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橘皮黄色素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橘皮黄色素毕业论文

蒸馏温度控制在60℃以下将浸提液中85%~90%的乙醇蒸馏回收循环使用。浓缩时温度应控制在60 ℃ 以下,以防色素被高温破坏。浓缩到剩余液只有原液10 %~15 %时,停止浓缩,并让其冷却到常温,转入萃取釜中。橘黄皮色素提取步骤:( 1 )原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2 )浸提( 3 )浓缩( 4 )萃取( 5 )水溶性色素产品获取( 6 )脂溶性色素产品获取橘黄皮色素:异名:橘皮黄色素,柑橘皮色素;橙黄色素;Orange peel Pingment成分:柠檬烯与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还富含维生素E和稀有无素硒(Se)。性质:棕红色浸膏,黏稠,有浓郁的柑橘香味。来源:以蜜橘、芦柑等柑橘皮为原料。利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提取而成的天然色素。用途:为食品着色剂,珲是食品的强化营养剂、香味剂和保健品的重要配料之一。

皮肤颜色是由黑色素,血红素以及胡萝卜素这三种因素所决定的。黑色素主要是 决定皮肤的深浅,血红素主要是给于血液细胞的颜色血红素若与氧气结合就能产生健康 的肤色,如果缺氧的话那莫皮肤的颜色会变得苍白。胡萝卜素是给予皮肤黄色的色调的 因素,如果太多吃黄色的食物如橘子、柳丁等也会使皮肤变黄。我们亚洲人的皮肤因胡 萝卜素较多称之为黄种人。 芸香科柑橘属常绿乔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柑橘类果树。包括甜橙和酸橙两个基本种。枝条具刺。叶长椭圆形,叶柄长,翼叶发达。花单生、丛生或呈总状花序,白色,具反卷性。种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具棱纹。 甜橙 又称橙、黄果。原产中国南部,南方各省均有分布,而以四川、广东、台湾等省栽培较为集中。15世纪初期从中国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美洲。果圆形至长圆形,橙黄色,油胞凸起,果皮不易剥离。无苦味。中心柱充实;汁味甜而香。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柠檬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营养价值较高。果实还含维生素P,具极高的医药价值。在中国,幼果、落果可干制作药用。耐贮运。成熟期差异大,可延长鲜果和加工原料的供应期。甜橙品种按果实成熟期有早、中、晚熟之分。根据果实的形状和特点,可分为以下4个品种类群:①普通甜橙。果一般为圆形,橙色,果顶无脐,或间有圈印。是甜橙中数量最多的种类。②糖橙。又称无酸甜橙,果形与普通甜橙相似。因含酸量极低,果汁含量达到适当程度时即可采收、上市,是极早熟的甜橙品种。在地中海沿岸和巴西等地有少量生产,供应地方市场。③血橙。果肉及果汁全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果肉细嫩多汁,具特殊香味,地中海地区是其起源地和主产地。④脐橙。特征为果顶有脐,即有一个发育不全的小果实包埋于果实顶部。无核,肉脆嫩,味浓甜略酸 吃橘子好处多橘子的营养价值很高,除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维生素c外,由于橘子还含有一种名为「枸橼酸」的酸性物质,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解除疲劳,经常食用除对健康有益外,还能长保青春。但是往往有人认为如果吃多了,就会变成酸性体质,然而事实上,酸进入体内后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只会残留对身体有帮助的维生素b、维生素c、碱性枸橼酸等物质,因此,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危害。要如何挑选好吃的橘子呢?在选购时,首先在外观上要选择表皮颜色,呈现闪亮色泽的橘色或深黄色的橘子,才表示是比较新鲜、成熟的橘子,再来则要避免挑选过于成熟的苍黄色,或是表示太涩的绿色,及表皮上有孔的果实。如果能够拿在手上,称称它的重量,与触摸起来的结实程度,只要轻捏表皮,就会发现橘子皮会上冒出一些油;或是透过果皮,闻到阵阵香气,那么这就一定是汁多味美的橘子了!橘子虽然有暖胃、止咳等作用,但是还是要避免食用过多,以免吃多了就会上火喔! 橘子甘酸,寒。 可以清热,止渴,健胃,行气。除橘肉外,其旁的白色筋络也有通络,行气,化痰的作用。 橙子的保健功效: (1)常吃可以防癌: 一个中等大小的橙子可以提供人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提高身体抵挡细菌侵害的能力。橙子能清除体内对健康有害的自由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所有的水果中,柑橘类所含的抗氧化物质最高,包括60多种黄酮类和17种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症、强化血管和抑制凝血的作用。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效。这些成分使橙子对多种癌症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2)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一直都是很多人爱吃的水果。但对于女性来说,多吃橙子还有一个令她们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减少胆结石的发病率。 是因为雌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导致其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而形成结石。而橙子对减少胆结石的发生会起到明显作用。