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陈国达的毕业论文是什么

发布时间:

陈国达的毕业论文是什么

学校概况教育风气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扬“严勤全活”的优良校风,经二十多年来主动、自觉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 “求实开拓,素质育人”的办学理念。具体包括:“德育放首位,教学为中心,育人是根本”的教育思想;“依法遵规,立典示范”的治校原则;“升学为主,争创名校”的办学目标;“立足素质,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生存”的教育内容;“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育才方略;“低入高出,高入优出”的质量品牌。教育资源 新会一中校长梁卫东是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新会名校长、名教师。 该校是广东省职业道德优秀集体、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现有广东省基础教育名教师1人,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7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4人。先后参加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和国家级、省级、江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样本高中教师培训的有22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100%。 2003年4月新会区人民政府决定对新会一中和新会圭峰中学实行资源重组,组成新的新会一中,现校区由校本部和圭峰校区组成。校本部坐落在会城城北葱茏的犀山脚下,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圭峰校区地处会城西北育才路,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教育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设施已达广东省一类学校配备标准,体育、艺术、图书等方面设备齐全完善。现有5个多媒体专用室,6个网络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4个语音室。建成1000兆校园网,所有教室都设有多媒体平台。建有可容纳2500名师生集会、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综合性体育馆一座,供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教学实验活动的实验大楼两座、专用室25个。建成了江门地区学校一流的电教中心,电脑500多台。校本部全塑田径(足球)场是江门地区中学首家经国家田径协会认证为二类标准运动场。新会一中是师生读书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地方,现有高中学生3000多人,达到国高规模。教育成就 该校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和中考成绩多年来均名列江门地区前列。近五年本科上线率达68%,上线率均达国高要求,2004年达,2005年达78%,2006年达。历年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1984年以来有24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培养了多名高考尖子,其中高考总分全省第一名的1人、第二名的1人、第三名的2人,高考单科成绩全省第一名的5人。 该校在省的演讲比赛和歌咏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还多次获新会中小学生文艺调演一等奖以及省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团体第三名、新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一名等奖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等学科竞赛中,每年高、初中参赛学生都取得全国、省和国际级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居江门市前列。多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多项荣誉嘉奖。 新会一中是育人的学府,英才的摇篮。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目前,该校正以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姿态走上了扩模发展、做大做强的新里程。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决心继续努力,奋发进取,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奋斗。编辑本段新会一中,百年辉煌从头越。百年教育强国梦,世纪学府薪火传。 “废科举,兴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积弱的东方大国图变革,求生存,乡贤梁启超为此振臂高呼;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官立中学堂,新会一中由此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100年。百年办学,根深叶茂发新枝 新会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天,新会一中是一所拥有107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350多名教职工的重点中学,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并朝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 美丽校园,几代葵乡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进新会一中美丽的校园,浓阴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绿地旁,窗明几净的大楼里,清晨书声琅琅,傍晚灯火通明。运动场上,虎跃龙腾。绿阴花间,笑语声声。置身其中,静心感受校园中洋溢着的浓浓文化气息:风采堂,古朴典雅;图书馆,书藏丰盈;《风华正茂》的雕塑,鼓舞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远航。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的图书馆、勤奋楼、苏周玉珍纪念楼、健德堂、黄克竞博士教育楼、黄克竞博士科学楼、梁荣教研楼、电教馆等一座座楼馆拔地而起,建成了标准游泳池和江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全塑胶田径场;还建成了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电教中心,有语音教室2间、网络教室7间,拥有计算机500台,每个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千兆主干校园网,教学设备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 漫步校园,这些典雅大方、错落有致的楼宇,仿佛让人看到当年黄球名誉校长、黄克竞名誉校长、苏澄洲先生等擅长仁翁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透过这些参天的树木,又隐约让人听到新会一中几代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呐喊。师资雄厚,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 如果说,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是育人的基础,那么,“求实开拓,素质育人”则是新会一中上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学思想最浓厚的凝淀。一个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8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骨干教师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91%。先后有7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一批教师获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正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全体教职工秣马厉兵,励精图治,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的办学成绩才如此出色。编辑本段亮点推进素质教育有方 新会一中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德育放在首位,全方位育人。以“五爱”教育为主线,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心理素质教育为先导,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学校形成德育管理序列,重点抓好校风传统教育、生活常规训练,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爱祖国之行,始于足下;爱人民之德,育于身边。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每年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英烈。每年10月8日,组织学生参加18岁成人宣誓,做合格公民。坚持开展学雷锋、助残募捐、扶助特困生活动,关心社会,奉献爱心。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中,富有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的领导教师和全校学生一道,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劳动,担负起探索课改领跑者的重任,先后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调研课、江门市新课程改革现场会等大型公开课开放日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推行研究性课程。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进行深入调查,充分展示勃勃的青春气息。 教育科研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促教,近几年来,学校参与的各项“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有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3个,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和新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近10年来,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共80多篇。 随着教育科研深入,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和中考成绩多年来均名列江门地区前列。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近年本科上线率达75%以上,2004年达%,2005年达78%。1984年以来共有23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竞赛,150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步履坚实,创建国家示范高中 经过近3年努力,新会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各项核心指标全部达标,目前已正式递交督导验收申请报告,以此向新会一中百年校庆献礼。 2002年,新会区委、区政府作出了要在百年学府新会一中率先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决策。2003年4月17日,是新会一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新会区人民政府对新会一中和圭峰中学实行资源重组,组成新的新会一中。