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要领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连。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头脑和道家头脑在相当水平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头脑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即是其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向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真相上,《周易》原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云云,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光云云,真相上可以说:以后的一部中国头脑史,在相当水平上也是一部《周易》解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郁勃;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着。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各人莫不治《易》,理学家通常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今世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头脑模式的作用。比喻今世新儒家鼻祖熊十力老师,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明确中国头脑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行能。那么,应该怎样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准确的态度。所谓准确态度,我觉得最迫切的即是必须扫除迷信。自80年月“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体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思量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急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制止那种求神问卦、占卜休咎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要是是想从那内中、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利益,诸怎样时升官、怎样发达之类的,那我劝你赶早放下别读了,由于读了也白费。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现实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荒诞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存提供些有益的头脑要领、处理要领罢了。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民心田,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即因此为昔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宛如不是山公酿成了人,反却是人越来越变得像山公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紧张体现是: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复是断然否认的。我们克日可以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它,但它自己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要领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正如我们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但是毛毛虫自己仍不是科学。有人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听说可以凭它发明新星!这着实是呆子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宽大悉备”来说,那也不外是说它属于那种比力抽象的、哲理头脑层面上的工具,而越是抽象的原理,其适用的评释涵盖面虽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秘密的。着实,这恰恰说明确《周易》乃属于人类从前的一种尚未充实剖析的观念形态。 三是“历史的”迷信。《周易》内中涉及到不少历史质料,子女关于《周易》的传注也涉及许多历史质料题目。其中虽然也有可以归入“信史”的,但是绝对不行迷信。比喻《系辞下传》有一段说,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取诸”《周易》某某卦的,这就不能说是史实。又如传统以为,伏牺发明确八卦,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为之系辞等等,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年顾颉刚老师提倡“疑古”,现今李学勤老师则又提倡“走出疑古时期”,自己都是不错的,但容易被人们拿来走向极度,一“疑”就疑到了一无是处,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近来学界的偏向,就通常是后者。《周易》文本简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来,克日研究《周易》,应有三项基本使命:一因此文献考证为基础,二因此义明确释为偏向,三因此头脑转换为宗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凭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的。仅就其中的文献考证一项来说,也有三项基本使命:其一,文献的搜求,这属于目录学的领域。就克日的情况来说,尤其要细致出土文献的搜集。其二,文献的判定,这属于版本学的领域。在这方面,有大量事情须要做。其三,文献的释读,这属于考订学和训诂学的题目。只有在准确、正确释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义理的阐释。 而我们终极极的目的,则应该是对《周易》头脑举行今世转换。普通地讲,这也即是承袭与生长、创新的关连题目。《周易》终究是昔人的头脑,要是现成地搬来用,未必适当于克日的情况,更不用说它肯定是没有到达今世头脑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又有责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价钱的观念、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这就须要举行今世转换。在我看来,《周易》头脑的今世转换,必须与今世的头脑款式讨论起来,具体说来,即是必须细致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西方现今世头脑的对接。否则,《周易》的哲理就永世不外是博物馆内中的老骨董,只能供人观赏罢了。 着是有一部分 .... 网枝 给你...
