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肺癌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

发布时间:

肺癌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有: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重点在于表示明白论文选题的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者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

除此之外还有:

第一,在相关的选题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去修改和补充的。对选题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第二,进入实战的部分,简单讲述一下该课题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接着阐明选题需要重点去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讨论的范围。

第三,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明这篇论文对理论产生哪些实质的推动作用,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步骤如下:

1、尊敬的各位老师:

2、您们好!

3、我叫xx,xx级xx班,(学号是xxxxxxx),我论文的题目是《xxxxxx》。这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

在此,感谢xx老师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出简要陈述。

4、选题缘由。

5、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

6、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7、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8、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9、本篇论文已经完成,总的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论文中一些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10、我的答辩自述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原发性肺癌的毕业论文

夏黎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疗效探析,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01,8; 夏黎明.枳术丸加味治疗化疗后腹胀纳差的临床观察,新中医,2001,6; 夏黎明.华蟾素治疗晚期复发性肿瘤67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 夏黎明.益气补血汤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38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2; 夏黎明.《青囊秘诀》阴症阳症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9(5);25中医抗癌3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主编。现代中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夏黎明编委。简明中成药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夏黎明副主编。中国药摩疗法、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编委。肿瘤学概论、人民军医出版社、夏黎明编委。

原发性肺癌是指肺内的癌肿为原发性,由于肺的各级组织如支气管上皮、支气管腺体、肺泡上皮等发生了异常增生,产生癌变。原发性肺癌的病因多是由于吸烟,污染较严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肺部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饮食不健康和一些家族遗传因素等。其中吸烟是常见的诱因,因为戒烟是预防原发性肺癌的重要部分,包括远离二手烟。意见建议:如果不幸患上了肺癌,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虽然肺癌并不是容易治愈的疾病,但只要能够选择对的治疗,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就能够使患者的身体逐日恢复并且能够尽早地减轻病痛,现在有种最新的治疗方法能杀灭的肿瘤细胞,提升自身免疫能力,实现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肺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给患者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那大家清楚吗?患者了解肺癌相关知识对治疗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有关专家介绍,1、原发性肺癌是指肺内的癌肿为原发性,由于肺的各级组织如支气管上皮、支气管腺体、肺泡上皮等发生了异常增生,产生癌变。原发性肺癌的病因多是由于吸烟,污染较严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肺部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饮食不健康和一些家族遗传因素等。其中吸烟是常见的诱因,因为戒烟是预防原发性肺癌的重要部分,包括远离二手烟。2、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肿瘤的基本类型、易患人群和范围,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原发性肺癌的生物学病理特点来看,大多数恶性肿瘤专家将肺癌分析为很多种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不同。3、在治疗上,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的治疗方法均可从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中选择。原发性肺癌早期可采用手术治疗,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及护理能帮助提高治愈率。专家表示:不论是原发性肺癌还是转移性肺癌,在肺癌晚期的治疗都需要考虑保守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或者放疗和化学治疗配合治疗,以控制转移和原发病灶,抑制癌细胞,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主要目的,并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原发性肺癌就是 本身肿瘤就在肺上 而不是从头部或者其他部位转移过来的 关于肺癌的一些资料 你可以去看(也为坚持到底)也许可以帮到你!