因为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下降,两者聚集形成胆结石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此外,橙皮中所含有的果胶也可以促进食物通过胃肠道,使胆固醇更快地随粪便排出体外,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得了胆结石的人,除了吃橙子外,用橙皮泡水喝,也能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3)橙又名“黄果”、“金环”,分酸、甜两种。饱食饮宴后,饮一杯酸橙汁,可解油腻,消积食,并有止渴醒酒等妙用。其果肉酸甜适度,富有香气。橙含有维生素A、B、C、D及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成分,维生素P、C均能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果胶能帮助尽快排泄脂类及胆固醇,并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橙子性味酸凉,具有行气化痰,健脾温胃,助消化,增食欲等药用功效。在发达国家追求天然食品,不添加任何水分,讲究原汁原味,常把橙子制成果汁,是每餐必备的上等饮品。橙皮又叫黄果皮,除含果肉中的成分外,胡萝卜素含量较多,可作为健胃剂、芳香调味剂。橙皮还含一定时的橙皮油,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4)注意哦,建议不要一次吃太多,注意常吃即可,中医的观点认为,有些人是不适合吃橙子的。比如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等现象的人。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肝阴不足所导致的,而橙子吃多了更容易伤肝气,发虚热。 橙子的其他保健妙用: 橙汁 1.盐味橙汁——补充体力 运动后饮用橙汁,含量丰富的果糖能迅速补充体力,而高达85%的水分更能解渴提神。特别提醒橙汁榨好后立即饮用,否则空气中的氧会使其维生素C的含量迅速降低。加点盐饮用,效果更是明显。 2.橙汁卸妆——深层洁肤 用洗面巾浸透橙汁擦拭面部皮肤,充分吸收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既能卸妆,又可彻底清洁面部污垢和油脂,发挥深层洁肤功效。即使敏感的肌肤也可放心使用。但特别提醒,使用橙汁洁肤后尽量避免阳光曝晒。 橙籽 3.橙籽面膜——紧致肌肤 将2茶匙橙籽用搅拌机打成粉末,混合蒸馏水制成糊状面膜。每周敷1~2次,能提高皮肤毛细血管的抵抗力,达到紧致肌肤的目的。皮肤敏感的人可先做皮肤测试,将自制面膜涂于耳后,5~10分钟后洗净,若没感到不适便可安心使用。 4.橙籽粉——治疗风湿 将风干的橙籽放入锅中焙炒,焙炒时注意不要炒焦,但尽量将油分炒干。将炒好的橙籽打成粉末,用开水冲服,每次3~5克,饭后饮用。长期坚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风湿。 &e825;橙瓣 5.橙瓣沙拉——增强免疫 橙瓣中几乎含有水果能提供的所有营养成分,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病体恢复、加速伤口愈合。尤其还能补充膳食纤维,有助于排便。特别提醒吸烟者多吃橙子,而胃炎和胆囊疾病患者慎吃橙子。 6.橙瓣眼膜——补充眼部水分 将橙瓣切成薄片当眼膜使用,用手指轻轻地按压以助吸收,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补充眼部水分,发挥长时间滋润功效。 橙皮 7.橙皮按摩——消除橘皮组织 橙皮具有出类拔萃的抗“橘皮组织”功能。取1/4清洗干净的橙皮,用橄榄油浸湿,然后按摩身体上相应的橘皮组织部位,按摩时均匀用力挤出汁液,结束后用清水洗净皮肤。 8.橙皮磨砂——去死皮 用橙皮能磨去死皮,同时其中含有的丰富的类黄酮成分和维生素C成分,还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提高皮肤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将鲜橙带皮切片,装入纱布,直接在手肘、膝盖、脚跟等粗糙的部位摩擦,磨去死皮。 9.橙皮香包——催眠、驱蚊 用平纹细布包裹橙皮制成香包,放在枕头旁不仅有催眠功效,还能驱蚊。放入卫生间、厨房或冰箱,则能除掉异味,保持空气清新。 10.橙皮沐浴——保湿、嫩肤 泡汤时加入少量新熬好的橙皮汤能带来沁人心脾的芬芳,更能调和自由基,有助于保持皮肤润泽、柔嫩,尤其适合在干燥的秋季使用。 11.橙皮饮——软化血管 将清洗干净的新鲜橙皮30克放入1升水中,煮开15分钟即制得橙皮饮。橙皮饮略带苦味,其含有的橙皮甙成分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日常饮用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饭前饮用一杯还有增强食欲的功效。 &e825;橙花 12.橙花蜜——止咳、催眠 取一汤匙橙花蜜加入温水搅匀饮用,可以缓解神经性咳嗽症状,橙花蜜也能催眠、改善轻微的睡眠障碍,加入热牛奶中于睡前饮用效果最佳。此外,饮用橙花蜜对腹痛、腹泻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13.橙花茶——促进消化吸收 饭后饮用橙花茶,甜中带酸的金色茶水可以促进消化吸收。此外,橙花茶还具有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功效,适合工作间隙饮用。 14.橙花精油按摩——镇静放松 橙花精油(Neroli)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具有镇静放松功效。将橙花精油3滴添加进50ml基础油中稀释后用来按摩全身或直接将精油3滴滴入薰香器,都能有效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15.橙花精油香衣——增添芳香 橙花精油的名字Neroli来自17世纪品位高雅的意大利女王Neroli,她常将橙花精油擦在手套、衣服和披肩上,使其发挥香水的功效。阿拉可以将几滴橙花精油滴在棉花上,用纸巾包起再放在衣柜中;也可在洗衣时滴几滴橙花精油到水中;或者将橙花精油混合到蒸汽熨斗中熨烫衣服时使用。穿上带有橙花芳香的衣服,身心也得到放松。 16.橙花精油喷雾——缓解焦躁情绪