【找国外模板,对比出创新点,各个地方借鉴,然后改重。做到重复率合格,不要改重一个,有对比创新、交叉创新,贴合当下热门,即可】
对大部份研究生而言,写毕业论文是一项重大工程,攸关是否能顺利取得学位。如果能在起步时获得正确的信息,将可事半工倍。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合适的论文题目、好的指导教授及态度,完成论文将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
首先要了解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有什么差别?「成功的论文」(Successful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A Guide to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from Proposal to Completion)一书作者David Madsen指出,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差别并不大,两者都需使用正式语言,学生必须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研究结果要公正。差别在于硕士论文所研究的重点、范围、变量及事件比较狭窄,例如,硕士论文可能只探讨某所学校、某个班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博士论文研究的范围则可能是一所学校整学期的教室互动关系。抄袭解疑|创新规划|满意付费|V信Editorking|企鹅②⑥⑦⑤②③②⑤⑥①|问题导向|数据说话|理论支持|
没有论文写作经验的学生,要如何准备写论文呢?美国有几位专家提出他们的建议,分述如下:
选择论文题目
撰写论文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研究题目。首先应找出自己研究领域中特别感兴趣的,这点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常常无法完成论文。最好从自己有兴趣的研究领域寻找论文题目范围,然后问自己这个题目是否可成为一个调查或实验计划。
着有「两学期内完成硕博士论文」(Comple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 Master’s Thesis in Two Semesters or Less)的 Evelyn Hunt Ogden 认为,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太专注于一个主题可能减缓研究速度,并可能使研究结果偏斜。她觉得如果能找出一个客观、且能以统计数字回答的问题较好。最好是找指导教授或是系里想要研究的题目,这些可从平日指导教授的建议或暗示得到讯息,也可以翻阅系里历年出版的论文,如果论文中有「建议作进一步研究」等字句,则可考虑作为论文研究主题。Ogden还建议研究生不要花一个周末以上的时间思考论文题目,而且应在读研究所初期便决定,这样你所读、所作的实验和研究可逐步引导你完成论文。
选择指导教授
找论文题目固然重要,选择一位支持你的指导教授也同等重要。Ogden 在她的书中提供了一套性格测验,决定学生和教授是否匹配。有时选择一位好教授不见得是明智之举,严格的教授反而好,因为他们更有效率,而且看重你的研究。
论文组织秘诀
Ogden 和 Madsen 所着的书列举许多论文写作的秘诀,Ogden 建议空出办公室或书房的一面墙当作研究展示区,将论文各章节的标题依序张贴,然后将各章节的初稿内容贴在各章节标题下,如此可一目了然。Madsen 的书中则提供各种作笔记的技巧,可有效率的简化研究过程。他建议研究生用 index 卡作笔记,并在上方写上内容摘要,然后根据内容摘要分类归档。等搜集相当研究资料后,就可写论文大纲了。
谨守论文完成期限
给自己定一个论文完成的日期及每周进度,例如先决定论文的页数,再将页数除以预计完成论文的时间。假使论文有160页,并预计在八周完成,则每周就得写20页。
着有「研究所生存指南」(Graduate School Survival Guide)的作者 Wanda Pratt 建议,研究生应每周定期与指导教授见面,每次见面前均应准备充分,例如,完成哪些工作?是否符合进度?会面后并应e-mail简短的摘要给指导教授,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这也是研究过程中很好的记录。
适时奖励自己
写论文本是辛苦事,所以论文完成某个进度后,应奖励自己一下,例如,外出看场电影、去郊外走走等,让自己头脑请醒,远离一下工作。英语俗谚不是说「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吗?
许多学生以为他们的硕博士论文应是件重要著作,必须有显著价值。实际上,写论文只是学习如何做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便在学业完成后继续从事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写论文过程中常觉得疲惫,完成实验或论文似乎遥遥无期,不过只要不失去勇气,成功就在黑暗隧道的尽头等着你。等你完成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戴上方帽子时,你会发现一切的辛苦与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个经历将让你终身难忘!
1、论文标题 论文的标题是我们在刚开始写作毕业论文时,就首先要先明确的。论文标题的选择要适度,范围不能过大或是过小,如果选择的范围过大,那么在后期写作的时候就会导致论文的内容比较分散,造成主题不明的情况。可范围如果过小的话,那么则又会导致写到一半发现无内容可写,这样论文的总字数就可能会达不到要求。标题是居于我们论文当中第一行的居中位置,且字体通常要比正文内容的字体稍大一些。 2、论文的中英摘要 通常我们在写论文摘要的时候,一般都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摘要内容需要我们将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通过围绕主题简洁进行展开,主要是需要将重点部分介绍清楚,通常一万字的论文当中中文摘要有200-300的字数就行,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应怎么撰写? 3、关键词 关键词也可以叫做论文的主题词,是我们从论文当中选出来为论文的搜索提供方便,通常选择3-8个词用比较显著的字体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位置。 4、正文内容 论文的正文部分是我们论文当中最重要而且是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我们整篇论文当中是最核心的部分。通常正文内容应包括有开头、本论以及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是论文的实质内容体现。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到学术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搜集参考文献的过程中也能提高我们的见识增广我们的视野。可以上学客网参考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能力和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以下是博士论文写作的一些建议: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论文范文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最高学位。美国易经博士学位是学历架构中最高级的学衔,拥有人在大学本科(学士)及/或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再进行相当年数的研修后,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方能获得易经博士学位,所以该学位是美国高等院校授予的最高学位。美国的博士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除了本土学生,其他各国的顶尖学生也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论文范文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易经》。《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十三经第一本,四全书第一本。