2004年7月,经新会区人民政府同意、江门市教育局批准,由新会教育基金会和新会一中联合举办的新会葵城中学正式成立,这棵培育人才100年、根深叶茂的大树,又发出一枝新芽;今年秋季,新会一中完全实现了高初中分离,形成了独立高中建制,并通过连续三年扩招,在校高中学生达到3100多人,达到了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方案中有关高初中分离,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标准。 校舍、设备、师资、质量,是创建国家示范高中的几个核心指标。几年来,新会一中在这几方面都有大动作,取得了大成效。学校相继建设了教研楼、总务楼、体卫教研楼和新教学大楼,装修了“新会书院”、电教馆,铺设了全塑运动场,全面美化了校园环境,增添了大批常规设备和电教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700万元。加上正在建设中的校园信息化工程,因分离初中而建设葵城中学的投入等,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为新会一中创建国家示范高中的总投入将达5000万元。 高水平的管理和办学质量是名校的根本标志。新会一中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大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一批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8%,其中本科率达%,重点率达%,都大大超过了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方案中有关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要求。百年育人,情牵母校赢声誉 每一次花开的记忆,都是辉煌成就的累计。一代又一代的新会一中学生以母校为骄傲,他们在新会一中历经了最美好、最重要的岁月,形成了超越时空、永恒的友谊,新会一中就是他们生命的底色。这种以母校为骄傲的情怀,是新会一中永远的财富。 一个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全体师生与时俱进,团结拼搏,振兴教育;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5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大批革命志士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编辑本段新会一中百年史 新会一中,是许多新会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新会普通中学的起始,又是新会中学教育当之无愧的翘楚。其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叶茂,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办学历史虽曲折艰难,却光辉灿烂。 办学百年 根深叶茂 “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了官立新会中学堂。官立新会中学堂不但开创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见证了新会一中百多年来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 官立新会中学堂实际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开始筹办。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由于师资缺乏,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二年,不久之后办“中学堂”,谭镳为堂长,学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后,官立新会中学堂改称“县立新会中学”,谭为校长,学制四年,并停招师范班。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称“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并设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人,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1924年,执掌校政20年的谭镳逝世;是年同时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届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门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门重归新会管辖,县长沈秉强将江门市立中学易名“新会县立第二中学”,而“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至1937年暑期,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一中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11月,新会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会一中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 兴学育才 不拘一格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母校由首任校长谭镳执掌以来,校规严格,请的教师多是留过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学生。我读二、三年级时的第二任校长谈海,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于1924年考入当时新会县立初级中学、迄今仍健在的新会一中校友余雅望回忆说,由于注重师资、尊师重教,新会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础。如在1921年间,曾聘请留日归来的理化生物教师林卓南。林老师讲课时,常常引入唯物史观学说,结合学科讲解,使学生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新会一直是新会的最高学府。“南华诸县新会为名城,新会诸校我校高程。”这是抗战前新会一中校歌开头的两句歌词,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新会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说,在抗战前,新会一中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1935年秋入读新会一中的黎永泉在《会城沦陷前夕的新会一中》一文中回忆说,当时校内有所谓“童子军”组织,培养学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护理、野外生活、打绳结等各方面的学习。有一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江门篁庄野餐露营,晚上有篝火晚会及劫营、守营等实地训练活动,有声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为课外活动,举办球类、田径、歌咏、猜谜、故事等文体活动。在每天中午贴出一张表格,任人自由填报,届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支持活动。 新会作家明明是新会一中当年的“七三届”。他回忆说,“七三届”处在“文革”后期,学校(当时叫会城中学)已逐渐回复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没有高考任务,学习并不紧张,作业基本可在学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从来不用把书包背回家中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书包。正由于课业轻松,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可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起来,‘七三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官员、大老板,却培养出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爱好者。”明明说,当时这一届有一群爱画画的同学,形成了一个沙龙式的小圈子,如甄锦标、吴明耀、陈向京、杨小明、李卓见和他自己等。这些人后来均在文艺领域成就了一番事业。光耀校史 那些人,那些事 新会一中百年办学历程,不但汇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谭镳、施见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时培育了数之不尽的人才,当中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谭镳:新会一中首任校长 谭镳,(1863-1924年),字康斋,号仲鸾,广东新会环城南坦乡人。身为新会一中首任校长的他是新会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谭镳一生思想进步,青年时中秀才,与表弟梁启超赴广州学海堂攻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康有为开设的万木草堂就读,受到康有为提倡的“今文学”和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此后,他参与了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他南下归乡,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不久,又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间最高学府,谭镳被委派兼任堂长(监督)。民国成立,改革学制,1912年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县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馆。 谭镳的治教特点鲜明,校规严格,极重教师素质。民国初期,中学师资缺乏,谭镳不惜高薪聘请留学生任外语和理科教师,如英语科教师聘自香港书院或曾经留美的港籍人士。谭镳在担任学堂监督初年,还编辑《新会乡土志》,聘黎昀、林灿予协助编辑,施雨崖等22人为调查员。全书按部颁例目,分15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1924年谭镳病逝,终年62岁,其门人筑纪念台于县中学校园左侧之马山,刻石留念。 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新会南郊天马乡五福里一个贫苦的南洋归侨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了新会县第一中学,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优异。在初中期间,对陈国达影响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学。他还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野外考察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翻爬新会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时期,他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写出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一文。 陈国达终生致力于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国家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创立的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 王坚: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 王坚,原名王桂琴,生于1933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飞行任务。1952年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 梁宗岱:爱国诗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反帝的诗人、翻译家、教授、制药专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并通晓德文和意大利文,擅长翻译诗作,对欧洲文学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等。