可以考虑一下科标检测,怎么联系你?

因为橘子中富含黄色色素的β-胡萝卜素,如果吃了过多橘子,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浓度增加,可能造成色素沉积在手心和脚底,出现皮肤发黄的橘皮症症状。不仅是柑橘,多吃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胡萝卜、南瓜、秋葵、花茎甘蓝、菠菜、荷兰芹、紫苏等黄绿色蔬菜以及海苔等,或者较多饮用这些蔬菜榨的汁,皮肤都有可能变黄。在治疗方面并不需要采取什么特殊的手段,只需要减少胡萝卜素的摄入或停止摄入一段时间,皮肤就会慢慢恢复原状。

深圳市毕业论文黄色皮纹纸

主要方法1.先拟标题;2.写出总论点;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写作要求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导读】论文是各大高等院校毕业前必不可少的研究总结型文章,而个性化的论文封皮可以使得论文整体看上去更加有韵味,而这就需要用到专业的图片设计软件Photoshop,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论文封皮如何设置成浅黄色的详细操作步骤吧。

准备材料:

1、戴尔Inspiron15

2、Win10LTSC1809

3、Photoshop2020

操作方法:

一、打开photoshop设置色板

打开photoshop软件,新建画布,点击“窗口”打开下拉菜单,点击勾选“色板”。

二、点击浅色组

在“色板”中找到浅色组,点击打开。

三、光标变吸管即可点击吸取颜色

鼠标移动到黄色位置,当光标变为吸管后,鼠标点击吸取颜色。

四、改变前景色为浅黄色

这样前景色就被设置为浅黄色,代码“#fff45c”。

五、给选取填充浅黄色

这按Alt+Delete键就可以给选区填充浅黄色。

a3纸中缝双面打印中缝打印是什么意思——打印功能。中缝打印是打印机为了方便,打印出来的文件易于装订而推出的一种打印功能,其中该功能需要将打印的文件提前进行格式等我继续说。—— A3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 A3 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原文为A4 版面) (word2007 版本) 第一步:页面布局——页边距——自定义页边距第二步:页边距——多页——书籍对折是什么。—— 1、首先要有A3纸幅能双面打印的打印机,并安装好驱动程序; 2、打开要打印的Word文档,进入“页面设置”华为nova2,在“页码范围”—“多页”选项选择“书籍折等会说。—— A3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的内容摘要:A3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原文为A4版面)(word2007版本)第一步:页面布局——页边距——自定义页边距第二步:页边距——多页——书籍对折—页数设置大于实际页等我继续说。—— 打开要打印的word文档进入页面设置在页码范围多页选项选择书籍折页再在每册中页数选择数字数值大于或等于你要打印文档的页数最接近的4的倍数如文档为11页则选择12文件为20页还有呢?——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Word文档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原文稿为A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Word文后面会介绍。—— 2.装订要求论文用A3纸打印,其中正文要为双面打印(原A4纸排版不变,一般打印店均可直接转换A3纸打印),封面一律要求用A3米黄色皮纹纸印制,用订书针中缝装订,封面格式见附件好了吧!—— A3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A3 纸中缝对折打印设置方法(原文为A4 版面) (word2007 版本) 第一步:页面布局——页边距——自定义页边距第二步:页边距——多页——书籍对折—页还有呢?—— A3中缝打印操作指引的内容摘要:AdobeacrobatDCA3中缝打印设置1、2、3、4、点击“属性”5、办公室中的A3纸是在纸盒26、点击确定7、打印

一篇论文中,只设置封面的页面颜色,不改变其他页面的一般方法:

麻黄素毕业论文

【写在前面的话】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人研究过的科学史为主,近年对感兴趣较长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我通过和北大医学部张大庆老师和研究生黎润红的合作,获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写文章。如何呈现本文要讲的工作,也得益于“GSK终身生命科学成就奖”评奖委员会的同事们的讨论,他们是鲁白、傅新元、马红、王小凡。因为最近我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关注,为了避免继续过度解读,而将其中无意义的部分转化为较有意义的事情,我为本文加上目前对我博客感兴趣的外界人士可能注意的标题。本文主旨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本文要介绍的两位人物年龄都较大,其中一位还在病中。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作为科学的评论员第二身份)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这是和题目的联系。同时,我认为如果考虑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其委员会需要做好功课,至少了解到本文的层面,而不是因为争议搁置考虑。我希望,有比较多的人,从各方面使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世人所知。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使他们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才是我第一身份导致的小事件通过第二身份而带来的意义。饶毅【以下为正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标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工作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他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的生命。两个药物都来源于中药,而且碰巧是两位年龄接近的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在屠呦呦和之前,陈克恢曾于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短期工作,期间用中药做出重要发现,特别是他对麻黄素功能的研究,闻名中外。在到协和工作以前,陈克恢留学美国留学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工作以后又回到美国,在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1950年代后中国闭关锁国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亭栋都没有可以和陈克恢相比的训练背景。他们分别在1950年代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时期的工作条件也远非理想。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国正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阶段。在经历了有些中国人把人斗人的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几年、在将中国科学院和大学有经验的科学家和教授纷纷被批斗、关牛棚和靠边站后,到1970年代初,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都无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有些女科学工作者当时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且堪称中国近代可能最重要的两项药物发现,其记录迄今未被大量投资药物开发的今天中国医药界所超越。肯定和认可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回顾他们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有意义,而且本文希望能够刺激其他人更仔细的研究、以期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促进今后中国的医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对自然的有效探索。青蒿素和屠呦呦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疟药,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对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确实治疗了很多病人,有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结构上,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仍然是研究的问题。对于青蒿素的发现,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523”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的疟疾问题,而开始的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其组织起始为1967年5月23日,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代。组织的主要协调办公室一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体起了作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任务”。“523”计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造已有西药的仿造品、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在中药里面,不同课题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不仅古代中药书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间都有使用青蒿的记录。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课题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共808个,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课题组提供了筛选了多个中药的清单(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课题组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现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其后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蓉成功地获得青蒿素结晶,她们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课题组成员携带青蒿素,以其他课题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结构。在获知屠呦呦小组1972年结果的情况下,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并分别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黄花蒿素和黄蒿素都被认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本文仅限于明确一个问题: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确实起了很重要作用,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砒霜和张亭栋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亚砷酸(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1971年3月,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韩太云将其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治癌,有些肿瘤病例见效,但毒性太大而导致被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继续此工作。张亭栋19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六十年代曾经参加西医学中医训练班。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开始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做太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将组分分别检测,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对于治疗无用。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主要用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地汞)”,结果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人都有改善,对其中一例有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他们提到还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他们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进行治疗,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而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发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23例用癌灵一号,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于每一个病例,他们都具体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有三个重要问题: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轻粉(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他中药为“扶正”,他们明确这些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3)在第10页和第11页指出,他们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也既法国-美国-英国分型的M3型白血病)。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公布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既APL)。他们也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1984年张亭栋、李元善文章中的的延伸。1991年文章指出,他们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五年存活16例。