肺癌毕业论文目录

1)癌症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促进健康及减少危险因素。从引起癌症的病因入手,进行预防。不要:吸烟、过量饮酒,吃已发霉的花生和粮食,食用发霉花生榨成的油,吃热烫烟熏食品及过分刺激性食物。少吃:腌制、熏制、油炸及含硝酸盐类等食品。如火腿、熏肠、熏鱼、午餐肉、炸土豆片等。高脂肪食品,可降低消化道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奶油、人造奶油、黄油、猪油。避免接触:石棉、苯胺染料、苯等致癌物质、离子射线和大量的紫外线。预防感染: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血吸虫等感染。多吃:具有抗癌、防癌作用的食品,并提倡生食。如西红柿、深绿色蔬菜(如芹菜、甘蓝,颜色越深,防癌能力越强)、十字花科蔬菜(包括甘蓝、花椰菜、洋白菜、西兰花、芥菜及萝卜,这类蔬菜最好生食)、大豆制品、柑橘类水果、麦芽与麦片(可有效预防直肠癌与结肠癌的发生)、葱、姜、蒜(对肠癌、胃癌、肝癌、肺癌的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奶(对肠道癌有预防作用)。4)癌症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筛检癌前病患或早期癌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发现浅表和检查方便部位的肿瘤。检查方法主要是手模、镜子照。可以检查口腔、皮肤、皮下、颈部、乳房、外生殖器、肛门等一切可以摸到的部位。腹部检查可在清晨起床前自上而下逐一按摸,按摸时,双腿要屈膝,检查内容主要是有无肿快,有无与平时不一样的状 况和感觉,如有异常可到医院检查。此外,了解一些常见癌症的早期征兆,也可帮助你早期发现癌症。膀胱癌:经常性血尿,但小便不痛,吃药不见效。胃癌:长期心口痛、胃口不好、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鼻咽癌:长期鼻塞、并有耳鸣、头痛、流鼻血现象,或伴有单侧性颌下无痛性肿快。食道癌:进食有梗塞感,时有呕吐、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但无其他原因可找。乳腺癌:乳房出现肿快,挤压乳头有血水流出,乳房皮肤粗糙象橘子皮。肝癌:原患有慢性肝炎,右上腹长期刺痛或涨痛,胃口不好。宫颈癌:月经不正常,白带增多且有臭味,同房后阴道常有少量流血。绝经者有不规则无痛性出血。咽喉癌:声音长期嘶哑,吃药也不管用。肺癌:长期吸烟、干咳、痰中带血丝,间歇性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热、恶寒。肠癌:长期便密、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带血、变形,腹部疼痛或摸到肿快,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癌症的自我检查:1、每日:注意大便的习惯有无改变,特别注意大便时有无疼痛感、下坠感,大便的形状是否变细,是否呈柏油色或带血。注意小便时射程是否缩短,有无白色分泌物排出,有无血尿,会阴部有无不适感等。女性观察白带是否混有血性分泌物,是否带有腥臭味。2、每月:自行触摸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检查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小于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属于正常),肿大淋巴结质地如何,是否固定,有无肿痛,生长的速度。注意身体表面各部位的黑痔,是否在短时间内生长迅速、破溃。男性注意尿道口处有无溃疡结节,阴茎冠状沟有无易出血的菜花样肿物。3、每年:由专业医师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或参加一次癌症普查。癌症的普查:肿瘤普查或称筛检,其目的是人群中检出患某病的病人。早期发现肿瘤病例主要靠筛检措施。筛检是指用快速的检查、实验或其他方法,将表面健康的人群分为可能患病者(实验阳性)和可能无病者(实验阴性者),对未被识别的疾病的发现提出推断的依据。筛检实验不具有诊断意义。筛检阳性者必须经医师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肿瘤普查包括:1、由医生进行的体格检查。2、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普查。3、B超检查。用于检查腹部肿瘤。4、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此法并已被充分肯定在宫颈癌普查方面的价值。宫颈涂片阳性者宫颈癌的确诊率为%,可疑阳性者确诊率亦近70%。 5、粪便潜血试验,有阳性结果者做纤维胃镜或钡灌肠检查。用来检查消化道肿瘤。6、线胸片或透视,做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作为肺癌普查的方法。7、对乳腺癌的普查首先由妇女自行检查,发现可疑的病人,由医师进行检查。可采用热图像,乳腺钼靶X线摄影等检查。总之,目前的肿瘤普查方法大多尚不理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发现血管上皮重度增生、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结肠息肉,支气管上皮的增生和化生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密切随访,积极治疗。3)癌症的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癌症患者,减少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康复率,以及减轻由癌症引起的疼痛。一旦得了癌症,首先需要的是尽快得到治疗,治疗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治疗后的病人需要康复。康复中需要营养支持,需要心理治疗,需要体育锻炼。在肿瘤晚期可能遇到非常严重的疼痛问题,肿瘤科医生会给予专业处理。防癌的日常食物合理饮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防癌措施,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防癌食物,以下供参考。玉米:其营养价值超过面粉、大米,经常食用能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并癌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玻红薯: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南瓜:含极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钙质和纤维素、色氨酸-P等,可预防肥胖、糖尿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预防癌症的好食品。麦麸: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含有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很多植物纤维。有利于防治大肠癌、糖尿并高脂高胆固醇血症、便秘、痔疮等。萝卜及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所以它们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蘑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的矿物质,含硒和丰富的维生素D,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胃癌和食管癌。芦笋:它含有硒和植物纤维等,可用来防治多种癌症。苦瓜:苦瓜的抗癌作用是由于它含有一种类奎宁蛋白,能激活免疫细胞的活性,苦瓜种子中含有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的成分。茄子: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含有龙葵碱、葫芦素、水苏碱、胆碱等物质,其中龙葵碱和葫芦素被证实具有抗癌作用。大蒜:实验已证实,大蒜素、大蒜辣素对许多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大蒜素还能阻断在体内合成亚硝胺。大蒜富含硒、锗,锗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海带:海带提取物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豆类及豆制品:在豆类中,大豆、豌豆、扁豆、绿豆和刀豆等都含有可以防癌抗癌的核酸。百合科(葱、洋葱、蒜等)和十字花科(元白菜、白萝卜、芜菁等)蔬菜:它们含有多量的硫化合物,能够增强肝脏对异物解毒时所需酶的作用,能增强人体预防癌症的效果。绿茶:据国内外广泛研究,认为茶叶,尤其是绿茶具有非常明显的防癌作用。其它:如大枣、山楂、猕猴桃、葡萄、乌梅、大白菜、包心菜、多种海产品等。

