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梁晓声《人世间》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梁晓声人世间

表达了苦尽甘来的意思。人类的历史每它都伴随着困难、战争、灾难,苦尽甘来符合一个民族和国家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这也是作者最初写这本书和导演要把它拍成电视剧的初心之一。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世间》从一个小家庭出发,讲中国改革开放左右至今天的变化和发展。周父是老一辈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常年在外奔走,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北大,多年后成为正厅级干部。快退休时,回到家乡,帮普通百姓盖房子,实施棚户区改造,却遭人诬陷,证明清白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人世。长女周蓉是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热爱学习,勇敢追求爱情。认清过生活真相,但依旧积极面对人生。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但性格中助人为乐的品质,却并没有被底层琐碎的生活磨灭。帮助死刑犯的女友、工友、朋友度过困境。四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刚好涵盖动荡时代的变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家族的衰败与延续,看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看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能看到每个人的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父者深明大义,为官者清廉正直,女性不被传统拘束......在艰难生活中,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和守护,让人感叹再三。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人世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它就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把百姓生活放进近50年的时间长河里去浸润、磨洗,这确实需要胆识和勇气。梁晓声以他的悲悯情怀,展示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我们可以跟随他的笔,汲取到战胜困难的力量。有人说,《人世间》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素朴、真诚而包含悲悯之心的作品。也有人说,梁晓声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把中国社会的五脏六腑解剖给你看。还告诉你针对哪个问题,吃些什么药缓解比较好。梁晓声自己则说:“就是想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如果不看这本书,根本无法想象,原来那个年代是那样苦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这种真实的时代记忆,给人震撼,也给人提醒,让人反思今天的生活。小说以一座北方城市为背景,讲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个孩子的奋斗和选择。从一个小家庭的角度,看近50年社会发展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共振。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也没回避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普通城市老百姓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梁晓声尽数收于笔下,他说:“了解父母那一代人在那样特殊的时代,怎么走过来,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的关系,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读者们这样评价这本书:“小说语言诚挚动人,真实而不做作,是了解那个时期历史人文和民情的绝佳参考资料。”“感谢作家的真实记录,这种时代的记忆会提醒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作者笔下的人物平凡而伟大,让我又爱又心疼,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一生,那漫长的一生也有我的记忆。”在文学作品流行挖掘人的劣根性的年代,《人世间》反其道而行,主要写人的“好”。善良、正直、担当、诚信。即使生活艰辛,也互帮互助、自立自强。梁晓声相信,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我们越需要这样的“好人文化”,来让大家向善、向上、向美。这段城市变迁史,同代作家里,只有梁晓声能写。作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之子,他自小生活在城市,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记录被我们错过的真实。作为创作过两千多万字作品的文坛常青树,他又有足够的笔力,呈现出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作为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他有足够的情怀,让故事给人积极的能量,铭记过去,望向未来。如果你出生于80、90、00年代,那你能看到父辈、祖辈们曾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前半生。如果你出生于70年代,能看到自己的年轻时的记忆。如果你曾亲历那段历史,一定会觉得这本书非常亲切,记录的也许就是你的人生。那段总被忽略的奋斗史,值得被我们永远记住。

梁晓声《人世间》的主要内容《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长女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作者将从共乐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其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或者说信仰。

这个网站非常多,

梁晓声人世间毕业论文

这个网站非常多,

以下是个人浅见:梁晓声49年生人,是个知青。创作从79年开始,早期中期的作品,朴实敦厚,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基本上属于最中规中矩的作家了。 到了后期,文风大变了。《浮城》《苦恋》《红晕》,从书中的内容,形式题材,甚至是语言,都有了非常强烈的转变。《浮城》很玄幻,很暴力,很血腥,书里面甚至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人性丑陋;《红晕》,开篇跟一部流行穿越文似的。就好像二十多岁的梁晓声,穿越到了今天。用一个文革时期大众的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现象。 总之,梁晓声到了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的沉淀,开始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讨。我觉得,真正上升到人性和哲学的高度上的小说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作为“大家”和“作家”的分水岭。所以说梁晓声这个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有点像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擅长写故事但是并没有自成一派的小说家,后期的梁晓声,才是一个真正文学家。 这些都是偶一个半吊子的看法,比不上专业地,但是希望这些对楼主有帮助。

