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明白了自己想写什么之后,才好找模仿对象。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仔细考虑过之后,会发现自己其实不是特别清楚想写什么内容,也可能写的内容太少或太多。或者仔细想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想写的,并不是最有意思的内容。在写之前,把这些东西想清楚,可以使写作的时间更好的得到利用,不至于浪费时间。2.确定要借鉴和模仿的2-3篇已发表的高质量文章这块要记住!第一,并不是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高质量的,很多并不值得借鉴;第二,不一定要找同一个课题的。你找这些范文的目的,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写作的惯例,这个跟内容关系并不是很大。3.仔细研究这些高质量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仔细研究的目的是熟悉”游戏规则”。每一行都有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因为这会让沟通变得比较容易。写作也是这样,当你仔细研究过这些高质量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大家都在遵循同一种游戏规则。比如说,不同部分的写作顺序是类似的,甚至不同部分的长短都是类似的,前言大概多少字,怎么写;理论回顾要多长,什么结构等等,还有些更细微的地方, 比如怎么样举一个例子等等都很像。当然,也不是说你一定要遵循这些游戏规则,只是遵循这些规则,会使沟通比较容易。
“借鉴”到对自己有用的论文。众所周知一般论文在期刊发表后,都会被一家或几家收录。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等。下图就是一本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煤矿机械》。有些小伙伴会说不是还有《中国期刊网》、《百度学术》怎么没有上榜。《百度学术》小编了解的不多,附上官方搜索截图自行参悟。
论文题目要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
。。正文 ,,参考文献全有
大学生在大四的时候需要写毕业论文,大家要想不被系统认定是超级的话,在借鉴输出内容时,一定要读懂整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一下,这样就不会出现大段抄袭的问题。如果照抄文章的话,绝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一、要善于总结,不仅要了解表面意思,也要了解深层含义
现在论文的查重率也比较严格,因为之前的一起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大家的论文出现意外情况,老师们的检查也是特别严格的,老师的查重系统和学生的查重系统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他们的更全面一些,所以查重率也会相对高一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大家在借鉴文章内容时,千万不要直接抄袭,不要将老师当成傻子。所以平常要了解这段语言的表面意思,同时也要了解生存含义,再经常总结将观点写在自己的论文当中。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书中的内容
大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会特别痛苦,因为大家需要查找很多文献,但是在写完论文之后也需要进行查重处理,如果在系统的判定之下大家的查重率比较高的话,也很难能够被老师接送,甚至有的学生会重新书写,这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重新完成一份新的论文。 所以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些书里的文章内容比较正式,语言比较精炼,但是通过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就会发现容易很多。
三、结束语
写论文时要切记焦躁,在引用别人文献之后,也要在论文到最后标注清楚。要自己写,不要总是请求别人的帮助,只有自己深刻理解整篇论文的内容,才能够在答辩的时候顺利通关,如果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你也很难能够毕业。
参考了他人的论文,不会被认定抄袭,只要相似的内容不超过论文的20%就行。
论文题目要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
不会。因为适当的参考资料是被允许的,只要内容不一样就行了,所以不会被认定抄袭。
论文题目要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
一、文献引用存在的常见问题论文文献引用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有“零散痕迹”,无“整体呈现”不少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会引用某某学者的观点,甚至有的论文作者还会将相应的话语标上引号,或在括号中注上所引用话语的作者姓名与发表年份。不难看出,这类作者在论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文献引用的“痕迹”,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我写这篇论文引用了他人在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观点或已有成果,而且也规范地进行了标示。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正文后面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文献。这类作者有一定的引文意识,但缺乏完整的引用常识。在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里,但凡正文中显性或隐性的引用,都需要被标示,并且要在论文的末尾将文中所实际引用的文献,以罗列参考书目的形式加以整体呈现。(二)有“参考书目”,无“引用痕迹”与第一种情况对应的是,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任何引文标注,却在论文的末尾列出了相对完整的“参考书目”。换句话说,尽管在正文后列出了一大堆参考书目,读者却未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的引用痕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不知道”文献引用规范的情况外,还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论文引用过多,如一一进行标注的话,基本上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内容,于是索性就不进行标注;(2)论文写作中根本没有引用相应的文献,参考书目的罗列纯粹是在形式上给人制造一种“规范”的假象。