承,红色电影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总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但是《沂蒙六姐妹》却拉近了我们与红色电影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红色电影的成见。《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又真实的故事。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忙碌的情景: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粮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看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到这里为止我们就已经看到沂蒙山上的百姓们为支援前线战争力所能及的努力着,沂蒙山上的女人们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送上战场,让男人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她们也不甘于落后,通过为部队提供粮食,草鞋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她们一方面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一方面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完成粮食指标。部队里的每一个战士对她们而言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是自己要保护的对象。她们也有过犹豫,有过动摇,有过自私的时候,谁不希看自己的亲人平安,幸福,但是沂蒙山上的百姓们明白没有国哪来的家。这也正是她们的伟大之处。影片继续着它的讲述,故事有徐徐地展开。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不得不承认当我看到月芬满怀希望地推来房门却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屋子时,我也为之而落泪。等待,期盼,不安,憧憬,幻想换来的却只是一次插肩而过,从此以后就是天人永隔,穷其一生她都未曾看到过自己丈夫的容貌。紧接着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战役在沂蒙山百姓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成功。正当沂蒙山六姐妹欢欣鼓舞的回到山村时,迎接她们的却是亲人们牺牲的噩耗。影片在全村人们都深切悼念逝去的英雄时达到了高潮,烟庄人们的那一跪是替全中国人们而跪,也是替生活在太平年代,忘却先人的鲜血的我们而跪。《沂蒙山六姐妹》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为祖国的稳定、繁荣昌盛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汗水,它更多地是想警示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抱怨现在的不如意,在我们为游戏、电影而荒废时光的时候,想想先人们所付出的努力、鲜血,想想沂蒙山的人们,希望《沂蒙山六姐妹》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今天我看了沂蒙我非常感动,沂蒙有六个姐们叫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好了我不多说了,你们也急着看我的作文了。下面就欣赏我的作文吧!《 沂蒙 》,看了让人有很多很多的感慨。除了剧中演员角色个个逼真到位,还有那山东又肥有厚的大棉袄和大棉裤,还有那山东大的煎饼和木制独轮手推车,都的的确确让人仿佛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目不暇接深深被一波三折的剧情所吸引。如果没有像《于宝珍》一家男女老少和许多铁了心支持八路军的家庭,如果没有他们用生命时刻捍卫着自己的承诺,也许八路军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取得今天的胜利。 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千万不能忘记那些成千上万为八路军和解放军曾舍得性命的沂蒙父老乡亲,党中央更不要亏待了那些曾为革命前仆后继的沂蒙老区人民的遗孤。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人人那个都说来哎,沂蒙山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们是否想起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沂蒙山区呢?说起沂蒙山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是和井岗山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地方。可你们都真正地了解我的家乡沂蒙山吗?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美轮美奂的地方,赏阅分外有力的沂蒙精神吧! 沂蒙山并不是山名,沂是指沂水,蒙是蒙山,“蒙山高沂水长,”山高水长,源远流长。沂蒙山区包括现在的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沂蒙山还有很多美味和土特产品,如煎饼、蒙阴光棍鸡、沂蒙山小推车等,深受游客欢迎。我的.家位于沂蒙山区的一角——郯城县,我很荣幸自己是郯城人,而且姓徐,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为天下徐姓的朝拜圣地,在《沂蒙山小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听到这句歌词,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八路军小战士的动人场面。众所周知,沂蒙精神就诞生于此。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这种精神分外有力量,它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这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它是山东的精神,更是中国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而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十六个字又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在它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的沂蒙精神的诠释者。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巍巍青山埋忠骨沂蒙精神代代传”优秀的品质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所有的沂蒙儿女那样——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伟绩,让沂蒙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愿在这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沂蒙精神的美丽绽放!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学徒制是产学研相互融合的结果,也目前国际职业 教育 发展中关键的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教育阶段重要的专业之一,在我国旅游行业一片大好的前景下,基于学徒制教学模式,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作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以提升学生现代化职业技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学徒制流行于欧洲地区,从2014年开始才逐渐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需要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等,对学生实施双重管理和教育。学生在接收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在校学生,更是学徒工。这种教学培养模式,更加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还能够对优化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在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服务技能等,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 社会实践 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现代学徒制的出现,符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培训,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与其他高职专业课程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属于隐形的服务行业,对 文化 素质、服务意识等要求更加严格,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旅游企业在选择人才过程中,需要从服务技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工作 经验 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应聘者。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这一特点,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改革显得很有必要。