1912年1月22日(民国元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由于家境贫寒,幼年就跟做阴阳先生的父亲在野外跑,对大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新会第一中学。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地质专业,每逢寒暑假回家,他便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新会县考察山川。1932年,陈国达写出《广东新会地质试勘》这篇处女作,寄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竟获得了该院当年的地质矿产研究奖金。1933年,他又将自己在广州附近考察得来的资料写成《广州三角洲问题》的论文,寄给上海《科学杂志》。不久,他收到中国科学社的一笔奖金和一枚刻有“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金质奖章。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以广东境内大片出露的中新生代红层为选题,完成了《广东之红色岩系》的毕业论文。文中写到的中新生代红层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就是他后来提出的“地洼”盆地的典型构造。论文被选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他再次获得地质矿产研究奖金。以上三篇论文,实际上是他后来建立地洼学说的最初的基础工作。1934~1935年,北平研究院学习。1934年,陈国达获美国洛克菲勒文化基金会奖学金,进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从师地质学家翁文灏,并在北京大学随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学习。1936~1945年,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和江西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1946~1951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1952~1977年,任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地质系主任。1978~1984年,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兼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陈国达代表中国地质界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受到各国学者的推崇,一致推选他担任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全球构造与成矿学》杂志顾问编委。1984年,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地质学家汇聚一堂,在莫斯科举行了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国达被邀请登上主席台前排就坐,成为国际地质大会100多年来享受这种崇高礼遇的第一个中国人。1988年,在长沙召开的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上,经7个国家的30多名院士、教授倡议,在中国设立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0年被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接纳为团体会员,相应地成立了“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推举陈国达为研究中心主席。1985年起任中南工业大学(前身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说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2004年4月8日逝世,享年93岁。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创办于1905年10月20日。一百年来,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学校不断成长壮大。在新会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该校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中学,被誉为“校风好、质量高、校园美、管理优” 的新会示范性重点中学、省市窗口式文明学校,是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扬“严勤全活”的优良校风,经二十多年来主动、自觉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 “求实开拓,素质育人”的办学理念。具体包括:“德育放首位,教学为中心,育人是根本”的教育思想;“依法遵规,立典示范”的治校原则;“升学为主,争创名校”的办学目标;“立足素质,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生存”的教育内容;“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育才方略;“低入高出,高入优出”的质量品牌。 新会一中校长梁卫东是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新会名校长、名教师。 该校是广东省职业道德优秀集体、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现有广东省基础教育名教师1人,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7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4人。先后参加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和国家级、省级、江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样本高中教师培训的有22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100%。 2003年4月新会区人民政府决定对新会一中和新会圭峰中学实行资源重组,组成新的新会一中,现校区由校本部和圭峰校区组成。校本部坐落在会城城北葱茏的犀山脚下,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圭峰校区地处会城西北育才路,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教育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设施已达广东省一类学校配备标准,体育、艺术、图书等方面设备齐全完善。现有5个多媒体专用室,6个网络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4个语音室。建成1000兆校园网,所有教室都设有多媒体平台。建有可容纳2500名师生集会、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综合性体育馆一座,供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教学实验活动的实验大楼两座、专用室25个。建成了江门地区学校一流的电教中心,电脑500多台。校本部全塑田径(足球)场是江门地区中学首家经国家田径协会认证为二类标准运动场。新会一中是师生读书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地方,现有高中学生3000多人,达到国高规模。 该校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和中考成绩多年来均名列江门地区前列。近五年本科上线率达68%,上线率均达国高要求,2004年达,2005年达78%,2006年达。历年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1984年以来有24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培养了多名高考尖子,其中高考总分全省第一名的1人、第二名的1人、第三名的2人,高考单科成绩全省第一名的5人。 该校在省的演讲比赛和歌咏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还多次获新会中小学生文艺调演一等奖以及省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团体第三名、新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第一名等奖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等学科竞赛中,每年高、初中参赛学生都取得全国、省和国际级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居江门市前列。多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多项荣誉嘉奖。 新会一中是育人的学府,英才的摇篮。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目前,该校正以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姿态走上了扩模发展、做大做强的新里程。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决心继续努力,奋发进取,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奋斗。 新会一中,百年辉煌从头越 百年教育强国梦,世纪学府薪火传。 “废科举,兴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积弱的东方大国图变革,求生存,乡贤梁启超为此振臂高呼;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官立中学堂,新会一中由此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100年。 百年办学,根深叶茂发新枝 新会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天,新会一中是一所拥有107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350多名教职工的重点中学,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并朝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 美丽校园,几代葵乡人心血凝聚 流金十月,走进新会一中美丽的校园,浓阴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绿地旁,窗明几净的大楼里,清晨书声琅琅,傍晚灯火通明。运动场上,虎跃龙腾。绿阴花间,笑语声声。置身其中,静心感受校园中洋溢着的浓浓文化气息:风采堂,古朴典雅;图书馆,书藏丰盈;《风华正茂》的雕塑,鼓舞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远航。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的图书馆、勤奋楼、苏周玉珍纪念楼、健德堂、黄克竞博士教育楼、黄克竞博士科学楼、梁荣教研楼、电教馆等一座座楼馆拔地而起,建成了标准游泳池和江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全塑胶田径场;还建成了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电教中心,有语音教室2间、网络教室7间,拥有计算机500台,每个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千兆主干校园网,教学设备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 漫步校园,这些典雅大方、错落有致的楼宇,仿佛让人看到当年黄球名誉校长、黄克竞名誉校长、苏澄洲先生等擅长仁翁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透过这些参天的树木,又隐约让人听到新会一中几代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呐喊。 师资雄厚,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如果说,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是育人的基础,那么,“求实开拓,素质育人”则是新会一中上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学思想最浓厚的凝淀。一个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8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骨干教师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91%。先后有7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一批教师获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正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全体教职工秣马厉兵,励精图治,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的办学成绩才如此出色。 亮点 推进素质教育有方 新会一中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德育放在首位,全方位育人。以“五爱”教育为主线,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心理素质教育为先导,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学校形成德育管理序列,重点抓好校风传统教育、生活常规训练,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爱祖国之行,始于足下;爱人民之德,育于身边。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每年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英烈。每年10月8日,组织学生参加18岁成人宣誓,做合格公民。坚持开展学雷锋、助残募捐、扶助特困生活动,关心社会,奉献爱心。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中,富有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的领导教师和全校学生一道,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劳动,担负起探索课改领跑者的重任,先后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调研课、江门市新课程改革现场会等大型公开课开放日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推行研究性课程。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进行深入调查,充分展示勃勃的青春气息。 教育科研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促教,近几年来,学校参与的各项“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有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3个,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和新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近10年来,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共80多篇。 随着教育科研深入,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和中考成绩多年来均名列江门地区前列。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近年本科上线率达75%以上,2004年达%,2005年达78%。1984年以来共有23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竞赛,150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 步履坚实,创建国家示范高中 经过近3年努力,新会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各项核心指标全部达标,目前已正式递交督导验收申请报告,以此向新会一中百年校庆献礼。 