论文作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凡有引用都要进行恰当的标注,没有引用的不随意在参考书目中罗列。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我们做到:但凡是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文献,读者必须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文献被真实引用的痕迹,并被恰当地加以标注。(三)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如果说前两种情形更多意义上是由于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不知道”“不清楚”的话,那么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则更多的是关乎学术严谨性。一方面,一些教师引用文献时,自己并没有亲自阅读过所引用的原始文献。更有甚者,直接用百度搜索来替代专业严肃的专业阅读。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常态的专业阅读,对本学科内的专业期刊了解不够,所以在文献引用时捉襟见肘,经常性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引用的一些文献“身份可疑”,它们往往是非公认的正规学科期刊,甚至是非法期刊,因此缺乏学术的可信度。论文作者应尽量引用那些学科领域认可度高的期刊,这些正规期刊往往具有较严格的编审流程,刊发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如想引用网络文献或对原始文献进行二次引用,应设法找到原始纸质或影印文献,一则考察文献来源的真实性,二则评估原始文献的权威性。(四)有“引用意识”,少“学术素养”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问题如果是文献引用意识薄弱的表现,那么仅有文献意识也是不够的。一些论文作者尽管具有较好的文献引用意识,知道适当地在正文中标注,并能在论文末尾将正文引用到的文献一一罗列,但由于缺乏有关的学术素养,出现引用失范,如正文中引文格式与论文所附的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不符合该学术期刊的有关规定等。二、规范引用文献的几点建议针对论文写作中文献引用不规范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论文作者应由重视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加强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落实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在文献引用方面的学术素养。(一)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不少中学教师平时写作意识淡薄,不注重积累与反思,等到论文写作时东拼西凑,引用他人观点少有标注。究其原因,他们对于学术论文缺乏基本的文献引用意识,弄到最后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以致被他人质疑,甚至背负抄袭的嫌疑。针对文献意识不强的论文作者,我们建议,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论文撰写是一件严谨严肃的事情,在使用他人原话、观点或数据时,应当标明出处,对于出处不太明确的文献,要加以核实与考证。在阅读他人文献时,碰到好的观点或成果要注意做好笔记以备今后引用,同时要以学习的态度观察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并注意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仿效。(二)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如果平时缺乏对专业期刊的关注与阅读,论文作者在文献引用时可能会出现引用一些“边缘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发文程序简单,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甚至只要愿意承担一定的版面费就能刊发。论文撰写前作者需要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为此专业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教育经典著作外,各学科公认的专业期刊权威性高,时效性强,是论文作者及时了解研究前沿信息的好帮手。以英语学科为例,基础英语界比较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有《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外语教育》《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英语教师》等,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的。(三)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要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离不开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中学教师在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的学术系统训练仅限于一篇毕业论文的撰写,开始工作后少有相关的专业训练。为此,中学教师需要对基本的引文规范进行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资源可以是专业书籍,也可以是专业期刊。建议认真学习严肃的专业期刊对“论文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如:在论文正文引用他人文献时,一般采用夹注的方式,即在被引用内容的后面提供被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和文献出版年代,有时还要提供具体的页码(在年代之后)。如,“认为……(程晓堂,2014:60)”等。正文中引用某个文献之后,在参考书目里要列出该文献的详细信息。文章中引用的文献必须要与参考书目中的文献一一对应。参考书目可有不同的书写方式,但一般要提供以下信息: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出版年代、出版地点和出版社。如果是学术期刊的论文,要提供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年份期号和所在页码。如果是报刊,除了报刊名称、日期、作者姓名、文章题目外,还应该标出所在的版面(如第4版),具体格式可参照相应学科专业期刊的要求。