肿瘤学论文参考文献 考文献是论著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论文内容的可信程度,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著录格式:序号。作者名。文题。刊名。年,卷:起止页码。 按照国标准规定,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著录;超过3位时,只著录前3位,后面加“等”,或相应的'外文。 举例: 1 蒋代凤,陆应麟,邱宗荫,等。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转移能力差异相关分子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3,25:531-534. 2 Obonai T, Mizuguchi M, Takashima S, et al. Developmental and aging changes of Bak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brain. Brain Res,1998,783:167-170. 引用书籍的格式:序号 作者。书名。卷(册)次。出版者,年份。起止页。或:作者。文题。见(英文用In):主编者。书名。卷(册)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 举例: 1 黄国俊,黄孝迈,黄偶鳞,等。 肺癌的治疗(外科治疗)。见:徐昌文,吴善方,孙燕主编。肺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 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著录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著录最必要的最新的文献;只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和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资料”和“待发表”文章应避免引用,因为这些文献或者可能缺乏科学性,或者难于查找。 参考文献应按在文内先后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文中角码相一致。 ;

望茵茸含有多酚类物质例如槲皮素和硒微量元素。望茵茸中的硒元素和槲皮素有着防ai和抗溜以及抗肿liu的作用,能抑制襄组织的增生还阻止癌细胞转移从而诱导癌细胞凋亡。望茵茸的药效成分价值超过所有的抗癌物品。

医学影像肺癌的毕业论文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高职影像专业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探讨 》

摘 要: 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现状,我们重视教师素质培养,理清教材层次与学生的关系,运用丰富的 教学 方法 ,变抽象的论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形象化教学,提高了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 医学 影像物理学 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 总结 经验 ,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

[3]童家明,刘成玉,周晓彬等.普通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物理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J].大学物理,2005,24,(7):55-59.

[4]侯淑莲.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M/CD].北京: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 刍议影像融合推动医学影像领域发展 》

内容摘要: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学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影像医学中。现在医学上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功能更加完善,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为医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病情的。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医学影像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影像融合对医学影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 配对 、表 面相 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张孝飞,王强,韦春荣,王至诚,张福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5]赵敏志;李钢;张仁斌;;图像融合技术现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 议论文 集(3)[C];2008年

[6]康晓东.计算机在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6-70.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医学影像类毕业论文

3.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 医学影像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传统单一普通X线加血管造影检查形成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普通X线检查的数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多种技术组成的医学影像学体系。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手段,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手段"转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准确、及时。由于介入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3大治疗手段。目前,医学影像学科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的价值占医院固定资产50%以上,医学影像学为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点,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影像诊断产业加强战略布局,旨在带动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快速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大趋势: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将由最开始的形态学分析发展到携带有人体生理机能的综合分析。通过发展新的工具、试剂及方法,探查疾病发展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这将会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以及分子水平治疗开启崭新的天地。同时,由于造影剂是影像诊断检查和介入治疗时所必需的药品,未来针对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种新型造影剂也将逐步问世。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未来初探 》

摘要: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 方法 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 报告 。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 热点 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 教育 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5] 王安明,史跃,赵汉青,等.格式塔理论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10):67-68