《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当我走进《易经》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易经》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易经》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易经》中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易经》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易经》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二、《易经》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天人关系虽然是《易经》哲学的主题,但《易经》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易经》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易经》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易经》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易经》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易经》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易经》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易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易经》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易经》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易经》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三、《易经》中的处事原则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易经》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易经》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 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后悔莫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易经》不仅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易经》认识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觉得它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一把把握人生的金钥匙。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 发展 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三、《周易》的现代意义 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 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要领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连。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头脑和道家头脑在相当水平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头脑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即是其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向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真相上,《周易》原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云云,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光云云,真相上可以说:以后的一部中国头脑史,在相当水平上也是一部《周易》解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郁勃;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着。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各人莫不治《易》,理学家通常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今世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头脑模式的作用。比喻今世新儒家鼻祖熊十力老师,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明确中国头脑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行能。那么,应该怎样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准确的态度。所谓准确态度,我觉得最迫切的即是必须扫除迷信。自80年月“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体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思量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急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制止那种求神问卦、占卜休咎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要是是想从那内中、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利益,诸怎样时升官、怎样发达之类的,那我劝你赶早放下别读了,由于读了也白费。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现实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荒诞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存提供些有益的头脑要领、处理要领罢了。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民心田,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即因此为昔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宛如不是山公酿成了人,反却是人越来越变得像山公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紧张体现是: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复是断然否认的。我们克日可以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它,但它自己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要领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正如我们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但是毛毛虫自己仍不是科学。有人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听说可以凭它发明新星!这着实是呆子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宽大悉备”来说,那也不外是说它属于那种比力抽象的、哲理头脑层面上的工具,而越是抽象的原理,其适用的评释涵盖面虽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秘密的。着实,这恰恰说明确《周易》乃属于人类从前的一种尚未充实剖析的观念形态。 三是“历史的”迷信。《周易》内中涉及到不少历史质料,子女关于《周易》的传注也涉及许多历史质料题目。其中虽然也有可以归入“信史”的,但是绝对不行迷信。比喻《系辞下传》有一段说,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取诸”《周易》某某卦的,这就不能说是史实。又如传统以为,伏牺发明确八卦,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为之系辞等等,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年顾颉刚老师提倡“疑古”,现今李学勤老师则又提倡“走出疑古时期”,自己都是不错的,但容易被人们拿来走向极度,一“疑”就疑到了一无是处,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近来学界的偏向,就通常是后者。《周易》文本简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来,克日研究《周易》,应有三项基本使命:一因此文献考证为基础,二因此义明确释为偏向,三因此头脑转换为宗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凭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的。仅就其中的文献考证一项来说,也有三项基本使命:其一,文献的搜求,这属于目录学的领域。就克日的情况来说,尤其要细致出土文献的搜集。其二,文献的判定,这属于版本学的领域。在这方面,有大量事情须要做。其三,文献的释读,这属于考订学和训诂学的题目。只有在准确、正确释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义理的阐释。 而我们终极极的目的,则应该是对《周易》头脑举行今世转换。普通地讲,这也即是承袭与生长、创新的关连题目。《周易》终究是昔人的头脑,要是现成地搬来用,未必适当于克日的情况,更不用说它肯定是没有到达今世头脑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又有责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价钱的观念、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这就须要举行今世转换。在我看来,《周易》头脑的今世转换,必须与今世的头脑款式讨论起来,具体说来,即是必须细致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西方现今世头脑的对接。否则,《周易》的哲理就永世不外是博物馆内中的老骨董,只能供人观赏罢了。 着是有一部分 .... 网枝 给你...
