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勋个人资料(整理) 桢勋简历(2000年版报道资料) 姓名 : 김정훈(金桢勋/ KIM JEONG-HOON) 生年月日 : 1980年 1月 20日 身体SIZE : 179cm / 60kg / 270mm / 28inch 视力 : 左右 学历 : 蜀石初 → 晋州中 → 东明高 → 首尔大 齿医预科 宗教 : 佛教 趣味 : 音乐欣赏,电脑游戏 (Fortress), 台球 特技 : 模仿唱歌, 数学, 物理, 化学 别名 : 五花肉杀手, 元半 性格缺点 : 平时开朗活波但会根据气氛变得忧郁,有时就过火儿. 习惯 : 咬手指甲 宝物1号 : 电脑 理想型 : 理智自信知性性感的女性 理想的女艺人 : 宋允儿 喜欢的饮食 : 五花肉,米饭, 猪蹄 喜欢的服装 : hip-hop, 便装 未来希望 : 牙齿科医生 座右铭 : 劲全力. 金桢勋简历(不完全升级版) 名字: 金桢勋 KIM JEONG HOON김정훈 生年月日: (凌晨4点左右) (阴历属羊..阳历属猴) 身高/体重/鞋size: 179cm/ 60kg/ 270mm 血型: AB型 出身学校: 晋州蜀石初等学校→ 晋州中学校属羊→ 晋州 东明高等学校→ 首尔大学 齿医预科→ 中央大演技电影科 在学 家庭成员: 父母..哥哥..姐姐 出生地: 首尔 西大门区 (某医院) 信阳: 佛教 兴趣: 台球,PC游戏,看漫画 (最近..运动..骑马) 特技: 模仿唱歌,学业(学生的基本!)(物理,化学,数学) 别名: 元半 / 五花肉杀手 (一半像元彬 / 特喜欢五花肉) →百合 性格: 明朗,偶尔会over(过火) 习惯: 咬手指甲(现在估计没有)..摸鼻子(视频中看到的) 吃完饭后一定在饭碗里加点水再喝(一粒饭都不剩) 理想型: 原来 聪明性感自信外表冷漠但内心善良的女性..→ 最近 互相能弥补的..interior设计师..有服装概念的人. 喜欢的颜色: pastel ton 颜色 喜欢穿的fashion: style hip-hop,便装 座右铭: 劲全力... / 过犹不及 喜欢的歌手: 金贤星,赵冠雨,George Michael,Richard Marks 解决stress的方法: 只等待自然消失 爸爸职业: 庆南 某女高 副校长 东明高等学校时被选为 miss 东明 casting 是 参加 lotte world 的 event舞台后被经纪人挖掘 印象深刻的电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国) 家人的爱称: hoona~ 第一次meeting: 中2 为什么事情生气: 被人叫 晋州土家伙(03年) 最大的希望: 得诺贝尔奖 经历: UN ( - 第5张专辑后解散) debut歌曲:Voice Mail (2000年7月26日) 2001年 SBS 歌谣大赛最受欢迎奖 2001年 KM-TV 歌谣大奖 2001年 健康牙齿艺人 2003年6月KBS2电视游戏站MC& 2003年7月UN(国际联合)宣传大使 电影:闭嘴!(2004),非武装地带(2004) 电视剧:ORANGE(SBS2002) []SBS人气歌谣 MC []KBS 2TV Game Station MC []KBS 2RADIO 金桢勋人气歌谣 DJ 个人活动 所属公司: Eight Peaks 的系列社 You are one Entertainment 电视剧宫 (MBC2006饰演男二号李律一角) 金桢勋简历(2006年勋迷分析版) 生年月日: 1980年 1月20日 身高: 177cm 听现场看过的人说175~178 等意见不一,打的平均数. 有说比想象中的个子小..但共同点在都认为不到179cm. 还有都同意腿长长长长. 体重: 60kg 最近看上去不到这个体重. 体重的增加和减少比较突出所以担心健康. 'orange' 和'DMZ'小猪时期体重推定为 约70kg? 血型: AB型 看性格很明显. 不是天才就是傻子, 很难找到比他更适合AB型的人物. 有时真觉得是天才 有时就... 视力: 预测值 (2002年做完 lasik 手术效果粉好的前提). 之后因视力问题而起的 '傲慢地不搭理人"的谣言慢慢变淡. 家庭成员: 父母,哥,姐. 2男1女中老幺, 哥和姐都已有子女, 哥哥和姐姐的外貌从未公开. 学历都不错, 哥是延世大, 姐姐是淑明女子大学毕业. 兴趣: 台球,喝酒,电脑游戏 ,看漫画. 台球水平是冠岳山顶峰, 饮酒是随时等候, 电脑游戏是最能看出他的傲气和胜负欲, 漫画取向是猎奇类...当然也说过喜欢音乐,电影,骑马... 别名: 小可爱, 小鹿,百合 ----在FAN中谁也不说'元半'. 五花肉杀手的别名适合吃五花肉的那段时期.从挣钱后发言 (花)里脊好吃. 小鹿_ DJ时曾说过自己的前生是小鹿... 特技: 模唱. 应该都知道比UN的歌唱别人的歌时更热心,唱得更好. 模仿李承焕的很像. 学历: 晋州 younhwa幼儿园 → 蜀石初等学校 → 晋州中 → 晋州 东明高 → 首尔大学齿医预科→ 世宗cyber E-Business科 → ChungWoon大学 广播演技学科 → 中央大 演影科. (只希望顺利毕业-_-) 职业: Talent(求职中), 电影演员(休业), 歌手(休业), 广告模特(废业)...歌手是应该最有素质的,但'宫'后就开始对他的演技有信心开始期待...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广告就OK了 所属公司: EIGHTPEAKS. 2005年10月 签约, 是电视剧外租制作公司. complex: 鼻孔size, 眼角皱纹. 这些只要看桢勋的笑脸就无法在意的小事.眼角皱纹是曾想过要做手术般年年更严重. 异性关系: 现在不明, 过去 1X名. 已知道的 X 也达 X名... 对外和跟女子的something不是很小心...希望只要不惹非议就好好的爱. 如真喜欢背着行囊爬山. 喜欢的歌曲类型: ballade. 唱时不哭绝对是甜蜜而温暖的歌. 缺点:听着听着会困. 习惯: 抱着手机生活, 假装打电话避开想亲近的人. 宝物1好: 黑色STAR Craft Van. 真的不加谎话,现在是坐还是站随时都想着van. 电视,游戏机齐全的完美的只属于他的世界结构. 理想型: 性感的女人. 如 是 Jessica Alba 会万分感激的. 