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介绍的内容完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这篇也是中文,内容是1991年的简介,而实际发现在1973年就有文章,在1979年就明确对APL的作用最好。张亭栋研究的几个问题张亭栋等当时的研究,没有对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是觉得不能用不治疗作为对照?1982年,张亭栋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显示他知道医学研究的规范,但他指出“对于较严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对照组,即使是建立无害的‘空白对照’,也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平素认为较好的疗法与新疗法来对照观察。而对于某些‘绝对’的治疗也可以不必选用对照组,如对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也可以说明”。这种说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但其中的道理很清晰。中医理论是否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今天复习这些文献,可以看到,中医辨证分型,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没有意义。比如,他们谈到对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为五型,而治疗时使用三氧化二砷并无差别,对于其他辅助的中药,也许这些分型起作用,但当证明三氧化二砷有作用,而其他中药不用也可以的时候,中医分型的意义就没有确定。而西医对白血病的分型才对他们找到适应症起了作用。他们完全放弃中医辨证分型以后,适应症和效果更确切。有趣的是,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1973年的第一篇论文完全没有谈中医理论,而其后多篇论文讲解中医辨证分型。中国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贡献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比较凶猛致死的一种。1973年,法国Bernard等推出的西药化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其后改进的方案成为世界主流治疗方法。1973年张亭栋等发现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适应症为M3型白血病(也就是APL)。1983年,Koeffler 总结了多种化合物(包括维甲酸)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Flynn等报道用13-顺维甲酸治疗一例APL病人,对白血病有缓解、因其他原因去世。1984年,瑞典的Lund大学医院内科的Nilsson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荷兰的Daenen等报道用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Fontana等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用全反维甲酸治愈一例5岁白血病儿童。1987年王振义课题组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用全反维甲酸(合并和单独)治疗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发表论文,总结他们用全反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获得完全缓解。这篇论文,使有关医生瞩目全反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引起广泛重视,在国内外较快得到重复和推广,为APL病人带来福音。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完全缓解率98%。所用中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估计是雄黄的硫化砷起作用。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当年第二期发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用简化为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3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3%,复发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杰、Si GY、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该文报道陈竺、王振义、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在《中国血液学杂志》报道对于一例三次反复发作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获得20年存活。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们用纯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1998年,世界最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位于美国纽约的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在12例其他治疗后复发的APL病人,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从此,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迟迟未至的认同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国际国内都认可:都得到了应用,直接产生治病救人的效果。但是,两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历史学家细究。初步可以看到:与齐心协力的“两弹一星”大计划不同,青蒿素的研究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不同课题组之间矛盾,课题组内部不同人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研究人员,因为文革的原因,一般年资都比较低,有了课题组也相互不服气。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英文论文更滞后,留下争议的余地。如果按现在自己先发表论文再与他人分享,争论会少很多。不过,这样虽然对科研人员好,对于病人就不一定是最好:如果都要等一家发了论文,其他课题组才能用药,当时有些病人就不可能用药,其中有些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张亭栋虽然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未受到中国的充分肯定,在国际学术和医学界也几乎默默无闻,其原因不在矛盾。他的课题组,有人发生过矛盾,但在很后面。从1973年开始发表的论文中,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很清晰。他未被很好地认可,可能与所在地区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性的可能性。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谈中介绍“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两次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继续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进两年来,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氧化砷注射液知道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定了张亭栋的工作。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太提他的名字。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有关论文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发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和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定为1992、甚至1996年。例如,重复中国结果,也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在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说中国最近有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短篇“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论文。1996年《科学》记者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介绍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章是1992年发表的。张亭栋本人很少英文论文。2001年,张亭栋和陈国强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为王铸钢、王振义、陈赛娟、陈竺,通讯作者为陈竺)在国际期刊《癌基因》发表论文,介绍三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们也称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的作用,引用陈国强等1996年《血液》论文。在正文内,说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于1971年,但没有文献,号称治疗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观察到对几种癌症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别是APL”,但是也无文献引用。然后,文章说对APL作用的初步报道于1992年,引用孙鸿德的“经验交流”。这样,张亭栋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就没有引用自己1970年代的几篇文献,把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开发表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疗效、和1979年明确提出对APL疗效最好的发现,全部淹没了。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2002年朱军、陈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综述癌症》介绍砒霜治疗作用时,在图中显示了1970年代张亭栋的里程碑作用,但引文是孙鸿德等1992年经验介绍(在引文中注明是证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作用的第一篇论文)、和1996年张鹏等的论文。因为1992和1996这两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没有引用1970年代文献,所以,国外学者一般不能知道原始文献。