通过现代学徒制中教师与师傅的传帮带,帮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现阶段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办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对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和旅游行业一起构建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机制,教学团队组成部门包括旅游企业的师傅、高职院校教师以及专兼职教学人员等,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需要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这种螺旋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首先在学校由专业教师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企业中由师傅指导,回到学校后进行继续学习,最后在进行实习过程。经过这种现代学徒制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 毕业 生在毕业后自身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养成了养好的职业习惯等,对提高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拟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单位需要根据旅游行业职业发展对人才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等明确定位,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等,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中的各种资源,构建各个教学培养模块等,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校企合作单位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着手,根据国家相关职业考核标准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加强对适应现代化学徒制的专业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中,需要明确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和旅游企业一起,对整个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为课程实际运行提供依据。
(四)高校和合作企业一同制定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尽快的了解各个服务环节对能力、素质等的需要,同时熟悉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等,认真分析旅游企业各个岗位中对管理技巧、 接待礼仪 、岗位任务等续期,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式,通过考核评价的引导,让学生更快的熟悉这些技能,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专业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模式改革
根据旅游职业认证考试标准、岗位晋升标准等,构建有效合理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应该与旅游企业一起,制定明确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告别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核。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师傅也可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将评价分为几个重要的部分,根据每一个部分的重要程度划分权重等,几个部分的综合就是学生的评分。
(六)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合理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等,积极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等。
四、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课堂 教学 方法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切实贯彻实施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项目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八大课堂情境项目的设计与组织,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课堂情境项目;“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课程知识的获取途径可以分为“教”与“学”两个双向过程,其中的“教”带有更多的被动含义,而“学”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互动互促的两个环节,两者不可偏废。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在导游、规划、酒店、礼仪等各个课程教学中更应强调师生的互动,而要达到互动融通则可以通过课堂情境项目训练和课外实践锻炼等具体方式实现这一目的。目前有相当多的学习特别注重课外实践锻炼,但对于课堂教学则关注较少,故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情境学习的“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中的课堂模拟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和情境学习(Situatedlearning)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1,2]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情境学习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3]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创设了与其专业课目相应的教育方式,如在学校里设置作坊、厨房、温室、花园,把他们作为教室;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如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实地考察旅行,如考古挖掘、在外国文化中进行参与性观察等;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工作培训;在体育、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二、情境项目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情境学习理论实际上已经在许多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军事领域内的模拟仿真,就是在军事方面进行建模,然后利用仿真的技术进行模拟战局、战略、战术的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专业中广泛应用的沙盘模拟训练系统,更是将情境理论应用到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目前在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中,情境学习理论仅在导游课程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部分研究者还特别总结了该种方法的具体应用成果。[4,5]对于旅游规划课程而言,切实贯彻实施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项目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迫切需求,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全国各层次旅游院校共招生万人,其中本科层次招生达到53386人。然而,超大规模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却并没有被社会所认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部门的头等大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本科层次)则几乎是为社会所抛弃,行业就业率仅为20%左右。我们不排除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许多企业或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认可,从学生到职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阶段,而这需要企业或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训教育。有鉴于此,高校必须重要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当前的社会 热点 焦点问题,将企业或单位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而努力工作。
(二)学生群体的锻炼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新途径