食性: 肉食 及 韩食 ---- 能看出完美筷子使用法的他的肉食. 对日食不是很适应. 喜欢的fashion : 只有 Training(运动服), 还有帽子. 不会感谢天生外貌的忘恩负义(背恩忘德)的家伙. 【资料】“明星告白”之金桢勋 据说是<明星告白>节目中金正勋自己说的,当时他刚出道,后来做报道的作者以“勋”的口吻写成的,可能有一些加工,真实程度就不得而知了~~~~~ --------------------------------------------------------------------------------------------------- ..幼儿园时有暗恋的女孩 想找机会告白,有天去野游. 但是没想到的是, 借这个机会想告白的还有另2个人. 为了保护"公主"我发挥了<骑士道?>精神. 结果我战退了那两个男孩,跟那女孩亲近了. 如果参加"TV载着爱情" 节目,想问她. 喜欢过我吗? 初等学校没什么记忆 不知怎么地, 有很多不喜欢的同学 都是仗着家里有钱的傲慢的家伙 2年级开始当班长,虽讨厌他们但还是要领着他们 有劣等感是有原因的 爸爸是在一个很穷的家庭里出生的 为了提高家世, 爸爸选择的是司法考试 没有安稳的工作 爸爸只是学习, 生计只能靠妈妈 还要负责叔叔的学费,妈妈的腰真的快要湾了 我出生以前,为了还钱而借钱的地步. 初等学校时连老师也讨厌. 就喜欢有钱人的孩子 虽赞我是"聪明的孩子",但感觉不到一点"情" 每次对来参加野游的家长,我都会觉得跟老师有某种关系 我太早熟了? 不符合年龄的, 厌世的我. 初等学校时过了没有太多想法的日子 好像没有业余的心 但是初等学校毕业后, 学习女孩运动等,我的生活开始进入了新的局面. ------------------------------------------------------------------------------------------------------------ 进入晋州中学后 开始对学习有了关心 之前听过, 有学习的潜质,但从未尽全力 有两个竞争者的出现刺激我了,那就是我的哥哥和妹妹 哥和我相差10岁 哥从小就出名为神童 特别是数学天才 扫便了所有的竞赛大会 我经常羡慕这样的哥哥 堂妹?除了学习好, 连艺能方面也很出色 在首尔毕业艺中,艺高 现在是首尔大学音大中的在校生 为了不输给他们,我真的很努力 努力的代价? 经常维持在全校首位成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哥哥变奇怪了 面临大学入学, 开始喝酒把学习仍在一边 比谁都坚信哥会进首尔大学最高学科 但是第一年考试哥落榜于首尔大学,再考进入延世大学 哥的大学生活遭透了 天天和酒,台球过日子 自称台球高手的我也向哥学习的程度 哥和我一起喝酒时经常留眼泪 我的偶像 - 哥, 我心痛了 现在过着职场生活成为我坚定的保护人 什么时候都很感谢哥哥 中学时开始喜欢上唱歌了 这时刚好流行练歌房,跟同学花费很多时间在练歌房 真的唱的好吗? 同学们使劲夸我 还有在练歌房认识的女孩也夸我 但我还是无法相信 女孩喜欢听我唱歌,总以为她们有什么阴谋 有时同学说"你是人气王",我还会冷笑 我为什么没认识到自己的真假呢? ------------------------------------------------------------------------------------------------------------ 结束联合考试后, 我进入了东明高等学校的男子学校 都认的"痞子学校" 因很多<大哥>而经常发生事故的地方 但是自从我入学以后,开始成为名门学校 晋州最高的人文届学校 每年50名以上考入首尔大学 高校时期最讨厌的是夜间自律学习,别名"夜自习" 真的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学校 起初是夜晚10点30分为止,没过多久就变12点了 况且还有专门集合成绩优秀的特别班,这3年我是一个"学习机器" 2年级时我还得了忧郁症 没有理由 只是心里闷,呆呆座得时间越来越长了 医院,韩医院都去了但白药无效 突然有一天找到了忧郁症的出口 就是联欢会 每年夏天举行的我校联欢会"MISS东明" 跟MISS KOREA一个形式得 只是不同的是,主角是女装男生 我下定决心出战了 认为找到让心平静的唯一条路 结果被当选"真", 性感之麦当娜也滚一边的程度 我一时之间成为了晋州的人气明星 一段时间, 临近女校的学生的信件堆成山 之后也对学业有了弹力 过了时间到了97年末高考 考了380多一点点 惊了 跟历年比可以当全国首席了 理由是试题太容易了 没有自信考得上,指望的首尔牙科分数 所以也给京海大 韩医大 报名了 京海大学先发表了 结果是不合格 自出生以来头一次遇到的挫折,那晚喝了很多酒 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能入睡的夜晚 落榜京海大学,首尔大学连做梦都考不上... 准备再学 首尔大学发表合格者前,恶梦一直跟着 首尔大学发表后,失望的心情看了医科合格者名单 这是怎么回事? 有我的名字 眼泪留下来了 家人,同学都惊讶了 合格的变数是论文 首尔大学论文反映度比京海大学微少了些 是不是我写的太... 真像电视剧一样 高等学校毕业式那天, 把女友带回家介绍给父母 包饭给女友吃,妈妈说了一句 "养大孩子有什么用..." 到了首尔就跟那女孩越来越远了 虽俩人不是那样想的, 但晋州和首尔的距离还是比想象中的远 ------------------------------------------------------------------------------------------------------------ 我的大学生活,两个字"糟透" 无法对功课感到兴趣 我最讨厌的科目是英语和化学 但是1~2年级我们的课本都是用英文写的化学教材 代替功课, 我用台球掌握了大权 跟哥学的台球,我的实力可以挂在冠岳山山顶上 大学生活中最能感到安慰的是同学们的"你的台球实力还是公认的" 98年的一天参加了 "LOTTE WORLD"唱歌大赛 结果在决赛淘汰 自从以后找我的经纪人,导演等人越来越多 其中秀玄哥真的很好 因他的劝诱我想做歌手了,再后进入 任昌正 在的 天日音像... 99年初我为了当歌手,进行了地狱式训练 第二年3月和正员,以UN组合的专辑面试了. 我很想抓住"两只兔子" 成为最高的歌手,还想在学业中取得成绩 希望不要让关注我的人失望...谢谢歌迷朋友们...