2002年,新会区委、区政府作出了要在百年学府新会一中率先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决策。2003年4月17日,是新会一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新会区人民政府对新会一中和圭峰中学实行资源重组,组成新的新会一中。2004年7月,经新会区人民政府同意、江门市教育局批准,由新会教育基金会和新会一中联合举办的新会葵城中学正式成立,这棵培育人才100年、根深叶茂的大树,又发出一枝新芽;今年秋季,新会一中完全实现了高初中分离,形成了独立高中建制,并通过连续三年扩招,在校高中学生达到3100多人,达到了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方案中有关高初中分离,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标准。 校舍、设备、师资、质量,是创建国家示范高中的几个核心指标。几年来,新会一中在这几方面都有大动作,取得了大成效。学校相继建设了教研楼、总务楼、体卫教研楼和新教学大楼,装修了“新会书院”、电教馆,铺设了全塑运动场,全面美化了校园环境,增添了大批常规设备和电教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700万元。加上正在建设中的校园信息化工程,因分离初中而建设葵城中学的投入等,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为新会一中创建国家示范高中的总投入将达5000万元。 高水平的管理和办学质量是名校的根本标志。新会一中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大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一批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8%,其中本科率达%,重点率达%,都大大超过了国家示范高中督导验收方案中有关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要求。 百年育人,情牵母校赢声誉 每一次花开的记忆,都是辉煌成就的累计。一代又一代的新会一中学生以母校为骄傲,他们在新会一中历经了最美好、最重要的岁月,形成了超越时空、永恒的友谊,新会一中就是他们生命的底色。这种以母校为骄傲的情怀,是新会一中永远的财富。 一个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全体师生与时俱进,团结拼搏,振兴教育;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5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大批革命志士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百年教育强国梦,世纪学府薪火传。“废科举,兴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积弱的东方大国图变革,求生存,乡贤梁启超为此振臂高呼;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官立中学堂,新会一中由此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100年。百年办学,根深叶茂发新枝新会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天,新会一中是一所拥有107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350多名教职工的重点中学,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并朝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美丽校园,几代葵乡人心血凝聚 。流金十月,走进新会一中美丽的校园,浓阴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绿地旁,窗明几净的大楼里,清晨书声琅琅,傍晚灯火通明。运动场上,虎跃龙腾。绿阴花间,笑语声声。置身其中,静心感受校园中洋溢着的浓浓文化气息:风采堂,古朴典雅;图书馆,书藏丰盈;《风华正茂》的雕塑,鼓舞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远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的图书馆、勤奋楼、苏周玉珍纪念楼、健德堂、黄克竞博士教育楼、黄克竞博士科学楼、梁荣教研楼、电教馆等一座座楼馆拔地而起,建成了标准游泳池和江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全塑胶田径场;还建成了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电教中心,有语音教室2间、网络教室7间,拥有计算机500台,每个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千兆主干校园网,教学设备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漫步校园,这些典雅大方、错落有致的楼宇,仿佛让人看到当年黄球名誉校长、黄克竞名誉校长、苏澄洲先生等善长仁翁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透过这些参天的树木,又隐约让人听到新会一中几代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呐喊。师资雄厚,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如果说,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是育人的基础,那么,“求实开拓,素质育人”则是新会一中上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学思想最浓厚的凝淀。一个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8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骨干教师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91%。先后有7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一批教师获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正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全体教职工秣马厉兵,励精图治,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的办学成绩才如此出色。 新会一中,是许多新会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新会普通中学的起始,又是新会中学教育当之无愧的翘楚。其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叶茂,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办学历史虽曲折艰难,却光辉灿烂。 办学百年 根深叶茂 “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了官立新会中学堂。官立新会中学堂不但开创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见证了新会一中百多年来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 官立新会中学堂实际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开始筹办。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由于师资缺乏,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二年,不久之后办“中学堂”,谭镳为堂长,学制五年。辛亥革命之后,官立新会中学堂改称“县立新会中学”,谭为校长,学制四年,并停招师范班。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称“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并设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人,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1924年,执掌校政20年的谭镳逝世;是年同时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届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门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门重归新会管辖,县长沈秉强将江门市立中学易名“新会县立第二中学”,而“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至1937年暑期,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新中国成立后,新会一中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11月,新会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会一中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 兴学育才 不拘一格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母校由首任校长谭镳执掌以来,校规严格,请的教师多是留过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学生。我读二、三年级时的第二任校长谈海,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于1924年考入当时新会县立初级中学、迄今仍健在的新会一中校友余雅望回忆说,由于注重师资、尊师重教,新会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础。如在1921年间,曾聘请留日归来的理化生物教师林卓南。林老师讲课时,常常引入唯物史观学说,结合学科讲解,使学生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新会一直是新会的最高学府。“南华诸县新会为名城,新会诸校我校高程。”这是抗战前新会一中校歌开头的两句歌词,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新会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说,在抗战前,新会一中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1935年秋入读新会一中的黎永泉在《会城沦陷前夕的新会一中》一文中回忆说,当时校内有所谓“童子军”组织,培养学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护理、野外生活、打绳结等各方面的学习。有一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江门篁庄野餐露营,晚上有篝火晚会及劫营、守营等实地训练活动,有声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为课外活动,举办球类、田径、歌咏、猜谜、故事等文体活动。在每天中午贴出一张表格,任人自由填报,届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支持活动。 新会作家明明是新会一中当年的“七三届”。他回忆说,“七三届”处在“文革”后期,学校(当时叫会城中学)已逐渐回复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没有高考任务,学习并不紧张,作业基本可在学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从来不用把书包背回家中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书包。正由于课业轻松,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可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起来,‘七三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官员、大老板,却培养出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爱好者。”明明说,当时这一届有一群爱画画的同学,形成了一个沙龙式的小圈子,如甄锦标、吴明耀、陈向京、杨小明、李卓见和他自己等。这些人后来均在文艺领域成就了一番事业。那些人,那些事 新会一中百年办学历程,不但汇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谭镳、施见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时培育了数之不尽的人才,当中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谭镳:新会一中首任校长 谭镳,(1863-1924年),字康斋,号仲鸾,广东新会环城南坦乡人。身为新会一中首任校长的他是新会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谭镳一生思想进步,青年时中秀才,与表弟梁启超赴广州学海堂攻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康有为开设的万木草堂就读,受到康有为提倡的“今文学”和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此后,他参与了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他南下归乡,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不久,又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间最高学府,谭镳被委派兼任堂长(监督)。民国成立,改革学制,1912年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县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馆。 谭镳的治教特点鲜明,校规严格,极重教师素质。民国初期,中学师资缺乏,谭镳不惜高薪聘请留学生任外语和理科教师,如英语科教师聘自香港书院或曾经留美的港籍人士。谭镳在担任学堂监督初年,还编辑《新会乡土志》,聘黎昀、林灿予协助编辑,施雨崖等22人为调查员。全书按部颁例目,分15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1924年谭镳病逝,终年62岁,其门人筑纪念台于县中学校园左侧之马山,刻石留念。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新会南郊天马乡五福里一个贫苦的南洋归侨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了新会县第一中学,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优异。在初中期间,对陈国达影响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学。他还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野外考察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翻爬新会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时期,他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写出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一文。 陈国达终生致力于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国家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创立的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王坚: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 王坚,原名王桂琴,生于1933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飞行任务。1952年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梁宗岱:爱国诗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反帝的诗人、翻译家、教授、制药专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并通晓德文和意大利文,擅长翻译诗作,对欧洲文学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等。