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这是较简单的,《芙蓉镇》的是这样的:“作者把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本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十几年来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李自成》“以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和社会生活。”《暗算》则“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地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梁晓声《人世间》毕业论文

这部作品非常的好,特别的精彩,很有内容,而且特别的接地气,很有代入感,所以才会非常的有魅力。

《人世间》从一个小家庭出发,讲中国改革开放左右至今天的变化和发展。周父是老一辈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常年在外奔走,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北大,多年后成为正厅级干部。快退休时,回到家乡,帮普通百姓盖房子,实施棚户区改造,却遭人诬陷,证明清白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人世。长女周蓉是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热爱学习,勇敢追求爱情。认清过生活真相,但依旧积极面对人生。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但性格中助人为乐的品质,却并没有被底层琐碎的生活磨灭。帮助死刑犯的女友、工友、朋友度过困境。四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刚好涵盖动荡时代的变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家族的衰败与延续,看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看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能看到每个人的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父者深明大义,为官者清廉正直,女性不被传统拘束......在艰难生活中,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和守护,让人感叹再三。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人世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它就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把百姓生活放进近50年的时间长河里去浸润、磨洗,这确实需要胆识和勇气。梁晓声以他的悲悯情怀,展示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我们可以跟随他的笔,汲取到战胜困难的力量。有人说,《人世间》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素朴、真诚而包含悲悯之心的作品。也有人说,梁晓声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把中国社会的五脏六腑解剖给你看。还告诉你针对哪个问题,吃些什么药缓解比较好。梁晓声自己则说:“就是想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如果不看这本书,根本无法想象,原来那个年代是那样苦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这种真实的时代记忆,给人震撼,也给人提醒,让人反思今天的生活。小说以一座北方城市为背景,讲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个孩子的奋斗和选择。从一个小家庭的角度,看近50年社会发展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共振。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也没回避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普通城市老百姓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梁晓声尽数收于笔下,他说:“了解父母那一代人在那样特殊的时代,怎么走过来,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的关系,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读者们这样评价这本书:“小说语言诚挚动人,真实而不做作,是了解那个时期历史人文和民情的绝佳参考资料。”“感谢作家的真实记录,这种时代的记忆会提醒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作者笔下的人物平凡而伟大,让我又爱又心疼,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一生,那漫长的一生也有我的记忆。”在文学作品流行挖掘人的劣根性的年代,《人世间》反其道而行,主要写人的“好”。善良、正直、担当、诚信。即使生活艰辛,也互帮互助、自立自强。梁晓声相信,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我们越需要这样的“好人文化”,来让大家向善、向上、向美。这段城市变迁史,同代作家里,只有梁晓声能写。作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之子,他自小生活在城市,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记录被我们错过的真实。作为创作过两千多万字作品的文坛常青树,他又有足够的笔力,呈现出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作为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他有足够的情怀,让故事给人积极的能量,铭记过去,望向未来。如果你出生于80、90、00年代,那你能看到父辈、祖辈们曾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前半生。如果你出生于70年代,能看到自己的年轻时的记忆。如果你曾亲历那段历史,一定会觉得这本书非常亲切,记录的也许就是你的人生。那段总被忽略的奋斗史,值得被我们永远记住。

这是较简单的,《芙蓉镇》的是这样的:“作者把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本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十几年来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李自成》“以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和社会生活。”《暗算》则“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地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由知名作家梁晓声所著的《人世间》115万字的原作手稿在中国嘉德第40期网络拍卖会上进行了拍卖,这部作品的魅力之处在于115万字全部都由作者手写,是非常珍贵厚重的第一文本。也因为《人世间》原著被改编成影视剧播出之后备受好评,作者用朴实的笔触写出了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伟大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感情。

中国嘉德第40期网络拍卖会上,来自知名作家梁晓声所著的《人世间 》手稿,作者耗费了作者近八年时间写成了115万字,近3000页的珍贵原作对外展示并进行了拍卖,这部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所奋斗,成长和担当的温情故事,塑造了一群坚韧,担当且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是极具时代性和生活性的史诗。

正如作者梁晓声所说,不管是战争灾难还是时代转型过程中的阵痛,社会咄咄逼人,带给我们压迫感,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始终存在的,小说中塑造的主角原型大多是来自于作者的家人和身边的伙伴,作者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将这群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很是动人。