论文的题目要清晰论文题目要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你不信?我们不妨来试试!比如,根据实验,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与常识和假设相符,不妨信心满满地用具体的、明确的说法,可斩钉截铁地给个朴素的题目“施肥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施肥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二倍”、“施肥增加了农作物果实分配比例”、“施肥降低了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时间”等等,这种信心从题目开始就会感染读者,让他们很乐意引用你的工作;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支持“施肥对农作物产量没有影响”、“施肥虽然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却降低了果实产量”等等,这些都是负面结果了,虽然也很朴素的题目,但与常识相左的说法往往会引导大家想看个究竟,几乎不用修饰什么,就更能吸引眼球。现在,你有没有感觉“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个题目有什么不好?其实,任何处理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所以,“......对......的影响”这样的题目,往往让人感觉是没有明确结果的常识性研究,至少研究者自己对结果的意义是没有太多信心的。由此可见,信心十足的朴素题目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题目要好得多!二、参考文献数量要合适引用参考文献,并非越多越好。参考文献多是一个双刃剑,可以理解为相关研究比较热,但同时是否也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足够了——而你的文章则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的文章?有时候一句话后面添加了十个甚至十个以上的参考文献,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如果这句话内容都有这么多文章都认识到了,在业界应该成为常识了吧,还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干什么?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越容易找到相关证据和说法支持的内容,越是已经达到共识的,相反,越是难于找到资料的,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所以,不要为了形式而添加任何一篇参考文献。正确的做法还似乎与此相反:不需要参考文献就能表达清楚的近乎常识性的内容,尽量不要加。当然,另一方面,能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重要佐证和支撑的文献必须引用。这样处理,同时也杜绝了那些非相关文献引用的喧宾夺主,这其实也是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所要求的。三、文章的篇幅长度要合适文章的篇幅,并非越长越好。这句话人人都懂,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忘记了,或者后来懒得做精简的工作了。学生刚开始写文章,能一气呵成的不多,文章写作的战线拉得很长,再次写作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前面写了些什么,因此重复的、冗余的废话特别多。另外,为了证明自己看了许多资料,将有关的、无关的内容都不断添加,文章总是在做加法,篇幅越来越长,主题越来越不明显,最后自己都迷失在文章的语句之中了。碰到这样的论文,要学生进行精简,学生们往往特别舍不得,说“这些话我是费了好大的气力才凑出来的!”我会反问一句“为什么要凑句子呢?”其实,许多杂志对文章一般只有最多字数的要求,而鲜有最低字数要求的。凑出一大堆废话,完全是多此一举嘛。另外,功利一点儿来说,文章字数多,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让人家挑刺的可能性也同样增加,如果要外送到其他的英文编辑公司进行文字编辑,字数多也需要更多的钞票不是?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太多文字的文章不太容易找到审稿人。至少我自己作为审稿人是这样处理的,看到那些长文章,我是肯定会躲避的,我想与我类似的审稿者应该不在少数。我特别喜欢审那些简单的,直接了当将关键问题说得清清楚楚的文章。学生自己在写作中很难体会到这个问题,有时候让学生来参与审稿,他们一下子这方面的感悟很深,再写作的时候就好多了。四、对待审稿意见要不亢不卑文章修改中,对待审稿意见应该平和。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这是前提,这就是我说的“不亢”。当然,这一点儿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的,毕竟人家还局部决定着你文章的生死权。然而,许多学生在对待审稿意见时要表现出“不卑”,似乎更难一些。由于编辑在邮件中总是站在审稿者的角度的,因此不敢对审稿者的任何意见造次,哪怕是一些误解或者错误的建议,也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附和审稿者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对的。SCI杂志审稿采用的是同行评议(peerreview),也就是投稿人和审稿人是同行,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水平相当,国内喜欢翻译成“专家审稿”似乎是一种误导!如果一些作者的工作集中在比较新的领域,他们钻研三年都应该能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比他人在自己的这个领域应该更懂一些,因此这些作者自己才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这也是一个前提。由此可见,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儿。大家似乎整天都在跟风和临摹,似乎难于体会到创新何时来敲门。看了上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我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虽然创新的基本特征是新奇,然而构建新思想的模块可能就隐藏于司空见惯的旧知识中。因此充分将非常规知识与传统认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寻求一种平衡,可能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源泉;具有最高影响力的科学主要是建立在之前传统知识的异常组合之上,这种类型的论文极可能成为高引用的工作。但是将先前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新组合显然是难于创新的,不过来自团队作者的文章比独立作者更容易将新的组合插入到熟悉的知识领域并产生创新性成就,因此团队是产生组合创新的重要媒介。