陈国达的毕业论文

陈国达教授的主要论著:《广东之红色岩系》(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5年,6(1):55—78)、《广东灵山地震志》(两广地质调查研究所特刊,1939年第17号1—112)、《中国岸线问题》(中国科学,1951年1(2—4):351—373)、《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论“华夏古陆”问题》(地质学报,1956年36(3):239—272)、《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科学通报,1959年(3):94—96)、《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地质学报,1959年39(3):227—241)、《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地质出版社,1960年)、《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所谓“准地台”的比例》(地质学报,1960年40(2):162—186)、《大地构造的哲学问题》(科学通报,1963年(2):1—17)、《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科学出版社,1965年)、《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1977年)、《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977年)、《成矿构造研究法》(地质出版杜,1978年)、《南北地洼区及其与中国地壳演化分异及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79年3(3))、《地洼学说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第1册,地质出版社,1980年45—54)、《中国地洼型油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0年1(3):167—176)、《天山的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性质问题》(地质论评,1983年29(1):26—30)、《古潜山油田的基本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5(4):241—249)、《地洼区在国外的分布及研究现状》(湖南地质学会会讯,1984年(3—4):1—5)、《地洼学说文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

大地构造理论 陈国达在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重视书本知识,但更重实践,多次到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作实地考察,取得不少区域性资料。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构造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不是逐渐弱化,而是周期回春。这些现象,用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是解释不通的。近百年来,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国的赫尔和丹纳、1885年由奥地利的修斯先后提出并发展的“地槽—地台”学说。地壳演化的强烈活动阶段称地槽阶段,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称地台阶段。该学说认为,地壳演化过程就是仅由地槽阶段开始到地台阶段终止。1936年,陈国达告别了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当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陈国达在他读大学时的老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何杰的支持下,冒着余震危险,徒步赶赴震中地区,白天观察地壳构造及山崩、地陷、喷水、冒砂等异变,晚上伏在破庙的神案上,借烛光整理资料。他从调查来的数百份材料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东汉以来,灵山周围几百公里地带,千余年间发生过150多起地震。按“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与眼前所见的地震带密布、褶皱成列、断层广见的事实不相符合。“地槽—地台”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动摇了,他要作出新的回答。1937年,他又去衡山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对回答“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极富代表性。他辞去中山大学教职,自愿去江西地质调查所作野外考察。每天,他手握地质锤,肩背帆布包,跨沟壑,攀山崖,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要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要勘探中国的矿产资源,必须有科学的大地构造理论。凭着这种信念,他在深山中一干就是10年。他将考察、研究的成果,写成大量论著,并开始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提出公开挑战。1938年,他写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 指出当时认为该红层时代只有第三纪,南雄层位于丹霞层之上的流行论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发现其中还包括了白垩纪部分,以南雄层为代表,并且南雄层实位于丹霞层之下。据此,他把红层划分为新、老两个大的沉积旋回。论文投出后,被认为“不懂地质学的ABC”,不予发表。经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极力推荐,才被刊出。但前面有一篇不同观点的长文,他的文章附在后面,显然是作“反面教材”的。陈国达的观点,直到1950年以后,才得到公认。继红层论战之后,陈国达顶住压力,继续探索,又在海岸地貌研究方面打开一道缺口。早在1869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写过一部名为《中国》的地质著作,断言中国的海岸以杭州湾为界,北属上升型岸线,南是下降型岸线。陈国达通过对东南沿海岸线的反复观察,认为中国南部岸线有升有降,是一种复式岸线,于1948年写出《中国南部复式岸线成因》等文,再次对传统的地学理论提出挑战。这是后来提出由块断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地洼型复式岸线的雏形。经过长期探索,他头脑里萌动着新的看法:中国东部广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单元,既不是地槽区,也不是地台区,而是一种新的构造类型。 创立地洼学说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实行调整,在岳麓山下创办中南矿冶学院,陈国达从中山大学调来担任地质系主任。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并逐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整理多年积累的资料。一次,他读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批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渐变论”有“静态的缺陷”时,深得领悟。对动摇“地槽—地台”学说,并否定地壳仅由活动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就不再发展的观点,从哲学上受到了启发。思想的闪光在他脑海里掠过,既然中国东南部地区,一不像地槽区,二不像地台区,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种构造单元呢?冲破思想上的束缚,他走进了一片新天地。1956年,他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讨论“华夏古陆”问题》。正如1975年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和1983年日本出版的《科学史技术大事典》中记载的那样,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1959年,他又发表了另外两篇有学术代表性的论文:《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正式使用了“地洼区”的概念,而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大地构造演化宽阔、动态的壮丽图景。1956~1965年,这10年中他除了到野外考察外就整天埋头写作,为地洼学说建造起一座宏伟大厦。他先后在国内的主要学术刊物,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撰写了40万字的《中国地质学》、60万字的《大地构造学》、37万字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等专著,编制出《湖南大地构造图》、《中国大地构造图》……1961年,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建议下,设立了中南大地研究室,以支持陈国达专攻此项研究。地洼学说克服了“地槽—地台”学说那种“静态的缺陷”,否定了地台是地壳运动的最后阶段的论点。但是,地洼学说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地质理论,因为“地槽—地台”学说曾正确地揭示了人们最早认识的两种大地构造单元。