[6] 江传海,余梁,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10):1778-1779

《 数字图象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

【摘要】医学影象技术从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图象;医学影像;应用

Digital image in medicine image application

Rao Tianquan

【Abstract】medicine phantom technology enters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70's,20 for many years successively have had MR,B ultra,digitized image equipment and so on DR,DSA,ECT,R put into the use. Diagnosed the very big advancement function to the medicine image. In on is objective urges each kind of imagery technology to rely on own superiority unexpectedly to develop. Makes up for one'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nable the disease 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to have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key word】digital image; Medicine image; Using

图象是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印象,数字图象是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技含量极高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模拟图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模拟图象是以一种直观的物理量的方法来连续地表现我们期望得知的另一种物理场的特征。而且数字图象则完全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达我们面对的物理图象。二:用模拟图象的方法来显示图象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一旦设计出一种图象的处理方法则具有全场性与实时处理等优点。但是模拟图象亦有抗干扰性差,重复精度差,处理功能有限,处理灵活性差的缺点。而数字图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图象处理方便,适应性能强等优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三: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它的图象更清晰、无失真,更便于储存和传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些进展无一不是从根本上破除了原有信息载体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缚,开创新径而取得的。同时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1 数字X线图象的形成

X线透射成像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对X线吸收的差异。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部位时,由于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人体各部位的X线的强度亦不同,这些穿透过人体的剩余X线就携带着人体被照射部分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象。如果这个检测平面是荧光屏,那么我们就得到一幅模拟的图象了。再将这幅图象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下来(如摄影,录像,拍照等方法)。检测器也可以是 其它 ,如电离室、光电管、晶体压电等等。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就形成了一组由不同数字代表X线强弱排列的数字信号了。最后将该组信号交计算机处理经数模转换即成为清晰、无干扰、无变形、无失真的数字X线图象。

2 数字图象技术在X线检查中的运用

X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影像增强器和X线闭路电视系统组成,影像增强器把X线像转换成可见光像,而且图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强,然后通过电视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图象,它是实现X线图象数字化的基础。

数字摄影:(DR)对影像增强器所得到的电视信号,用摄像机拾取的高信噪比的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各种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图象,这种技术多用于胃肠透视和血管造影成像。该种检查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图象。不必等待冲洗,还可以动态的观察。

计算机摄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胶片暴光,然后将存储在IP板上的X线潜影用激光扫描拾取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一幅X线数字图象,最终用激光像机把X线图象记录在胶片上。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敏感范围大、图象清晰。

数字减影:(DSA)用于血管造影,原理是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后用摄像机各采集图象,然后将图象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里,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次采集的图象进行对应像素逐个相减,减影后的图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图象,这样去掉了组织的重叠干扰,可以清楚地观察血管情况。

计算机横断体层装置:(CT)X线对人体横断面的各个方向进行照射,检测器采集到体层各个面对X线的吸收曲线后,用计算机处理所得数据最后以数字矩阵的形式表示横断面上个点的密度值,这样断面上的各点的密度都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出来,这种对组织密度的量化,可以从数值上来区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此外;数字图象还应用于MIR、ECT、B超等医学影象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字图象。

参考文献

[1] 王容泉. 《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2] 梁振声. 《医用X先机结构与维修》

[3] 邹 仲.《X线检查技术学》

[4]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医学影像类毕业论文

3.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 医学影像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ctDNA在肺癌毕业论文