作家简介:艾青(.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著作书目:《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旷野》(诗集)1940,生活《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t944,新群《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艾青选集》1951,开明《新诗论》1952,天下《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艾青诗选》1955,人文《黑鳗》(长诗)1955,作家《春天》(诗集)1956,人文《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艾育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1984,花城《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艾青诗选》1982,外文《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5月5日。我国诗坛泰斗艾青逝世10周年纪念日。 在市区求是中学三楼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语文老师魏国耀以一种最平静的书写方式度过了这一天。 然而这一天他的心里翻江倒海。他从办公桌上随手拿起一本艾青的书,翻开,艾青的音容笑貌便活生生地展现在他面前。 在过去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这个只有一张床、两张桌子和一个衣柜组成的既是厨房又是卧室的房间里,魏国耀的生活与这位伟大的诗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完成了约15万字的22集电视剧本《艾青》。他恍然觉得自己已经走入艾青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他一边写,一边潸然泪下…… “在我面前,艾青是活着的。是的,艾青正向我们走来!” 为了艾青来到金华 事实上,魏国耀老师与艾青的联系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发生。 魏老师是湖北赤壁人,上世纪80年代初,同许多当时的文学青年一样,在武汉师范大学(现湖北大学)求学的他热爱文学创作。1983年,在写毕业论文之前,魏国耀准备了一个选题———关于艾青的文学创作。 “当时我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是觉得艾青是一位有名的前辈。当我着手去搜集资料准备写这篇论文时才发现,关于艾青的资料非常少,论文没法展开来写。于是只好放弃,去写鲁迅。”魏国耀说。 虽然关于艾青的论文没写成,但这一次放弃却成为魏国耀心头永久的牵挂。大学毕业后,魏国耀去过工厂,到温州、台州等地当过老师。其间,他看了许多艾青的作品,读了一些研究艾青的书,对艾青的了解渐渐地深入。有时候,他会问自己:“为什么对艾青的兴趣会同对鲁迅的一样浓烈?”而答案很快就找到:“是艾青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我,艾青是刚正不阿的,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觉得自己的个性中也有这一点,因此看艾青的书总能激起强烈共鸣。” 去年8月,应求是中学的邀请,魏国耀来到金华任教。作为一名高级教师,他在金华的年薪跟在温州相比要差数万元,然而他不在乎,因为到金华来,那桩纠缠了20多年的心事终于可以了结了。魏老师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受:“来到金华,去书店里一看,哇,有那么多关于艾青的书,有许多书在外地的书店都是找不到的。我去了艾青纪念馆,去了傅村艾青的故居,还跟艾青研究会的负责人有了交流。我没有想到,在金华人的心目中,艾青的地位是这么高!” 丰富的资料使魏国耀对艾青的研究如鱼得水。他一有空就读有关艾青的书,课间休息或学生们晚自修时,他也会捧一本艾青的书在读,以至于学生们也对这位语文老师的痴迷感到不解,追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艾青呢?”他总是笑而不答。 今年3月初,与求是中学副校长、艾青研究会会员邵介安的一番交流,终于让魏国耀下定决心写《艾青》这个剧本。45天写成22集剧本 写艾青的书很多,但其中大多是评论作品和回忆录,小说、剧本都没人写过。魏国耀先列了个提纲,给邵介安老师和艾青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过目,大家都觉得不错,鼓励魏国耀写下去。当时,艾青研究会会长叶锦说:“要写好这个剧本,恐怕得花两三年的时间吧。” 从3月10日开始,魏国耀开始写《艾青》。凭着对艾青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深刻了解,从写剧本的第一天开始,魏国耀的思绪就如洪水般决堤而出,在他脑海中奔腾汹涌。写作时,他总能不假思索地对某个细节、某个故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镜头式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在写剧本的过程中,艾青仿佛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能够了解他的思想,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往往是写到哪个场景就知道该如何展开,而不需要过多地思考。”魏国耀说。在这样一种思绪的带动下,他的写作状态非常好,思路从来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打断,甚至连课间休息的几分钟也能写上一两段。 在魏国耀看来,写《艾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艾青对话的过程。不过,这个对话的某些环节,是通过一些别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完成的。很多时候,魏国耀会翻开一本书,看书中艾青的照片,彩色的,黑白的;单人照,合影照,他都看得仔细。从照片中,魏国耀尝试去解读、想象艾青:他在那个年代穿什么,是怎么笑的,又是怎么怒的?这样的想象总使他能更进一步地接近艾青。在写到艾青所经受的磨难等情节时,魏国耀就会完全地沉浸在角色中,禁不住流下眼泪…… 《艾青》原计划是写20集,可是写到后来,魏国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思绪,就多写了两集。4月25日,22集电视剧本《艾青》初稿完成,前后只用了45天的时间。渴望尽早将《艾青》拍成电视剧 《艾青》讲述的是艾青从6岁一直到去世的生活、创作和思想,但最主要是集中在艾青的青年时期(23岁至31岁),用魏国耀的话来说,“这是艾青之所以成为艾青的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段”。魏国耀以艾青的性格为出发点,以其创作思想为背景,描绘出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真实的艾青。与此同时,魏国耀非常重视观众的心理,在剧本中融入了许多充满趣味的情节,“事实上,艾青是一个幽默的人”。 剧本写好后,魏国耀就开始盼望将它拍成一部电视剧。目前,他正在把手写稿打印出来,同时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充实剧本的内容。他说:“现在这个剧本已经完全可以用镜头来说话了,如果能由金华本地的影视公司来把它拍成一部电视剧,那就最完美了。艾青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个很正直、很真诚的人,一生都在为时代而歌,我相信这部电视剧拍出来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谈话间,突然觉得魏国耀老师的脸庞、身材跟艾青颇有几分相似,一聊,魏老师自己也有同感,并开玩笑说:“要是有这个条件,我还真想演艾青呢。” 剧本打印好后,魏老师准备先把它送给艾青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及专家们看一下。他还特别想见一见艾青夫人高瑛女士,虽然在写剧本时从高瑛写的《我和艾青的故事》一书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但他觉得,要是能与高瑛女士当面聊一聊,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接下来,身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的魏国耀还打算用书法把艾青的几首名诗写出来,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来表达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到金华来之后,特别是写完剧本之后,艾青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在我面前,艾青是活着的!”“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淘洗,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为世人所瞩目。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他的光芒给一切命运不幸者以温暖,给无数真理追求者有以信念,给所有心灵受创者以勇气。他,就是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本书精选了艾青一生的创作精华。他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我生活着 故我歌唱第一辑 大堰河会合当黎明穿上了白衣阳光在远处那边透明的夜大堰河——我的保姆叫喊芦笛巴黎马赛监房的夜画者的行吟古宅的造访我的季候泡影灯辽阔窗卖艺者晨歌梦春雨太阳煤的对话春生命浪笑黎明死地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二辑 向太阳我们要战争——直到我们自由了手推车北方骆驼补衣妇乞丐……第三辑 黎明的通知第四辑 归来的歌