“借鉴”到对自己有用的论文。众所周知一般论文在期刊发表后,都会被一家或几家收录。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等。下图就是一本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煤矿机械》。有些小伙伴会说不是还有《中国期刊网》、《百度学术》怎么没有上榜。《百度学术》小编了解的不多,附上官方搜索截图自行参悟。
只有明白了自己想写什么之后,才好找模仿对象。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仔细考虑过之后,会发现自己其实不是特别清楚想写什么内容,也可能写的内容太少或太多。或者仔细想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想写的,并不是最有意思的内容。在写之前,把这些东西想清楚,可以使写作的时间更好的得到利用,不至于浪费时间。2.确定要借鉴和模仿的2-3篇已发表的高质量文章这块要记住!第一,并不是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高质量的,很多并不值得借鉴;第二,不一定要找同一个课题的。你找这些范文的目的,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写作的惯例,这个跟内容关系并不是很大。3.仔细研究这些高质量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仔细研究的目的是熟悉”游戏规则”。每一行都有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因为这会让沟通变得比较容易。写作也是这样,当你仔细研究过这些高质量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大家都在遵循同一种游戏规则。比如说,不同部分的写作顺序是类似的,甚至不同部分的长短都是类似的,前言大概多少字,怎么写;理论回顾要多长,什么结构等等,还有些更细微的地方, 比如怎么样举一个例子等等都很像。当然,也不是说你一定要遵循这些游戏规则,只是遵循这些规则,会使沟通比较容易。
大学生在大四的时候需要写毕业论文,大家要想不被系统认定是超级的话,在借鉴输出内容时,一定要读懂整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一下,这样就不会出现大段抄袭的问题。如果照抄文章的话,绝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一、要善于总结,不仅要了解表面意思,也要了解深层含义
现在论文的查重率也比较严格,因为之前的一起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大家的论文出现意外情况,老师们的检查也是特别严格的,老师的查重系统和学生的查重系统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他们的更全面一些,所以查重率也会相对高一些,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大家在借鉴文章内容时,千万不要直接抄袭,不要将老师当成傻子。所以平常要了解这段语言的表面意思,同时也要了解生存含义,再经常总结将观点写在自己的论文当中。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书中的内容
大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会特别痛苦,因为大家需要查找很多文献,但是在写完论文之后也需要进行查重处理,如果在系统的判定之下大家的查重率比较高的话,也很难能够被老师接送,甚至有的学生会重新书写,这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重新完成一份新的论文。 所以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些书里的文章内容比较正式,语言比较精炼,但是通过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就会发现容易很多。
三、结束语
写论文时要切记焦躁,在引用别人文献之后,也要在论文到最后标注清楚。要自己写,不要总是请求别人的帮助,只有自己深刻理解整篇论文的内容,才能够在答辩的时候顺利通关,如果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你也很难能够毕业。
论文的题目要清晰论文题目要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你不信?我们不妨来试试!比如,根据实验,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与常识和假设相符,不妨信心满满地用具体的、明确的说法,可斩钉截铁地给个朴素的题目“施肥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施肥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二倍”、“施肥增加了农作物果实分配比例”、“施肥降低了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时间”等等,这种信心从题目开始就会感染读者,让他们很乐意引用你的工作;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支持“施肥对农作物产量没有影响”、“施肥虽然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却降低了果实产量”等等,这些都是负面结果了,虽然也很朴素的题目,但与常识相左的说法往往会引导大家想看个究竟,几乎不用修饰什么,就更能吸引眼球。现在,你有没有感觉“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个题目有什么不好?其实,任何处理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所以,“......对......的影响”这样的题目,往往让人感觉是没有明确结果的常识性研究,至少研究者自己对结果的意义是没有太多信心的。由此可见,信心十足的朴素题目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题目要好得多!二、参考文献数量要合适引用参考文献,并非越多越好。参考文献多是一个双刃剑,可以理解为相关研究比较热,但同时是否也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足够了——而你的文章则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的文章?有时候一句话后面添加了十个甚至十个以上的参考文献,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如果这句话内容都有这么多文章都认识到了,在业界应该成为常识了吧,还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干什么?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越容易找到相关证据和说法支持的内容,越是已经达到共识的,相反,越是难于找到资料的,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所以,不要为了形式而添加任何一篇参考文献。正确的做法还似乎与此相反:不需要参考文献就能表达清楚的近乎常识性的内容,尽量不要加。当然,另一方面,能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重要佐证和支撑的文献必须引用。