它是最新发现的一种具备广泛应用前景、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适用于多种肿瘤。

IMvigor010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非盲随机对照高危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UC)辅助免疫Ⅲ期临床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组和观察组的D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未能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提示研究失败;但后期通过研究发现MRD是辅助免疫治疗的生物标记物,ctDNA阳性患者可以从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 该研究回顾性地对65名接受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IIB-IIIB期)的218份样本进行了CAPP-Seq(188kb,128gene)。65名患者中37例仅进行放化疗,未进行巩固治疗;28名患者放化疗后接受了巩固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 该研究结果表明,巩固性ICI治疗改善了MRD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ctDNA分析可能有助于指导巩固免疫治疗。   以循环肿瘤DNA(ctDNA)为基础的分子残留病(MRD),有可能有助于选择标准辅助化疗(SOC ACT)获益更多的患者,主要源于ctDNA可能会更准确的评估术后复发风险和ACT疗效。我们对GALAXY研究(一项迄今为止最大的监测MRD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估ctDNA动态变化与短期临床结果和ACT疗效间的相关性。采用个体化的肿瘤检测方法(Signatera )对结直肠癌(CRC)患者进行术后MRD检测。在除外了III期研究(VEGA和ALTAIR)的入组患者后,对余下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无病生存率的分析(6M-DFS)。   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共纳入1365例CRC患者,I期患者116例,II期患者478例,III期患者503例,IV期寡转移可切除患者268例(16%[42/268]接受了新辅助化疗)。 以上结果提示术后MRD阳性患者可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一项由世和基因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ctDNA-MRD前瞻性研究显示:II-III期肺癌患者,手术后ctDNA阳性可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癌症患者血浆或血清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为肿瘤的非侵入性取样提供了机会。这种"液体活检"允许对DNA进行拷贝数变异、特异性突变以及表观遗传改变的检测,并可以进行病情实时"跟踪",从而指导和改善癌症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与检测肿瘤特异性突变相比,ctDNA在特定基因区域的异常甲基化具有高度一致的特征,使得ctDNA甲基化检测更广泛地适用于肿瘤的诊断、监测,预测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因此,ctDNA甲基化检测被认为是癌症诊断和风险评估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凋亡、坏死或分泌产生的DNA片段,是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cell-free DNA,cfDNA)的一部分。健康人群中大部分cfDNA的长度在70~200 bp,但肿瘤患者的ctDNA长度可能为200 bp甚至超过1000 bp。ctDNA含有与其来源肿瘤DNA同样的基因缺陷,如点突变、重排、扩增、微卫星改变、表观遗传修饰等。当肿瘤DNA进入血液时,这些基因缺陷模式在血浆和血清中也可被检测到。 甲基化是DNA的一种重要修饰,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特定碱基上的过程。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双核苷酸的C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人基因组中60%~90%的(CpG)都被甲基化,未甲基化的CpG成簇地组成CpG岛,主要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和外显子区域,长度为300~3 000 bp。靠近或位于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一般会抑制转录,沉默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肿瘤中,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高甲基化使得抑癌基因沉默和修复基因失活,从而丧失对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也是目前肿瘤甲基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其他基因缺陷模式相比,DNA甲基化作为最早发现的表观修饰途径之一,其异常甲基化模式在不同肿瘤组织中具有高度特异性。特征性的甲基化"指纹"图谱可用于癌症早期诊断与分期、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等。ctDNA甲基化检测在癌症诊疗应用中,基于血液标本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实体瘤组织标本的局限性,例如:(1)ctDNA在血液中半衰期短,可以实时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2)可以克服肿瘤组织取样的异质性;(3)重复活检可以追踪肿瘤的克隆演变;(4)可以识别转移性肿瘤。因此,在过去的30年中,DNA甲基化被认为是有希望检测癌症的生物标志物[1]。 