2022年,《人世间》这部作品被央视搬上了大荧幕,启用了雷佳音、殷桃、萨日娜、辛青柏等一众演员出演,真实的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原貌,完整还原了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种种的变迁,此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演进过程。老中青三代演员在这部影视剧中卓越的演技,也使得这些人物活生生地被立住了,电视剧播出之后,引起了全民追看的热潮,几乎是每一代人都能从中发现自身或身边人的影子,深刻的带入其中,并且与之而共情。

早在2010年起,作者两小时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到2013年正式动笔,历经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全部的书稿。作家梁晓声的手稿有115万余字,从作者一笔一捺写出来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温度,每天长达十余小时的写作,完成了珍贵的2787页手稿,成为了作者的第一文本。用文字的温暖渗透整个故事,就是这部作品的永恒价值。沉甸甸的手稿翻阅起来,整洁美观也足以看出作者对于文字的敬畏之心和写文时的掌控力。

《人世间》手稿公开拍售,是对作家梁晓声这部作品的尊重,梁晓声先生用自己严谨的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写作,让这近3000页的手稿变得可遇而不可求。

毕业论文梁晓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作家梁晓声批评有些学生追 伙知道

以下是个人浅见:梁晓声49年生人,是个知青。创作从79年开始,早期中期的作品,朴实敦厚,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基本上属于最中规中矩的作家了。 到了后期,文风大变了。《浮城》《苦恋》《红晕》,从书中的内容,形式题材,甚至是语言,都有了非常强烈的转变。《浮城》很玄幻,很暴力,很血腥,书里面甚至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人性丑陋;《红晕》,开篇跟一部流行穿越文似的。就好像二十多岁的梁晓声,穿越到了今天。用一个文革时期大众的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现象。 总之,梁晓声到了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的沉淀,开始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讨。我觉得,真正上升到人性和哲学的高度上的小说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作为“大家”和“作家”的分水岭。所以说梁晓声这个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有点像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擅长写故事但是并没有自成一派的小说家,后期的梁晓声,才是一个真正文学家。 这些都是偶一个半吊子的看法,比不上专业地,但是希望这些对楼主有帮助。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人间世毕业论文

在电视剧《人间世》中,观众可以窥见两个家庭无以言表的痛楚,以及在痛苦中淬炼出的生命之歌。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间世观后感800字(实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人世间》放弃了传奇性,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这让他骄傲,在三线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庭聚少离多也无怨言。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在做一个“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义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在面临改变命运的历史机会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在面对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间的冲突时他选择了理解;在面对军工厂改革时他选择了迎难而上;在面对汹汹舆情时他选择了隐忍;最后他主动请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实现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讲党性原则的干部,但并非六亲不认的螺丝钉。从政治人格上看,他从岳父那里受教固然颇多,但不如说他更像曲书记。姐姐周蓉则明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年少时与北京诗人通信恋爱,还是不告而别在贵州与冯化成结婚,又抑或是毅然与冯化成离婚与蔡晓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现了她个性中的决然不羁与爱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这个阶层常见的同情、宽容和智慧,更鲜明地体现了平民阶层的精神价值。面对陷入绝境的郑娟一家,他从同情帮助中萌发了爱情的火苗越烧越旺,即使面对全家的反对也义无反顾地要与郑娟结婚。他没有哥哥姐姐那样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两间老屋照顾了妈妈也成了兄弟伙的主心骨,之后又通过开饭馆开书店买房子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这个“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娃养,还为此失手伤人入狱十几年,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做一个“好人”守护自己家庭的朴素信仰。

郑娟也是创作者用力刻画的人物。这个身世凄惨没有工作一辈子照顾家庭的柔弱女子,却有对爱的不顾死活。当她认定了秉昆之后,便不管不顾地付出。但郑娟显然不是刘慧芳,面对孙小宁对自己拥有的家庭的挑战,她毫无犹豫地对其进行警告。郑娟用一双手和一颗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对她说,自己得的秉昆的“济”其实是她郑娟的“济”啊。

电视剧还刻画了秉昆的一众小伙伴,以及老马、曲书记等高级干部。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底线。即使骆士宾和水自流这样的人物也体现出了时代某个层面的辩证逻辑,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都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向前,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城市为国家。他们身上的良善坚韧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身上最可宝贵的真义,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能稳步向前最坚实的根基。

看过很多别人和自己家庭的经历,最近几年我都在问自己,人到底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呢?