金正勋-《宫》的律王子,拥有天使般微笑的孩子.姓名:金政勋(Kim Jung-Hun)出生日期: 1980年1月20日身高: 179cm体重: 60Kg血型: AB型视力:学历: 汉城大学医科系2年级 (03年退学,现就读中央大学戏剧学)家庭关系: 父母、哥哥、 姐姐宗教: 佛教兴趣: 桌球、 PC游戏(尤其是星际争霸).、 看漫画书专长: 唱歌 ,物理,数学,化学性格: 明朗、活泼座右铭:做到最好!喜欢吃的食物: 五花肉喜欢的音乐:融合了所有音乐风格的CROSS-OVER喜欢的歌手: 赵冠宇、George Michael、 Richard Marks、 朴真玄、 金铉成减压方法:一个人静静的出道:2000/7/26经历:2003年6月KBS2电视游戏站MC&2003年7月UN(国际联合)宣传大使电影:闭嘴!(2004),非武装地带(2004)电视剧:ORANGE(SBS2002)宫(MBC2006)专辑:韩国2人男子组合UN团体(United N-Generation) UN另一成员"崔正元"第一张专辑:《一生》(2000)第二张专辑:Extreme Happiness (2002/11)第三张专辑:UN Happiness第四张专辑roject Album-sweet&strong(2003/08)第五张专辑:《向她》官方网站 他是个聪慧的人 在家乡(全州)是有名的神童 ,没当歌手前理想是当一名牙医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汉城大学的牙科专业.在韩国男人中地位最高的三位中 就有医生这一职业 ,由此可以得知,勋是个智慧和能力并重的人!2000年的时候,在UN所属公司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和崔正元组成了UN这个组合,从2000年到2005他们一共在韩国发行了5张专辑,在日本发行过一张专辑。勋 ,在高三的时候曾患过严重的忧郁症 .据他自己说 ,是因为物理成绩跟不上 ,那个时候他妈妈都害怕他自杀 ,每天都照看着他, 后来他的病在他物理成绩变好后慢慢才有了好转. 但勋他自己说他的这个病在大学的时候又有犯, 我想应该是当时的压力吧 .关于勋的学业 ,他退学了, 当时他正在犹豫到底是选择事业还是学业 ,UN是韩国演艺界公认的很勤奋的组合. 他们一般都是在寒暑假发专集, 所以他们的歌和MV都比较具有季节性 .可能就是这样 ,课业和工作的压力使勋开始犹豫了 ,最终还是放弃了牙医专业而转读戏剧.金正勋出演的首出电视剧"宫"将输出到日本、中国、台湾地方播放。金正勋正在录制新的个人大碟(CD album),并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歌手及演员。金正勋在"宫"摄影完成后,将准备到海外(韩国以外)的地方发展,但现阶段还在拟定当中。另外,他现在所属的公司亦为他在日本、中国、台湾 地方 CD发卖的方案正进行协商,程序现正商讨中。现在, "宫" 已决定输出到台湾播出, 与此同时, "宫"一剧会否在日本和中国播出仍在协商中。 因为金正勋去年7月在日本以UN的名义曾出过唱片,加上当地日本fans都很支持爱戴UN,有了此经验,他对於现在将到在东南亚等地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信心。去年8月因为UN解体而令到活动中断, 但是日本的fans们仍然很想金正勋、很想知道他的更多。但因当时与正元都有各自独立发展的想法,所以决定解散UN。但现今金正勋会再次以演员及个人歌手(Solo singer)的姿态出现於大家面前植物的忧伤 我,喜欢信。喜欢上了信。因为你是比信善良,比信有度量的朋友,才告诉你的哦。 仿佛可以听到他的心裂开的声音。但他还是微笑着,说,谢谢。 这样一个植物般干净、温顺的男子。有着秋天的气息,散发着暖色调的温情。一枝一叶,都浸透了阳光温存的润泽;一藤一蔓,都饱含着淡定清甜的汁水。有他出现的画面,总是那么舒缓,恬静。即便是心碎。 银杏树下,在金碧辉煌的落叶铺成的美妙宫殿里,他暖心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要耀眼,让每一阵流动的风升温。 当他忧伤地垂下眼睑的时候,全世界的天色都黯淡了。 原本属于他的女孩,只能看着别人抓在手心里。但是,那个人却不懂得珍惜。他想要回她,却又不许别人公然抢走她的爱人,因为不想让她哭。 原本属于他的皇位,他并不在乎。但是只有得到皇位的人,才有资格牵起她的手。她是个误打误撞的命定皇太子妃,他是个被放逐的曾经皇太子。命运捉弄了他,让他站在局外,看着另一个人以自己的角色,看着故事上演。 然而就算是再温顺的植物,为了自己爱的人也会强韧得无坚不摧。她的笑容是牵引他前进的丝线,绝对不可以熄灭。不是去抢夺,而是要拿回自己的东西。能够成为挽着她的手的人,让她开心地继续着没心没肺的明朗病。你要是能一直这样笑有多好,他用疼惜的语气说,亮亮的眼睛里写满了不忍的缱绻。只要能让你笑,我会永远在你身边,她当做朋友的仗义听着,记着,但他是以恋人的责任与心疼,许下让自己遍体鳞伤的誓言。 以后不要再生病了,你一病,我也会跟着痛。他温存的眼睛,在她落泪的时候,在她开心的时候,在她搞怪的时候,在她生气的时候,始终都注视着她,给她的身心投射去温暖的光亮。当她被冷漠的风吹到,被寒冽的雨淋到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伸展开自己的枝叶,为她覆盖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只是她明白他的关心,却一直只是把他当作朋友。除此之外,无他。她拒绝他,想远离他。他背靠着墙,双手插兜,眼睛里映出清澈的天空,他说,别推开我,我会等待,等到你心灵之风吹向我的那一天,我总会等到的。 是的,别推开我。 第一次在学校见面,他惊异地发现这个女生一边在给自己指路一边在脱制服裙里面的裤子。 她教他平民学生的时尚用语和俏皮故事,让他尝到路边小摊的辣味炒年糕。 她是虚伪世界里的一朵小小的野花,清新自然地摇摆着,他本应是个过路的旅人,却驻足流连,为之情伤。 他为了她而去为了自己并不想要的皇位而战,却又因为她的一句“关心皇位的你让我觉得陌生”而放弃了继承的第一顺位。他从来没有这样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强大,能够拥有覆荫她的羽翼。 他的心,要怎么样才能让她懂。 忧郁是冷色的,但是暖色的明亮,居然也会有忧郁的表情。就像是流过人心上的一泓安静的泉水,守着那朵他心里永远的花。 他的脸上,是仍然不失光彩的微笑,虽然心伤,还是保持着无畏的纯真。银杏树下的他,就像童话中忧伤的小王子,为了他爱的玫瑰,露出他最美丽的笑容。(一)清晨,遥远而宁静的伦敦郊外,你在母亲的轻声呼唤中醒来。太子的婚礼,皇室即将翻起的一场暗涌。灿烂明媚的阳光,驱不散你眉头的阴霾。再次踏上首尔的土地,这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这个生你却让你不能归的家。你站在机场,带着落寞的微笑看着电视里的新闻直播,心里,是什么滋味?王位的第二继承人,竟然要自己坐公车回宫,何等的荒唐?何等的凄凉?你只是笑笑不做声。或许在你眼里,一切的权力与荣华富贵,皆是浮云。可为什么,偏偏让你遇见了你此生最在乎的人?那个本是你妻子的人…那个已成为皇太子妃的人……第一次见面,她在你面前脱掉运动裤。看你惊讶的表情,也许没有一个正常的女孩子会在男生面前脱裤子。可她,申彩京,注定要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你的生命。皇太子的婚礼,全城的盛典。你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能远远躲在记者群中,看着别人脸上的欢颜。再见面,你捧着灰姑娘的运动裤,以为能带给她一个童话。其实,你不知道,已经有另一个王子,和她谱写着童话……只是,如同所有故事中的愚笨男主角,王子不懂得珍惜公主,总是让她独自伤心落泪。而你,被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的真正王子,静静的守在她身边,陪她难过,与她分享快乐。你看着她的眼里尽是柔情。满溢的温柔,夹杂着更多的悲伤。心,裂开,被敲至粉碎。你是孤独的。自小失去了父亲,被驱逐出宫,得不到应得的宠爱与关怀。美丽的母亲,这世上唯一的至亲,被仇恨冲昏头脑。甚至以死相逼,让你成为她争权夺位的工具之一。你是冰冷的。不知道何谓家庭温暖,不知道何谓手足之情,也不知道何谓爱……你是脆弱的。受不了母亲复仇的强烈手段,经不起宫内纷扰的勾心斗角。这一切,因为彩京的出现而改变。她的快乐开朗,让你不自觉融入其中,不再孤单。她发自真心的笑容,驱散你心里的阴暗,带给你温暖的光。她善良的心,单纯的想法,让你可以放下一切防卫,享受平静舒心的时光。因为她,你的心湖第一次泛起涟漪。因为她,你第一次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因为她,你第一次有了争夺皇位的欲望。因为她,你第一次反抗你的母亲……彩京,带给你勇气,带给你温暖,也带给你无止境的心痛……看她和信幸福的模样,你痛;看她因信而伤心难过,你也痛;看她被长辈责骂,你更痛;听她说“我喜欢信”,你很痛;看她病恹恹的喊着妈妈,你痛不能当;最痛的,莫过于她在你面前,而你却不能拥抱她……如果守护她是你的愿望,那么,请让我站在你背后,为你擦干眼泪,抚平伤痕……(二)你带给全世界的人阳光与温暖,那谁能给你温暖?你带给彩京快乐与温柔,那谁能给你幸福?你的母亲?不。动不动就用自杀来恐吓儿子的她,满脑子只有仇恨与报复欲望的她,带给你的只是成长的阴影与心惊胆战。你的兄弟?不。早已遗忘你们分别的日子的信,抛掉了你们儿时快乐的回忆的信,带给你的只是刺激你争夺皇位的野心。你的奶奶?不。尽管想补偿对你的亏欠,却终因皇室的法规制度而摇头叹气,她对你的关心只换来皇后更多的警惕与鄙弃。你爱的彩京?不。她只会在被信伤害以后才想到你,她的快乐与你无关,她甚至因为你要与信争夺皇位而对你斥责。她无法理解你想守护她的念头,她无法回应你一丝一毫的感情。她能做的,只是在你的心脏划下一道又一道的口子,直至血流成河……律君,在你付出全部爱的同时,谁又能给你一点爱?上帝,果然是不公平的。拿走了原本属于你的一切,又让你遇到彩京。她的出现,只会让你在王子与公主的童话中,显得更加可悲,让人慨叹命运的捉弄。就算注定失去,只要努力过,便不会后悔。所以,律君,请勇敢争取所爱。在你的身后,一定有更为广阔的天空,还你真正的安逸与自由。愿你得到人间真爱。后记:看韩剧那么多年了,喜欢男二号,是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这一切,只是对律,我心里永远的痛。信很可爱,信和彩京一起是理所当然,是真正的幸福。看《宫》到现在,我已经认定了彩京和信才是一对。但是,他们的快乐我无法分享,因为满心充斥着对律的心痛,对一切不公的哀叹。律的眼里有太多的哀伤,我能读懂。律的笑容里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我能了解。律极度渴望被爱的心情,我感同身受。韩剧的男二号总是高唱成全,让男女主人公幸福快乐的同时,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襟也得到了观众的称赞。但是,我讨厌那样的情节,讨厌那种所谓的成全。爱一个人,应该积极去争取,不是通过卑鄙的手段,而是用真心让她/他向你走近。或者,到最后终将得不到结果,但努力过,人生便不会留下悔恨。曾经拥有的回忆,足以丰富我们的人生,足以让我们到年老回想的时候牵起嘴角。那样,人生便了无遗憾。加油,律王子。在你的身后,有我们……
他们都说了,我就不说了
四、 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 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知道叫什么不
后来,她为了毕业,就去取悦的那个好色的导师,导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夺走了那个女孩的初夜,最后来,那个女孩子拿到了毕业证。但是为解决耻辱,女大学生开始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她研究出一套对不同男人不同特点的应付的方法,终于女大学生搞定了院长,也成为院长的情人,从此揭露了导师的行为,导师从此被学校开除,终生不得任教。最后,女大学生爱上院长,但是院长有家室,他不可能跟女大学生结婚,女大学生感到特别的失望,从此离开的院长,进入了职场。凭借着出色的相貌,女大学生很快在职场混的风声水起,从前台直接飞跃的总经理的秘书,获取的老板的商业资料,从此女大学生为了自己的明天在不断奋斗,暂时说到这里,哈哈 ,以后在告诉你哦。
应该是温柔的背后的系列电视剧,具体哪一部不清楚了,你可以百度一下