在大学期间,学生基本上是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成为数年大学生活的最全面的印象。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学校各社团或社会兼职工作,但大部分的事务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不仅不能有效地推进专业学习,反而是将专业学习作为一种负累。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群体的专业锻炼需求。本人曾在课堂上询问全班学生,到过滕王阁景区的不到20%,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因持有导游证而免费游玩的。许多学生都明确说如果老师或学校如能组织景区、宾馆、旅行社等实训活动,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有据于此,许多学校也组织了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课程都能有时间进行课外集中式的实习实训活动,如江西 财经 大学的学分制和二专制对课外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度。为此,如能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有效地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将课程知识点与情境项目训练结合起来,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能力的充分展现,推动教师全面统筹的新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下,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也就不能去创新知识,更不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目前专职教师的能力总体上可以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由于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某些学科专业方面的不同,教师能力往往有所倚重。但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我们现在则越来越强调双师型甚至是三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只能在课堂上站上45分钟,更重要的是在40分钟内能将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成果转移传导到课堂上,并将在课堂上的新思考再次融入社会实践和科研探索。课堂情境的设置需要我们主动学习,特别是能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某些案例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完整地展示出来,而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更是对课堂组织和课外阅历的考验。
(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化,要能在大学课堂上就初步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技巧。目前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多,许多高校也都纷纷提出了多种改革举措,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双体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三环四段五联动”模式,等等。有些高校还据此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如天津商业大学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湖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从目前各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来看,实践教学都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课堂作为进入真正社会实践的起步环节,模拟项目教学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新发展的起始一环。
三、“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情境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
“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知识体系。但胡海胜: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情境项目设计从目前来看,本门课程由于存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等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的热情不高,有一定的大学情绪。针对此类问题,本人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了课堂模拟项目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情境项目设计
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我们编排设计了一个综合测试项目、八个重点课堂情境项目,综合测试项目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校园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课堂情境项目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八个方面的情境式模拟项目,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 营销策划 、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可行性研究和景区门票管理。总体来看,在课程所有内容中,除概念体系、理论方法、研究回顾三部分不好直接设计与其相对应的项目外,在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功能分区、项目创意、景区管理等主体内容方面可以更好地设计相关的模拟项目,而这也正是本门课程最为核心的内容。除以上八个项目外,在课堂上我们还穿插了一些小的情境项目训练,如南昌市的主题 口号 、景区名称命名、旅游厕所智慧化设计等。
(二)情境项目组织
情境项目的组织过程遵循了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回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程序,具体组织过程见图1。作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时长是48课时,每周3节连续上课,主要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考虑到叙述的方便及针对性,我们以下午课程为讨论对象。由于是下午2点开始上课,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刚睡醒或者是会打瞌睡的同学。针对这种具体情况,我一般是在开课时就将模拟项目的要求告知同学,大约用时5分钟,以使同学们能进入模拟项目的环境中,而通过他们要具体去参与的方式,也可以激起他们的能动性而不致听课时毫无目标。在接下来的20分钟,我会快速地将本周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梳理一遍,其中特别是要强调与情境项目高度关联的某些知识要点。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可以通过走入学生之间与他们聊天的方式,获取他们对该情境项目的初步认知想法,也同时可以为接下来的具体安排予以重新考虑。在第二节课,我将根据情境项目的具体内容,安排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个人思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然后再随机组成由3-5个人组成的小团队中继续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经过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后,再用5分钟在纸上写下他们的具体构思。在剩下的15分钟,我会邀请若干团体上台汇报他们的构思,由师生共同点评,特别是要让其他团队成员来点评,激发相互间的创意思潮。如果15分钟还不够的话,一般会顺延到课间休息时间和第三节课的前30分钟左右。在第三节课的剩余10分钟内,我会再重新将第一节课所提的课程内容再度重点“回炉”,详细阐述其中的原理和方法,让有问题的同学提问并回答。在最后的5分钟内,我将总结该项目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三)情境项目考核
为提高学生参与情境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本门课程的考核体系也做了重大改革,由原来课程考试更改为课程综合测试,即原来的总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占比80%+平时成绩占比20%,更改为总成绩=课堂情境项目占比50%+综合测试项目占比30%+出勤效率占比10%+课外互动占比10%,重点突出课堂情境项目参与、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在每次课堂讨论过程中,均由教师和课程助手详细记录参与过程,实现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课堂情境项目训练是“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一次尝试,从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对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过,受制于教师水平以及课堂时间、教学设备等限制,该教学方法仍然要与课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如果能通过建立旅游景区实训实践基地,将课堂放在实景地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胡海胜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关于“情境理论”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3(9):24-29.