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着生活、家庭、情感、欲望、疾病、老去等等。

我自己的感悟是,人每时每刻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经历着什么,可能下一秒我们会倒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星空外某一个星球的衰老爆炸所发出的射线导致全球的人类全军覆没,或者小行星的袭击全人类再一次经历着恐龙灭绝同样的经历,等等等。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有一死,从生到死,基本每个人都是短短的几十年的光阴,真的很短的光阴。

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把这些光阴放在一些无谓的执念上,并且有问过自己这些执念自己真的有很深的在乎吗?既然都有一死,为何我们不能活得尽可能在每个时光都简单开心快乐点呢?

我想起纪录片里面一个30出头的大学老师,身患癌症,在积极配合去治疗。视频里面有这个老师在健康的时候的教学视频《幸福的方法》,她跟学生说,如果想让你的灵魂不被纷繁复杂的情绪所困扰,是让美德占据你的灵魂。

我经常看着身边的人与事,某一些家庭因为彩礼的问题一拍两散,因为治疗费用的问题你会突然看清人心,因为某些情感大师说的不送口红、不哄你的就是不爱你,而跟你的另一半有很大怨言。

我也经常反思自己,是什么让大家在短短的几十年生命中有着不同的执念,哪些真的是我们所真正在意的,而这些所谓的执念,在我们逝去的瞬间会不会而后悔。

我们所浪费的一些光阴和执念,你吃饱喝暖还在执着于你爱人为什么不送你口红哄你时,为什么不哄你时,这个地球上很多人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人连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利都没有。看印度、非洲等等,先不要说田园女权这种畸形离谱的意识,这些地区的妇女连基本的做人权利都没有。

不要说国外,就单单国内,很多落后地区女士连在生理期基本的干净安全的卫生巾都很难保障。

很多人此刻在接受着生死离别,如果我们此刻健健康康,为何不简单点对自己和别人呢。

生命就像开花,有的花期很短,有的花期较长。但是最后都会从绽放到凋零。我迄今为止,当然希望有灵魂等等是真的,但我还是认为这个宇宙很大,我们很幸运成为一个生命,并且很幸运成为地球上不同于恐龙等,我们是有思想的一种生命。

人来这世界走一走,我自己认为简单地开心活着就够了,用心感受这个世界。我不去想有没有下辈子,有没有灵魂等等,我都不在乎,最后化成这个宇宙的一颗尘又如何呢。

在此感谢每一位无偿献血、无偿捐献器官的人士,是你们在无形中为很多的生命提供帮助。

同时也向各位烈士致敬!

一个病人在替换一身的血液后还是抢救无效,带着医生们用体温焐热的血液艰难离去,而在死神面前医生那一一句“24岁啊,是啊,24岁啊,没办法了兄弟,太年轻了”的恳求还见证着医生对生命的挽留,也提醒着我们医学是一门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是科学就没有永恒的答案,不变的真理。医生是人不是神,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永远去帮助,常常去安慰,有时能治愈,才是现代医学的现状。“如果这部片子获得成功,我想赢家不是电视台,也不是医院,而是全社会,它让大家对医学,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变了陈见、误解,这是最大的成功。”瑞金医院的党委书记杨伟国面对媒体、医学工作者这样谈论《人间事》传播的意义。除了医学本身瞬息万变的的情况,现实社会的无奈、挣扎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巨额的医药费,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情况和医疗制度不完等无不考验着医患之间本就薄如蝉翼的信任。医生与患者的和平之路还很长,而且不仅仅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固有成见,也渴望 社会各界的包容理解,以及相关部门的改革。

医生是一门辛苦的职业,而任何职业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方式。作为一名医生它存在的理由是伤痛,而存在的方式是热情。医生最难得的往往不是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而是经历种种挫折之后仍不丢失当初从医的那份热情。医患关系所产生的沟壑绝非一部纪录片所能改变,但我希望日后人们面对这样纠纷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毕竟医生从医时都怀揣着妙手回春的理想。我期待更包容的病人和始终怀揣着理想的医生共同面对医患间这艰难的信任与痊愈。SMG新闻中心主任宋炯明谈创作幕后的故事说:“纪录片《人间世》希望传播更大更深的意思是,纵使医患之间有太多的不了解,纵使医学知识的壁垒让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但希望我们对医学,对医生能有更多的信任,有时信任比理解更重要。”