不是你需要的,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相关资料: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发展到1995年的。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政治不稳定进入9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整个社会慢慢进入民主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产阶级形成并稳步扩大,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有线电视的开通、录像市场的扩大、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使得政府和大企业开始注意电影市场的价值。大众文化开始盛行。流行音乐乐队等开始流行,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包装要求提高,对大众偶像的消费需求增强。在现代韩国社会的变化过程中,青年群体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在社会意识方面则是历史变革的动力。截至1995年的统计,14-24岁的青少年人口略超过900万,占总人口的。韩国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战略和提倡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使得整个社会普遍认为,韩国的未来命运掌握在“一个背包就能周游世界,懂电脑,会利用先进通讯设备,处变不惊,有坚强毅力,主张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注:金镇旭(韩):《80年代至90年代的韩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生论文,第27页。)特别是大学生(占青少年总人口的约)(注:君冢大学(日)、吴鲁平(中)、金哲秀(韩):《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他们在80年代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有机会享受1988年奥运会以后的经济富裕和政治稳定。他们将成为韩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在造成韩国电影振兴繁荣景象大的社会背景中,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指出:韩国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韩国电影票房的奇迹,与韩国观众对本土电影非理性的热爱,蜂拥而上的参与行为是分不开的。许多影片如《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的上映,媒体一律不能有批评声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会被认为是“不够爱国”。当政府放宽“电影进口限额制度”时,电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韩国大众媒体一律给予最大的支持,结果迫使政府对电影人和民众做出妥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从这点上来看,应该说韩国文化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而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具备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进入90年代这一时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后,‘政治言论’的影响力下降,人们有了一点可以说说‘文化’的空闲和‘自信感’。国际化的迅速进行同时也成为一种压力,因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也越发显得重要。”(注:权淑仁:《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当代韩国》2000春季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1页。)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权淑仁教授在《大众性韩国文化论的生产与消费》一文中,探讨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韩国文化论”缺失的原因。笔者借用这段话是想说明:韩国电影作为“大众性消费品”具备被生产和消费的条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出现,正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的成熟,和电影产业内部制作、发行、放映诸环节的合理营造——其中电影制作人对类型片的有意识的推进和发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资本的介入改变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电影资金传统上有两大来源,但进入90年代,制片投资发生了两次大变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产业及电影形态。1.产业背景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上是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的。1986年韩国电影市场开放进口外国影片,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一年即发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为本土影片,300部是进口影片。其中仅好莱坞和香港两地的娱乐片即占70%多(注:全阳骏(韩):《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页。)。80年代,韩国大电影公司将利润由对本土电影的投资全面转向进口好莱坞电影。政府虽然制定了“电影放映限额制”,但好莱坞利用美韩贸易谈判的机会,强制韩国政府采取自由化的电影政策。美国电影公司不须经过垄断进口的韩国电影公司,长驱直入韩国市场。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非常高兴能够帮助你!以下是一些电影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1.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力2.电影中性别刻画的比较分析3.电影中的艺术形式和创意表达4.电影中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5.电影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对前沿科技的应用6.电影制作的流程和技术7.电影的音乐、配乐和声效制作8.电影中的角色分析和心理描写9.电影中的剧本分析和创作过程10.电影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分析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启发你,祝你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韩国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现代化是和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的普及、职业分工的专业化、通信的发达等经济发展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城市的发展显著,都市化率从1950年的,发展到1995年的。政治领域,80年代韩国进入政治解冻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运动(注:以大学生为核心发起的两次民众民主运动,抗议军人专制政权,曾得到韩国社会各界响应,但最终被军政府血腥镇压。前者亦称光州民众斗争,后者亦称六月抗争。)使韩国独裁政府恶名昭著。1988年通过国民投票实现了向民主政权的过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着1998年出现了堪称韩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野党交接政府”(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标志了韩国建国起第一次“政权交替”,在野党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少数党第一次战胜多数党。)的政治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民族特质的原因有多种:一、有史以来,韩国即为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像中国、美国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脉最纯洁,最干净,在韩国最常见的标语是“身土不二”(注:“身土不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笔者根据所阅资料整理出以下两层意义:其一,它是热爱本民族的象征,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恋与敬畏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微观的经济领域上,韩国出产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农副产品一律如此,其意类同于中国的“提倡国货”。其二,它从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应和谐共处而延伸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身土不二”不仅是韩国传统,还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的具体内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乡村现代化的意味。);二、20世纪屈辱的被侵占、被分裂的历史,使现代韩国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环境——如金大中所说,韩国为美、日、中、俄四大列强所包围,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注:李立绪:《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页。);四、经济领域内的“汉江奇迹”所赋予的自信心;五、韩国儒教传统影响(注:中国儒教传统中,有以道德之有无来作“华夷”之辨的言论,韩国儒教继承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国也视为夷。)。了解这种民族特质或者说民族文化心理现象,对于解释某些韩国电影现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民族文化特质不是始自90年代的电影振兴现象,而是一以贯之于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韩国民族文化当中。“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的危机中生存问题成为绝对的问题,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成为支配性的生产主体,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应地,韩国的现代化就意味着‘独裁下的开发’,接下来就出现了到70年代与80年代为止仍旧是‘政治问题’独占主导性言论的现象。