提供一些国贸专业的学年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浅析金融危机中我国国际贸易应对措施摘要: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对美国乃至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历历再目,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我国应该吸取30年代的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措施1国际贸易现状分析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高度关联,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但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以广州为例,截至2008年11月,广州外贸企业遭遇22起外贸摩擦,数量同比增长120%,涉及总金额合计高达亿美元,基本覆盖了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主要行业。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范围波及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场危机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呈现频繁的态势。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教训深刻,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相继仿效,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数量居高不下,从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成为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等特点,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在美国之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主导政府的决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2009年我国将面临更多贸易摩擦,并可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贸易摩擦已经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面对危机我们应进一步的审视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首先,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从而导致利益转移到别的国家,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剥削机制。其次,在危机的风浪中,由于各国的贸易市场不同程度出现了萎缩,甚至国内市场也加剧了萎缩,面对复杂的现状,中国应看到本土的广阔市场,不断的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保值增值。2我国的国际贸易问题措施分析内需与内供并进在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4万亿公共设施的投资计划在2年内实行,面对出口大减,开拓本土的市场以拉动内需,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无疑是个好办法,如杭州采取的消费券发放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内需与内供并进,那就要鼓励企业内供,因为内供必然增加内需,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所以鼓励私营企业内供至关重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可以采取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应对反倾销面对经济危机,应采取措施遏止反倾销蔓延的态势,必须加大反倾销力度。首先,调整竞争策略。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次,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企业要加强自律,行业协会与各企业要齐心合力,树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三是警惕“倾销引诱”。四是完善、规范会计资料。五是大力提供法律后援。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国内加大各级政府对服务贸易企业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2]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3]宋群.21世纪初国际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曹亮.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5]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资料来源: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贸易和我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状态之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高速增长。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而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 二、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进出口总额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在近10年稳步增长,从199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15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5年和2006年贸易逆差缩减,2006年缩减至亿美元。虽然缩减幅度依旧不大,也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 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2.进出口行业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就旅游和运输两者相加就达到60%以上。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 3.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TC指数)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年数值减小至,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所占比例非常之低。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1.国民收入水平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消费结构偏低,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还不足。而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出口能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依赖于一个国家整体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提高又依赖于交易效率提高。一个国家需要创造好的制度和制订好的政策,保障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和GDP稳步快速增长,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得以增加。 2.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的服务业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旅游等系列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GDP的60%以上。建筑师、会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房地产、咨询、信息和广告等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刚刚起步,投资、证券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文化产业则严重滞后。可见,我国目前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体,新兴行业相对不足;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少。所以要发展服务贸易,首先需要从发展服务业着手,而我国服务业有很多是具垄断性质,如金融、电信、铁路等等,由于政府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市场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专业化水平较低,从而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只有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引入竞争,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3.货物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大致包括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服务三类,其中生产性服务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生产性服务贸易很多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如进出口信贷服务、国际货运服务等。所以只有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才会导致服务贸易需求增加。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虽位居世界第三,总量可观,然而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靠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货物贸易的低层次贸易限制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需求,限制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稳步进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继续逐步有序开放服务市场,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各方面多管其下,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1、论文封面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宋体3号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2号加粗,文头下居中。
论文副标题:黑体小2号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姓名、层次(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专科等)、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项目名称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内容均用黑体3号加粗。指导教师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以上所有内容均需打印在一页中。
2、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用黑体小3号加粗,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小3号,内容用黑体小4号;关键词单占一行;各个词中间空一空格。
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打印在一页中。
3、目录
“目录”用黑体3号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仿宋体小4号。
4、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黑体3号,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间距1。25倍。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一切不规范的简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3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4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
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或“⑴”,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楷体。
注释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题目。期刊名,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XX(2):5—10
注释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和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20—30
引用互联网站上的.文章时,著文的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章题名、网址、发布时间。
6、附录
项目名称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宋体小4号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8、指导教师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导教师打印或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辩委员会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具体内容由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印或手写,由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1、论文中首次出现的缩写需给出全称
论文摘要及文章中首次出现的缩写已修改为全称,摘要中的“SEM”修改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T-IR”修改为“红外光谱(FTIR)”。论文题目中的缩写CA为醋酸纤维素的简写,经查阅相关的文献及硕博士论文题目,作者认为“CA”放在题目中合适。
2、文章中的温度符号不正确
论文中所有的温度符号已全部修改为英文状态下的符号“C”
3、P57结论串行
已进行修改,详见Ps7也结论部分。
4、参考文献中的格式不统一
第[50]-[80]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的名称简写已进行修改,且参考文献格式已统一。
5、论文口语化严重
这种情况下的话,可以先运用51单片机,打一丢丢代码。
博士论文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其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经验和规则,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