只不过地洼学说阐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不是两个,而是多个;地壳演化由活动的地槽阶段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后,又已回春,通过地台区活化,进入一个新的活动区阶段,形成了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这种动定递进、不断演化、呈螺旋上升发展的新认识,是对唯物辩证法规律的有力说明。在实际应用方面,地洼学说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新类型——地洼型,并阐述了大地构造单元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递进性,以及“多代同堂”的矿床迭加现象;还有递进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从而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他提出的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增添了除内生和外生之外的第三类型,并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新途径。他提出的地洼期在地壳演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其矿产的综合性、多样性、多阶段性和多成因性特别明显的观点,为寻找各类有关矿产资源指明了方向。陈国达说:“地洼学说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有可能更有成效地指导找矿。现阶段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布,地洼区占2/3。世界各地也有广泛分布。地洼区相对隆起的山脉称地穹,相对下沉的盆地称地洼。地穹带以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放射性元素成矿为特色,而地洼盆地则是找煤和石油的远景区域。祖国的地下宝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文化大革命”中,地洼学说横遭厄运,国家为发展地洼学说设立的大地构造研究室被解散。为了挽救事业上的损失,陈国达整日足不出户,潜心撰写中国第一部研究成矿构造的专著——《成矿构造研究法》。但是当时书稿不能出版。就在这时,国际上崛起了另一派大地构造新理论——板块学说。它源于“大陆飘移说”和“海底扩张说”,1965年由加拿大的威尔逊集大成而创立,论证了大陆移动的动力,打破了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的传统观念。板块学说与地洼学说,分别是对“地槽—地台”学说从空间(运动方向)和时间(发展阶段)上的突破。正当板块学说异军突起时,地洼学说几乎偃旗息鼓了,陈国达感到心痛。当时他不知道身外的世界,外国人却知道中国有个陈国达。自从苏联科学院副院长扬申院士首先将“地洼区”和“第三构造单元”的概念介绍到苏联,苏联的地质学家即运用地洼学说研究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成矿规律。对此,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矿产成因协会主席谢格洛夫一再指出:“我们的‘构造—岩浆活化’理论,是在地洼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国达教授是我们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苏联成矿学家汤姆逊在《活化区成矿分析》一书中,把地洼学说与板块学说相提并论,认为“现阶段地质学的发展,决定于两个新学说:一是板块构造,一是由构造岩浆活化过程所决定的第三构造发展类型,这两个学科都成了重新审查成矿理论的基础。”1978年,陈国达带着《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和新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这两项成果均在大会上获奖。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陈国达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批文中明确规定办所的方向和任务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运用地洼学说研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点和发展史、矿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找矿勘探服务。”地洼学说在实际应用中很成功。福建三明地区有个被宣布“无进一步勘探必要”的二叠纪煤田,运用地洼学说查明是个蕴藏量丰富的煤炭基地;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潜山打了几口井未出油流,按地洼学说把钻井加深到震旦界,就找到了高产油田;在广西贵县,地洼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无大型三水铝矿”的论断等等。“地洼”这个名词,已出现在许多种文字版本的地质论著和词典中。地洼学说不仅在国内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构造、找矿勘探、地层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而且被介绍或应用于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介绍或引用地洼学说的国内外论著就达1500多篇(本)。 丹霞地貌研究 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1934年,22岁的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就初步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该文后刊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补充版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39年,在完成1:20万的(江西)崇仁-宜黄地质矿产图的同时,陈国达对以宜黄“石拱”为中心的丹霞地貌作了专门阐述。同年,在对广东曲江丹霞山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在1940发表的《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铁、钙、粉砂质、泥质等胶结的不均匀厚层、巨厚层、层理平缓、节理裂隙发育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流水侵蚀、化学溶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状、塔状、柱状、峰柱状、洞穴、穿洞等形态的地貌景观”。阐明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地层是地洼学说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丹霞地貌”概念提出后,陈国达一方面从地质理论的角度,详细阐明了“丹霞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机制等地貌成因问题。另一方面,又以诗的形式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用科普的语言,介绍给广大民众。在陈国达发表的《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粤北坪石地貌风景的地质因素》、《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地洼区的第三构造层:地洼沉积层》等一系列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达赋诗阐述丹霞地貌的成因。将他自己的科学研究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献给广大民众。如《崀山胜景成因》:崀山盆地展红层,造就峭壁与陡峻;借问谁家施技巧,坚岩水蚀顺裂崩。又如在《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的诗中,不但进一步详尽描述了“丹霞地貌”的特征,而且对其发育的地质时代、与地壳演化的关系、与风化作用的关系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为“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评定并弘扬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1992年,陈国达应邀考察湖南崀山,并就崀山景区旅游开发作评估和指导。写下了《八旬考察崀山丹霞地貌》等一系列诗篇: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陈国达全面肯定“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倡导并鼓励开发利用“丹霞地貌”资源。为“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洼学说的代表性项目《地洼区(活化区)一一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大事年表;编制的“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于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陈国达的名字被选入英国《世界五千名人》及《有贡献的人》、美国《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及《国际名人词典》之中。