换言之,60年代以后,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费,而没有确保其大众性这种状况。忠武路(注:忠武路是汉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上世纪2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来,主要电影制片公司和主要电影院都集中于此,既是韩国电影的摇篮,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韩国电影制作方的代名词。)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1.电影政策电影审查制度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放映限额制度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9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国内几度出现主张缩小甚至取消电影放映限额制度的论调。1998年12月2日,韩国外交通商部提议,参照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议,从2002年起将106天的限额降至92天。电影界担心,如果这项提议获通过,好莱坞洪水猛兽般的商业大片将逐渐淹没本土电影。由此爆发了一场知名导演、明星发起的电影界大规模游行示威。1999年6月电影界又两次举行示威活动。韩国政府被迫让步,暂定在本土电影占有市场40%的份额之前,维持限额制度。尽管限额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韩国电影业的利益——韩国的电影放映量从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产量从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极强、国家民族特性浓厚的特殊文化产品,电影应独立于自由贸易协定之外,似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已达成一种共识。经济政策调控为振兴民族电影,韩国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启动政策调控。90年代初期为鼓励大财团进入电影界制定了减免税收的电影振兴政策。1997年后实行抵押版权融资制,比如1998年,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这10部电影其中就有林权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春香传》。第三种举措同样重要,即是在1997年将电影业列入风险投资行业。2.电影文化的普及前文已简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众文化及其他娱乐媒介对电影的双重影响。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大众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观众普遍的文化素质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对电影呼唤与支持的一面毕竟大于抢夺电影观众的一面。从1995开始,韩国电影文化迎来充满活力的时期。借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机会,进入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1995年3月大钟奖电影节上放映了7部国外艺术电影。同年11月,电影制作公司“白头大杆”设立艺术电影专业馆,放映了前苏联电影《牺牲》、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国际一流的艺术电影。仅仅《牺牲》一片,在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两万名以上的观众。电影发行商开始注意“艺术电影”商业化的可能。这一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韩国上映,每部电影的观众人次都达到十万以上。同时期开始,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借助于这些积极的市场引导与开发,以前只熟悉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的观众,对电影的印象和理解开始改变。大众媒体开始积极报道电影新闻和介绍电影知识。就在这一年,电影月刊《KINO》和电影周刊《CINE21》创刊,他们把韩国和国际电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介绍给韩国民众。《KINO》目前已经成为韩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90年代中期以后在韩国掀起的电影热演变成一种电影文化热,韩国各大学相继开设了四十多个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大学里的电影讲座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学院设立了电影学校,购买了完备的电影制作设备。电影节在短时期内韩国还举办了釜山和富川两个大型的电影节以及数十个小型电影节。其中釜山电影节至今已举办6届,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于1996年,由釜山艺术学校、中央大学二校的电影系提议,在釜山电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获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就达到万观众人次的良好效果。(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在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节与众不同的战略值得重视。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于“非竞赛性电影节”,避开了与其他电影节(如国际一流电影节和同时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之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专注于作为亚洲电影展台和展映国际最优秀电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两项特别计划。“新浪潮电影”及其扶持制度:选择亚洲新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并为保障这些影片在韩国境内的发行放映,给予发行商3万美元的资助;釜山振兴计划(PPP计划,开始于1998年第三届釜山电影节):为有电影制作计划的亚洲导演和世界级的发行公司、制片人、赞助商创造合作机会,促成合作投资或共同制作或对影片后期制作提供赞助。香港的陈果、台湾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诚、中国大陆的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导演都从PPP计划中获益。釜山电影节对亚洲电影新人的成长,作出了切实的贡献。釜山电影节不仅为韩国电影和亚洲艺术电影提供了制作机会、拓展了电影市场,还和众多的国际电影节达至沟通,使韩国电影大批进军国际展台。仅1999年就有80部韩国电影计150次在7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此外,釜山电影节本身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釜山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釜山市政府选择影视业为战略产业,组建釜山电影委员会,推动了釜山文献电影馆、数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继建成,陆续筹建影视信息城、主题公园、动画片中心,并对与釜山相关的电影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注:金东虎(韩):《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9页。)其中包括以釜山为影片背景的《朋友》。总体来说,电影节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韩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与报刊、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一起,它们构筑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背景。3.纪录片与短片的繁盛短片和纪录片的发展,是90年代韩国电影界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现象。截至1999年,韩国年产短故事片300多部,并通过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映。纪录片80年代韩国曾出现一批源自大学校园的电影团体,他们标榜“独立”和“进步”,既反对官方和商业电影,也反对实验电影和作者电影,而是试图与进步的文化团体、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拍摄纪录片,并以录像带的流通来代替商业电影发行。政治动荡的80年代末,他们在政治活跃团体、进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支持下,制作出了一批反映韩国社会矛盾的影片。“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和“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地下电影团体。前者拍摄的《理想国》(16mm,110分钟),第一次以剧情片方式处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罢工前夕》(16mm,100分钟)则是以忠实刻画工人运动为内容的剧情片,成为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该片通过校园和工会礼堂自办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动直升机投掷催泪弹来驱散观众。“劳动者制作团”则是进步纪录片的突破,他们制作了十数集每集1小时的《新闻电影》,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最新话题。事实上,这些电影团体建立了校园、工厂放映和录像带流通的独立发行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独立影片内容上着眼于工人运动,政治导向上具有强烈的反政府性,价值取向偏于集体价值、共同空间优先个人、日常空间。