一、ctDNA甲基化检测技术方法及研究思路 1.常用检测方法及技术难点: 目前,ctDNA甲基化标志物的研究思路已经比较明确。首先,通过芯片或二代测序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甲基化信号扫描,寻找肿瘤特异的甲基化标志物位点;然后再针对这些位点对ctDNA进行性价比更高的靶向测序,验证标志物性能。虽然研究思路比较清晰,但甲基化检测技术的诸多局限也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一方面,血液ctDNA含量很低,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或中晚期肿瘤有可能达到20 ng/ml。技术上最大的挑战是需要从含有不同数量cfDNA的血液样品中鉴定极少量的ctDNA。另一方面,目前甲基化检测技术基本上均基于亚硫酸氢盐(bisulfite,BS)使DNA中未发生甲基化的胞嘧啶(C)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U),而甲基化的胞嘧啶(mC)保持不变。目前基于BS的甲基化检测技术主要包括PCR扩增、测序以及基于杂交的捕获技术[2],其中扩增的应用较广泛。BS处理后未甲基化的C变U,PCR扩增后U配对T,因此扩增后DNA变为富含A和T(AT-rich),与原本具有甲基化修饰的C碱基区分开来。但是,研究发现扩增过程中甲基化状态的DNA(GC含量高)易产生扩增偏好,在文库中富集。所以,需要在高效捕获BS DNA片段的同时,还要保证甲基化信号在扩增过程中均匀放大,不走样。2.近年来研究思路的突破方向: 过去研究多聚焦于单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发现多基因组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DNA甲基化特征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甲基化检测逐渐由单基因向多基因组合以及全基因组水平拓展。2017年Nature Genetics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定义了147 888块紧密耦合的CpG位点,称为甲基化单倍体块(CpG methylation haplotypes block,MHB)。经过对61个全基因组BS测序数据集进行分析,并使用101个BS测序数据集和637个甲基化芯片数据集进行验证,证实大小为95 bp并含有≥3个CpG位点的MHB在大约170 bp的cfDNA中更容易被检测到。最后使用MHB对59例肺癌或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循环cfDNA进行了评估,发现借助肿瘤特异的MHB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甲基化指纹的准确性,从痕量检测中发现甲基化的组织来源[3]。2017年,通过机器学习对全基因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后,发现了4种常见肿瘤的特异性甲基化分子标志物,包括肺癌19个、结直肠癌6个、乳腺癌15个、肝癌3个。这些标志物能够从正常组织中区分出肿瘤,准确率大于95%。进一步对结直肠癌30例肝转移灶和34例肺转移灶进行无监督分层聚类分析,发现高度组织特异性的甲基化特征可以正确诊断肿瘤起源,诊断正确率分别高达和[4]。与上述研究方法类似,研究人员在大样本肝癌研究中筛选出10个甲基化标志物,建立起血液肝癌的ctDNA甲基化诊断模型。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区分正常人群、肝病背景(肝炎,肝硬化等)和肝癌患者,并与肝癌的肿瘤负荷、治疗反应和临床分期关联良好,再次证实了ctDNA甲基化检测的临床优势[5]。二、ctDNA甲基化检测的临床应用 1.ctDNA反映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的一致特征,可以用于肿瘤诊断: 与DNA突变相比,基因特定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癌症的一致特征,例如,90%的前列腺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被甲基化[6],96%的乳腺癌中分层蛋白(stratifin,SFN)基因被甲基化[7],同源框蛋白A9(homeoboxA9,HOXA9)基因和锯齿状同源框蛋白1(engrailed homeobox 1,EN1)基因分别在95%和80%的卵巢肿瘤中被甲基化[8],73%的肝细胞癌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CDKN2A)基因被甲基化[9]。高度一致的甲基化特征使得ctDNA甲基化广泛地适用于肿瘤诊断。用于诊断的商业产品也已经面市,如基于粪便的结直肠癌筛查试验将N-myc下游调节基因4(N-myc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4,NDRG4)与骨形态发生蛋白3(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3,BMP3)基因的甲基化改变与突变检测相结合,在2014年获得了美国FDA批准,是第一个基于DNA甲基化检测的诊断试验[10]。此外,Epi proColon检测分析Septin 9基因的甲基化用于全结直肠癌筛查[11],以及Epi proLung检测分析矮小同源盒蛋白2(short stature homeobox 2,SHOX2)基因甲基化用于肺癌筛查由中国FDA于2015年7月批准[12]。2.ctDNA甲基化检测反映肿瘤负荷变化,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 癌症特异性ctDNA甲基化模式可用于定量肿瘤DNA,提供有关肿瘤负荷水平的信息。研究表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CDKN2A)基因中位甲基化指数(甲基化的循环CDKN2A/总循环CDKN2A)由术前35%下降为术后[13]。在44%~68%的食管癌患者的肿瘤中检测到APC基因的甲基化[14],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液中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术后肿瘤残余显著相关[15]。除了反映手术后肿瘤负荷的下降,ctDNA甲基化还可以反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目前,大多数转移性恶性肿瘤需要至少3个周期的化疗,然后才能根据常规成像和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治疗反应。