陈都灵的毕业论文是什么

被陈都灵民国旗袍的造型惊艳,陈都灵的个人资料简介家庭背景后来被挑出来。陈都灵和刘恺威、尹正都有过绯闻,那么她公开恋情了吗?男朋友是谁?陈都灵1993年10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29岁,身高168厘米,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都灵家庭背景曝光,陈都灵出生于福建,家庭也是知识分子,她小学和初中在厦门音乐学校,高中毕业于厦门第一中学,目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网上关于她的家庭背景信息和报道很少,非常神秘,但一些网民透露她的家庭实际上非常优越,祖父是本科生,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她从小学音乐,钢琴通过了十级,但对于他们的家庭,陈都灵从来没有主动在公众面前提到,非常低调。  陈都灵基本上没有在公众面前透露太多的家庭信息来保护家庭的隐私,只知道她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出生在一个学术家庭,家庭优越。陈都灵和刘德华的婚姻只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而不是现实,我希望你不要解释太多。 陈都灵的个人资料介绍了他的身高和年龄。陈都灵很漂亮,还是个学霸。另外,陈都灵家境很好,应该很有钱。

说到南航的网红,南航的食堂已经在网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一直以来都被称作“别人家的食堂”,不仅饭好吃,而且食堂装修简直跟网红餐厅一样!有“吃个饭仿佛坐在头等舱”的食堂,有新装修的运动风食堂。

更不用说,作为“网红中的网红”的馨园民族食堂了,它以“网红食堂鼻祖”的身份傲视群雄,装修结束之初,就凭借神奇的WIFI连接方式狠狠火了一把!来,你们看一看,这确定不是不让学渣吃饭吗!!这年头,吃个饭都得学好高数!(无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仅食堂是网红,人也很厉害呢。比如杜婷,她是南航16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学生。第一次见她,是在学校讲座上,她作为主持人出场。全程专业、优雅,简直光彩熠熠。第一眼觉得这个学姐在主持的时候跟主持人董卿风格很像,知性又有魅力。

杜婷曾经参加过《天天向上》,在节目中她作为学生代表,介绍了南航的食堂。看得出来,是一个很大气从容地女孩子。主要是她真的太好看了!

另一个很火的南航网红,就是中国锦鲤信小呆了!她在国庆期间支付宝转发了一条抽奖微博,然后成功成为集全球独宠于一身的中国锦鲤。这个运气简直可以说是爆棚!传说中的“天选之子”啊!据说,信小呆已经辞职去旅行了。Emmm,不过,她抽中的奖确实够她环游世界好几圈好几圈了。

说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网红。出口便会提到南京航空航天的网红食堂。又被称为别人家的食堂。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食堂。是不是让你馋了嘴。网红食堂不仅仅因为他的无线网密码是一道微积分。更因为他的美味简直让人回味无穷啊。

据说一个刚刚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南航呆了半年以后,至少要长胖十斤肉。这样那些想减肥的女孩子要好好管住自己的胃呀。真的是很让人羡慕。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食堂尝一尝。看看网红食堂的魅力。感受南航学生的乐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有一条小锦鲤鱼。还记得去年马云搞得抽奖吗。真的是天选之子在南航呀。一个自己从南航毕业的同学意外抽中了这个大奖。并且发微博感叹道。自己是不是下辈子不用在上班啦。哈哈哈。真的是让人实名的羡慕啊。真想让人去南航看看。沾沾南航的喜气。

跟南航食堂一起走向天天向上舞台的还有一名南航小姐姐。杜婷。她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杜婷,一个看起来很现代、很酷,内心却热爱传统、喜欢安静的女生。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才艺也十分丰富。可谓是一名集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仙女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真的是人才辈出呀。她以超高的颜值进入大众的视野。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呀。

南航的这么多网红都是自己努力出来的结果呀。所以一起加油呀。

陈都灵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是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陈都灵,1993年10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中国内地女演员、兼职模特。2012年以621分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大学第一年在“Facejoking校花校草评选”中位居榜首。陈都灵2015年主演的处女作《左耳》上映,并提名第24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女演员,正式进入演艺圈。

娱乐圈的高学历明星

1、胡歌

2001年,胡歌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专业成绩是全国第二名,要知道,第一名是一名保送生。

2017年10月份,胡歌又去旧金山艺术大学读言语,在纽约大学进修导演。胡歌的高中老师这样评价他,不当演员他一样成功!

2、李健

上高中时,李健就是典型的学霸,高考时因为音乐特长突出,拿下清华50分的特长加分,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他还在广电总局做过一段网络工程师。

3、黄磊

中学时,黄磊的数理化成绩就特别好,中考的时候化学满分,物理98分,数学99分。好男人身份的黄磊,北京电影学院硕士。1990年黄磊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同年出演陈凯歌执导电影《边走边唱》。