那么自90年代开始的独立电影则远为多元和复杂,尝试着以多种方式去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纪录片方面,边英珠的《嗫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战期间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妇女证词来揭露性暴力和军国主义问题;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导演金东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已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们》(1995)和《另一个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个世界》拍摄了拆迁户争取到开发区居住权之后的生活,关心的焦点从特权化的意识形态转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学,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沟通。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认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不可能细致读解韩国的类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帮片《绿鱼》、《搏动》。短片短片的繁荣是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80年代的年均产量不超过50部,而90年代却达到300部以上(注:南仁英(韩):《差别美学,日常生活的政治学——评90年代韩国电影短片和纪录片》,(韩)《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30—35页。),其中大部分出自电影专业学生和业余电影爱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汉城短片电影节,既是短片的盛会,也是商业电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资在北京举办了DV短片电影节。)90年代后期,韩国短片电影节增多,主要有独立电影论坛、独立短片电影节、釜山亚洲短片电影节等,很多韩国短片还参展戛纳等大量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韩国90年代的纪录片和短片具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1.为主流电影业提供新的电影人才和活化电影氛围,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韩国电影振兴现象并刺激其发展;2.在题材和表现领域上有效弥补了商业影片不敢涉足的领域,与主流商业片互为补充,并成为新的电影美学的催化剂;3.使电影产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平衡着电影作为产业、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三重功效,是韩国电影能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制片人的时代——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特点1.制片人制度的确立难以确切统计目前韩国有多少家电影制作公司,1997年至今,每年的五六十部电影分别是由30家左右的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出来的。很多导演成名后即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并常以姓名来命名公司。可以确定的是,进入90年代后的韩国电影,制片人控制着从管理资金、策划到制作的全过程,这一制作系统已经完备。这十年可以说是制片人的时代,成功的大部分电影如果说是“制作人的电影”也毫不夸张。此处所说的制片人,主要指前述90年代后兴起的独立制片人。首先,制片人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通过向发行公司销售地方发行权,或者销售录像带版权来获得投资,90年代以后则主动向大企业或风险资金拉投资,向政府的电影振兴公司做抵押版权融资。近两三年甚至出现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如后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犯规王》,在互联网上公开募集1亿元韩币,每位影迷都可以从自己的账号上投资5万元韩币,极大地活跃了制片机制,推动了参与意识和消费互动。其次,制片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注重商业类型片的生产(包括策划、制作、控制)和宣传营销,并将主体受众瞄向年轻观众。他们极为重视影片的前期策划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导市场。80年代的重要导演裴昌浩和李长镐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完全失利,使独立制片人认为必须把握观众迅速变化着的消费趣味。各独立制片公司负责策划和营销的部门日益专业化。1995年的《301,302》、《炎热的午后》、《低声》等几部女性影片把高学历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观众,获得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间,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预算影片终归失败,因为观众并不理会什么“低成本”和“新导演”之类的说法。于是制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场趋势、把握观众趣味和严密监控制作过程中去。1998年开始兴起的伤感类型的爱情文艺片热和恐怖片热,正迎合了经济低潮期的观众,大获成功。如《信》、《女校怪谈》。为确保商业利益,制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影片,而这种“效仿”、“跟风”,实际上即是类型的重复、成规化和深入、革新的过程。“跟风”使得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类型模式生成,同时,电影受众的年龄层相对向低龄化发展,因为他们相对容易趋附和引导。除了像《西篇记》、《生死谍变》和《共同警备区》依靠媒体的成功宣传,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观众也能来到剧场观看的电影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韩国制片人制度的第三个标志是,大片的出现和制作费的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决定了大财团和风险投资、独立制片公司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的“重磅炸弹”策略,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影片投资不得不与日俱增。为了保证票房,或者说为了拥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业片中普遍起用明星,无疑也增加了制片费用。 韩国国产电影制作费变化表(1995—2000)(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 ,笔者翻译、绘制。)年度 819992000平均制作费用(千美元) 769 1000115414621654 韩国电影发行网的扩大使韩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大片”——大投资的电影在数十个、上百个影院同时上映,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取高额票房收入。而原来大片的概念是只属于好莱坞电影和少数香港动作片的。然而韩国电影业的资金与人才毕竟有限,一家公司要制作10部影片,其中两三部能引起关注是正常状态,但在韩国电影制作系统内部,事实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倾力于其中一两部影片的成败,剩余的作品则干脆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产物。一两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制片人)和一个导演,而一两部影片受挫则拖垮一个公司和埋没一个导演,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许多80年代重要的电影导演现在没有机会拍片,不能不说是韩国电影业的一个损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大片和高票房策略还助长了观众和媒体对韩国本土电影的盲目热爱,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过热”病值得警惕。此外,制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员明星制或者称明星效应,在韩国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好莱坞、香港相比,韩国明星的类型化情况不明显,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特征。朴中勋是韩国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代表,创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为成功的商业片(《我的爱,我的新娘》、《两个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无情》这样的动作片。影院联合集成统一院线,并和发行公司达成更为密切的关系,使韩国放映系统趋于规范。影院的普遍改造和多厅影院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经历了90年代初期的影院萧条后,90年代后期,韩国的银幕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韩国90年代银幕数量变化表(注: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英文资料,笔者翻译。)年份银幕数量观众人次(百万)1991 韩国电影振兴现象是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发达、大众文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由资金来源变化、电影政策宽松、电影文化普及和新型电影人才出现所带来的电影繁荣现象。其主要标志是制片人制度的形成和商业类型片的繁荣。90年代后期韩国电影的成功,首先证实了电影的经济原则:电影是在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院线——而且主要是观众和制片方——之间不断交流、协调的结果。制片人作生产的主要控制者,将商业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将类型片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在成规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工艺水准和拓展类型品种,以满足和引导观众新的消费需求,同时不断提高生产费用并采用大片战略以获取更高利润。