这种延迟使许多患者暴露于不必要的药物毒性下,并延误其他潜在有效的治疗时机。早期检测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结局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常规监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来进行。ctDNA甲基化检测反映肿瘤负荷变化的特征使其有望成为监测治疗反应的新方法。一些研究报道了在化疗期间多个时间点使用ctDNA甲基化定量来监测肿瘤动态,例如使用血浆中ctDNA甲基化GSTP1来追踪前列腺癌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在35例接受多西他赛或米托蒽醌治疗的探索性患者队列中,首次化疗后2~38个月(中位数15个月)内血浆甲基化GSTP1水平升高,随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antigen,PSA)水平升高,表明血浆甲基化GSTP1可能是较PSA更好的总生存率预测指标[16]。Fackler等[17]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筛选和TCGA数据缩小范围,最终选择了10个基因的甲基化标志物用以区别乳腺癌和健康对照,然后通过追踪使用多西他赛和伊马替尼或卡培他滨治疗的29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上述标志物的甲基化水平,发现治疗1~2周后上述组合甲基化水平降低,患者疾病稳定或部分缓解,无疾病进展。持续追踪观察到在临床疾病进展之前可以检测到ctDNA甲基化水平升高。此外,血清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和维甲酸受体β2(retinoicacid receptor beta 2,RARB2)基因甲基化水平还被发现能指示肺癌治疗反应[18]。尽管上述研究将ctDNA甲基化降低与肿瘤体积减小相关联,从而评估化疗敏感性,但考虑到血液中ctDNA的半衰期只有2 h,可以提供非常快速的针对肿瘤状态变化的测量,2015年Wang等[19]采取了不同的思路,使用甲基化ctDNA的增加来评估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的程度。结果显示24 h内循环甲基化RASSF1A或APC1的增加与完全/部分化疗响应相关,而治疗后两个标志物没有变化与肿瘤稳定/进展相关。这些ctDNA甲基化变化的不同方向可以通过化疗诱导细胞死亡导致ctDNA的初始水平激增来解释。与升高时间相比,化疗后ctDNA甲基化下降时间的范围从1周到1年不等,这些波动强调了对化疗作出反应时详细表征ctDNA动力学的重要性。3.ctDNA甲基化检测可反映肿瘤的预后、侵袭和复发: 甲基化可以通过沉默调节细胞生长和转移潜能的基因来促进肿瘤进展,还可以反映肿瘤亚型,所以其又与肿瘤预后相关联,许多研究用以指示肿瘤侵袭和复发的可能性。ctDNA甲基化与肿瘤预后的研究中,所选基因在癌症相关过程中功能已知,如细胞增殖,凋亡等,例如胃癌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linked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XAF1)基因的甲基化与生存率下降有关,手术后甲基化XAF1患者和非甲基化XAF1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个月和个月[20]。性别决定区Y基因盒17(sexdetermining region Ygene box 17,SOX17)基因通过调节WNT信号传导途径发挥抑瘤作用,其表达抑制能够促进肿瘤发生。两组研究报道了血液中SOX17甲基化与食管癌和胃癌的预后不良有关。在40例食管癌患者队列中,使用包括SOX17等在内的8个基因的启动子和外显子1区的9个CpG甲基化探针用于预测预后,发现SOX17是多变量分析中的独立预后因素[21]。在另一组73例胃癌患者队列中,血清SOX17甲基化与肿瘤分化以及总生存期相关[22]。RARB2是一种视黄酸受体,通常发挥抑瘤作用,其甲基化一直被证明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肺癌预后不良相关[18]。在胃癌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3,RUNX3)基因术前血清甲基化水平在晚期阶段高于早期阶段,且复发病例术前血清RUNX3甲基化明显高于非复发病例,很可能是由于ctDNA甲基化水平反映了肿瘤负荷。此外,评估血清RUNX3甲基化和CEA可改善对结直肠癌的诊断[23]。综上,ctDNA甲基化能克服现有肿瘤标志物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的缺点,在临床应用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ctDNA甲基化检测距离真正进入临床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临床试验中抗肿瘤的疗效评价需要长期随访收集完整的治疗信息和预后信息,目前在临床上存在较大困难。ctDNA甲基化检测应注意样本收集的时间点,如治疗前后对比来评估疗效,甚至治疗全程多时间点依次收集样本来监测病程。 (2)ctDNA在血液中半衰期较短,其甲基化动力学变化应纳入考虑。 (3)技术进步使得检测数万个CpG位点成为可能,但是全基因组ct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对生物信息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ctDNA甲基化标志物的诊断效能仍需与其他癌症循环生物标志物进行比较。未来ctDNA甲基化检测可用于癌症个体化实时诊治,包括癌症筛查、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

CT-DNA定性是检查是否存在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是一种微生物,目前发现它有15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的疾病。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biovarmouse)、沙眼生物型(biovartrachoma)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后二者与人类疾病有关。满意的话,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