谷歌西药 pdf或用学校校网上cnki

楼上的在逗你玩而已,要论文送分是没有用的···

上面多哈,呵呵好就给我分哦

毕业论文红色封皮

原来是红色的,从2005届起就改用蓝色了,并且和内心完全分离;毕业证内心也增强了防伪技术(主要是防止制假)。2000年以后的大学毕业证书都可以在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上查询真伪,封面和内芯完全分离,用什么颜色的封面对毕业证真假没有影响,关键是内芯,只要内芯是真的,在上述网站上查得到就行。封面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的,并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字样。

本科三批(独立院校)和私立大学的,他们的毕业证封面是蓝色的。其他的本科毕业证书是红色的。

拓展资料:

1. 毕业证书(diploma),亦称“文凭”。毕业生所取得的一种学历凭证。它表明持证者在某一级学校系统地学习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选拔干部和评定职务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制发。从 1985 年起,高等学校本科生毕业证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毕业证书,发给未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另一种为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合一的证书,发给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后者同时标志受教育者所具有的学术水平。

2. 由于毕业证书在中国社会起的作用非常大,特别是大学毕业证书经常被伪造,之所以会被伪造是因为目前证书的防伪水平过低及其有些单位及部门对此监督不严导致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证书的防伪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其中以防伪查询是证书防伪的最高水平。大学毕业证书也得到了很好的防伪。

3. 毕业证书的生产工艺因不同档次的性质级别而不同。其中档次最高的数大学毕业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自从2008年以后全国各地大学毕业证书,都采用上下合起来的款式,该款式使证书得到了权威性的体现,其中无论是底纹的设计,还是证书的防伪查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没有区别。有些学校的毕业证书封面是红色,有些是深蓝色。各个学校自己的选择而已。

当然是红的啦

毕业论文封皮蓝色

一般来说都差不多,如果合适,记得采纳哦~~~xx大学综合论文训练题目:系别:专业: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年月日1.论文封皮的格式为:格式要求:封一(格式见电子文档),封二(空白),封三(格式见电子文档),封四(空白)。论文封皮统一要求使用120克蓝色纸2.任务书的格式见电子文档。纸张为普通A4复印纸(白色)。论文要求:⑴论文仍要求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装订后论文外形尺寸要求20CM×28CM,版面尺寸为15CM×21CM。⑵论文要求一律用A4纸打印,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见附页。⑶论文打印字体大小要求统一用小四。⑷外文参考资料原版及书面翻译统一要求装订在论文后面,其它要求同论文。评价: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字)评阅教师评语:评阅教师(签字)答辩小组意见:组长(签字)成绩:教学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用纸打印,扫描,添加到文件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