[2]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0(6):88-89.
[4]张素梅,张秋敏.基于工作情境的导游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137-138.
[5]张建,程凤春.名校长基地培养模式探析———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4(1):44-48.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旅游管理论文范文
2.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3. 旅游管理论文
4. 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
第一个: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 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 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 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 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 “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坏 的过程中发展。在新的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 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环境保护对风景区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对象。古往今 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游览作为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幽 探胜。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旅游的愿望。相 反, 一个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 黑烟弥漫、 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是怎么也吸引不了游客的。 因此,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时代 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出去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新的旅 游热潮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2(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旅游景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即A级、2A级、3A级、4A级、5A级共5个类型。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二)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源于古代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园林的建造活动,中间陆续出现了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形式;二是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区的类型日渐多元,与传统园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具有了现代旅游景区的雏形;三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者兴趣的不断迁移和拓展,旅游景区向多元化发展,度假型旅游景区、观光型旅游景区、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科考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三、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个国家对环境的保护都强调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业一方面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护环境。如何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呢?这就要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风景区的开发者要有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是对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风景区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是政府、环保局等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者要注重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的需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我国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1.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3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2.旅游景区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3.旅游景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2.城市基础建设的破坏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3.文化单位的失职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三)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1.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像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2.乱扔废物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四)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4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对策(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种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二)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景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5(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 面很广,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 便更科学地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 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 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六、结论与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环境相和谐, 而不应同旅游环境敌对起来。 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风景区来说,环境 的质量的高低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有效的保护是旅游业发展根本。 而旅游环境的 保护不仅仅靠相关部门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还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民环保 意识不断的提高并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进行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旅游资源才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也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第二个: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以及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久负盛名的“华东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如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另外,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品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人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崇敬先哲,缅怀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临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3月,临沂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建立了36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经常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 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 2.1 地方文献记载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山川秀美,五岳闻名遐迩。各种秀丽风光在《中国名胜词典》、《天下名山胜概记》、《崂山名胜记》、《黄山记胜》等地方文献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对各个景点的具体介绍。如《临沂地方志》记载了临沂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称之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已成为战争年代传奇故事的载体,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蒙阴、平邑境内的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当地政府根据地方文献记载的山川I河流的演变情况,发掘了许多旅游景点。如:新开发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被山东省公众评为最喜爱的十佳乡村旅游区。 2.2 地方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知识在地方文献中也有很多的撰述。