医患关系也仅仅是阻碍医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之一。求得尸首圆满,使得器官捐赠在中国举步维艰。传统观念在中国无法轻易改变。而拯救生命也已经刻不容缓,许多现代医疗无法解决的疾病在这里有了新的可能,器官移植或许是新时代的考验也或许是新时代给予我们的礼物。至于如何能够普及还有待努力的沟通。同样避不开的敏感话题还有临终关怀。

死亡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忌讳的话题。我们喜欢生,远离死亡。面对死亡有时现代医学的抢救手段,不仅是对生命的暂时延续,更多的是生命的苟延残喘。不抢救有时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生命即将离去的时候那满目疮痍的身体如何禁得住重压之下的医疗手段,而尽现代医疗手段的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何尝不是不是对生命一种慰藉。我们既要有喜悦的生,也要有尊严的死亡。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将时刻谨记不忘初心。无论未来的路有多难走,但我坚信,既然有肯重视这些声音的存在,医患之间信任的星星之火终将可以燎原,照亮这片华夏大地,也始终温暖奋斗在第一线的医学工作者和挣扎在生死之线的人们。

前不久沸沸扬扬的B站电视剧下架的事情,当时人间世我还没有全部看完,当时很是欣慰没有下架,但是今天继续看的时候发现不见了,后来是搜索单集看完的,不了解这样题材为什么也会遭遇下架,当时下架风波,有看到一句话说的很棒,我们可以理解审查制度,能够接受版权普及,但是请给我们一个有偿观看经过审查的电视剧的平台。

10集的纪录片,很多片段都是含泪看完的,医患关系是现在常常上头条的新闻,在纪录片中,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救死扶伤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施救,但人有旦夕祸福,医学也有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实施抢救的片段,各个医生轮班做心脏复苏,最后抢救无效时,有一个医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许这个抢救是他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寻常的一个,或许这个病人是他看尽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头走掉的时候,我想他的心中还是有惆怅,毕竟那个患者才24岁,

器官捐献,这个听起来就有千金重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死后又有灵魂转世的说法,关于火化都需要国家普及推广,更何况人死后将所有器官捐献,生者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忍受多么大的悲恸,焦的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监护人手写放弃治疗,这四个字,亲笔写下就好像是亲手放弃最爱的儿子,这个时候父亲犹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异常冷静,儿子的生命已经留不住了,就让他成为其他优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这世上,这一集的最后,有一个器官捐献的纪念碑,这个碑不仅仅是在告诉活着的人,这世上有这些人他们的亲人在忍受丧亲之痛的时候还想着其他无血缘却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记录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绿叶枯萎不是结束,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是否有想过未来,自己的生命会怎样结束,临终关怀医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严的死去,选择自杀也是需要有勇气的,有时候还没有鼓足勇气,却也连这个选择也失去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没有力气了,到那时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是在小小的床上,透过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这是每个人不得不去想,却又万万不愿想的未来。重病的老人离开时,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车送她最后一程的时候,在车上忍不住落泪的场景,这一生两人携手,却有一人先走,这其中苦痛无论年纪老少、身体建康与否都是一样的。

26岁的年轻妈妈,这一集是最感动的,新婚夫妻的恩爱,怀孕母亲为了孩子坚持到最后一刻,勇敢、乐观地面对病痛,疾病总是突然地降临,没有理由没有凭什么,无人可分担替代,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实无虚度么?

《人世间》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人民文艺的题中应有之义: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情用力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要为活跃于中国故事中并决定着中国故事发生发展历史走向的中国各种各样的人写好貌、传好神、树好碑、立好传,谱写好他们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创业史。电视剧《人世间》做到了。

该剧为近50年间创造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的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画像立传。

剧中,丁勇岱饰演的三线建设老工人周志刚形象,他自强不息,爱党爱国,终年拼搏在艰难困苦的生产第一线,通身流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工人先进思想的精神基因,堪称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