女性励志电视剧
现今越来越多的励志电视剧搬上了荧屏,那么关于女性的励志电视剧有哪些呢?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女性励志电视剧,希望大家喜欢。
《欢乐颂》
《欢乐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传递着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剧中从不回避五个女性各自的缺点,在生活、职场和爱情中犯的错误,但同时,不管家境如何,资质如何,处境如何,她们又都在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互相友爱着,在不断变得更好,展示着女性命运、情感、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在21世纪中国大发展的大气候中的成长轨迹。剧情介绍:从外地来上海打拼的樊胜美、关雎尔、邱莹莹三个女生合租一套房,与高智商海归金领安迪、魅力超群的富家女曲筱绡,同住在一个名叫"欢乐颂"的中档小区22楼,五个女人性格迥异,各自携带着来自工作、爱情和家庭的困难与不如意,因为邻居关系而相识相知,从互相揣测对方到渐渐接纳彼此并互相敞开心扉,在这一过程中齐心协力解决了彼此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并见证彼此在上海这座"魔都"的成长与蜕变 。
《破产姐妹》
《破产姐妹》这部美剧相信很多人都在追。一个破产落魄的千金小姐,一个小饭店里面的女服务员。两个命运不一样,但是有这同样遭遇的两个女孩(一样穷)因为这样那样的巧合住在一起,并且还一起工作。千金大小姐与饭店女服务员经历了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达成合作协议。一次偶然的机会,Caroline偶然发现Max有一手烤纸杯蛋糕的绝活,立刻有了一个让两人都摆脱现状的主意筹集到足够的启动资金,她们就能创办自己的烤蛋糕生意。为此,两姐妹开始了梦想的赚钱之旅。
《未生》
作为韩剧中难得一见的白领剧题材,《未生》让每一个职场人(尤其是新人)感同身受,甚至能看到很多自己(曾经)的影子。在这个叫做“世界”的棋盘上奋斗的这一代,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张克莱们题目:“打动这个时代所有职场人心灵的'给人感动的电视剧。” 年幼时完全投身于围棋的张可莱落选后,成为了综合贸易商社的实习员工,为了成为正式职员而展开的孤军奋斗记。在以为没什么特别的事的公司里每天都像在战斗一样……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与看到自己价值的良师益友一起为了真正的“事业”和成为人生的胜者开始奋力奔跑前行。
《First Class 1、2》
尽管《First Class》第二部的口碑恶评如潮,但并不影响它积累了极高的人气。这场职场里由众多“恶女”掀起的战火,从第一部的时尚杂志编辑部烧到了第二部的服装品牌,并有着愈演愈烈之势。而在第二部里,这台“撕逼大戏”更是分分钟“变脸”,哪怕只是错过了5分钟,也有可能错过了一台好戏。在商业区衣服材料店打工的26岁女孩吉成千奈美(泽尻英龙华饰),对时尚有着天然的热爱。偶然机缘,她经人介绍结识了顶尖时尚杂志《First Class》的主编大泽留美(板谷由夏饰),并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她梦寐以求的编辑部。然而时尚圈子光鲜的外表之下,弱肉强食的残酷性却是她所始料未及的。从冷峻寡语的主编到野心满满的肉食系猛女副主编八卷小夏,从靠关系混日子的海归腹黑女编辑川岛瑞美绘(菜菜绪饰)到凭打拼逐渐上位的合同工木村白雪(田畑智子饰),从出身平平的当家模特MINA(佐佐木希 饰)再到人气直升的富家女+名模ERENA。围绕这本杂志,硝烟和战火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为了出人头地,千奈美似乎只有选择战斗,投入到Mounting的残酷厮杀之中。
《爱情回来了》
《爱情回来了》是由上海辛迪加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爱情美学大剧,由香港偶像剧导演蒋家骏执导,台湾"咖啡因"担当编剧。该剧聚集了戚薇、陈赫、王传君、乔任梁、毛晓彤、姜妍等演员主演。剧集探讨都市精英之间"恐婚"、"晚婚"、"晚育"等社会化新问题,讲述了明亮、高见、方思齐、包念念、承磊、于小诺等几个年轻的都市男女之间浪漫、搞笑又矛盾不断的新时代爱情故事。女强人明亮与同事高见是工作上的死对头,但两人都抵触婚姻,希望只谈没有责任的恋爱,因此,两人一拍即合,成为秘密情侣。他们在相处中互相吸引,却又害怕关系更近一步,导致摩擦不断。娇娇女包念念被兽医方思齐所吸引,主动追求却不小心怀孕,被双方父母逼婚。领证当日念念不慎流产,没有了这个结婚的理由,她与思齐的关系更加脆弱,但思齐却想出了一个“新婚姻关系”来挽留念念。于小诺的男友承磊虽有歌唱才华却穷困潦倒,她不甘心就这么嫁给他,然而就在小诺积极寻找高富帅的时候,承磊竟然意外成名。小诺发现,自己与承磊越走越远。三对情侣经历重重矛盾与分分合合,终于都明白了婚姻的真正含义,“高明”与“思念”决定接受婚姻的挑战,而小诺则决定先让自己成为有资格结婚的女人。
《走西口》
《走西口》让选入职场励志电视剧,是因为他教导我们的是如何创业经商、用人、发展。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大学毕业后进入民营企业。因老板胡阿发的骚扰,也因为想和男友李鸿铭一样就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拉拉向DB公司递交求职材料。同时她也发现男友李鸿铭和自己的好朋友夏红相爱了。杜拉拉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八年,从一个朴实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总监,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与此同时,她的感情世界也在经受着考验。大学毕业一直在民企的杜拉拉不甘平庸,毅然辞职。在她终于被位列世界500强的外企迪比公司录取后却失去了爱情,初恋男友跟自己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进入迪比公司后的杜拉拉靠着勤奋苦干以及善良正直的本性打动了迪比公司的销售总监王伟,王伟无论从感情还是事业上都成为杜拉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虽然同在迪比的王伟的前妻黛西百般阻挠,但最终杜拉拉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晋升为迪比公司高层,跟王伟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格子间女人》
《格子间女人》是一部都市现代题材电视剧,改编自舒仪同名网络小说,由香港著名导演蒋家骏执导,唐嫣、吴卓羲、莫小棋、李承炫等领衔主演。该剧以谭斌(唐嫣饰)、mini(莫小棋饰)、Jessica(刘浠希饰)三位职场代表女性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了现代都市"三高"职业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在展现精彩商战的同时,更揭示出女性情感方面的种种问题。格子间是集体办公环境的全新体现,每一名普通的白领都希望尽早脱离格子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谭斌也不例外。她是世界五百强的一名销售骨干,因为内部竞争,她被顶到了竞标的最前沿。谭斌的男友沈培是一名画家,性格与谭斌南辕北辙。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却总是在互相迁就。一次意外之后,沈培一蹶不振,而昔日的顶头上司,如今的竞争对手程睿敏,却进入到了她的生活。然而,竞标的一再失利却让谭斌倍受打击,与此同时谭斌震惊的发现,程睿敏在这次竞标中左右了结果。当她准备离去之时,却得知了程睿敏住院的消息。最终,谭斌知道自己误会了程睿敏,她选择再去读MBA,而程睿敏也为了谭斌,放弃了工作,陪在谭斌的身边
《浮沉》
在这部职场电视剧里面告诉我们没有弱者,不论是新人乔莉还是高层何乘风、欧阳贵亦或是中层陆帆和狄云海,每个人都是无比的精明强干,都在不断克服自身问题勇敢前进,虽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听起来颇感残酷,但是却非常的激励人心。一笔七亿的大单拉开了国企改革和资本运作大幕。亟待技术革新重振雄风的国有大厂,厂长王贵林和副厂长于德志改制观念截然不同,王贵林力求用7亿资金取得工厂发展与职工利益的平衡,于志德则想通过市场手段轻装上阵,重新规划发展前景。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压力下,急需中国订单拉动增长的全球500强赛思和SC两家公司,为争取这单合同明争暗斗,向王贵林和于志德提出各种交换筹码。赛思中国的销售部新人乔莉被推到了最前线,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搏杀中,她被上司陆帆和何乘风作为棋子,一次次地向王贵林发出挑战遭遇了种种困难,面临职业底线、良心与爱情的考验。以职业人自居的陆帆和心怀大理想的王贵林,最终决定了她的职业和爱情的选择。于德志因个人私欲走上不归路,锒铛入狱,王贵林肩负起改制的大任。每个人的命运都随着这笔七亿大单浮沉。
有一部电视剧大概内容是一个女大学生要毕业了,但是毕业论 了解更多的
我也想知道,就是忘记了
知道叫什么不
你说的应该是《谁和她睡觉了》
感觉是蓝色生死恋,在恩熙 俊熙 芯爱 小时候的在学校里的事。
日本的麻辣教师吧
谁和她睡觉了演员:朴俊奎 Jun-kyu Park金莎朗 Sa-rang Kim夏石镇 So-jin Ha河东勋 Dong-hyun Ha李赫宰 Hyeok-jae Lee白日博 Il-seob Baek林亨峻 Lim Hyeong-joon朴哲民 Cheol-min Park安善英 Ahn Seon Young .....特别出演申贤俊 Hyeon-jun Shin .....特别出演金海坤 Hae-gon Kim刘彩英 Chae-yeong Yu金媛熙 Kim Won Hee剧情简介性感惹火却心意难测的“威险”师范实习生严智英被分配到了salesio高中,抵挡不住她无限魅的的色狼们纷纷也来到了salesio高中。漂亮脸蛋,身材性感的她是一个值得看了又看的尤物,思想淫乱下流的色狼们受不了这朵黑夜之花的诱惑,纷纷来到黑暗的巢穴,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只要是大韩民国的健康男人都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Salesio校园王子泰友,40岁面庞心地单纯的宰成等等……他们都开始了争夺美女垂青的艰苦战役。他们发动了数次爱情攻势,屡战屡败但毫不气馁,而此时随着学校庆典日的到来,却发生一桩耐人寻味的事情,连素有铁血之称的学生部长Sirasoni也被牵涉其中。教室窗子异常的颤动,男女身体纠缠的侧影,娇柔无限的呻吟……出现在学生部长面前的红色高跟鞋究竟是谁的呢?嫌疑人的面庞一过过闪过,到底谁和她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