这样处理,同时也杜绝了那些非相关文献引用的喧宾夺主,这其实也是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所要求的。三、文章的篇幅长度要合适文章的篇幅,并非越长越好。这句话人人都懂,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忘记了,或者后来懒得做精简的工作了。学生刚开始写文章,能一气呵成的不多,文章写作的战线拉得很长,再次写作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前面写了些什么,因此重复的、冗余的废话特别多。另外,为了证明自己看了许多资料,将有关的、无关的内容都不断添加,文章总是在做加法,篇幅越来越长,主题越来越不明显,最后自己都迷失在文章的语句之中了。碰到这样的论文,要学生进行精简,学生们往往特别舍不得,说“这些话我是费了好大的气力才凑出来的!”我会反问一句“为什么要凑句子呢?”其实,许多杂志对文章一般只有最多字数的要求,而鲜有最低字数要求的。凑出一大堆废话,完全是多此一举嘛。另外,功利一点儿来说,文章字数多,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让人家挑刺的可能性也同样增加,如果要外送到其他的英文编辑公司进行文字编辑,字数多也需要更多的钞票不是?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太多文字的文章不太容易找到审稿人。至少我自己作为审稿人是这样处理的,看到那些长文章,我是肯定会躲避的,我想与我类似的审稿者应该不在少数。我特别喜欢审那些简单的,直接了当将关键问题说得清清楚楚的文章。学生自己在写作中很难体会到这个问题,有时候让学生来参与审稿,他们一下子这方面的感悟很深,再写作的时候就好多了。四、对待审稿意见要不亢不卑文章修改中,对待审稿意见应该平和。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这是前提,这就是我说的“不亢”。当然,这一点儿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的,毕竟人家还局部决定着你文章的生死权。然而,许多学生在对待审稿意见时要表现出“不卑”,似乎更难一些。由于编辑在邮件中总是站在审稿者的角度的,因此不敢对审稿者的任何意见造次,哪怕是一些误解或者错误的建议,也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附和审稿者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对的。SCI杂志审稿采用的是同行评议(peerreview),也就是投稿人和审稿人是同行,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水平相当,国内喜欢翻译成“专家审稿”似乎是一种误导!如果一些作者的工作集中在比较新的领域,他们钻研三年都应该能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比他人在自己的这个领域应该更懂一些,因此这些作者自己才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这也是一个前提。由此可见,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儿。大家似乎整天都在跟风和临摹,似乎难于体会到创新何时来敲门。看了上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我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虽然创新的基本特征是新奇,然而构建新思想的模块可能就隐藏于司空见惯的旧知识中。因此充分将非常规知识与传统认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寻求一种平衡,可能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源泉;具有最高影响力的科学主要是建立在之前传统知识的异常组合之上,这种类型的论文极可能成为高引用的工作。但是将先前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新组合显然是难于创新的,不过来自团队作者的文章比独立作者更容易将新的组合插入到熟悉的知识领域并产生创新性成就,因此团队是产生组合创新的重要媒介。
在借鉴之时,先把原文读1次,然后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按照自己的话写出来,这样做,就不会被判抄袭。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以按以下方式引用:
1参考文献的借鉴是做学术的第一步骤,引用参考文献是必然的。任何思想结论成果,都离不开前人的知识经验积累,不引用参考文献那就是典型的天马行空了,不具有可研究性和学术价值,所以参考文献是必要的,没有参考文献成不了论文。参考文献引用要注意格式。
2、引用参考文献,不是抄袭别人的成果。引用是说明你的思想或者你的论文启发,出处在哪里。一般情况下,引用他人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行提炼总结,论点论据方面都可以,但是数字和数据推理方面尽量保持原来的模样,这个总结不了,注明原出处就好。引用文献,照抄是最不好的,一是查重过不了,二是不尊重学术的严肃性。
3、引用参考文献,可以在作者的立意上继续深挖,但是不要偏离作者的中心意思。引用还是要尊重原创作者,以事实为主体,可以有深入发展,也可以弥补原作者的不足和缺陷,但是不能扭曲事实,学术是一直在突破发展,不要曲解作者的意思。参考文献自己要熟读,才能能体会一二,要把能用到的文献和自己的上下文联系起来,真正为自己所用,才是引用的目的。
4、参考文献引用源一般是百度学术查和知网查,可以直接找到相关文献,选择引用就可以。重点是找到最初的文献来源,也就是最早的最权威的出处,引用专业来源,一般找最有权威的学术期刊、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专著,尽量不要找教材,教材的来源基本不是第一手资料了。一级出处是最开始观点出现的地方,是最原始的信息,后续其他人的引用或者变化都有后续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除非你是要后续作者的新观点,才会找后续的二级论文,不然尽量挖到原始论文,这个研究才算是找到了根源,才会有系统地、深入地了解。
5、引用参考文献,不是为了文章格式必须要这个而去完成任务,找文献凑上,而是根据自己的论点找文献辅助。确定一个方向,有目的地去读文献,这是我们当初写论文的时候,老师教的方法,起步是读100篇,每一篇概论出作者的意思,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50篇,然后在里面寻找自己需要的论点和数据方法,论证方法,最后学习引到自己的论文里,最终为自己的论文补充营养,论文不是凭空创造,引用的文献可以是你的论据。
提供参考文献的
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论文网站。论文之家 优秀论文杂志 论文资料网 法律图书馆 法学论文资料库 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论文商务中心 法律帝国: 学术论文 论文统计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在word文件里,怎么设置论文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