辛柏青饰演的周秉义形象,他身为周家长子,孝悌双全,与同窗郝冬梅相爱,爱得炽烈,妻家遭难,也同经风雨,在江辽建设兵团踏实工作,恢复高考后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靠正直无私、智慧才华一步步从研究室到军工厂党委书记再到市长岗位,初心不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宋佳饰演的周蓉形象,她是周志刚的爱女,从小既受父亲正直无私高尚人格熏陶,又得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滋养,因而敢爱敢为,一生坎坷,但奋进不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同代某些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历程。

雷佳音饰演的剧中戏份最重的周家老三周秉昆形象,他是贯穿全剧始终的核心人物,通过他的人生境遇,活脱脱地细描出那个时代一位普通工人子弟的精神史和心灵史。

通过周蓉的前夫诗人冯化成与第二任丈夫导演蔡晓光形象,令镜头延伸进文艺界,为那个时代文艺界的繁荣和乱象中的各色人等,画了像、立了传。

除了周家,剧中还成功塑造了虽着墨不多但却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马少骅饰演的郝省长等老干部形象。

于震饰演的骆士宾,从他独特的人生变迁跌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某些局部真实……

总之,观看电视剧《人世间》,由于剧组主创的总体把握和演员的倾情投入,人物群像,林林总总,个性鲜明。其时代感之鲜明、历史感之厚重、人性之复杂,都令观众唏嘘不止,回味无穷。观剧时观众都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审美鉴赏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一部电视剧,能在荧屏上留下三、五个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已属不易。而《人世间》却能让十几个人物形象跃然荧屏、活在观众心中,确实令人称道。

以史为鉴,以剧为镜,《人世间》的这种强烈的艺术魅力,令其具有了培根铸魂、化人养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

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

电视剧《人世间》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可喜可贺!

很早以前,我就学会了下象棋,渐渐发现这小小的棋盘也反映着偌大的人生。 两人对弈,胆大者棋风泼辣,刚开局便全线出击,奋勇前进,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胆小者重于防守,步步为营,举棋不定,惟恐一招致败,便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稳重的人深思熟虑,棋风矫健,貌似平静,却早已成竹在胸;轻浮的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行棋不思后果,终因一叶蔽目而全局败北;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输给对手,增其傲气,灭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路,以谋对策,且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尔后避人之长,攻人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称臣为止;高傲自大之徒往往瞧不起对手,摆出一副惟我独尊、盛气凌人之势,对手也往往被“震”住了,此等人心理虽胜人一筹,但并无真才实学,也难有胜局……人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都在这楚河汉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棋之静,如一池春水,波澜不兴;棋一旦化静为动则狼烟四起,杀戮大开,双方死伤无数,这气势决不亚于硝烟滚滚的战场。 棋逢对手确是一件快事,双方坐定,大战三百回合,直杀得天昏地暗,仍不分胜负,双方都免不了心情烦躁,偶尔大意失荆州,被对手抓住机会,穷追不舍,确认败局已定,胜利无望,忽又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回马一枪,直捣黄龙,对手亦无防备,终以败局告终。此时顿觉特别畅快,回味无穷…… 其实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对手,是不易言败的对手,自己也只有在行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完善自我,方能取得胜利。所以,与其说棋如人生,不如说人生如棋。

电视剧《人世间》讲述的是我国时代变迁之中的民间故事。

《人世间》是由李路执导并担任总制片人,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由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实力派领衔主演的一部年代电视剧。

《人世间》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人世间》展示了在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的场景:长子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长女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阴差阳错旅居法国十二年;次子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从一名工人,蜕变为文艺工作者,并在经历下岗阵痛和挑战后,不向命运低头,自主创业,并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与时代同行。

《人世间》大角度地描绘了时代变迁,更有深度地为我们回望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坚韧、温暖、执着、冲破困境的力量;同时,该剧在剧情中还涵盖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并连续运用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勾画我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百姓跌宕起伏的生活。《人世间》剧情里演绎的悲欢离合,真实地体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确实是一份给予我们观众的厚重时代礼物。

我觉得,尤其是《人世间》里所展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自然,满满的人间烟火。其实,编导正是从对这些小人物生活变化的刻画,深刻地勾勒出在平凡的岁月里家人、亲友互相帮衬,在展示一家人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书写了时代背景下当代百姓的生活实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人世间》在讲述周姓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重现了当代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更为新时代观众演绎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波澜壮阔,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还原了上一代平凡百姓,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奋砥砺前行的生活轨迹和奋进力量,确实是一部朴素、真诚的影视精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