《临沂地区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据地纪略部分,详细记载了驻沂蒙革命根据地内地级以上领导机关设置概况、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综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沂蒙战斗的事迹。如:以八路军1 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这些遗迹、遗址、红色典型都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游客到某地观赏自然风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献里,都可以寻到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如临沂地区志记载的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还有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献记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 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打造出了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地方风味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这些是旅游者游玩、观光、休息、欣赏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的精神消费享受。3 依托地方文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依托地方文献信息源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旅游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区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各红色旅游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的红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区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提高地区的旅游形象、效益,扩大客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资料表明,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沂蒙老区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把《沂蒙山小调》改编成交响乐由中央级乐团演出,组织编排的《沂蒙山颂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拨动旅游者的蒙山情怀,从而提高了沂蒙老区的知名度。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是经过对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的民间传说的考证、孟良崮战役的遗迹、遗址的再现、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该地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资源,打造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 借助名人效应,打造名人品牌,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挖掘名人文化,借助名人史料可获得比建造楼堂馆所更高的经济回报。例如,临沂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举办了三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这个品牌。把临沂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调”等红色品牌开发的特色产品:“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小调”酒,成为旅游者必尝的风味食品。 3、2 利用馆藏文献开发和规划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就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其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大众旅游时代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征,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产品。红色旅游地区要在把握好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加大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扩大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重点开发地方文献中反映当地历代各界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以及成名作等;反映当地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对以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搜寻古籍、地方志、地方传说,追根溯源,提高景区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供旅客参与和观赏。对于红色景区,要依据老区保存的历经战争沧桑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和资料,发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以小见大,以人说史,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天佛山、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北寨汉墓等)及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化旅游资源,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特色,开发出了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划、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本地区的旅游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间曲艺, 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尽管地方文献中有相当多地记载,一般较为零乱,不系统。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深入民间,广泛收集获取文献信息,形成特色文化专题文献,成为本地区无形的旅游资源。比如红军歌曲、故事、影视等难得的口头流传资源,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于战争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临沂乐舞“龙灯扛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临沂地方戏曲—— “柳琴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印染、剪纸、书法、手工艺制作等临沂工艺品,象征爱情的民间手工绣的荷包成了旅游者必买的纪念品。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总之,红色旅游弘扬的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区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整体形象。地方文献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资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发地方文献的旅游资源,依托地方文献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 “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4. 2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人人那个都说来哎,沂蒙山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们是否想起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沂蒙山区呢?说起沂蒙山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是和井岗山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地方。可你们都真正地了解我的家乡沂蒙山吗?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美轮美奂的地方,赏阅分外有力的沂蒙精神吧! 沂蒙山并不是山名,沂是指沂水,蒙是蒙山,“蒙山高沂水长,”山高水长,源远流长。沂蒙山区包括现在的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沂蒙山还有很多美味和土特产品,如煎饼、蒙阴光棍鸡、沂蒙山小推车等,深受游客欢迎。我的.家位于沂蒙山区的一角——郯城县,我很荣幸自己是郯城人,而且姓徐,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为天下徐姓的朝拜圣地,在《沂蒙山小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听到这句歌词,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八路军小战士的动人场面。众所周知,沂蒙精神就诞生于此。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这种精神分外有力量,它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这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它是山东的精神,更是中国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而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十六个字又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在它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的沂蒙精神的诠释者。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巍巍青山埋忠骨沂蒙精神代代传”优秀的品质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所有的沂蒙儿女那样——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伟绩,让沂蒙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愿在这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沂蒙精神的美丽绽放!