陈时鑫的毕业论文是什么

自学吉他六年了,弹得不错,这种情况是不可以做家教的,最好就是考一个证书,这样的话才有资格去做家教。

首先他说感谢警察能够给他一个地方,让他能够好好的答辩。说感谢国家对自己的栽培。另外他特别的自信,很坚强。很勇敢。活泼,

我觉得他是非常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而且他非常的有自己的一个主观意识,而且是非常有才华,有才学,能够度过社会的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觉得他用论文之前不仅是一种有才学的表现,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的有感激之心的人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陈时鑫,用“十星”这个名字发出自己的论文致谢,讲述了大凉山农村娃用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他是大凉山地区唯一一个通过自主招生考上成都石室中学的学生。2018年的夏天他考入南京大学,本科拿过9次奖学金,大四获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全奖直博录取书。网友:当你决定努力,没人能阻挡你的道路! 6月17日,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学生陈时鑫将自己的论文致谢发在小红书上,他用“十星”这个网名,分享自己的学习干货和生活点滴。致谢中,他讲述了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他是初中三年每天骑车12公里走读,冬天脚上长满冻疮的少年郎;也是本科四年获九次奖学金,直博香港中文大学的学霸。“大凉山娃全奖直播港中文”的话题很快冲上了热搜。 而后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用他的话来说: 在媒体的大肆报道下,他的一路奋战事迹广为人知,他也荣登环球人物网国内人物刊栏,我们一直在推崇军人、科学家、为国家有贡献人才、艰苦奋斗值得学习的优秀人才,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走红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出现为什么不是我的言论?我也是这样的人才,对此只能说天赋、机遇、时代缺一不可。 当我回顾看到网友们的评论后,字里行间看到的大部分是酸楚、恶意,好像是社会太多乱象纷呈,网上平台太多网红太多,都是ZB的包装,营销出来的流量密码,所以当人们看到媒体报道陈时鑫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又是一位“营销成功案例”。 媒体们纷纷下场争相报道,就跟之前的丁真一样,不过两个人还是有着本质区别,丁真是被ZB包装出来的旅游大使为家乡做出GDP贡献,而这位陈时鑫是一位学霸,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但是同样的声音依旧在流传,当时的丁真在铺天盖地宣传之后便是网友们的羡慕眼红,铺天盖地的骂声,为什么他抽烟,十年寒窗无人问比不上一个笑容的丁真,这次宣传陈时鑫也让评论区出现两种声音,比他优秀的思考:为什么不报道我;没有他优秀的思考:比他有优秀的更多为什么报道他? 同学在怀疑在质疑他: 有类似相同经历的酸楚、眼红,我也不差啊。 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位营销大师,但是我想说的是:网红把自己包装起来,传播低俗的价值观你们可以接受,为什么一个学霸优秀人才,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正能量你们不去学习呢?我在想如果人们都充满着一股正能量学习,而不是整天去看低俗平台的低趣味价值观视频,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唐山那样的事件了? 本身这位学子身上的成长经历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他也因此进入环球人物网国家人物里面,说明值得我们所有人认可尊重他的经历,但是为何网上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总结一下: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是网络的便利,也给了一大批三观不正言论异样的人发言的机会。 在某些平台说着三教九流的话,引领着一波曲解的价值观,带领着一帮所谓的自家军,以为有了人气言论放肆,丝毫不考虑看到这些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下收到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陈时鑫的走红不是一个偶然,因为他们看到太多人在ZB营销包装下的走红,掌握流量密码名利纷沓至来,让无数人红了眼钱这么好赚吗?最后我想说社会的风气代表每一位国民的思想,我们需要整顿这股思想,首先从不争的三观开始,最后我想说多给他一点尊重和包容,少点酸楚……

陈述毕业论文依据是什么

问题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首先要介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现状,比如说,质量不高啊,效益不好啊,这个问题被别人忽视了啊之类的 然后你要说明你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解决办法等等 最后说你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可行性等等 问题二: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 问题三: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意思?? 选题依据就是你论文依托的背景及显示意义,同时通过论文研究,解决问题 问题四:什么叫论文立论的基本依据? 题目问的是立论的基本依据,不是立论。 立论的依旧通俗恭说就是:你凭什么提出这个论点。 可以是理论依据,也可以是现实依据。 问题五: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资料的阅读;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会遇见感兴趣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三、源于对别人研究的质疑 问题六:论文立论依据怎么写 论文的立论依据就是 写出当前的研究背景,该研究具有哪些意义和目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还要说明当前可以进行该项研究,这就是立论依据。 也可以到 巴巴适适论文吧 查找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巴巴适适论文吧 提供 问题七: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与专业相关, 并熟悉这个论题,切记不要太大众化 俺给你出个提纲吧 问题八:论文采用什么技术进行设计及采用的依据 楼主大论文还是小论文啊,什么类型的呢 一般思路是背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展望 具体要看楼主什么类型的了,我是研究生毕业 技术性论文我们可以探讨,其他的应该可以借鉴呵呵

毕业论文的理论依据是参考文献,毕业论文根据论题来写,依据各种已有的文献定理及自己的实验来完成。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扩展资料

不同的论文价位不等,硕士论文一般都最低两万字,价格基本6000元以上(即千字300元起)。而本科论文要价要低一些,千字在120-200元左右。市场均价2元/字左右,知网是最贵的,也是最权威的

某省级期刊,2300字符/版,900或者1450元;某国家级期刊,1版2200字符/版,1000或者1400元;核心期刊费用很高,都是8000元以上,不过周期长,审稿严格,未必能成功发表。

毕业论文的理论依据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所依据的学科理论、研究现状、经验和前人成果等。下面是毕业论文理论依据的写作方法:

1.明确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确定论文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2.查阅文献: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找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3.总结归纳:对查阅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4.阐述理论依据:在论文中阐述所选理论依据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相关性质等,说明其与研究问题的联系和适用性。

5.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引用相关的文献,说明其在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加深读者对理论依据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毕业论文的选题依据怎么写?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 问题二: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首先要介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现状,比如说,质量不高啊,效益不好啊,这个问题被别人忽视了啊之类的 然后你要说明你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解决办法等等 最后说你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可行性等等 问题三: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意思?? 选题依据就是你论文依托的背景及显示意义,同时通过论文研究,解决问题 问题四: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 问题五:求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主要特点 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专业性 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志,也是论文分类的主要依据。 实践性 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 它还表现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岗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问题六: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资料的阅读;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会遇见感兴趣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三、源于对别人研究的质疑 问题七: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与专业相关, 并熟悉这个论题,切记不要太大众化 俺给你出个提纲吧 问题八: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如何,,,发给你,,, 问题九: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 与专业相关, 并熟悉这个论题,切记不要太大众化 俺给你出个提纲吧 问题十:毕业论文的选题依据理由及意义怎么写?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