这几天一直在观看大型电视剧《沂蒙》,这部剧真的很好,再现了革命老区沂蒙人民真实的抗日生活,沂蒙人民在过去的保家为国的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真实,感人,于宝珍~~一个普通的母亲,表现出的淳朴,善良,坚强,大义,舍得和包容让人感动,为了支援前线,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为了八路军的孩子,她们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牺牲了,他们收起悲伤,支援前线,尤其是沂蒙的妇女们,为了革命和解放默默的奉献着她们的青春和家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屈的脊梁,沂蒙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当永远的记住他(她)们。 《沂蒙》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上辈人和大上辈人真实发生的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奉献,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献,那段历史,也就被掩埋了。剧中的马牧池就是沂南县的一个乡的名字。作为沂蒙人,我是眼含热泪看完《沂蒙》的。曾经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耳熟能详的老辈人亲身经历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一下子聚焦了我和电视剧的距离。除了亲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气,出了扬眉吐气的一口气。忍辱负重,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沂蒙山人终于得到了一个言说历史,言说自己的机会。被逐渐淡忘的那段历史终于从历史纵深处走入走入前台,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沂蒙》堪称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诗。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孙犁在他的小说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劳纯朴、内秀委婉、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体现着特定时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们沂蒙山女人,与她们相比,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能说超过她们,但至少也不会逊色于她们。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除了在沂蒙山区的历史中提到外,几乎不为外界的人知晓。近10年来,高军在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战争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过,那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群的气候。那段历史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遮蔽了。感谢《沂蒙》展现了一群憨厚、朴实、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的沂蒙山妇女,她们站成一排,成为沂蒙山最美丽的风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赞美诗。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乃至理想。这也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于宝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但当这一切被战争践踏,国家处于危难时,平凡人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战争的洪流中。此时,家文化被国文化所遮掩,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爱来,这种人间大爱与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辉映,这是电视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奉献出了所有能奉献的东西。
古老的沂河历史悠久,广泛流传着古代的神话,或许传说中的沂花姑娘就是古代的沂源人。相传沂蒙山的沂花,做了观音的使女。沂花跟观音菩萨来到南海,照样思念家乡和爹娘。这一天,观音去赴蟠桃会,让沂花捧着玉净瓶,跟她一起驾着祥云去了。当她们来到沂蒙山区上空时,沂花偷偷地看家乡,只见到处是焦山秃岭,看不到一点青绿颜色,就连乡亲们吃水的井都干了,不知爹娘和乡亲们怎么过日子。沂花看得眼泪汪汪,趁观音不留意,偷偷用杨柳枝儿蘸着玉净瓶里的神水往下面洒了几洒,霎时间沂蒙山里喜降大雨,山山岭岭百花盛开,万木葱茏……沂花看到这般光景,心里乐得开了花。抬头一看,观音菩萨早已走远,沂花急忙赶上去。来到南天门外,观音要过玉净瓶,令沂花站在南天门外边等候,自个儿到瑶池仙宫喝仙酒、吃蟠桃去了。这一来沂花可就有了机会,她趁着把守南天门的天兵天将不在意,驾起祥云跑回了沂蒙山。观音菩萨赴蟠桃会出来,找遍了天宫就是不见沂花的影子。这时候,千里眼把沂蒙山区降雨的事奏明了玉皇大帝,玉帝查问是谁降的雨,观音菩萨掐指一算,原来是沂花偷降了大雨,又跑回了老家!菩萨大怒,招来善财童子一起去捉拿沂花。沂花回到人间,见了爹娘和乡亲,正哭诉着离别后的光景。忽听观音要把她拿回天宫问罪,乡亲们说:“孩子,你豁上性命救了这一方生灵,俺说啥也不能让你回天上去受罪,快藏起来。”乡亲们将沂花藏进一个山洞里。善财童子在天上喊破嗓子也不见沂花出来,观音菩萨无奈地说:“下界的人听着:一时三刻不交出沂花,我就让善财童子喷出神火,把沂蒙山烧成一片焦土!”沂花在山洞里听到这话,心想我不能连累父老乡亲,于是跑了出来。观音按落云头,指着沂花说:“好个丫头,你已犯下弥天大罪,快随我上天庭领罪去吧!”沂花说:“观音菩萨,任杀任剐由您,沂花至死也不离开爹娘和众乡亲!”观音催了半天,沂花就是不动,不由生气地说:“好吧,你既然有这般志气,我就发发慈悲成全你!”说完用手一点,沂花立时化成了一条小河。观音长叹了一声,带着善财童子驾云回南海去了。聪明伶俐、救苦救难的沂花被菩萨点化成了一条小河,乡亲们心疼得一起大放悲声,这哭声惊天动地,流下的泪水把那条小河冲成了大河。河水像沂花留恋家乡一样,缠山绕岭流过沂蒙山区,汇进了大海。人们看着河水,思念着沂花,就把这条大河叫“沂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